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80626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学大纲.docx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学大纲.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学大纲.docx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学大纲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401040123

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2.英文名称:

Apllica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inEducation

3.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4.学分:

3学时51

5.适用专业:

教育技术学

6.先修课程:

7.考核形式:

闭卷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是教育技术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应用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性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习者在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其信息化教学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教育信息化与IITIC的概念并理解教育信息化与IITIC的关系;

2.理解IITIC的发展历程、内涵与实质;

3.了解IITIC的误区及其正确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4.巩固并了解IITIC的学科理论基础;

5.掌握IITIC教学环境的创设方法、ISD方法、资源设计与开发方法;

6.理解IITIC的常用模式,并在相关案例学习基础上应用相应的模式开展教学;

7.掌握IITIC的评价方法;

8.了解AI的发展及其对IITIC的深化与丰富;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章次

内容

学时数

课内讲授

实践(实验)

第一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与意义

4

4

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

6

6

第三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6

4

2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6

3

3

第五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与案例分析

15

8

7

第六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价

10

5

5

第七章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展望

4

4

合计

51

35

16

三、参考教材与书目

1、何克抗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出版).

2、赵呈领、杨琳、刘清堂、张景中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出版).

3、陆宏、孙月圣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5出版).

4、闫寒冰著,《学习过程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01出版).

5、叶良文、孙立文、徐世德著,《新课程新整合新探索: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探索》,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2出版).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与意义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信息技术的概念,并理解信息技术的核心;

2.理解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规定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改造;

3.理解教育信息的概念,并理解其基本特征与相关内容;

4.理解信息技术对课程和教学带来的影响;

5.理解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并在了解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举措基础上厘清IITIC的发展脉络与前景;

【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概念;

2.信息技术的核心;

3.教育信息的概念、基本特征与相关内容;

4.教育信息化的重点。

【教学难点】

1.教育信息的概念、基本特征;

2.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现;

3.“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板书;

2.课堂小组讨论与师生共同讨论;

3.多媒体课件演示;

4.学生作业展示;

【教学内容】

第一节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

一、信息技术的内涵与现代信息技术

(一)何谓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

第二节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

一、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一)信息时代中教育的若干发展方向

二、信息技术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一)课程体系在教育系统中的位置与角色;

(二)决定课程体系的相关因素;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上述四个决定课程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教育信息化

一.何谓教育信息化?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脉络与概念

二.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

(一)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与初步应用---有益探索;(90年代至21世纪初);

(二)逐步深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资源开发、推广与探索教育教学应用;

三.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双重属性:

技术与教育;

(二)技术属性: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

(三)教育属性:

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

(四)教育信息化基本特征

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内容

(一)基础设施与公用信息平台的建设;

(二)教育信息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

(三)教育资源建设;

(四)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五)制定信息化政策;

第四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一.信息化教育的达成有赖于将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于教育教学各领域。

(一)信息技术整合与教育教学整体过程所实现的目标在于:

(二)有助于传统教学结构的改革,形成全新的教育关系;

第五节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一、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鸟瞰

(一)“尤里卡计划”、ISW向教育进军、“虚拟大学”、“智慧岛”等;

(二)美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脉络

(三)英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四)亚洲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五)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2.

3.

4.余胜泉, 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5.http:

//61.134.67.54:

8051/Category_17/Index.aspx。

第二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所经历的几个阶段;

2.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

3.了解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哪些成果?

还有什么不足?

4.理解我国的相关研究现状;

5.理解我国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间中存在哪些误区?

6.理解与掌握如何进行有效的整合。

【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

2.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研究的现状与借鉴意义;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有哪些?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

2.如何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加以整合。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课堂讲授、板书;

2.课堂小组讨论与师生共同讨论;

3.多媒体课件演示;

4.学生作业展示;

【教学内容】

第一节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一)CAI阶段

(二)CAL阶段

(三)IITC阶段

第二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本质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流行的两种观点

(一)计算机技术融合于课程的教学中

(二)信息技术的内部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一)整合与课程整合

(二)典型定义的解读

(三)内涵与本质

第三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

一、IICT研究与实践的核心问题

(一)IICT研究与实践的核心问题

二、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

(一)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

(二)美国IICT的现状及其效果

(三)英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

三、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

一、对信息技术价值与作用的错误认识

(一)对技术的抵触与盲目崇拜共存;

(二)为课件而课件;

(三)求新求异的极端化;

(四)课堂中信息技术使用的泛化;

二、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错误认识

(一)主体地位的异化

(二)真正理解并实践信息素养的内涵;

(三)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关键;

(四)协作应注重实效;

三、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过分依赖多媒体;

(二)活动形式>活动内容;

(三)忽视对学习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四、资源建设与认识上的误差

(一)重硬件建设,轻软件质量的提升;

(二)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他教学资源;

(三)重视教的资源,忽视学的资源;

(四)教学资源的建设缺乏组织领导、总体规划和分工协作;

第五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一、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对建构主义的批判性理解)

二、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建构进行整合(一个合适的观察点---我的整合是否对传统教学的四要素有所触动?

);

三、教学设计应学教并重(这种提法值得商榷!

学科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这种提法的模糊性!

四、学科教学资源的提升;

五、以适应各学科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推动教学结构的改革!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2.

3.

4.余胜泉, 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5.

6.

第三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2.掌握教学结构的概念;

3.掌握“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的相关内容;

4.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是如何认识的;

5.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能够提供哪些支持;

6.掌握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对当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2.教学结构的概念;

3.“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的概念与相关内容;

4.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认识;

5.多元智能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所在。

【教学难点】

1.“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的内涵与特征;

2.建构主义学习观;

3.建构主义策略观及其若干常用策略;

4.多元智能理论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参考意义。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课堂讲授、板书;

2.课堂小组讨论与师生共同讨论;

3.多媒体课件演示;

4.学生作业展示;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学结构理论

一、教学结构的定义与特征

(一)定义

(二)特征

二、两种现行的教学结构的特征

(一)“以教师为中心”结构的特点:

(二)“以学生为中心”结构的特点:

(三)重点解释并举例说明:

“以学生为中心”结构中的“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

三、“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的特征

(一)定义:

(二)四大教学要素在“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中表现出6个特点:

四、教学结构与教学深化改革的关系

(一)教学结构与教学深化改革:

第二节建构主义理论

一、建构主义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概要

(一)代表人物:

(二)主要思想

二、建构主义与认知主义的关系

(一)共同的哲学取向(基础);

(二)相异的心理加工方式(信息加工方式VS意义建构)

三、建构主义思想的构成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

(二)建构主义学生观

(三)建构主义学习观:

四、建构主义情景观

五、建构主义策略观

(一)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步骤

(二)支架式教学常见的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工具、图表等。

(三)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第三节创造性思维理论

一、创造性思维的6个组成要素

(一)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横纵思维。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四节多元智能理论

一、对传统智力的反思及多元智能理论的定义

(一)传统智力定义

(二)对所谓“弱智”的反思---以舟舟为例

(三)多元智能的诠释

(四)案例---视觉—空间智能在语言教学中成功应用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2.

3.

4.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

 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6.林宪生,《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开明出版社,2011年。

7.谢利民,《现代教学基础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第四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教学环境包含的要素;

2.掌握典型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类型与特点;

3.掌握教学设计的概念及典型教学设计模式;

4.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

5.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方法;

6.理解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概念、分类与特点;

7.了解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搜集、开发、建设与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8.了解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管理方法。

【教学重点】

1.典型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类型与特点;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方法;

4.教学资源的搜集、开发、建设与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方法;

3.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课堂讲授、板书;

2.课堂小组讨论与师生共同讨论;

3.多媒体课件演示;

4.学生作业展示;

【教学内容】

第一节信息化教学环境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概述

(一)教学环境的含义

(二)教学环境的要素及结构关系

(三)教学环境要素分析

(四)典型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组成及特点

(五)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应用类型

(六)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特点

第二节“学教并重”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概述

(一)ID的概念;

(二)ID特点;

(三)ID理论基础

(四)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二、“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一)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

(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三)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

三、“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

四、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

(一)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

(二)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

第三节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一、信息化学习资源概述

(一)信息化学习资源的概念;

(二)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分类;

(三)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

二、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应用形态

(一)作为获取所需信息的工具:

利用搜索引擎、利用各种类型网站、利用地区或学校教育资源库

(二)作为创设情境和自主探究的工具:

提高观察与思考能力;培养进行意义建构的能力;培养科学研究态度和能力,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与途径

(三)作为协作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工具:

NetMeeting,InternetPhone,ICQ,E-mail,ChatRoom,BBS

(四)作为建构知识和创作实践的工具:

专用工具型教学软件、一般的工具软件、计算机及其外接设备、概念地图

(五)作为自我评价和学习反馈的工具——CAT

三、素材型学习资源的收集与加工

四、其他类型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一)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

(二)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

(三)多媒体开发工具的选择

(四)网络课程的开发

(五)专题学习网站开发

五、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管理

七、参考文献

1、

2、杨九民,梁林海编著,《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加涅,《学习的条件》,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张银、王兴玲、刘鹏,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计算机教育》, 2012年01期.

5、

6、

第五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与案例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基本分类与特点。

2、了解各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3、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操作流程。

4、掌握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并结合实际加以应用。

5、掌握常见的信息技术与文理科教学整合的模式。

6、了解多学科的主题探究教学模式。

7、了解国内外流行的整合模式与国内的模式有何区别。

【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见模式的特点。

2、探究性教学模式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与实践要点。

3、信息技术与各科整合时的关键事项。

4、多学科的主题研究整合模式案例。

【教学难点】

1、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2、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3、信息技术与各科整合时的关注点。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板书;

2.课堂小组讨论与师生共同讨论;

3.多媒体课件演示;

4.学生作业展示;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学模式概述

一、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

(一)教学模式研究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二)教学模式研究是深化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研究水平。

(三)教学模式研究是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的重要手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教学模式及相关概念

(一)教学模式

(二)教学策略

(三)教学方法

三、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概述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分类

(一)基于教学过程的整合模式

(二)基于教学环境的整合模式

(三)基于教学策略的整合模式

二、影响教学模式选择的因素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

(三)学习者特征;

(四)教师自身特点。

第三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用模式

一、接受式教学模式

(一)概述;

(二)操作流程;

(三)案例

二、探究性教学模式

(一)概述;

(二)操作流程;

(三)案例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

(一)概述;

(二)操作流程;

(三)案例

四、信息技术与文科课程整合模式案例

(一)中学语文的整合模式

(二)中学英语的整合模式

五、信息技术与理科课程整合模式案例

(一)“情境——探究”模式

(二)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学模式webquest

(三)“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

(四)互联网络中的协作式学习

六、多学科的主题研究整合模式与案例

(一)基于资源的主题研究整合模式;

(二)基于校园网的主题研究整合模式;

七、国外整合模式简介

(一)WebQuest;

【参考文献】

1、高文著,《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钟志贤著,《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

4、

5、

6、全国教育技术学校综合学习网络课程项目简介http:

//www.isnet.org.cn.

7、丁邦平,顾明远.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分离还是融合,教育研究2002(10)。

第六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价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教学评价的概念、功能、分类与发展;

2.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价的特点;

3.掌握教学设计阶段的表现成果与评价方法;

4.掌握教学实施阶段的整合评价方法;

5.掌握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的方法;

6.掌握面向过程的档案袋评价方法。

【教学重点】

1.教学设计阶段的表现成果与评价方法;

2.教学实施阶段的整合评价方法;

3.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的方法;

4.面向过程的档案袋评价方法

【教学难点】

1.教学设计阶段的表现成果与评价方法;

2.教学实施阶段的整合评价方法;

3.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的方法;

4.面向过程的档案袋评价方法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板书;

2.课堂小组讨论与师生共同讨论;

3.多媒体课件演示;

4.学生作业展示;

5.学生进行教学实践。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评价概述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一)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乌美娜)

(二)通过各种测量,系统地收集证据,从而对学生通过教学发生的行为变化给予确认。

(李秉德)

二、教学评价的作用

(一)诊断功能:

(二)激励功能

(三)调控功能

(四)教学功能

(五)导向功能

三、教学评价的特征

(一)本质上,是一种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价值判断。

(二)应当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明确教学目标才可以搞好

(三)教学评价。

(四)根本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的分类

(一)评价基准分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评价

(二)评价功能分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

称教学前评价和前置评价,目的是设计出可以满足不同起点水平和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所需的教学方案,分别置于最有益的教学程序中。

2.形成性评价:

重过程的评价。

3.总结性评价:

重结果的评价。

(三)评价方法分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1.定性评价:

是对评价做“质”的分析,运用不同方法对所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