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思考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95183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思考题.docx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思考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思考题.docx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思考题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也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X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与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的总和。

世界经济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2.世界经济格局: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以与世界经济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结构和状态。

世界经济格局是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一定的世界经济格局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的世界经济关系相联系,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4.经济全球化: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正在不断削减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致使世界经济发展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5.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与其在国际社会中所起的影响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它是当代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尺度,它反映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内里以与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影响力的外力的总能力。

在综合国力的各要素中,经济是基础,科技是先导。

6.马歇尔计划: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复兴欧洲计划”,后来被人们称为“马歇尔计划”。

到1952年6月,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共向西欧拨款131.5亿美元,其中贷款约十分之一,其余部分为赠与。

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战后西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盟国的控制。

7.布雷顿森林体系:

是世界历史中出现的第一个全球性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议》和以美国提出的“联合国复兴开发银行计划”为基础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议》,即“布雷顿森林协议”。

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比率的双挂钩制,从而确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8.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其前身是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

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WTO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是处理国际贸易全球规则的唯一国际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并称为当今世界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

9.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的世界政治行为主体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状态。

世界政治格局建立在国际战略力量对比的基础之上,主要取决于世界战略力量即充当主角的世界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力量消长与力量对比的变化。

世界政治格局反映了国际关系体系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并对国际关系体系的全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0.雅尔塔体制:

也称雅尔塔体系,是指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与战后世界秩序安排等问题,通过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国际会议达成的一系列协议而建立的战后国际体制。

雅尔塔体制确定美、苏两国在欧洲与远东的势力X围和保持均势的各项措施,从而确定了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雅尔塔体制是美苏按照各自实力瓜分世界的产物,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

雅尔塔体制所体现的“东西”关系和美苏对抗,是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核心和主要标志。

11.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攻击苏联是极权国家,要求国会批准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以抵制极权政体强加于它们的种种侵犯行动。

杜鲁门提出的这项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转折点。

过去美国把苏联称为盟国,只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攻击苏联。

现在,杜鲁门公开宣布苏联是美国的主要敌人。

“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12.新东方政策:

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缓和与苏东国家关系的政策。

1969年10月,社会XX党和自由XX党组织政府后,认为应该在加强与北约、欧洲共同体国家合作的前提下,对东方国家包括东德实行新的和解政策。

主要内容是:

承认欧洲国家边界现状,承认德波边界,使它与苏东各国关系正常化;承认XX德国为第二个德意志国家,要求建立"一个民族的两个国家"的特殊关系。

其目的是发展双方经济和文化联系,为最终统一德国准备了条件。

1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4月,美、加、英、法、比、荷、卢、丹、挪、葡、意和冰岛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这是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合乎逻辑的发展,是美国称霸世界计划的又一组成部分。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使美国得以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

14.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主义是法兰西第五XX国第一任总统戴高乐提出的思想、政治主X和对外政策。

戴高乐主义主要内容有:

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谋求法国的平等地位;改善同苏联、东欧的关系,谋求东西方的普遍缓和。

争取实现其“欧洲人的欧洲”的目标,为促进欧洲联合奠定基础。

戴高乐主义实质是民族主义,其核心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恢复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重点。

15.多边自主外交:

70年代日本的外交政策。

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提出并推行“自主多边外交”。

所谓“自主”就是指日本要自主地依据形势的变化和日本的国家利益决定自己的外交政策。

所谓“多边”是指除同美国继续保持密切的关系外,还同中苏等世界上的其他战略力量进行有利于日本自身利益的交往,以利于促进其国际地位的提高。

16.欧洲联盟:

目前世界上最有成效、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域性集团。

它的前身是欧洲共同体,20世纪50年代,欧洲煤钢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相继建立。

1965年各成员决定将三者的主要机构实行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或欧洲共同市场。

欧盟的一体化经济政策对成员国的经济以与欧洲和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和巨大的影响,是区域集团化获得成功的典X。

17.遏制战略:

战后初期,杜鲁门政府采纳了乔治•凯南等人的理论,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出发,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

其基本内容是:

以帮助复兴为手段,控制以西欧为重点的西方资本主义联盟;以援助落后国家为名,向亚非拉扩X,进而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独霸全世界。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全球战略性质的国家安全战略,也是二战后美国政府第一次正式宣布把“冷战”作为国策。

18.解放战略:

艾森豪威尔政府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了美国的全球战略:

对社会主义国家,变杜鲁门的“遏制战略”为更有力、更主动的“解放战略”,其核心是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19.尼克松主义:

70年代,美国陷入了内政外交诸多困境时期。

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总统提出了一套新的对外战略,即所谓的“尼克松主义”。

“伙伴关系”、“实力”、“谈判”的原则是尼克松主义三大支柱。

其实质就是:

在美国实力不足的情况下,通过适当收缩,减轻内外压力;通过缓和对苏关系,扭转战略上的被动;通过改善对华关系加强对苏的制约;通过维护均势,确保美国的霸权地位。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企图在美国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仍然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

20.“以实力求和平”战略:

在国内经济困难和国际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上台的里根政府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关系总战略,打出了“扩军抗苏,重振国威”的旗号,对苏联实行进攻性强硬措施,借助中国,抗衡苏联,扭转在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局面,通过强有力的对外政策,努力恢复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

21.超越遏制战略:

布什政府在1989年之后,依据业已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势,对美国全球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针对苏联和东欧,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

其基本内容是,在不放弃对苏联军事遏制的同时,抓住苏联实行“改革”的时机,以经济援助为诱饵,采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多种手段,使东欧脱离苏联影响,促使苏联削减军事力量,同美国合作解决全球X围内的地区冲突,最终使苏联国内政治“多元化”,实行西方式的市场经济和私有化。

这一战略的核心和灵魂是和平演变。

22.参与和扩展战略:

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提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主要内容:

利用冷战后对美国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和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疆界,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在坚持美国“领导地位”的前提下,维护和欧盟与日本的伙伴关系,建立和中国、俄罗斯的“建设性关系”,促进国际经济、安全合作,解决美国面临的棘手问题,在世界X围内推进“XX”、“人权”。

23.万隆会议:

1955年4月,29个亚非国家在万隆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它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发起,组织、讨论亚非国家共同关心问题,反对帝国主义和殖XX义,实现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会议。

它是第三世界兴起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4.不结盟运动:

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那贝尔格莱德召开.与会各国全力支持为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而斗争的各国人民,要求撤出一切设在别国领土上的军事基地,消除一切形式上的殖XX义.这次会议标志着以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为基本原则和宗旨的不结盟运动的诞生。

25.七十七国集团:

1964年,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日内瓦召开,77个发展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

它在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了先导作用,为推动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推动了南北对话,缓和了南北关系。

26.霸权主义:

所谓霸权主义就是少数大国、强国依仗其实力和强权对期货国家进行干涉、侵略和控制,谋求对某一地区、某一领域甚至整个世界实行统怡的政策和行为。

它是大国、强国对外进行侵略和扩X、谋求对地区和世界控制权的政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本质是谋求世界霸权,在经济上维护本国垄断资产阶级在世界X围内对垄断’利润的争夺;在政治上以强权政治在全球X围内推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谋求对世界政治的主导权。

27.独立自主:

就是不依附于任何国家,反对任何国家对本国的侵略、威胁、控制和干涉,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一切大小国家,尊重各国决定其内外政策的权利。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把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中国外交的一项基本原则,对一切国际问题都从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中国判断是非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世界经济繁荣。

2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领导人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根据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在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外关系指导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是反对侵略和扩X,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权利。

核心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而且已经为许多国际会议、国际文件所接受和确认,成为世界公认的处理现代国际关系和现代国际法的共同准则。

29.世界政治多极化: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30.南北关系:

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因为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位于南半球,发达国家大多数位于北半球,故称南北关系。

南北关系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各种关系的综合,而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则是南北关系的两条主线。

二、问答题

1.试论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