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县第二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澄江县第二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澄江县第二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澄江县第二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澂江县第二中学“十二五”
发展规划
澂江县第二中学
2010年3月30日
澂江县第二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澂江县第二中学位于澂江县城北舞凤山麓,现占地面积46.46亩,是一所全日制县办初级中学,现有教职工128人,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24人。
经过2001年云南省教育厅验收合格成为省一级初级中学。
目前,我校128名教职工中有市级骨干教师7人,县级骨干教师6人,县级学科带头人6人。
在全校教师中,高级教师约占12.28%,一级教师约占49.12%,二级教师约占36.84%,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3人,本科学历的教师79人,专科学历的教师31人。
教师普通话达标率达100%。
由我校教师承担市级课题1个。
在市县级教学大奖赛中我校教师多次获奖,一批骨干教师在市、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这说明我校有雄厚的师资力量。
为更好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好地完成学校“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更好地做好学校教育教学全面协调发展长远规划工作,特成立我校“十二五”规划领导小组:
组长:
张云蛟(党支部书记、校长)
副组长:
朱德所(支部委员、副校长)
陆丽苹(副校长)
李家庆(副校长)
成员:
孙黎明(支部委员、办公室主任)
成芳(教务主任)
李泉坤(教务副主任)
姜春梅(教科室主任)
王云(政教主任)
许成(政教副主任)
杨荣(支部委员、总务主任)
李琼英(总务副主任)
一、学校传统和办学特色
自1973年创办以来,二中人传承着“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耕耘不辍,逐步形成了“团结、文明、奋发、进取”的校风、“刻苦、好学、勤思、善问”的学风、“敬业、爱生、严格、求实”的教风和“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办学特色。
二、学校发展定位
学校认真总结了长期以来的办学经验,认真学习上级文件,作出了今后发展的抉择。
学校将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德育为核心,以教学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规划
办学思想:
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科研先导,教学为主。
办学目标:
着眼于未来,着力于素质,以培养学生主体、个性为核心,以实施科研促教、校园形象、教育现代化工程为保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办学规模:
按照县上的规划,到2014年,我校将发展成为42个教学班规模的全日制县办初级中学,将有学生2200人左右,教职工160名左右。
年度计划招生情况如下:
2010年至2014年,每年招生700人。
办学条件:
达到省级教育现代化标准。
办学宗旨:
为了所有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办学追求: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家长认可,一切为了社会满意。
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校园环境:
绿化、净化、美化、文化。
四、办学目标:
(一)、学校“十二五”发展的总目标:
以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为核心,深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形成富有特色的德育、课程、管理体系,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师生的生命意义在教学中实现,让学校在我们的手里成为一个充满理解与爱护、充满生气与活力、充满和谐与温馨的学习型大家庭。
今后五年中,我们要努力构建学校教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育人目标和模式,深入推进现在学校制度建设以及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制定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行动方案,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办学竞争力。
经过五年努力,打造一所“管理理念先进,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备精良,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上乘,科技特色鲜明”的中学。
(二)、学生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理想智慧、具有科学素养、具有良好习惯、具有强健体质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发展的初中毕业生。
(三)、目标内涵界定:
管理理念先进:
以将教育理念融于学校管理为契机,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以规范化、精细化的学校管理构筑学校良性发展。
校园环境优美:
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教室窗明几净,书声琅琅,人与自然相互理解,学校洋溢浓厚的文化气息。
教学设备精良:
现代化教学设备俱全,校园网络、计算机房及多媒体教室,初三年级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媒体设备先进。
师资力量雄厚:
教学理念先进、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学历总体水平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丰富,培养工程完善,尽快形成一支以中青年为主体的、结构合理的、高学历的学习型师资队伍。
教育质量上乘:
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且发展水平在全县名列前茅。
学科特色鲜明:
倡导教育创新,在艺术及科技在普及的基础上,打造精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市、县科技类项目竞赛。
五、德育工作:
总目标:
把“树德育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坚持“德育核心”的办学策略,营造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育人氛围,研究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基础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研究班主任工作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努力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新发展,努力完善培养具有理想智慧、具有现代人格特征的学生的途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阶段分目标(2010、1—2011、6)
贯彻落实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以“树魂立根”为核心。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探索德育与教育整合的途径,拓宽渠道,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班主任的德育专业水平。
措施:
1、将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以“思想品德”课程为主导,落实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
2、进一步完善课外教育活动框架,反思现有的德育教育课程。
3、围绕教育主题,按年级、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理解自己,塑造人生——自我管理、自塑形象、自主发展”的相关的系列教育活动。
4、探索德育教育与科技教育整合研究,寻找德育与科技教育的新的结合点。
5、积极探索小学与初中教育衔接,思考初中的“导航计划”,加快心理辅导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初步制定初中学生成长指导方案。
6、营造全员育人氛围,提升班主任的德育专业素养,积极开展班主任的校本培训,提升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第二阶段分目标(2011、7—2012、12)
进一步完善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活动框架,丰富课外教育活动的内容,深化主题教育活动的内涵,使教育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探索培养学生理解品质和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制定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导航计划”。
继续营造全员育人氛围,提高班主任实施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综合能力。
措施:
1、巩固并深化课堂教学中对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精神的有机渗透,探索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2、继续围绕主题活动内容,充实学生“理解自己,塑造人生——自我管理、自塑形象、自主发展”的系列教育活动的内容,围绕各年级教育的重点,完善已有教育活动方案并加以实施。
3、加强德育与科技教育结合研究,在校园网上开辟各中队的网页,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关注网络安全、网络文明等问题。
4、实施初中学生成长指导方案,在初一年级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并进行跟踪教育。
5、以提升班主任理解品质和专业素养为目标,进一步开展班主任的校本培训,改革优秀班主任奖励制度。
第三阶段分目标:
(2013、1—2014、12)
构建具有学校理解特色的德育校本教育体系。
完善各年级教育活动方案,形成特色鲜明的教育活动方案,完善初中学生“导航计划”。
在起始年级全体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进一步提升班主任理解品质和专业素养,深化校本培训,加大班主任奖励力度,为优秀班主任搭建展示的平台。
措施:
1、形成课堂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精神的优秀教学案例,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育活动方案。
2、继续围绕德育教育主题,形成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效果良好的、体现理解和科技特色鲜明的活动方案。
3、结合学校实际,对起始年级全体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并进行跟踪教育与分析。
4、进一步开展班主任的校本培训,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专业素养,力争在学校优秀班主任中推出在区教育系统有一定影响的班主任。
六、课程与教学:
总目标: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管理过程,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重点,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和校本研修活动,强化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继续坚持以“教师课堂教学有效行动计划”为教学的切入口,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分析教材,深入开展课堂教学行为点和理解策略运用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开创学校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阶段分目标(2010、1—2011、6)
深入探索、研究理解型课堂教学模式、策略,教学方法与手段及教学评价,优化课堂教学,注重教学常规管理,做好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科技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工作。
探索探究型课程的开发,拓展学生的视野,继续进行学校教学资源网的建设,不断丰富其内容,增强教学资源网的实效性。
措施:
1、深入探索、研究理解型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师进行理解型课堂的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注重过程管理,营造严谨、民主、创新的教学风格。
3、完善教学资源网的建设,使教学资源共享。
4、加强科技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增强学生爱国情怀。
5、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
6、进行探究型课题的研究,先在部分学科中试点。
第二阶段分目标(2011、7—2012、12)
优化教师教学行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进一步推进新课程背景下理解型课堂教学模式与策略的研究。
教学常规管理趋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提高管理的层次。
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学科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结合研究,开展学生学法研究。
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学资源网的建设。
措施:
1、鼓励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课堂实施能力。
2、在各年级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及科技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
3、改善学生学习方式,营造良好学风,创导“砺志、博学、理解、求真”的好学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学会学习。
4、深入开展理解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提高听课、评课的质量,召开课堂教学工作研讨会。
5、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跟踪调查,完善管理制度。
第三阶段分目标(2013、1—2014、12)
全面推进新课程背景下理解型课堂教学模式与策略的研究。
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体现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初步形成科技教育学科课程,积极开展探究型课程学习,并取得一定成效。
通过过程管理,加强质量监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完善学校教学资源网的建设,增强教学资源网的实效性。
措施:
1、推进新课程背景下理解型课堂教学模式与策略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让课堂教学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
2、通过课题研究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在学校名师团队带教教师的指导下,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有较大提高。
3、进一步注重教风建设,倡导“理解、合作、奉献、创新”的良好教风。
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勇于探索、善于思考,辅导学生探究型课题的研究成绩显著。
5、加强过程管理、加强质量监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鼓励学生参加省、市、县竞赛并争取获得良好成绩。
6、课堂教学研究有一定成效,积极举行区域内、外的教学展示活动。
7、总结“大手牵小手,携手共前进”的活动经验及学习困难学生档案管理的经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8、推进科技教育学科课程建设,初步形成科技教育特色课程。
七、教科研工作:
总目标:
建设一支符合“二期课改”要求,具有理解特色的教科研队伍,完成“特殊家庭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探究”这一研究课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调研,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确立引领学校发展的新课题。
探索教育教学案例研究,争取教科研工作进入先进行列。
第一阶段分目标(2010、1—2011、6)
完成省市课题的申报工作,完成学校各学科研课题申报,完成《特殊家庭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探究》这一市级课题的结题工作。
确立引领学校发展的新课题并争取申报省、市课题。
措施:
1、做好《特殊家庭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探究》结题工作。
2、开展调查研究,确立引领学校发展的新课题。
3、申报市级以上的引领学校发展的新课题。
4、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优秀案例。
第二阶段分目标(2011、7—2012、12)
市级以上课题进入实质性研究程序,引领学校发展的新课题进入实质性研究。
探索校本科研的工作,课题的中期评估论证。
措施:
1、推进学校的新课题的实质性研究
2、课题完成开题论证工作,并按研究方案实施研究。
3、召开校本科研工作研讨会。
组织进行教育教学案例交流会。
第三阶段分目标(2013、1—2014、12)
教科研课题研究出成果,学校教科研论文、教科研成果在省、市、县获奖。
措施:
1、做好新课题的结题准备工作。
2、教师完成校本教科研课题,结题率100%。
3、教科研成果争取获市级以上奖励。
八、师资队伍建设
总目标:
继续通过教科研引领、校本研修、校外进修与引进人才等方式,打造一支具有高尚师德、丰富的教育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并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乐于奉献、充满活力的学习型教师队伍。
第一阶段分目标(2010、1—2011、6)
继续学习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树立教育服务思想,建设学习型备课组、教研组,强化教师职业意识,营造认真学习、积极进修、潜心钻研的良好的教师成长环境。
教师培训参与率达100%。
措施:
1、认真抓好教师培训的各项工作,精心策划制定校本培训计划。
2、引导青年教师制定自主发展三年规划。
3、通过新一轮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申报、评审等工作程序,激发中青年教师自主发展的热情。
4、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团队协作精神,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5、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第二阶段分目标(2011、7—2012、12)
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新课题的研究,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努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行为,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
措施:
1、落实校本培训计划,加强多媒体技能培训,大幅度提高教师多媒体运用能力。
2、加强备课组、教研组建设,为青年教师展示教学水平搭建舞台。
3、支持青年教师高一级学历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学历水平。
4、充分发挥市、县、校骨干教师教育教学示范作用。
5、召开课堂教学工作研讨会,切磋教法,提高教学能力。
第三阶段分目标(2013、1—2014、12)
教师整体素养全面优化,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师德修养高尚,业务水平高超,潜心钻研的学习研究型教师队伍在形成之中。
措施:
1、继续抓好教师培训,尤其注重校本培训的质量(加强考核,实施奖惩),做好校本培训小结工作。
2、加强中青年教师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自律能力和管理能力,努力使之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
3、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计划引进中青年优秀教师,优化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教师配备。
4、开展教学竞赛活动,完善名师建设工程。
九、教育教学设施发展情况
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五年内我校将要发展成为全县最大的一所初级中学,也将成为全县最优秀的初级中学。
(一)、校舍建设
1、新建四层框架学生宿舍一幢,以满足42个班的住宿学生的需要。
建盖学生宿舍楼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计划投入资金124万元,预计今年9月开工,明年9月份可以投入使用。
资金来源:
上级拨款。
2、在校园内修建具有100个蹲坑的水冲厕一个,预计投资30万元。
争取列为2012年的建设项目,2012年9月投入使用。
资金来源:
上级拨款。
3、2012年完成规模为31台电脑的微机教室改装。
资金来源:
学校自筹。
4、2011年完成新增60台教师用电脑的任务,实现语数外教师每人一台电脑的目标,为全面实现现代信息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资金来源:
学校自筹。
5、2013年新增60台教师用电脑,实现除语数外教师的其他教师每人一台电脑的目标,真正使全校教师都能用现代信息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资金来源:
学校自筹。
(二)、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目标:
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完成学生宿舍的建设并投入使用。
第二阶段目标:
2011年完成新增60台电脑的任务。
第三阶段目标:
2012年3月至2012年完成一个微机室的改装;同时完成水冲厕建设并投入使用。
第四阶段:
2013年3月至2013年9月完成60台电脑的新增任务,实现全校教师每人一台电脑的目标,为全面实现现代信息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监控与保障
1、建立“规划”实施的领导小组,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控。
为确保“规划”准确、按时、按要求、有效地实施,学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部分中层干部共同参与管理,其主要职责是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的动态管理,加强对学校各部门、各年级、各教研组等实施“规划”情况的监督、检查、考核、反馈、调控。
2、学校在“规划”实施每一年后对“规划”的整体目标和任务要求进行一次自评。
3、各科室从“规划”的“工作目标”、“主要措施”、“达成情况”“存在问题改进措施”等方面对规划的实施进行本部门的检查和自评,以书面形式交校长室。
4、建立“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
为使“规划”实施落到实处,把“规划”实施过程转化为学校的办学行为和办学过程,由校长室及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规划”实施,学校制定的“规划”充分体现工作的梯度性、发展性,各部门按内容和要求作为部门工作计划进行实施。
(2)管理保障。
按照学校管理网络和体系进一步明确学校教职工的各自职责及在“规划”实施中的角色。
根据岗位及职责要求各自为“规划”实施而努力,同时要加强对各部门及教职工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和定期考核,有机地融入学校的考核体系中。
(3)经费保障。
为达到“规划”中提出的工作目标及任务,学校在每年经费安排和支出上要结合“规划”实施中有关内容给予经费上的支付和安排,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本“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在“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总目标的指引下,以“彰显学校科技特色,夯实和谐发展基础,丰厚学校理解文化”为主要任务,积极深入探索教育新形势、新校园中的实施推进,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家长信任度,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澂江县第二中学
2010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