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docx
《学年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前二首诗
2、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能抑扬顿挫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初步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初步了解一些诗人的生平事迹,体会他们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名句作一些浅显的分析
教师导学:
一、学习第一首《回乡偶书》
知识目标:
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
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情感目标:
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作者简介及导入课题:
贺知章,以写七绝为见长。
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
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
(师板书课题)
三、据题质疑:
⑴这里的“偶书”是什么意思?
诗人并非着意作诗,只是把回乡后感受最深的事和想法记下来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㈡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
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⒈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
自己读懂了什么?
⒉检查反馈:
⑴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⑵①指名读诗②范读,生画节奏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㈢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思考:
1、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指导朗读: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
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
(指名读、齐读)
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
(生试讲,师概括:
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当儿童笑问客人的时候。
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无奈、忧伤)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
思乡)⑶小结:
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4、主题:
《回乡偶书》通过写诗人年老回乡的感慨和见闻,表达了他深感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夜雨寄北》
1、学生齐读诗歌。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李义山诗集》。
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唐代诗人。
25岁时中了进士,因受到党争的牵连,屡遭排斥,没有担任过重要官职,一生穷愁潦倒。
他的诗多表现个人穷愁潦倒的生活、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对爱情的追求。
但他开创了诗歌上新的风格、新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他对我国的古典诗歌有所发展和丰富。
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
也有人说是写给友人的。
3、品味感悟:
3、思考:
①“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是谁在问谁?
是妻子在问丈夫。
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
但这问答,并非一处,是彼此相隔一方;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
“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亦且惨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②“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4、主题:
《夜雨寄北》通过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课堂小结:
《回乡偶书》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这首诗不事雕琢,言辞亲切平和,却深情表达了回乡的喜悦和对岁月流失的感伤。
《夜雨寄北》(又称《夜雨寄内》),是爱情诗,表达诗人思念妻子的感情。
诗人把秋雨夜景与思念家人的愁绪结合起来写,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淡淡的四句小诗,产生了不凡的艺术感染力。
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后三首诗
2、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能抑扬顿挫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初步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初步了解一些诗人的生平事迹,体会他们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名句作一些浅显的分析
教师导学:
一、《淮上与友人别》
1、诗人简介,见课文。
2、齐读全诗。
3、品析诗句:
4、思考:
①诗中第①②句写了哪里东西?
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握别的时间和地点,美好的春光。
在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
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
②诗中的“风笛”、“离亭”有什么意蕴?
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情境。
5、主题:
《淮上与友人别》通过写春天里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
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
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
“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比较一下,它们在表达方式与格调上有什么不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
《淮上与友人别》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
5、主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三、《酬乐天扬州动迁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酬,答诗。
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评点:
4、名句赏析:
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在当时这些地方都是很荒僻偏远的。
②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
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
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
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
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何必为我一人可惜?
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也有人认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
(两种观点各有依据,讲授时不必强求理解的一致性)
④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友人共勉。
体现出作者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
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5、主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附: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2、默写背诵诗歌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创造宣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崇拜、伤痕、中伤”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重点)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3.领会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
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我们今天在座的许多同学所关注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吧!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推行平民教育。
“五8226;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
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2.知识链接
八大山人
朱耷(1626-约1697),清初画家。
南昌(今属江西)人。
明宁王朱权后裔。
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
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
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
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态,署款八大山人。
他的绘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
工书法,行楷学王羲之,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安魂曲》
安魂曲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
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没能完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最终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续完。
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音乐中也一直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的欢乐。
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
曾参
曾参(前505年一前463年),字于舆,生于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人)。
曾参16岁拜孔子为师。
由于他刻苦好学,造诣很深,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
他著有《大学》,《孝经》两书,被后世视为儒家经典,尊其为“宗圣”,“述圣”。
曾参传业于子思,子思传业于孟子,形成著名的“思孟学派”。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崇拜(chóng) 伤痕(hén) 中伤(zhòng) 塑像(sù) 遁词(dùn) 哑口无言(yǎ)
鲁钝(dùn) 自暴自弃(qì) 走投无路(tóu) 玄奘(zàng) 懦夫(nuò) 屋檐(yán)
樵夫(qiáo) 豢养(huàn) 陡然(dǒu) 烟囱(cōng) 繁殖(zhí) 灌溉(guàn)
中伤(zhòng)恶语伤人(è) 调查(diào)
中间(zhōng) 恶心(ě) 调整(tiáo)
(2)词语释义
中伤:
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画龙点睛:
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遁词:
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
愚笨,不敏锐。
哑口无言:
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
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哑口:
像哑巴一样。
道统:
是儒家传道系统的一种说法。
自暴自弃:
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暴:
糟蹋、损害;弃:
鄙弃。
走投无路:
无路可走,已到绝境。
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投:
投奔。
众叛亲离:
众人反对,亲人背离。
形容完全孤立。
叛:
背叛;离:
离开。
懦夫:
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批驳的论点是什么?
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
本文作者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从而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创造美好未来。
2.这篇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
第一部分(1—3段):
由艺术家造石像谈起,引出教育家的创造不同于前两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第二部分(4—10段):
作者罗列出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以一连串的不可争辩的实例,一一予以反驳,从中确立起“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三部分(11—15段):
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第四部分(16段):
作者以排比的手法,鲜明地指出“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你是一个“活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这样的结尾富有感召力。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
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答案示例:
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
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2)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
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答案示例:
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不识字的惠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
①环境平凡不能创造,②生活单调不能创造,③年纪大小不能创造,④太无能了不能创造,⑤陷入绝境不能创造。
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
这种论证方法是驳论文章的写法。
(3)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答案示例:
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
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4)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
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答案示例:
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5)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答案示例: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
2.写法探究
文章主要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答案示例:
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
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
而智慧,主要就来源于学习。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