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明复习过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2853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文明复习过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儒家文明复习过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儒家文明复习过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儒家文明复习过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儒家文明复习过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儒家文明复习过程Word格式.docx

《儒家文明复习过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文明复习过程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儒家文明复习过程Word格式.docx

范围:

以中国为中心,包括朝、日、越等东亚诸国

途径:

以汉字教育和儒学教育为主要传播方式

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东国诸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其社会进步,促进古代东亚地区文明发展

4.儒家文明衰落的原因

(1)儒学的独尊地位建立在封建国家文化专制基础上,其结果是儒学因缺乏不同思想“争鸣”的刺激而日益走向枯萎,儒家文明也因此逐渐丧失了内在精神活力。

(2)明清的闭关政策切断了儒家文明与其他区域文明的交流,导致儒家文明走向没落。

第1课儒学演变

1.孔子的历史地位?

创立儒家学派,兴办私学,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2.孔子创立儒学的时代背景?

春秋后期,社会转型(社会大变革时代)

(1)物质文明:

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2)制度文明:

西周制度礼崩乐坏,分封制--中央集权大一统

(3)精神文明:

百家争鸣,文化繁荣

3.孔子创立儒学的目的?

主要思想?

如何评价?

目的:

重建道德准则,规范礼仪行为,稳定社会秩序

主要思想:

(1)核心观念“仁”--最高道德准则,基本内涵是“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

(2)“礼”--规范言行,主张贵贱有序,稳定社会秩序

(3)德治--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评价:

(1)强调人与人互敬互爱,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具有普遍的、永恒的价值,有利于社会稳定

(2)以恢复周礼达到稳定社会目的,具有复古的保守性

3.儒家思想有哪些特点?

(1)重伦理、重人事、重实践、重教育

(2)开放的思想体系,兼容并蓄

4.孟子的地位?

对儒学发展的贡献?

地位:

战国时代儒家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

思想:

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

(1)主张“人性本善”

(2)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仁政”:

“施仁政,行王道”,儒学政治化

5.西汉中期儒学为什么能上升为统治思想?

政治:

汉武帝由“无为”而“有为”,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抗击匈奴,成为儒学上升为统治思想的契机

董仲舒改造儒学,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将儒家伦理思想系统化为“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为专制制度提供理论依据,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6.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影响?

(1)为专制制度提供理论依据,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儒学成为官方哲学和中国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2)独尊儒术,禁锢思想

7.秦汉时代统治思想的流变及其原因?

朝代

统治思想

原因

结果

法家

历史: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实行法家思想;

现实:

法家思想为秦统一后建立中央集权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秦因暴政二世而亡

西汉初期

黄老之术

无为而治

主观上:

吸取秦亡教训

客观上:

社会经济凋敝

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西汉中期

儒学

武帝时国力强盛,由“无为”而“有为”,成为儒学上升为统治思想契机;

经董仲舒改造的儒学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8.两宋理学兴起的背景、朱熹思想、朱熹的学术贡献和地位、理学的消极影响

背景:

东汉后佛道兴盛,其思辨特点、世界本原解释影响儒学发展;

儒学受到佛道挑战,统治思想地位动摇;

唐代以来知识分子的儒学复兴运动(文明交流推动文明发展;

文明的挑战与应战)

朱子思想:

(1)特点:

天理人性有机联系

(2内容:

“理”是万物的本源,儒家伦理纲常是天理的体现;

“明天理,灭人欲”

学术贡献:

把儒家学说推向新高峰,儒学理论化和哲学化;

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推动理学的普及,《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经典范本

学术地位:

理学集大成者,孔孟以来中国最大的思想家

理学影响:

(1)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成为宋以后历代的官方哲学

(2)强化“三纲五常”,维护等级秩序,束缚思想,阻碍社会变革

9.儒家思想的历史流变?

春秋战国:

创立--显学孔孟原始儒学

秦汉时代:

危机--官学法道当道--独尊儒术

魏晋以降:

危机--复兴佛道盛行三家合一

宋明时代:

完善--僵固融合佛道宋明理学

第2课国家政治

1.中国古代政体是怎样变化的?

由西周分封制转变为秦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

2.什么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的,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3.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

经济:

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抵御外来入侵,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兴修大型水利工程,保证生产发展

适应统治阶级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需要

自然:

封闭的地理环境

法家和儒家思想提供理论

4.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

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

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

中央和地方、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4.儒学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

(1)儒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适应中央集权现实政治需要并为之服务

(2)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巩固儒学官方哲学地位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

5.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内容、意义?

(1)春秋战国社会转型,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内容:

(1)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

(2)中央设三公九卿

(3)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员由中央任命

意义:

奠定中国古代政体的基本模式

6.中央集权制度的沿革?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选官制度

创立

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

三公九卿

郡县制,官员中央任命

军功爵制

巩固

西汉设刺史巡查各州

东汉设州郡县三级行政机构

察举制,根据品行和才学选拔官员

魏晋

九品中正制,举荐人才

隋唐

完善

三省六部制,各省长官共同参决政事,均为宰相

中央派御史和节度使监察各道,形成道州县三级机构

科举制,加强中央对官吏选拔的控制。

历代沿用,明清八股取士,清末被废

加强

设中书省

设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强化

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皇帝直接控制

沿用行省制度巩固统一

设军机处为皇帝直接控制的权力中心

7.如何评价中央集权制度?

前期:

从秦朝到唐朝,以积极作用为主。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兴修大型水利工程,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使中国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后期:

从宋朝到清朝,消极影响渐增,犹以明清为最。

专制统治残酷,政治腐败,赋役沉重,阶级矛盾尖锐,生产力发展停滞,文化专制、钳制思想。

8.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

(1)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经济根源。

(2)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王朝兴衰与小农经济休戚相关。

农民要向中央政府缴纳赋税,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行;

提供徭役保障公共工程的完成;

提供兵役维护国家安全和中央集权统治。

为控制农民,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户籍管理和赋役征发

9.统治者采取哪些重农政策?

帝王“籍礼”;

兴修水利工程;

设社仓、义仓,积谷备荒;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10.中华法系的发展、特点、传播?

发展:

(1)形成于战国秦汉,尊法家精神制定,战国李悝《法经》是最早成文法;

武帝时儒学成为统治思想,“三纲五常”儒家伦理成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最高准则

(2)成熟于隋唐,标志是《唐律》和《唐律疏议》,“以礼入法”的法律儒家化过程基本完成。

(3)解体于19世纪中叶后,西方法律思想传入

特点:

以礼入法、礼刑结合为立法指导思想。

以礼入法的实质--把等级制度和家族制度的原则贯彻到法律中,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来断案量刑,“十恶”“八议”。

作用--统治阶级“明刑弼教”,用法律强化儒家教化,巩固专制统治

传播:

唐代外传,邻国效仿(儒家文明圈)

第3课礼治社会

1.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君臣-忠、父子-孝、夫妻-节、兄弟-悌、朋友-信、主仆-义

2.在儒家伦理中,孝的地位、内涵、形式、评价?

(1)父子关系是最根本人伦关系,故孝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和中心

(2)汉代以来,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孝道成为影响最为深远的伦理观念

内涵:

子女对父母、子孙对祖先的尊敬奉养,反哺之责

形式:

奉养、敬爱、祭祀礼仪

(1)积极--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核心,至今仍占主要地位

消极:

被统治阶级改造为控制子女族人的工具和巩固家族制度的意识形态,具有保守性与封闭性,压抑个性,束缚创造进取精神。

3.忠产生的原因、影响?

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统治者需要忠臣顺民,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将“孝”引申为“忠”

(1)积极--加强民族凝聚力,提高臣子匡扶社稷责任感,体现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

(2)消极--“愚忠”限制思想发展创新,阻碍社会文化发展

4.中华美德的基本内容?

待人原则--“推己及人,先人后己”;

价值标准--“以义为重”的;

高尚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第4课儒家文明的传播

1.日本古代学习儒家文明的阶段特点?

(1)早期:

模仿

(2)平安时代(8C末--12C末):

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化,儒家文明内化为日本化的制度文化

2.日本如何将儒家文明与现代文明结合?

儒学对日本现代化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结合:

明治维新后,日本将儒家道德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西方科技和新式学校教育并行发展。

积极影响:

(1)儒家的“民本”思想成为自由民权思想家走上追求民主之路的桥梁;

(2)儒家的“义利之辨”成为日本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道德支柱

(3)儒家的“忠孝”观念为近代日本的国家和企业服务

(4)儒家的“中庸”理念协调日本的现代政治

消极影响:

(1)被日本军国主义者所利用,成为鼓吹、美化野蛮的侵略工具和实现“国际亲善”的重要手段。

(2)吸收了儒家学说的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宣传忠君思想、效忠天皇,使日本对外发动的侵略战争打出了为天皇而战、为民族而战的“圣战”旗号。

3.儒学如何传入新加坡?

新加坡如何将儒家文明与现代文明结合?

传入:

1819年开埠后华人移民将儒学和儒学教育传入新加坡

(1)原因:

独立后经济迅速发展,西方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冲击儒家价值观念。

(2)措施:

1982年,宣布在中学设置儒家伦理课程,成立“儒家思想伦理委员会”。

中学全面开设《儒家伦理》课程,推广儒家伦理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成为新加坡国家共同价值观和整个社会的共识。

4.儒学对现代化的积极影响?

中国:

(1)有利于提高国民道德素质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2)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团结,促进祖国的统一。

(3)提供适合自身思维特点及国情的认识武器和治国理念。

世界:

(1)“天人合一”、“人我合一”、“身心合一”有助于解决现代社会人和自然的矛盾、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人自身的矛盾。

(2)“大同”思想、“和而不同”理念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推动世界和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