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10172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ocx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ocx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张宗雅

摘要: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当前教育界的又一重要课题,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综合能力是这一课题的重要目标,以什么样的方法、模式和手段是研究的核心内容。

本文结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特征,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应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建构主义;任务驱动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成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也己以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人们从学校中所学到的知识远远无法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终身学习成为人们最基本的要求。

只有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人,才懂得怎样获取、组织和利用信息来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个人发展与专业发展。

在世纪之初我国教育部就已经制定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战略。

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较高的教学效率的问题也成了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之一。

另外,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有着与其它学科明显不同的特点,它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还会使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概述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

首先,它强调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其次,它强调学生在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培养能力。

教师将教学内容融合在一个或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分析和讨论,明确任务中涉及了哪些知识点。

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主动应用学习资源,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最佳方法,最后通过完成任务实现意义建构。

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任务驱动法作为一线教师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许多的学者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各自的任务驱动教学过程。

例如,郭芳提出了“创设学习情景——呈现任务——讲解演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完成任务——总结评价”的顺序。

何克抗提出的“教学目标分析——情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强化练习”;陈星火指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四个主要环节: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含义及其过程和模式特点

1.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含义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而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是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需要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学习的主动权。

2.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

(1)提示教学目标

上课时,教师给学生演示课前做好的“样例”,如一张统计表,一张小板报,一个小动画等,激发学生创作作品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能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向。

促使学生在后面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教学目标探索、学习。

(2)教师指导学生自学

给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学习指导》,提出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样例制作步骤》自学。

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从而使自学更有效。

在每次自学前给予学生自学方法指导,使学生积累自学方法,学生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自学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自学,积极的进行探索和实践。

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知识,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主要是督促和激励学生自学。

教师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帮助他们认真起来。

确保每个人都能达到最好的状态。

同时,通过巡视,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倾向性疑难问题,为后绪教学作准备。

(4)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在电子教室中转播中差生尤其后进生的操作,最大程度地点出学生自学后所暴露出的疑难问题,若是学生做错了,就引导操作好一些的学生分析,讲清错因,引导更正、归纳。

这不仅对后进生有帮助,而且使尖子生理解更加深刻。

(5)学生讨论、更正,教师提示

让学生自由讨论,并更正自己的操作错误,实行学生互助的教学方式,操作能力强通过自学已经学会的学生可以充当小老师教旁边还不会的学生。

凡是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就让他们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补充,最后教师再提示学生总结归纳,上升为理论知识,指导以后的运用。

(6)巩固练习

出示针对操作预先准备的巩固练习题让学生做课堂练习,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

并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和斗志。

3.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模式特点

(1)情景导向,目标明确

通过营造学习的情景,教学内容通过任务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教学目标更加的具体、生动。

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深刻的印象,更易使学生产生求知欲。

(2)符合认知规律、遗忘规律和思维规律

一般的教材都是从编者个人的角度出发,着重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少去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

而任务化后,注重学生学的过程,着重体现在应用上,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际生活中的思维方式也是遇到问题,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不是提出许多方法再去寻找需要解决的问题。

(3)符合信息技术课的学科特点

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是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

由于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实践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虽然喜欢上电脑课,但主要的目的却在电脑游戏和QQ聊天上,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兴趣并不大。

如果继续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础好的学生就会觉得上电脑课是在浪费时间,从而没有了兴趣,同时由于老师分身乏术,基础不好的学生无法得到及时辅导,渐渐的也会对电脑学习失去兴趣。

采用“任务驱动,先学后教,巩固创新”的方法,可以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要求,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自学后可充当小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成就感。

基础不好的学生通过自学以及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不仅可以完成任务,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因此,学生整堂课都会忙于老师布置的任务,就没心思和时间去玩别的了。

(4)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小学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主学习。

在接受任务后,学生会尝试着从原有知识体系中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自主获取知识的习惯。

(5)符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学生围绕任务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活动量大,伸缩度广,从而有利地避免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就像是在高速公路上跑的汽车,而老师就像是引桥,引导学生走上高速公路,不要走岔路。

(6)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了解了学生心理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任务驱动的模式可增强学生求知欲和成就感,体现人文关怀,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实践中自觉磨练意志,逐渐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情感。

有利于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作用,不断强化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

四、任务的设计

1.任务设计的依据

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不是教学生怎样去操作,而是考虑怎样更好的设计任务。

一堂课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务设计的优劣,那么,教师要依据什么来设计任务呢?

以下几点可供大家参考。

(1)任务设计要依据信息技术的学科的特点

信息技术是操作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那么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就要注重这一点,在任务的可操作性上下功夫,通过操作让学生获得实用技能。

(2)任务设计要依据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根据总的教学目标,使用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素材,设计总任务,其中应当隐含总的教学目标的知识点。

其次对总任务进行分解,罗列更明确的子任务,分配教学课时。

最后按照每个子任务所需知识点的关系罗列授课顺序。

(3)任务设计要依据学生的特点

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而他们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求知欲强的特点,但兴趣往往在于尽快上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太热衷。

因此,教师可以设置基本任务和扩充任务,基本任务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完成,而扩充任务则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同时任务的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并在任务中尽量结合一些基础知识。

2.任务的构成要素

作为任务型教学法中的课堂教学任务,至少应包含以下六个基本构成要素。

(1)目标

教学任务首先应具有目的性,也就是说,它应该具有较为明确的目标指向。

这种目标指向有两重意义:

一是任务本身要达到的非教学目的,二是利用任务所要达到的预期的教学目的。

(2)内容

任何一个任务都需要赋予它实质性的内容,任务的内容在课堂上的表现形式就是教学中需要履行的具体的行为和活动。

(3)程序

程序是指学习者在执行某一任务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步骤。

它包括任务序列中的某一任务所处的位置、次序和时间分配等。

(4)输入材料

输入材料是指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所使用或依据的资料。

输入材料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

课堂任务并不是都要使用或依据这样的资料,但在任务设计中,通常提倡准备和提供这样的材料,使任务的执行更具操作性,更好地与教学结合。

(5)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

任务并不是要分清教师和学生在任务执行中的角色,但任务都会暗示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特点。

教师既可以是参与者,也可以是监控者和指导者。

在任务设计中,设计者也可以考虑为教师和学生明确的定位,来促进任务更有效地进行。

(6)情景

任务的情景是指任务产生和执行的环境或背景条件,包括语境,同时也涉及到了课堂任务的组织形式。

在任务的设计中,应尽量使情景贴近于学生的生活,以提高学生对任务的理解。

3.任务设计的原则

在设计任务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来设置任务。

同时任务的设计要注意知识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布置的任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又探索新知识,并通过逐个任务的完成最终实现总的教学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在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适应学生、贴近学生。

概括起来,有以下六条:

(1)任务设计时要注意趣味性

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设计任务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任务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这就需要教师尽量去了解学生。

设计一些他们在生活学习中感兴趣的任务。

这样可以吸引他们,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非常强。

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要有效得多。

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它的可操作性。

尽量设计一些学生需要通过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

同时,操作过程要由得简到繁。

教师在注意到任务设计的可操作性时,应当避免把任务设计成一个具体的操作。

学生不需要思考分析,任务完成后也无从拓展,只能停留在掌握技能本身,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索养。

(3)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层次性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年龄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等。

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兴趣等特点,因人而异,分展实施。

(4)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它的实用价值。

应把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科紧密联系起来。

不仅让学生学习计算机操作,而且要培养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质。

(5)设计任务时要注意落实评价

评价是学习者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有效途径。

也是最能体现学习者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要综合地运用各种评价方式来全面考察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和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

五、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方案

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宜。

下面以开始菜单附件中的“画图”教学软件为例,从教学环节、教师以及学生三方面来探讨了任务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如何通过教学任务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乐。

(表1)。

表1任务教学法在画图软件教学中的应用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情景

导入

 

播放老师的作品。

展示任务——“运动场”。

 

观赏、分析老师的作品。

如果是我做该怎样做?

通过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们主动要求学习画图程序中各种绘图功能,去完成任务,达到我们的学习目标。

(需5min)

绘图功能的掌握

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讲解。

学会颜料盒、工具箱的使用,为下一步绘图做准备。

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步学会绘图功能阶段。

(需20min)

放手让同学们绘制“运动场”

课堂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利用学到的知识点尽可能的完成任务。

学会绘图阶段

(需20min)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

 

颜料盒:

单击左键是前景色,单击右键背景色等。

工具箱:

各种工具的用法,注意事项等。

采用学生回忆知识点,老师补充作答。

(需10min)

 

 

老师、同学共同作画

老师引导学生将某同学作的好的地方引入画中,加以好评。

参与学生的讨论,解决收集的问题。

讲解一些做图技巧激发同学们的做图兴趣。

比如:

对称图形做一半,另一半通过复制、旋转、移动放到对称的位置。

 

学生可以将自已做的好的地方讲出来互相交流,向其它同学学习。

 

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贯穿于教学过程。

比较熟练阶段。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需20min)

 

课外作业

 

“美丽的校园”作品

要求:

校园有基本设备,楼、花园、草等。

校园美丽生动有活力,色彩鲜艳。

充分展开想想作画,画出心中美丽的校园。

(需10min)

 

教学小结

对“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作一个简单的小结,多肯定、褒扬外也要中肯评价。

自查知识点方面的优缺点。

自查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的体会。

知识小结做到知识系统化。

学会处方学习,协作学习。

(需5min)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符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提示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生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六、教学效果评价

1.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主要是指学生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能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

当学生完成某项任务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

但还不够完善,这时需要教师通过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交流、讨论、分析、评点。

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和反馈。

另外,学生每完成一个作品,都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这时教师的及时表扬与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使其不断地建构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也提高了对自身的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不断学习、进步。

2.评价方法

常用的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法、作品评价法两种。

观察法就是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活动中的发言、技能、协作、创新等能力的提高对学生作出评价。

在任务的完成阶段,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任务。

教师在巡视学生完成任务时注意观察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是否主动查找相关内容。

学生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他们是否会互相交流,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

作品评价法是对学生完成任务所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作品中所包含的创新。

学生通过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对学习情境的有效利用,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以个人成果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时学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体系,但还不够完善,必须通过学习成果的分析、评价,以完善认知结构、实现教学目标。

3.评价方式

常用的评价的方式有个人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四种。

个人自评的优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组内互评的优点是体现了各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所起的作用;组间互评的优点是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和评价别人,使得各组之间在协作中有竞争,在竞争中有协作;教师评价的优点是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将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并加以指导。

七、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使用“任务驱动法”应注意的问题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虽然着重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代表可以忽略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的作用更为关键,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一是从讲授的方式转变为组织和引导的方式;二是从讲台上讲解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

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方向,引导他们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再调动他们的创作欲望,使他们进一步地完成任务的可扩展点。

2.任务设计要恰当

要制定学习目标,既不降低要求也不拔高要求,把握好任务的质量,任务应该有趣味性、难宜程度适中、与当前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能简单地把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提出。

任务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模仿型任务,此这类任务要求学生依样画葫芦,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另一类是扩展型任务,学生完成此类任务不需要局限于所学知识,而是通过自学对任务有所扩展;最后一类是开放型任务,教师给出原则性要求,所做内容由学生自主发挥完成。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这三种类型的任务,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使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应对教材的内容作适当转换即揉合任务。

同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状况并积累大量素材,为设置教学情境所用。

3.要做到教学相长

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师不能总是以师长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要学会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讨论。

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内容更新换代非常快,这样就有可能使一部分学生某方面的计算机知识胜过教师,因此,教师更应如此。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指导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与帮助。

引导学生分析任务,使他们能尽快地找到自己的入手点,并逐步提出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止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学习。

另外,在学生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任务进展情况,注意观察学生,发现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多给学生鼓励,同时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也要对此类问题进行强调、讲解、分析,并由教师或学生直接示范,进行点拨,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5.课后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效果评价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做适当的效果评价,给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这样做既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又能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或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提供准确的信息。

同时,当学生完成任务后,对某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把它作为范例转播给全班同学观看,或者也可把广播的控制权交给某些学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评价,从中教师也可适当地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别人、接纳别人的观点。

6.任务驱动法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对于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应用软件的学习,如office系列软件、Photoshop图像处理等,采用任驱动法。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但对理论性较强,如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等,则不宜采用。

八、教学反思

1.任务的设计不能仅局限于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应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法。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我国面向未来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任务的设计不能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

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因此我们所界定的“任务”应该是那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或主题。

既不能让学生不费力气就能完成任务,也不能让学生摸不着任务的思路与方法,以不难做,却又费功夫的水平为宜,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兴趣。

借助“任务”所驱动的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和创新实践,而不是简单地完成学习。

3.体现合作意识

尽可能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

一方面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组内成员间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从而更出色、更高效地完成任务。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对疑问进行讨论、解决,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从而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构建一种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4.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必须做出恰当的评价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富有个性的创作。

对于完成任务优秀的学生或小组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与探索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

通过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5.完善与提高

当学生掌握操作方法、技巧后,教师应通过作品的形式,把学生中做得比较好的作品拿出来让学生欣赏,对比自己作品中的不足之处,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激发创新意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释放激情、能量,自由地去发挥想象,去碰撞闪烁。

九、结束语

任务驱动法不仅仅是要“授之以鱼”,更强调“授人以渔”。

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全面素质的提高,是对传统教学的发展,适合于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和方向。

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当然,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是将新知识分解到一些任务中,难免忽略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为了克服这个弱点我们就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把握好任务的提出。

注意从整体上把握设计,使任务与任务之间、新旧知识之间产生联系。

其次,在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学习之后,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及时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这样,在任务的实现过程中才能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J].[教基[2000]35号.

[2]刘宜生.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自主合作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7,(7):

81-84

[3]高美真.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探索,2007,(4):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