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中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教学设计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87550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教学设计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教学设计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教学设计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教学设计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教学设计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教学设计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教学设计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高中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教学设计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教学设计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能力目标

⑴通过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⑵通过“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总结DNA是遗传物质的科学探索过程,学习科学家善于总结他人经验、在工作中互相合作,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追求不懈的科学精神。

⑵遗传物质主要是DNA,也有RNA,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⑶认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2教学重点

⑴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⑵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3教学难点

⑴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⑵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⑶探究科学发现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4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噬菌体侵染细菌的Flash动画

5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

这句话显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通过我们对生殖发育过程中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等的学习,请问细胞中哪一结构在前后代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上起重要作用?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

那么起遗传作用的究竟是DNA还是蛋白质呢?

这个问题当时在科学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学生):

遗传

染色体

DNA和蛋白质

学生自读课文,并总结最初的观点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原因

通过谚语和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忆和总结,为下面引入遗传物质做铺垫

为下面探讨什么是遗传物质做好铺垫

提出探究题,引起悬念

引导探讨

当时科学家对DNA和蛋白质的认识水平:

1.对蛋白质的认识水平:

认识到蛋白质是由许多种氨基酸连接成的生物大分子

2.对DNA的认识水平:

还不清楚DNA的结构,只知道它是由4种脱氧核苷酸连接成的大分子。

提出问题:

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科学家,对DNA和蛋白质的认识仅限于上述水平,你觉得那个更适合做遗传物质?

为什么?

由于当时认识水平的限制,科学家曾经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四种脱氧核苷酸也可以有不同的排列顺序。

这时才有人开始怀疑遗传物质是蛋白质的结论。

首先对这个观点提出挑战的是美国科学家艾弗里。

当然他的挑战是有确凿的实验证据的,这就是著名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但最先做这个实验的是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

展示“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挑战:

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幻灯片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

小鼠,两种肺炎双球菌(S型和R型)

展示两种细菌

一种菌体有多糖的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smooth叫S型细菌,另一种菌体没有多糖的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粗糙rough叫R型细菌。

S型细菌可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有毒性;

R型细菌不能引起病症,无毒性。

2实验过程

多媒体展示肺炎双球菌的四组转化实验并提出问题:

① 

预测第一组和第二组实验结果会怎样?

② 

第三组的“加热杀死”是什么意思?

加热的温度控制在多少度?

教师指出加热的温度一般不超过90℃,杀死是指S菌失去了感染能力,但里面的遗传物质并没有被破坏。

③第三组实验说明什么?

④第四组实验小鼠为什么会死?

学生讨论并回答。

导致R型细菌转化的物质就称为转化因子。

⑤转化因子是什么?

(究竟是什么物质使R菌转化为有毒的S菌?

格里菲思并没有继续深入的思考这个问题,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及其同事却想弄清楚转化因子是什么,1944年,他们做了如下实验:

展示“更具说服力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幻灯片

课件显示他们的实验设计和观察到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

只有加入哪种物质R菌才能转化为S菌呢?

加入DNA以后所有的R菌都能转化吗?

这说明什么?

教师补充转化的效率其实是比较低的。

③为什么最后还要加入DNA酶重复实验?

这个实验说明什么?

解答完两个问题以后补充:

科学家发现DNA的纯度越高,在小鼠体内分离出的S型细菌越多。

④ 

提取出的S菌的后代仍然是S菌,这说明什么?

由于艾弗里所提DNA纯度不够高,还含有少量蛋白质,所以在他提出结论之后,由于此实验的不完美而引出下一个实验。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噬菌体的结构

2噬菌体的繁殖

①营寄生生活

②在遗传信息的指导下进行繁殖

③ 

繁殖原料来自宿主大肠杆菌

子代噬菌体从宿主细胞裂解释放。

(噬菌体结构简单,只有蛋白质和核酸构成的;

繁殖力强,繁殖过程中蛋白质和核酸完全分开。

⑤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

3.提出问题:

①到目前为止,一共学到几个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实验?

实验中为什么用35S和32P作标记?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45页右上栏的相关信息。

4实验过程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5~8分钟,掌握实验基本步骤,阅读结束后,教师多媒体课件显示和实验有关的一些问题,了解学生对实验原理和相关步骤的掌握程度,同时强调

实验的一些细节,比如保温时间很短,这有助于学生对后面实验现象的分析。

播放Flash动画显示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的繁殖过程。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先分析35S标记的实验现象

引导分析

①上清液放射性很高,说明上清液主要成分是什么?

②沉淀物放射性很低,说明在大肠杆菌体内有没有被标记的35S?

③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进行检测,与我们刚才预测的结果一样吗?

④说明噬菌体在繁殖的时候有没有用到蛋白质呢?

多媒体课件显示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

①上清液放射性很低,说明上清液有没有32P呢?

②沉淀物放射性很高,说明在大肠杆菌体内有没有被标记的32P?

④说明噬菌体在繁殖的时候用到了哪种物质?

最后引导学生把这两个同位素标记实验综合起来分析,由学生归纳出结论。

至此人们终于确信DNA是遗传物质。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历经24年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启发学生从中得到那些启示?

讨论作答:

蛋白质更适合作遗传物质,因为DNA仅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很难和生物多样性联系在一起,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许多种,在各种各样的排列顺序中很可能就蕴藏了大量的遗传信息。

(学生)第一组小鼠不会死,因为R菌没有毒性,第二组小鼠会死,因为S菌是有毒性的。

加热可以使S型细菌失去毒性,小鼠不死。

活R型细菌在死S型细菌的作用下

可以转化成S型细

(R型S型)

DNA

并不是所有的R菌都能转化成S菌

对照实验

加入DNA酶,把DNA降解脱氧核苷酸,说明只有完整的DNA才能发生转化作用。

说明这种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分析比较得出关键思路在于把DNA和蛋白质分开来,单独观察它们的

作用

引导学生回忆病毒的组成

学生回忆共两个:

一是探究光合作用放出的O2来自水还是CO2;

另一个是研究分泌蛋白合成途径也用到此技术

阅读相关信息,得出结论

经过分析比较后得出他的思路和艾弗里一样,把DNA和蛋白质完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

的作用。

思考学生,得出主要成分是被35S标记的蛋白质。

(学生)猜测应该是没有。

与猜测一样,在新的噬菌体里果真没检测到35S

得出结论:

没用到蛋白质

学生回答,几乎没有,也就是几乎没有DNA了

猜测应该是有32P

与猜测一样,在新的噬菌体里果真检测到32P

分析得出结论:

用到DNA

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噬菌体浸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

面。

因此,子代噬菌体

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

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学生思考作答

学生总结

1科学探索是艰辛曲折的

②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纠正错误,发现整理的过程

③要科学的选择实验材料

④科学发展需要技术支持

为当时科学家们判断DNA和蛋白质哪个更适合做遗传物质提供依据

让学生感知当时知识水平决定认知水平。

同时把“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究过程故事化,轻松课堂气氛。

引入本节课的第一个关键实验。

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

让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轨迹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结论的能力

使学生了解噬菌体繁殖过程,为下面具体分析实验铺好基础。

通过不同的标记,使学生经过分析比较后归纳出这个实验的研究思路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实验现象,归纳结论的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认识和对科学坚持不懈探索的精神,

进一步探究

问题:

遗传物质都是DNA吗?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又发现,有些病毒体只有蛋白质和RNA构成的,不含有DNA,如烟草花叶病病毒,由此,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阅读书本思考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归纳

总结

我们总结一下所有的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没有DNA而有RNA的生物以RNA作为遗传物质(如部分病毒)。

由于大多数生物体内都有DNA,所以: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五板书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过程:

注射的细菌

结果

1

R

没死

2

S

3

S(加热杀死)

4

R+S(加热杀死)

2结论:

存在“转化因子”,使R菌转化为S菌

艾弗里:

分离S型细菌成分,单独转化

结论:

DNA才是遗传物质

因为DNA分离不纯,结果难以致信,继续探究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噬菌体结构

2噬菌体繁殖过程

3实验过程

4结论:

(三)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细胞生物:

非细胞生物(病毒):

DNA或RNA

六作业布置

完成《学习与评价》本节练习及书本课后练习

七教学反思

“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是学生本课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由于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自主探究时,老师给予了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提示。

而且教学过程不能只依赖多媒体教学,必须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再一次展示在黑板,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我们的学生成绩和自学能力都较差,老师的步步指导使学生在理解实验上更容易接受。

尤其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理解和结论总结上体现更明显。

当然,我们也不能像传统教学模式进行。

这样学生缺乏主动性,对整节内容理解可能就不会那么透彻,也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由此,“探究-发现”的方式配以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教学,收到的效果较显著。

在课后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对几个实验的过程及结论混淆,此时应该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答案或者是错误原因。

这样会比直接告诉学生错在哪里要好很多。

而且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