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放血疗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92582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蒙医放血疗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蒙医放血疗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蒙医放血疗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蒙医放血疗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蒙医放血疗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蒙医放血疗法Word文档格式.docx

《蒙医放血疗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医放血疗法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蒙医放血疗法Word文档格式.docx

后续本》云:

用优质的钢铁,由精工巧匠经多次锤炼制成管瓴针及弯状新月状、剃刀状、斧刃状等锐利刀具,长约六横指,其锐利程度能削断毛发为最佳。

不过这些刀具,由于时代和条件所限,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的今天,无论在质量、精制程度以及实用价值等方面,已远远落后于现实需要,应深入研究加以改进。

放血法

放血过程分术前准备和正式放血两个步骤。

一、术前推备

术前准备,又分远行与近行两个阶段。

1.远行:

在放血施治前,如热病尚未成熟时,先给予汤药,促其成熟后放血;

分离正血与病血,然后再放血施治。

正血与病血的分离,通用方为三籽汤;

促使赫依热成熟之方为苦参汤;

巴达干与血之分解药为青木香汤或苦参汤;

寒热交杂症与聚合症的分解药为桅子汤;

血与希拉之分解药为木通汤与苦参汤;

引导病血出脉者宜用荜拔单叶汤;

促使迅速成熟者,则以苦参汤为佳。

分解成熟的时间:

最好是在五天前,其次是在三天前,至少在前一天服药。

若不用汤药分离,而迳行放血时,会导致正血流失而病血不出,且将生赫依,造成余热不除而遗病为患。

根据有的老蒙因临床经验,在服用病血分离汤药时,加土茯苓煎煮温服7-21天为好;

若久病之人则宜服百日。

2.近行:

放血前,令患者晒太阳或烤火取暖,或行走10分钟以上,以加速血行和脉道扩张。

准备好放血器械,如刀、镊子、缚带、熏药、消毒药、止血药、消毒药棉等所需物品。

宜在寂静、干净、温暖而光线充足的房间内操作。

消毒:

刀与镊子等金属器械,进行煮沸消毒或用75%酒精棉轻拭。

术者的手,先把指甲修好,在温水里用肥皂洗净后再用75%的酒精棉轻擦,如手上有伤口或皮肤病者不能操作。

放血部位的消毒:

如有条件,放血前病者应洗热水澡,确定放血之脉道或穴位后,先把局部碘酒棉消毒,然后用酒精轻拭。

二、正式放血

放血前之步骤:

包括部位选穴、放血前之结扎,即鼓脉、操作法、观察血色、放血量及辅助治疗等内容。

1.从放血的穴位或脉向心三横指处结扎,结扎之缚带粗细要适宜。

如在两小尖脉放血时,从放血的脉至另一侧腋下结扎;

在头部血脉放血时,注意不至妨碍呼吸,在颈项处结扎;

在舌脉放血时,用消毒之纱布缠裹竹夹板或木夹板夹住舌体上卷,使血管暴露。

其它血脉之结扎法,详见各该段。

此外,在任何部位放血时,须注意不使皮肤招皱,使脉管充分暴露。

当拉扯绳子两端缠裹时,用力要均匀,松紧度要相等。

如结扎结不善,则下刀难中,若皮肤招皱,血管曲折,则血不能出。

血管鼓张后,用手指揉擦,使肌肉作麻。

2.操作:

首先用手指将血管按压固定,稍微向下用力按捺,使脉管不易移动。

进刀之部位,一般在结扎处的三横指以下。

进刀的方法是:

纵划法:

刀刃沿血管之纵轴,在正中划破的手法。

本法适用于额脉、踩脉等肌肉薄处的大血管。

横断法:

连皮肤、血管一起横向刺切,适用于肌肉较厚部位的微细血管。

斜切法:

由血管之纵轴稍为偏斜进刀,本法适用于中等及较小血管之放血。

侧刺法:

由血管之侧旁刺切的手法,适用于舌脉及阴茎脉之放血。

放血疗法以泄出血气为宜,因此,切口宜稍大,过小则容易发生肿胀,血气出不来,最好脉管与皮肤切口要对称。

3.部位选穴:

据《四部医典·

论述本》所载,宜于放血的脉管计七十七处,而在《四部医典·

秘诀本》则九十处,在《蓝琉璃》中,所载穴位更多。

头部及颈部放血部位有二十一处:

金柱脉一处、银柱脉一处、枕骨脉二处、囱门脉一处、小尖脉二处、喉脉一处、舌脉二处、面颊动脉二处、眼脉二处、鼻尖脉一处、耳脉二处、颞脉二处、齿脉二处。

上肢放血部位有三十四处:

肩脉二处、脏腑总脉二处、冈扎脉二处、六首脉二处、肝脉二处、希拉沙林脉二处、巴达干沙林脉二处、肺心合脉二处、肝胆合脉二处、腕脉二处、细小脉二处、无名指背脉二处、六合脉二处、指缝间脉八处等。

下肢放血部位有十八处:

足大脉二处、国脉二处、脾脉二处、肾脉二处、踩脉二处、胫脉二处、镫脉二处、腓肌脉二处、小肠脉二处等。

躯干放血部位有四处:

胃角脉二处、男阴边脉二处等。

此外,另加耳前后四树脉,肺肝合脉二处、黄水沙林脉二处、胆细脉四处及短尾脉一处,合前总共九十脉。

4.部分主要放血脉及其作用:

耳脉

位于耳上一横指处,放血时结扎法与以上同。

功效:

主治血、希拉引起的耳根部肿胀,中耳炎耳内流脓血及一切耳疾、偏头痛及枕部、前额部疼痛等。

进刀时注意避免损伤动脉和骨膜。

在本穴位周围,除皮肤及皮下组织外,还分布着三叉神经第三分枝。

枕部神经及额浅动脉等。

耳前、后脉

此脉亦称四树脉,在耳前距耳孔一寸者为内树,耳后一寸者为外树,内外树的四条脉直行而上。

放血是在颈项结扎,方法与以上同。

主治耳内流脓血、偏头痛、后脑及前额疼痛等症。

据临床观察,由恶血热邪引起的诸耳病,均可在此脉放血,并对急慢性中耳炎亦有良效。

舌脉

位于舌下两条脉之各中部,放血时,用消毒纱布裹竹夹板夹住舌体上卷,使血脉暴露,宜用侧刺法施治。

主治口干舌燥,口齿塞涩、剧渴、舌体向根部回缩、心热症等。

注意进刀过深和伤口过大而流血不止,必须轻刺,微量放血,止血时用热水或热茶漱口,而禁用凉水。

齿脉

位于从下颌骨后角主脊前上方一寸处,放血时用细绳在颈项缠绕后从背部拉紧结扎,但以不妨碍呼吸为度。

用纵切法施治。

主治由于恶血热及希拉热引起的牙痛、牙龈肿痛、腮痛等。

喉脉

位于从嗓窝正中直上一寸处,系在喉结、气管前行走之脉,放血时用细绳在颈项缠绕后从背部拉紧结扎,用复切法施治。

主治喘咳、由心热引起的癫狂、呼吸不畅、音哑等。

进刀时注意避免损伤气管。

颈脉(小尖脉)

即颈外静脉,位于锁骨上窝正中直上四横指处。

放血时,用细绳从放血的脉至另一侧腋窝下结扎。

主治脑虫病、血邪扩散于胸部而损伤肺腑、疮疡、痈疽、血热侵及牙齿等。

此脉为颈部粗大脉,进刀时注意避免伤及颈动脉。

如《四部医典·

秘诀本》云:

"

喉部左右两侧的上方有心脉、酣睡脉与如端脉两条脉道,只要在此脉一击,会应声倒地,如果断裂,便会立刻死亡。

由此向后再量半指,有心脉与黑尖脉二脉,如果没有断裂,尚有医治的机会。

由此再向后量半指,有与肺和心相伴的大小血脉,如果断裂则立即死亡。

因而,在此脉放血时应特别注意不出差错。

唇脉

位于下唇内侧之两条脉,放血时用消毒纱布裹竹夹夹住下唇外翻,用象牙穿针或银针穿刺该脉。

主治巴达干病降于口唇、口唇肿胀灼痛、脾血症、口唇病等。

臂脉

位于肩关节下方四横指处,肱骨之前上端,即羊尾肌缝略下之处,系循行于该处之肺脉。

放血时,用细绳缠绕肩关节在腋窝下结扎。

按纵切法操作。

主治胸痛、肺热、头痛及牙痛等病。

进刀时注意避免过度。

六头脉

位于自臂脉向下循行的脉管正中处。

放血时,距放血点向上三横指处结扎,按纵切法操作。

主治肺热、胸闷、气短、血刺痛等症。

注意避免损伤动脉及筋腰等要害部位。

冈扎脉

亦称露顶脉,位于沿前臂和上臂的挠侧上行之脉,穴位在距肘窝四横指处。

放血时,距放血点向上三横指处结扎。

主治音哑、肺痨咳嗽、肺热、胸闷、气短、血刺痛等症。

进刀时注意避免损伤筋腱。

脏腑总脉

亦称诺嘎脉。

位于自肘窝内侧略斜向上外行之脉。

放血时,令患者侧卧或坐于靠背椅上,在距肘窝向上三横指处,即在上臂中部用细绳结扎,按纵切法操作,或可用三棱穿针穿刺。

主治肺、心、膈、胸前后疼痛及一切脏腑之病,特别是胃、肝、大肠、小肠病和心血管、胸闷、气短、疫热侵于心、食欲不振等病症。

本脉在肘窝与叫利嘎之动脉并行,所以,进刀时小心损伤该动脉。

在《蓝琉璃》之放血疗法章里有:

中身之大部疾病,宜在脏腑总脉和如通脉放血;

特别是心热症,宜在脏腑总脉及舌脉、喉脉放血。

的记载。

根据临床观察,对粘性转筋病(即霍乱)之上吐下泻,胃肠热性癌症、伤食以及心脏血刺痛等症,脏腑总脉放血,奏效迅速。

另外,对某些高血压病、心绞病、和食物中毒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身体过于衰弱者,不能在此脉放血。

在此放血点周围有肱动脉、腕内侧皮肤神经纤维、肱二头肌肌腱等,放血时须加小心操作。

肝脉

亦称如通脉,位于肘弯部之内侧弯向手背拇指方向斜行,而后折向小指方向,放血部位则取肘窝横纹下四横指之处,系血症主要放血之脉。

放血时,令患者端坐靠背椅上,在距肘关节稍上处结扎,令肘关节弯曲90度,手向上紧握拳,或在脖颈上横放一米长的木棒,令两手紧握其两端后操作。

按纵切法进行,或可用三棱穿刺针穿刺。

主治肝、脾、膈区刺痛、肝巴达干包如病、热性痞、不时谵妄、血或中毒引起的肝肿大、肝血溢于胃、肠刺痛、肝病所致的眼睑赤烂、胸胁疼痛等血或希拉性胸腹部诸症。

在《四部医典·

秘诀本》肝病治法章云:

肝脏肿大症服用牛黄余甘子汤、金丹甘露方催泻,肝脉针刺放血施治。

,又云:

肝脏失水,服用三角马兜铃汤,在肝脉、颈脉、肝胆汇合脉穴针刺放血;

肝血溢于肺时,汤药泻之,在肺脉、肝脉针刺放血,用凉性药物施治;

肝血溢于胃时,在肝脉与肝胆汇合脉针刺放血。

根据临床观察,对肝脏话热症,在肝脉放血,均有良效。

值得一提的是,对乙型肝炎、传染性肝炎及黄疽性肝炎,及时给以补养调理并在肝脉放血,则可得较好疗效。

如配合服用三味或四味姜黄丸(亦称云瓦四味丸,由姜黄,巴豆(制)各15g、雄黄(制)5g、斑螫(制)10g配合组成,共研细末后加蝗虫头(研细)10g,用面粉水调为丸。

功能为解毒,杀粘,)脉泻、攻泻则效果更佳。

放血时注意避免损伤筋腱。

胆脉沙林

位于肘窝横纹尺侧下,距肝脉略外处。

放血时,在距放血点向上三横指处结扎,手法自选。

主治目黄、体沉重、不思饮食等。

进刀时注意避免损伤筋健及脉管。

巴达干脉

位于从肘窝尺侧出发之脉分为二支,于手腕下的正中向尺侧循行,向内的尖端为黄水脉,向外的一支即是此脉。

放血时在距放血点向上三横指处结扎,手法自选,进刀时注意避免损伤附近的筋腱和骨膜。

主治口中泛甜,体倦,纳呆,胃腹部疼痛,唾液呈黄色,手麻木等症。

黄水脉:

此脉与巴达干脉对峙,距其六横指处。

放血时在距放血点向上三横指处结扎,手法自选。

主治体倦嗜眠,巴达干血降于胃,黄水引起的皮肤瘙痒,热邪所致的肿胀等症。

进刀时注意避免损伤附近筋暖和脉管。

心肺合脉

位于诺嘎与六头脉二脉汇合处向下六横指处。

《蓝琉璃》记载,此脉为:

"

六头脉与诺嘎脉之汇合脉。

放血时在距放血点向上三横指处结扎,手法自选,注意误伤附近之血脉及筋腱。

主治心、肺血症。

肝胆合脉

亦和巴达干、希拉合脉。

位于心肺合脉放血点向下三横指处。

放血时令患者端坐,距放血点向上三横指处结扎,手法自选。

主治由血与希拉引起的诸病症。

《四部医典·

肝下白色横膈膜病,在肝胆聚合脉针刺放血。

六合脉

位于在肝脉的腕外侧,向手背食指方向循行的脉,即在手腕中部向上四横指处。

主治胃及肝之血症,肝及胸部胀痛,特别是对胸刺痛及陈旧性恶血性诸症有良效。

进刀时注意避免损伤附近之脉管和筋腱等。

肺肝合脉

位于肝脉下三横指之处,系肺肝聚合之脉。

放血时在放血点三横指处结扎,手法自选。

主治胸及胃、肝、膈区酸痛,腋下刺痛等症。

进刀时注意避免损伤附近之脉管及筋腱等。

腕脉:

位于距拇指与食指间陷窝处中心向上一寸处,此系沿桡骨崎向拇指循行之脉。

放血时,在前臂中端结扎,用平刃刀纵划法操作。

主治胸刺痛,咯脓血痰,音哑,气短,子肺热等症。

无名指背后脉

位于无名指根部关节向上一寸处。

此脉系与胃、脾、肾等脏腑相通的主脉。

在《蓝琉璃》中记载:

因为此脉为胃脾之聚合之脉,所以胃脾病宜在左手无名指背侧脉针刺放血。

放血时在腕关节稍上处结扎,用中等平刃刀纵划法操作。

主治胃、脾、肾病,因热而腹胀,胃热,肠刺痛,泻带血便,肩部刺痛,手臂不能抬举,无名指、小指麻木等症。

《四部医典,秘诀本》脾病治法章云:

热性脾病,药用丁香、草果、小豆蔻、藏红花、藏藏陈、波梭瓜、木藤蓼、白糖制成散剂令服。

又一方,草果、藏红花、诃子、白糖制剂令服。

在左手无名指背侧脉放血。

胆细脉

位于肝脉内侧向下八横指处。

放血时距放血点向上三横指处结扎,手法自选。

主治目黄,身重身倦,食欲减退等症。

进刀时注意误伤血脉及筋腱。

肺大肠脉

位于右手食指与中指间的招纹向上一寸处,此脉为肺大肠之聚合脉。

放血时,令患者端坐,在腕关节稍向上处结扎,用纵划法操作。

主治肺与大肠之热性疾病。

进刀时注意误伤血脉及筋腰。

肝胆脉

位于右手中指与无名指间的榴纹向上量一寸处,此脉系与肝胆聚合之脉。

主治眼疾及肝胆血、希拉热症等。

右肾膀胱脉

位于右手无名指与小指间的榴纹向上量一寸处,此脉系右肾及膀胱之聚合之脉。

主治有肾及膀胱之热性诸症。

心小肠脉

位于左手食指与中指间之榴纹向上一寸处,此脉系心与小肠之聚合脉。

放血时,令患者端坐在腕关节稍向上处结扎,用纵划法操作。

主治心与小肠诸病。

进刀时注意误伤血脉及筋腱。

脾胃脉

位于左手中指与无名指间之褶纹向上一寸处,此脉系脾胃聚合脉。

放血时令患者端坐,在腕关节稍向上处结扎,用纵划法操作。

主治脾胃由血、希拉所致的疾病。

左肾精府脉

位于左手无名指与小指间之褶纹向上三横指处,此脉系左肾与精府之聚合脉。

主治左肾与精府之诸热症。

腿大脉

位于由膝关节内侧向上四横指处,此脉为循走于大腿内侧之大脉要害。

放血时,令患者站立,在放血点向上三横指处结扎,用纵划法操作,或可用三棱穿针穿刺放血。

主治大肠震伤,睾丸肿大,下身沉重、子宫病等。

根据某些蒙医之经验,对妇女经血过多,在此脉放血有良效。

注意进刀过度而损伤血管及筋腱。

国脉

位于从腘窝中心向下四横指腓肠肌正中。

有的人在腘窝中心放血。

放血时,距膝关节向上四横指处结扎,手法自选。

主治沿后背强直酸痛,脖颈后仰,腰髋酸痛,月经淋漓等症。

从临床实践看,对由于血、希拉亢盛而突然呕吐或下泻以及伤食等症,在此脉放血则奏效很快。

放血时,因动脉要害在此处,进刀时要格外注意;

同时也应注意避免损伤胞窝动脉、颈部神经纤维以及筋腱等。

脾脉

位于膝关节内侧下四横指处。

放血时,在膝关节稍下处结扎,用纵划法操作。

主治脾损伤,疮疡、胆病、黄水病、浮肿等病。

秘诀本》脾病治法章云:

热性脾病,令服有关药剂的同时,在脾脉针刺放血施治。

又云:

脾脏血胀,令服有关药物的同时,在肘前骨凹陷穴与脾脉针刺放血施治。

进刀时注意误伤血管及筋腱。

肾脉

亦称胫尾穴,位于从足踵向上量一横指处。

放血时,视病情令患者站立在木板上,用纵划法操作或针刺。

如若血脉没有显露时,可用拔罐穿刺法施治。

主治肾病扩散,伤及腰部,两腿拖曳,行动不便,小腿肌肉撕裂般胀痛,髋关节疼痛,肾结核,子宫出血等病。

进刀时注意误伤肌。

《蓝琉璃》云:

骨热症,在胚尾穴针刺放血施治。

秘诀本》肾病治法章云:

肾热、药用白刀豆、藏红花、小蘖皮、蝎子、白糖制剂内服;

在肠尾与踝脉针刺放血。

根据有些蒙医的临床经验,由于外力作用于宫受震伤而流血时,在肾脉放血则奏效甚速。

腓肠肌脉

位于腓肠肌内侧肾脉之直上一寸处。

放血时,令患者端坐靠背椅上,两脚用力踩木板,用细绳在排肠肌上端缠绕从背部拉紧结扎,用三棱穿针穿刺或手法自选。

主治子宫损伤。

胫脉

位于脚背关节窝中心直向上量五横指处胫骨崎侧的筋间,此脉系脾脉向下循行之延续。

放血时,令患者端坐靠背椅上,两脚用力踩木板,距放血点向上三横指处用细绳缠绕从背后拉紧结扎,用平刃刀弹切或用三棱穿针穿刺放血。

主治足心及足背肿胀、灼热或胀痛等降于足部的黄水病。

进刀时注意伤及位于此脉之下的叫"

金梁--色热吉挂"

的动脉。

秘诀本》痈疽疮疖治法章云:

脉痈疽,药用三果(籽)汤内服,多次针刺放血施治。

根据某些著名蒙因临床经验,对胫部痈疽,用热针(用两根或三根针,由边缘向中心穿刺,针尖相碰)穿刺保持40-50日,使脓汁黄水流尽留痕痊愈后(瘢痕部呈紫色)胫部仍胀痛时,在胫脉针刺放血可根治。

踝脉

位于由内踝中心向前上方量一寸处。

放血时,令患者端坐靠背椅,两脚有力踩木板,用细绳在腓肠肌中端缠绕从背后拉紧结扎,多用斧状刀具纵划法操作,亦可用弹簧穿针穿刺。

主治下身外伤引起崩漏、胃、小肠、大肠绞痛、大小便闭塞等病。

在《蒙医药选编》中有:

肾热症,令服十味诃子肾热散,在胫尾脉及踝脉放血。

对胎盘滞留、粘性上吐下泻等病,在此脉放血亦有良效。

进刀时注意损伤筋腿及骨膜等。

外躁脉之放血点,由外踝中心向上量四横指处,主治局部灼热胀痛或酸痛。

镫脉

亦称足拇趾脉。

位于由足背关节窝中心向上量一寸处,或在拇趾根部凸出骨之上侧。

放血时,在腓肠肌中端用细绳缠绕从背后拉紧结扎,用斧状刀具纵划法操作。

主治足心足背灼热肿胀、胀痛、足趾问糜烂痞痒等黄水病。

进刀时特别注意误伤动脉和筋腱、骨膜等。

小肠脉

位于由足中趾尖至跟骨后端间的正中点,即由足底线向上一横指足背内侧。

放血时,在踝关节以上结扎,用纵划法操作。

主治小肠出血,头部疾病降于心脏,长期不愈的心脏病等。

胃角脉

位于上腹部。

(相当于脊椎第十关节处从痞穴正中向左右各量四横指处。

放血时,用细绳在第十二对肋骨线缠绕从背后拉紧结扎,手法自选。

主治胃热诸症。

阴部脉

男性放血点位于阴茎中部两侧之血脉;

女性放血点位于大阴唇内侧,小阴唇中部。

放血时,用细绳在髂前上棘线缠绕拉紧结扎,女性阴脉则用消毒纱布裹住竹片夹或木片夹夹住大阴唇外翻后用侧刺法操作,或可用复切法放血。

主治肾热病。

根据富有经验的老蒙医谈,由血、希拉引起的男阴或女阴肿胀,在此穴放血均有良效。

进刀不宜过度,不要直刺和深刺,手要轻,必须用侧刺法和复切法操作。

尾骨尖脉

位于尾骨尖部之黑脉即是。

放血时,令患者俯卧用双膝支住臀部抬高,用细绳在髂前上棘线缠绕从前面拉紧结扎。

先用银针穿刺,次用火罐拔之,或可用三棱穿针穿刺。

主治下身一切疾病。

根据老蒙医临床经验,对外伤造成的下肢瘫痪,在此脉穿刺拔罐,可奏良效。

观察血色

观察血色:

放出血液,首先要审辩正血与病血。

放出的血液出现紫黑色之花纹者,是正血与病血尚未分离之象,须立即止血饮汤药分离后再行放血。

如血质稀薄,色黄,气味浓,有白色泡沫,上结粘液、脓汁样物者为病血。

凡血色黑而粗糙,现红黄色泡沫者为赫依血;

血色黄而稀,有浓味者为希拉血;

血色淡红,稠而柔滑者为巴达干血;

若色如朱砂样鲜红者为正血。

放血量

放血量:

在病血放尽而正血出现时,即刻停止放血。

但为制止五脏的疼痛,血症的刺痛,以及使逆溢之血纳入脉道等三种情况下,虽是正血,亦可使其流出一些。

若体质虚弱,及合并赫依之患者,虽为病血,也应截断流血。

如扩散热、骚热、关节肿胀等,多由病血或热性黄水病引起,故应大量放血,以杀病势。

如不属于上列症状,应多次少量放血;

如血的泡沫上覆有红色血皮者,应立即停止放血。

体质虚弱,放出之血如水似脓者,应适当控制其出血量,若视此为脓水而大量放出,则更使正精亏损而诱发难以治愈的水肿病。

辅助治疗

辅助治疗:

包括血不出、无病血、出血不止、伤口肿胀、昏厥、诱发赫依性病等六种情况。

(1)血不出:

原因是身受寒冷、器械不利、饮食过饱、恐惧紧张、切口过小、皮肤与血管伤口错位、结扎后立即放血、或放血后立即解开结扎等,都是血不外流的原因。

(2)无病血:

主要由于热邪炽盛而伏于脉道,以致阻障血路所致。

可另换血管放血,或服药将血引至皮肤。

药用木通、野菊花、苦参、当药、查干榜嘎、拳参、巴沙嘎等分,共研细末,煎汤凉服。

并在腹部温罨及发汗等。

(3)出血不止:

流血不止时,可在放血部位用凉水喷之,或压迫包扎伤口。

(4)伤口肿胀:

主要由于伤口过小,或刺伤骨膜、筋腱等所致。

先予轻轻按摩后热敷,或用血竭、松脂、胆石、滑石、红花、苦参等分,共研细末,酒调敷贴。

(5)昏厥:

如放血发生昏原者,多由过度恐惧紧张,赫依作祟,出血过多等所致。

应立即止血,宜用沉香或檀香三味方燃烟熏治,饮糖水,赫依穴热敷。

用上法无效者,急用牛等动物热鲜血灌服。

(6)放血诱发赫依性病:

多见于赫依型体质者,身体衰弱者和陈热病患者。

治宜在赫依穴处涂擦黄油,进行按摩,令口含红糖,另服红糖酒、骨汤,以压抑赫依势头。

放血完毕后,把扎结绳缓缓解开,伤口涂紫药水,敷以消毒纱布,予以包扎。

做好伤口保护。

为了免致恶血发生,术后避免激烈活动,并禁酒、浓茶二十一天。

放血的弊病

放血的弊病:

放血施治,必须认真细致,如放血不当,其弊有四:

(1)不及:

因出血量太少,以致病血不出,余邪遗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