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7918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docx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docx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

-----以西师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装扮田野”为例

一、问题的来源。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对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

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还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任务驱动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在北碚区提出“双主共学”卓越课堂建设中,我镇提出了“先学后导,四段六步”的卓越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四段”,即一堂课的四大教学环节:

预学——导学——展学——拓学。

“六步”,即一堂课学生学习的六个步骤:

个体学习——同伴互学——互动展学——教师导学——实践研学——提升拓学。

通过四个教学环节,让老师们“先学后导",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通过“六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学为本”,扩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合作学习的效度和探究学习的深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难看出,不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还是卓越课堂建设,都体现了“双主共学”,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受着一些陈旧模式的影响,理念、思想、方式滞后,已凸现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

具体而言,目前教育中存在问题表现在:

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软件操作为中心,以教师演示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学生的学习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学生上课不知该做些什么,该如何消化教师课堂所传授的知识;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较快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剩余的时间做什么?

玩游戏!

导致了部分学生宝贵时间的虚度。

作为农村小学的我们,由于没有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老师只是以教师为主,以教师演示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方式十分的单一、被动,因此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开始兴趣盎然,但是越到后来,学生对于学习没有了兴趣,感到十分的枯燥。

这样导致信息技术课程并未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没有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出现改变了教师单向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吸取知识的过程,使教育过程以人为本,把教育过程转变成了师生双向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一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的实用性,因此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种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另外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从而学习到更多的技巧与方法,获得更大的益处。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学习,也就是在学生上机实习时,给每个学生安排一定的任务,让他独立完成,与上课时让学生自由实习相比,可说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很强,俗话说“百看不如一练”,“纸上谈兵”在学习计算机上是行不通的,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比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稀里糊涂强得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知识讲解、演示后,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动手实践,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掌握方法。

本课例将以西师版小学五年级《装扮森林》为研究样本,对“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进行研究。

二、文献研究综述。

郭善渡在《信息技术课与“任务驱动”教学法》一文中强调,“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

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要不断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方式获得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并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是简单的给出任务,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假设。

本课例将以西师版小学五年级《装扮森林》为研究样本,对“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进行研究。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任务来驱动组织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能力将是我们重点研究的方向。

四、研究过程。

研究目标:

1、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将“任务”设计融入到教学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在课堂教学中,将学习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将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

3、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现“双主共学”卓越课堂。

研究模式:

“两段两反思”模式

教学内容:

西师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装扮田野”为例

教学目标:

1、能够学会使用矩形和椭圆两种选框工具。

2、能够使用移动工具将选中的图片移到其他图片上。

3、认识图层的概念。

4、能够学会利用魔棒工具将图片的背景改成透明。

教学重难点:

认识和使用矩形工具、椭圆工具和移动工具和魔棒工具,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图层的概念。

人员分工陈述:

执教老师:

北碚区大磨滩小学罗先强。

课例研究老师:

罗德能、杨发智、周伟、刘洁。

第一次教学

主要展示片段:

选取移动图片

主要观察点:

1、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将“任务”设计融入到教学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在课堂教学中,将学习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将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学生观看《熊出没》的视频。

2、师:

大家知道这部动画片叫什么名字么?

生:

(熊出没)

3、师:

熊大和熊二就是森林里的环保小卫士,没有了它们森林就会被光头强砍光,动物们就会失去它们美好的家园,我们如何将熊大和熊二送回森林里呢?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装扮森林》(出示课题)就是照片的合成。

二、设计任务,新课学习。

1、回顾旧知。

师:

首先,我们思考一下,将熊大和熊二送回森林,要经过那几个步骤?

生:

第一步:

选取

第二步:

移动

第三步:

去除图片的背景

师:

总结。

2、选取移动图片。

师:

如果我们想把这张图片中的熊大请到森林中,使两张图片合成为一张图片,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要用到那些工具和命令呢?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讲解。

3、教师讲解选框工具。

师:

选框工具包括矩形选框工具、椭圆选框工具、单行选框工具和单列选框工具,根据图片情况选择合适的选框工具,在这里我选择的是矩形选框工具,拖动鼠标选中熊大,熊大的四周会出现一个矩形虚线框,这时我们的第一步“选取”就完成了。

4、教师讲解移动工具。

师:

第二步就要用到我们的移动工具了,点击移动工具,这时我们的鼠标的样子也改变了。

按住鼠标,将熊大请到森林中,我们可以看到鼠标拖动到森林图片上时,鼠标的下面会出现一个“+”,并且我们的原图没有改变,这说明移动实际上是一个复制的过程。

5、学生展示交流。

师:

现在请一位同学,来使用椭圆选框工具和移动工具,把熊二也请到森林中来。

(请一位同学上来操作,老师进行指导)

6、学生合作学习。

师:

学生操作将熊二请到森林中去。

除了老师刚才讲到方法以外,你还有那些方法?

如果你遇到困难,你可以先看书,也可以请教旁边的同学或请教老师。

教师巡视指导

7、全班反馈交流。

(1)解决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2)你还有哪些方法将熊大请森林中去?

【课堂发现】

可取之处:

本堂课老师按照“双主共学”和“四段六步”卓越课堂的教学模式来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尝试用“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让教师的角色由单纯意义上的传授者、施教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又将学习任务融入教学中,让学生知道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的学习。

这堂课,这些目的是达到了。

具体体现在:

1、借助学生喜欢的视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完成新知识的迁移学习。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4、通过学生的个体学习——同伴互学——互动展学——教师导学——实践研学——提升拓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问题发现:

本节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太多,把两课的内容融合到一节课中,以至于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本节课教师没有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以为很简单的操作,学生根本完成不了。

还有没有很好的关注学生的学情,由于农村学生对于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选框工具还找不到,因此,学生很难完成选取图片的过程,导致后面的学习没有完成。

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参与和思考都非常积极,但是有几个孩子则显得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下手。

最为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整堂课大多数时间都是老师的讲解,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

虽然“任务”设计融入到教学情景中,但是任务不够细化,因此学生的学习十分困难,以至于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原因诊断:

1、本课时的“任务”不够细化,导致学生学习十分困难。

任务不够明确,学生不知道自己做到哪一步,不够明细,一些孩子很快完成,多数孩子完成不了。

2、学生学情分析不到位,对于五年级的农村孩子,教师怎样准确的确定教学目标。

3、“四段六步”卓越课堂老师提出来了,但是真实的课堂中,教师并没有体现,教师主导太多,学生主体太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体现。

4、由于教师一位的讲解,让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一部分学生根本不听老师的指挥,而是自己玩自己的。

改进建议:

1、认真钻研教材,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时教学目标制定准确,教学重难点制定准确。

2、根据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学情,设置“任务”——设计自学提示单,明确任务后,出示自学提示单,让学生明白步骤,先干什么,每一步该做什么。

3、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自主学习。

第二次试教:

主要展示片段:

选取移动图片、去除图片背景

主要观察点:

1、根据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学情,设置“任务”——设计自学提示单,明确任务后,出示自学提示单,让学生明白步骤,先干什么,每一步该做什么。

2、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自主学习。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学生观看《熊出没》的视频。

2、师:

大家知道这部动画片叫什么名字么?

生:

(熊出没)

3、师:

熊大和熊二就是森林里的环保小卫士,没有了它们森林就会被光头强砍光,动物们就会失去它们美好的家园,我们如何将熊大和熊二送回森林里呢?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装扮森林》(出示课题)就是照片的合成。

二、设计任务,新课学习。

(一)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1、师:

同学们思考一下,将熊大和熊二送回森林,要经历那几个步骤?

生:

(学生交流讨论)

2、师:

首先,选取我们要移动的图形,然后,用移动工具将选取的图形移动到森林图片中,最后去除图片的背景。

3、教师板书:

第一步:

选取第二步:

移动第三步:

去除图片的背景

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学会如何使用选框工具、移动工具和认识图层的概念。

(二)选取移动图片

1、初步感知。

师:

要把这张图片中的熊大请到森林中,使两张图片合成为一张图片,我们第一步是做什么?

生:

(选中对象)

师:

当我们选中了的对象,才能对对象发出命令和指令。

我们要用到什么工具?

生:

(选框工具)

2、演示选择选框工具的方法。

师:

选框工具包括矩形选框工具、椭圆选框工具、单行选框工具和单列选框工具,根据图片情况选择合适的选框工具。

在这里我选择的是矩形选框工具,拖动鼠标选中熊大,熊大的四周会出现一个矩形虚线框,这时我们的第一步“选取”就完成了。

3、演示移动工具的方法。

师:

第二步就是移动图形,就要用到“移动工具”了,点击“移动工具”,这时我们的鼠标的样子也改变了。

在虚线框中按住鼠标,拖动熊大到森林图片上,这时,鼠标的下面会出现一个“+”,并且我们的原图没有改变,这说明“移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复制粘贴的过程。

4、教师出示活动任务。

师:

刚才的操作过程,同学们都有会了吗?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学提示单”,看看我们要完成那些任务?

如果你遇到困难,你可以看书学习相关的知识点,也可以向你的同伴寻求帮助或请教老师。

 

5、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6、全班展示反馈:

(1)学生演示用椭圆选框工具,把熊二也请到森林中去?

(2)你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将熊大和熊二移动到森林中去?

(3)你对现在的作品还有那些不满意的地方?

你在操作中遇到了那些问题或者困难?

预设1:

怎样去除熊大和熊二有白色的背景。

预设2:

怎样调整熊大的位置。

(三)保存图像

1、师:

白色的背景确实影响了整个画面的美观,如何怎样去除图片的背景呢?

为了方便下一节课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先把今天的作品把它保存。

我们应该把图片保存为什么格式呢?

请同学们“自学提示单”中第二部分内容,选择合适的图片格式并保存。

点击下拉菜单选择合适的图片格式

操作步骤:

选择【文件】菜单――【存储为】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

PSD是Photoshop专用图片格式

JPEG是常见的图片格式

 

 

2、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操作。

3、请学生上台演示操作。

(四)图层

1、师:

刚才有的同学在操作中发现:

当我们把熊二请到森林以后,就不能调整熊大的位置了,我们学习了图层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学习“自学提示单”中认识图层面板的内容,你可以一边学习,一边操作解决“自学提示单”中的问题。

教师演示打开图层面板的方法,简单介绍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图层、隐藏、缩略图、当前图层、删除新建)

打开图层面板的方法:

 单击【窗口】菜单――【图层】命令

 

 

 

2、师:

选择不同的图层,拖动图像你发现了什么?

生:

当我选中了图层一的时候,只有熊大可以动,而熊二怎么也动不了?

师:

选择移动工具演示。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记住,我们想移动谁,一定要选中他所在的图层,再拖动图像。

3、师:

在调整图层的顺序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

当我将他们移到相同位置的时候,熊二就把熊大给挡住了,就好像我们在照相的时候一个人站到了另一个同学的前面。

就是因为我们的图层二在图层一的上面,我们可以通过交换图层来改变图片的重叠顺序。

4、新建删除图层

图层面板下方还有垃圾箱,我们可以把不要的图层拖到垃圾箱里删除掉。

5、图层有什么特点呢?

图层就像是含有文字或者图形等元素的透明胶片,一张张按顺序叠放在一起,形成了图片的最终效果。

如果使用得当,你会创建出很多美丽的图像。

【课堂发现】

可取之处:

本堂课,老师能够认真钻研教材,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准确制定课时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为完成教学任务做好准备。

老师也能够根据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学情,设置“任务”——设计自学提示单。

在学生明确任务后,出示自学提示单,让学生明白步骤,先干什么,每一步该做什么。

在任务驱动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各种不同的选取工具时,能够自主探索,用鼠标点取各种选取工具试一试,发现各种工具的不同之处。

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学习的效果看,多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了一种成就感。

问题发现:

虽然有了自学提示单,但是提示单的内容还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操作,方面学生的自学,另外保存图像和图层有了自学提示,可是对于基础不太还的学生,自学起来还是有些费劲。

自主学习的时间给予同学还不够充分,以至于学生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我们认为,在这里学生的自主探索时间多一些,动手操作的时间多一些,更熟练一些,在接下来的任务中用到的时间会用得少些,有此长彼消的效果。

原因诊断:

任务驱动,探究学习,特别是自主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受制于课堂有限的40分钟时间,教师被缚手缚脚,放不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进度,自主探究学习的效果也就打了折扣。

改进建议:

1、交流展示时间更充分一些,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交流展示中或找到自信,或获得成功体验,或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老师的点评可以有更多的激励性质,让学生找到更多的成就感。

3、“任务”要有层次性,把一个大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小知识,进而把一个个小知识转化成一个个小任务,这些任务之间是循序渐进地。

五、基本结论。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其内容更新换代很快,又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

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盘绕“真实任务”组织教学,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

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尽量地组织学生运用协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协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通过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真正做到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实现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共学”。

这样长久的练习,学生自学能力显著提高,不但能学习课本内的知识,对课本外的知识、材料、新的科技成果也在不断地学习、吸收,为终身学习、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得到一定培养。

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强化,同学之间相互团结,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在设定“任务”的时候,我们也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任务”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设计的任务只有具有趣味性,只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才能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强大学习兴趣。

  二、“任务”要有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可以说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学科最大的特征。

操作占信息技术课很大的比例,操作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误操作,在操作前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在操作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切勿一棍子打死。

  三、“任务”要有层次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一个大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小知识,进而把一个个小知识转化成一个个小任务,而这些任务之间是循序渐进地,还要像牛一样地反咀。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项技能,才能用已经掌握的任务作展垫学习其他更深层次的任务。

 四、“任务”要有合作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大力提倡在任务中多给学生一点合作,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多接受别人的意见,使学生体验与人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喜悦。

  五、“任务”要有生活性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句话很好地反映了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

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怎么去解决,他们只能解答书本上的一些例题,对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往往会手足无措,无从下手。

所以在设计任务时注重切近生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设计“任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不断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技能、方法,并能学以致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最终目标。

当然,我们应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探究学习这一教学法,正确的看待我们的课堂教学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更有生机与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