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束器影响增强器动栅DSA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3843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限束器影响增强器动栅DSA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限束器影响增强器动栅DSA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限束器影响增强器动栅DSA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限束器影响增强器动栅DSA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限束器影响增强器动栅DSA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限束器影响增强器动栅DSA文档格式.docx

《限束器影响增强器动栅DSA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限束器影响增强器动栅DSA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限束器影响增强器动栅DSA文档格式.docx

而在数字化的系统里,则没有此问题。

2.影像增强器

影像增强器是一种真空成像器件,由输入屏、光电阴极组件、电子光学聚焦系统和荧光屏组成。

X射线影像通过输入屏转变成可见光图像,再通过光电阴极转变成电子图像,经电子光学系统成像并加速到输出荧光屏上,最终转变成可见的图像,由CCD相机拾取后,在监示器上观察。

影像增强器的具体介绍:

X线荧光屏上的亮度是很弱的,不适宜使用电视摄像机进行图像摄取。

解决这一困难有三种途径。

第一种是提高荧光屏的亮度,但这必须大的X线剂量。

第二种是采用增强型荧光屏与高灵敏度摄像管,但由此得到的图像质量仍不理想。

第三种,也是最合理的途径就是利用一种叫影像增强器的电子器件,首先将X线影像转换成为可见光图像并将其亮度提高到近万倍,再进行摄影。

按输入光线种类不同,影像增强器可分为X线影响增强器、红外线影响增强器和可见光影像增强器等。

一下就是介绍X线影像增强器,它由影像增强管、管容器、电源、支持部件等组成。

下面详细介绍影像增强管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一基本结构

图是影像增强管的结构剖面图。

从外形看它是一个大型的玻璃管,表面涂有黑色敷物作为光封闭层,管内保持高度真空。

像增强管内部前端是一个较大的输入屏,紧贴着输入屏是光电阴极(两者之间有很薄的透明层),管壁内有聚焦电极(通常加0.6kV电压),尾端有面积较小的输出屏,输出屏的前方是锥筒形的加速电极(即阳极,通常约为25kV电压)。

下面分别予以讨论。

输入屏:

输入屏面上涂敷着一层荧光粉。

荧光粉层越厚则亮度越强,但由于光的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分辨率降低;

荧光粉层越薄则分辨率越高,但亮度却降低了。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采用了院子序数比较高的碘化铯[CsI(Na)]荧光粉输入屏。

比起早期采用的硫化锌镉[ZnCdS(Ag)]荧光粉,碘化铯荧光粉具有X线吸收率很高、荧光效率高、影像分辨度高、以及与光电阴极光谱相匹配的优点。

光电阴极:

锑-铯型光电阴极,当输入屏荧光影像的光子照射到光电阴极阴面时,另一面就发出光电子从而形成电子影像,完成光电变换过程。

输出屏:

涂有硫化锌镉荧光粉的输出屏,可以把电子影像转换为荧光影像(电致发光),颜色为黄绿色,与人眼敏感的光谱相适应。

为了提高输出屏的分辨度,荧光物质颗粒很细,涂敷密度大,涂层薄(约0.05mm)。

荧光粉层前面喷镀一层铝膜,使之与阳极连接。

这层铝膜能接受电子影像激发荧光物质时所产生的二次电子,同事还能防止荧光屏因电子猛烈冲击而产生灼烧的现象,以及防止输出屏的荧光向光电阴极反馈有害的作用。

电子透镜:

电子从光电阴极发射出来,再阳极电场作用下加速奔向输出屏。

由于电子束本身有散焦作用,使之不失真地射到输出屏上。

二工作原理小结

1.透过人体的X线,投射到输入荧光屏上,形成光子影像(可见光影像)。

2.紧贴荧光屏内侧的光电阴极各点按荧光的强弱程度产生数量不同的光电子(光电效应),形成电子影像。

3.光电子束被阳极正电子吸引,告诉飞向阳极,在聚焦电极作用下在输出屏前方形成缩小了的电子影像(倒影),其电子束射到输出荧光屏上,在电致发光作用下,形成了荧光影像。

但其亮度却比输入屏荧光影像增加了约1000~10000倍。

三影像增强器的亮度增益

影像增强管的主要用途使提高影像亮度,以便于电视摄像。

输出屏影像亮度与输入屏影像亮度之比定义为影像增强器的亮度增益,亮度增益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1.由于输出屏面积比输入屏小,光电阴极发射出的电子,通过电子光学系统,将集中投射到面积较小的输出荧光屏上。

这样,输出荧光屏单位面积接受的电子数量以及由它们激发出来的光子数量将增加,从而提高了亮度。

这叫面积缩小增益。

它等于输入屏面积与输出屏面积之比,对于圆形荧光屏,又等于输入屏有效直径平方与输出屏有效直径平方之比。

例如,输入屏有效直径为9英寸,输出屏有效直径为1英寸,缩小增益为92=81。

2从光电阴极发射出的电子,在阳极正电位加速过程中获得了能量。

光电阴极与阳极之间电压越高,电子获得的能量越大,在输出荧光屏上激发出的光子数量越多,亮度越强。

这叫能量增益。

尽管只有1/10左右的电子能量被输出屏转换为可见光,由于能量放大作用,在观察屏上仍能产生为普通荧光通量50~100倍的影像。

从上述讨论可知,影像增强器的亮度增益等于面积缩小增益和能量增益之积。

四可变视野影像增强器『图!

X线透视诊断时,对发现有问题的部位往往需要局部放大后再仔细观察,可变视野影像增强器即可满足这一要求。

与固定视野影像增强器相比,可变影像增强器多了一对辅助阳极,如图。

改变加在辅助阳极和聚焦极上的电压,即可改变电子透镜的放大倍率。

提高辅助阳极电压,放大倍率增高,输入屏上图像被放大,远离中央部分就投射到输出屏范围以外了,这时得到的图像是放大了的物象的中央部分(视野小)图像。

降低辅助阳极电压,电子透镜放大倍率减小,得到的是大范围(视野)图像。

应当指出,当工作在小视野时,影响增强器的亮度面积缩小增益将有所降低,导致输出屏亮度下降,这时为了保持亮度,必须相应加大X线的剂量。

影像增强器是X线电视系统中最关键的器件,其技术性能优劣对整机的工作和图像质量影像很大。

下面介绍影像增强器的几个主要技术参数:

1.视野:

视野是在指定的电极电压下,用与影像增强器轴线平行的X线照射时,在输出屏上显示的最大输出图像尺寸。

一般有5英寸、6英寸、7英寸、9英寸和12英寸等固定视野增强器,和11英寸/7英寸、9英寸/5英寸、4英寸/6英寸/14英寸各种可变视野增强器。

上述均是名义视野。

由于球管发出的是点射线,且被检体既不可能离球管无限远,也不可能紧贴在影像增强器输入屏,因而有效视野总比名义视野小一些。

例如,9英寸的有效输入视野约为8英寸,6英寸的有效视野约为5英寸。

(1英寸=2.54cm)

2.输出图像直径:

表示在指定的电极电压下,有效输入视野在输出屏上映出的图像直径,一般为15cm,20cm,30cm。

3.图像分辨率:

在X线管电压45kV,电流0.1mA的条件照射下,将影像增强器输入屏前安放由不透过X线的适当排列的重金属线及其间隙组成的分辨率测试卡,观测输出图像在1cm宽度内能看清的黑白线对数。

这样测定的线对数称之为图像的分辨率。

目前影像增强器的分辨率可达到25~50线对/cm以上。

4.影像对比度:

在影像增强器入摄面中心部位放置相当于入摄面有效面积10%的2mm厚的圆形X线屏蔽铅板,从输出屏上观察没有铅板屏部分的最大亮度和线板遮蔽部分亮度之比,称为影像对比度。

显然,影像对比度越打越好,一般为6:

1,12:

1,15:

1或更高。

5.X线吸收率:

表示输入屏荧光粉层对射入的X线的吸收能力。

影像质量取决于输入屏的分辨能力和量子噪声,也取决于输入屏所吸收光量子的多少。

荧光粉层越厚,X线吸收力越强,但分辨能力下降。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输入屏已逐渐采用原子序数很高的碘化铯[CsI(Na)]荧光粉。

它的吸收能力强,这样可将荧光粉做的薄一些,达到提高X线吸收率而又不降低分辨力的目的。

6.转换系数:

输出屏的亮度(单位:

熙提/米2)与输入屏位置处测得的X线剂量率(单位:

毫伦/秒)之比,定义为图像转换系数,它的单位是:

转换系数越大,同样亮度的图像所需的X线剂量越小,转换系数一般在100~250之间为宜。

除以上六种参数之外,还有真空度、信噪比、灰度等级等技术参数。

3.滤线器

随着摄影管电压的增加,X线穿过人体产生的散射线也相应增加,这些散乱射线改变了原来X线的照射方向,射达胶片导致X线照片的灰雾度不同程度的增加。

当使用管电压在100Kv以上时,这种现象尤为显著。

滤线栅时一种吸收散射线最优效的设备,使用时将其置于被检者与暗盒之间,以减小射达X线胶片的散乱射线,提高照片质量。

滤线栅与机械部分结合称为滤线器。

一滤线栅的构造

将薄的铅条与纸或木板间隔平行排列或按一定的规律排列(高栅比的滤线栅以铅或胶木做间隔材料),固定后制成很薄的铅栅板,然后在其两端附上保护作用的铅板。

用来制作滤线栅的铅条很薄,一般不超过0.1mm,间隔材料的厚度为0.15-0.35mm,铅条互相平行称为平行栅,铅条互相平行且交叉,称为交叉栅,也称为蜂窝式滤线栅。

二滤线栅工作原理

穿过被检肢体的X线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射线穿过人体,携带诊断信息的这部分是射线与原发射线的投影方向一致。

而另一部分是原来发射线穿过人体厚产生的散射线,散射线改变原来的投影方向,射达胶片,使胶片产生灰雾。

使用滤线栅后原发射线投影方向一致的X线能顺利穿过滤线栅,散射线则被滤线栅铅条吸收,避免其射达胶片,从而降低了灰雾,提高X线照片的对比度。

三与滤线栅有关的射影技术指标

1.栅比

滤线栅比用R表示,栅比值是铅条高度与铅条之间的距离的比值。

栅比越高,滤除散线的能力越强;

摄影使用的管电压越高,需要滤线栅的栅比也越高。

常用的滤线栅栅比为

5:

1、8:

1、12:

1、16:

1等。

在进行高压摄影时,以使用16:

1聚焦栅。

2.焦距

聚焦式的滤线栅的铅条的延长线成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到达滤线栅的距离就是滤线栅的焦距,使用过程中尽量使X线球管焦点到滤线栅的距离相等,最大误差不超过25%。

3.曝光倍数

滤线栅的曝光倍数用B表示,它是指在照片上花得同一密度,不使用滤线栅和使用滤线栅所需要的曝光量I2与使用滤线栅所需要的曝光量I1的比值,一般情况下滤线栅的栅比越大,曝光倍数越大,使用滤线器增加的曝光量也就相应增加。

4.栅密度

栅密度用N来表示,它是指与滤线栅铅条横向上每厘米铅条的数目,一般活动滤线栅密度为28线/cm,固定滤线栅密度为40线/cm。

栅密度在40线/cm上称为高密栅,常用于高压摄影,一般情况下,栅比密度大,栅密度也越大。

 

4.限束器

限束器是一种安装于X线管组件管套输出窗前方的机电型光学装置,它的主要作用是控制X线管输出射线的照射野,以便在能够满足X线成像和诊断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投射范围,避免不必要的剂量;

并能吸收一些散乱射线,提高影像清晰度。

此外,它还能指示出投射中心和投射视野的大小。

因此限束器是X线投照和防护上不可缺少的一种辅助设备。

图中,a为铅板间隙的大小,b为照射野的大小,h为焦点到限束器铅板的距离,为一定值。

由几何学原理可得下述关系式:

由上式可得,若要得到不同大小的照射野b,只要调节铅板间距a的大小就可以了。

在与管套的定位上,限束器采用专用的连接件与管套窗口的发兰盘固定配合成一体,并能在一定范围内转动,安装时限束器所要求的焦点位置与实际X线管组件的焦点位置相一致。

随着X线机主机的发展,限束器在构造上也从简单到复杂,功能上从单一化到多用途而不断发展,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限束器。

㈠简易限束器

简易限束器有遮线板式和遮线筒式两种。

遮线板式是在X线管套窗口附加安装一块开有一定大小的方形或圆形孔的铅板,铅板的开孔以X线中心为对称中心。

当进行投照时,在一定距离上即可得到与孔的大小相适应的照射野。

一般一台X线机配有多块不同孔径的遮线板,并在上面表明相应距离的照射野大小,以便选择使用。

遮线筒式限束器的外形为一圆锥状金属筒,有的还衬有薄铅皮以增加防护的效果。

投照时,它主要时靠筒壁对X线的阻挡吸收来限制照射野的,因此照射野的大小可由遮线筒的长度和直径来决定。

其照射野一般为圆形。

㈡活动限束器

为了在使用中对照射野的选择和调节更加灵活方便,继续提高遮线效果,出现了活动限束器。

活动限束器在功能上较为优越,它能连续调节照射野的大小,满足任意距离上的各种尺寸胶片的遮线要求,为现代X线机广泛使用。

在结构上,早期的活动限束器由两对能独立启闭的铅叶分两层互相垂直排列而成。

每对铅叶的活动是以X线中心线为对称中心的,两对铅叶各自的开闭,分别控制了照射野的长度和宽度,达到灵活调整照射野大小和形状的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遮线效果,限束器内部的结构从一组“#”字形铅叶增加到两组,同一方向的上下两对铅叶能同步活动,但它们的活动幅度不同,其目的是为了使两对铅叶各自形成的照射野能始终保持一致。

此外,在两组铅叶之间加有方筒,用以吸收限束器内产生的散乱射线;

在限束器上还装有吸收软射线的滤过板,并根据需要可更换不同厚度的滤过板。

根据限束器铅叶开闭的驱动方式,又可分为下列几种。

1.手动限束器:

手动限束器多用于摄影中。

这种限束器遮线铅叶的开闭活动,是采用手工调节限束器上的旋钮或拔杆来实现的。

其内部结构除前面所述之外,还设有照射野指示系统。

如图

它采用指示灯泡模拟X线管的焦点,以可见光来代替X线,经由反射镜的反射,照射到床面上。

反射后的可见光光路与X线穿透反射镜后的光路是一致的,因此它能够预先指示出照射野的大小。

由于指示灯的寿命比较短,因此指示灯的点亮用一个按钮开光来控制,此开关能在15s~1min之内自行关闭。

有的指示灯又两级亮度,以满足在室内亮度较高的情况下的照射野指示。

反射镜一般由镀银的塑料制成,铝当量约为0.5mm,不会影响X线的成像。

在限束器的前方还装有一块清洁透明的塑料板,板上刻有黑线或黑色圆点以指示出射线野的中心。

有的限束器在旋钮周围或拔杆活动范围内标有相应焦片距的照射野尺寸,主要是用于照射野指示灯点亮之前的照射野的预置,以便在指示灯点亮之后能够较快调好照射野的大小,延长指示灯的使用寿命。

2.电动限束器:

电动限束器多用于透视检查中,便于远距离控制,对于遥控肠胃床更是必不可少的组件。

电动限束器铅叶的开闭一般是由微型直流电动机驱动的,适当控制直流电机的正转、反转及运转的时间,可将照射野调整到所需要的尺寸。

电动限束器照射野的调节既有在限束器上进行的,也有在床边的操作台上进行控制的,后者除了可作连续调节外,尚有各种固定大小的照射野选择按钮,只要按下这些按钮,电机即带动铅叶运动至所选的照射野后固定下来,以满足特定要求的摄影。

电机的运转在铅叶关闭和最大张开位置设有限位开关。

自动限位保护。

专用于透视的电动限束器,尤其在配用影响增强器的透视检查装置中,因需要随时调整照射野的大小,因此不需要照射野预示和灯光显示。

由于影响增强器的输入屏为圆形,遮线铅叶的结构一般采用叶瓣式,它在电机操纵下使照射野的直径可作连续变化。

铅叶的结构如图。

3全自动限束器:

全自动限束器与电动限束器在结构上差异不大,不同的是全自动限束器内部设有铅叶的状态检测装置。

在功能上随着焦~屏距的改变,全自动限束器具有自动保持其照射野大小的能力,多用于透视。

在透视检查中,为了防止病人接受不必要的辐射,防止X线过多地照射到荧光屏外,或影响增强器外,限束器在电路上加以限制,使限束器照射野操纵杆在最大张开位置时,照射野与影响增强器输入屏地直径相符,并随焦~屏距的改变,能跟踪控制照射野的大小,使焦~屏距不管怎么变化,照射野始终不会超出输入屏的边缘。

如果在透视中要进行点片摄影,则选择所用胶片规格和分割方式的同时,X线机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送到限束器的控制中心。

在点片摄影准备的时候,照射野就从透视状态转换为点片摄影状态,并且照射野的大小与所用的胶片和分割方式要求的一致。

在盒式滤线器摄影装置和断层摄影装置中,有的配用了片盒规格检测装置,如磁性开关方式或片盒夹方式,可由这些信号来自动控制限束器照射野。

在无暗盒送片系统的滤线器摄影装置中,需要事先选择胶片规格和分割方式,因此在这种装置中限束器照射野的大小可由胶片的规格和分割方式的选择信号来控制。

全自动限束器的电路控制原理,是在全自动限束器内部设置了铅叶位置检测装置,随着控制杆的移动,铅叶作开闭式运动,这是检测器实时输出位置检测信号,与控制杆的预置位置的信号相比较。

当两个信号不等时,电机得电运转,带动铅叶运动,检测信号跟随变化,至两个信号相等时,电机停转,这样操纵杆的位置决定了限束器照射野的大小。

为了使照射野不随焦~屏得变化而变化,限束器在电路上还设置了焦屏距监测装置,将焦~屏距转化为电信号,作为距离修正信号迭加在照射野控制信号上。

当焦~屏减小时,修正信号使限束器开得大一点;

反之则开得小一些,从而使得照射野在最初调好之后,无论距离怎样改变,输入屏上的照射野总是预定的大小。

焦~屏距信号的检测方式有分档式和连续式两种。

分档式是用设在确定距离上的开关作为修正信号的,它只能大致地做到分段跟踪。

连续式一遍采用电位器来检测,随着焦~屏距地变化,带动电位器作用相应地调节,故能做到严格地实时跟踪,具体原理如图。

图中R1是照射野控制杆电位器,R2是限束器铅叶移动地位置检测电位器,R3是焦~屏距检测电位器。

当V1点电位高于V2点电位时,电机得电,带动限束器内地铅叶朝关闭地方向运动。

R3随焦~屏距变化而变化,当焦屏距减小时,R3值也减小,使V1点电位比预置值略升高一些,铅叶相应开大些;

反之,则变化与上述过程相反,最终使荧光屏或影响增强器输入屏上的照射野尺寸基本保持不变。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血管造影,因血管与骨骼及软组织影重迭,血管显影不清。

过去采用光学减影技术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使血管显影清晰。

DSA则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的减影技术,是新一代血管造影的成像技术。

Nudelman于1977年获得第一张DSA的图像。

目前,在血管造影中这种技术应用已很普遍。

一、 DSA的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DSA是数字X线成像(digitalradiography,DR)的一个组成部分。

DR是先使人体某部在影像增强器(IITV)影屏上成像,用高分辨力摄象管对IITV上的图像行序列扫描,把所有得连续视频信号转为间断各自独立的信息,有如把IITV上的图像分成一定数量的水方块,即象素。

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成数字,并按序排成字矩阵。

这样,图像就被象素化和数字化了(图1-3-1)。

图1-3-1象素转换为数字(数字化)

数字矩阵可为256×

256、512×

512、或1024×

1024。

象素越小、越多,则图像越清晰。

如将数字矩阵的数字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成模拟图像,并于影屏上显示,则这个图像就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图像。

DR设备包括IITV、高分辨力摄像管、计算机、磁盘、阴极线管和操作台等部分。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方法有几种,目前常用的是时间减影法(temporalsubtractionmethod),介绍于下。

经导管内快速注入有机碘水造影剂。

在造影剂到达欲查血管之前,血管内造影剂浓度处于高峰和造影剂被廓清这段时间内,使检查部位连续成像,比如每秒成像一帧,共得图像10帧。

在这系列图像中,取一帧血管内不含造影剂的图像和含造影剂最多的图像,用这同一部位的两帧图像的数字矩阵,经计算机行数字减影处理,使两个数字矩阵中代表骨骼及软组织的数字被抵销,而代表血管的数字不被抵销。

这样,这个经计算机减影处理的数字矩阵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为图像,则没有骨骼和软组织影像,只有血管影像,达到减影目的。

这两帧图像称为减影对,因系在不同时间所得,故称为时间减影法。

时间减影法的各帧图像是在造影过程中所得,易因运动而不尽一致造成减影对的不能精确重合,即配准不良,致使血管影像模糊。

二、DSA检查技术

根据将造影剂注入动脉或静脉而分为动脉DSA(intraarterialDSA,IADSA)和静脉DSA(intravenousDSA,IVDSA)两种。

由于IADSA血管成像清楚,造影剂用量少,所以应用多。

IADSA的操作是将导管插入动脉后,经导管注入肝素3000~5000u,行全身低肝素化,以防止导管凝血。

将导管尖插入欲查动脉开口,导管尾端接压力注射器,快速注入造影剂。

注入造影剂前将IITV影屏对准检查部位。

于造影前及整个造影过程中,以每秒1~3帧或更多的帧频,摄像7~10秒。

经操作台处理即可得减影的血管图像。

IVDSA可经导管或针剌静脉,向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再进行减影处理。

DSA的限制:

1。

血管影象重迭,同一部位多血管相互重迭,故需要多体位投照,例如正侧位同时投照。

②需要病人密切合作,避免一切随意的运动。

2。

DSA有利于显示小动脉支,但对0.2mm以下的微小血管尚不能显示。

3。

非自主亦即不随意的运动,如吞咽、呼吸、及胃肠蠕动影响图像清晰度。

三、传统类型DSA设备的进展

(一)CCD装置完全替代了摄像管目前所有厂家生产的大型DSA设备均采用电荷耦合器件(CCD)替代了传统的摄像管采集来自影像增强管的光学信号。

目前普遍采用的CCD至少有100万像素,显示距阵通常为1024‘,可具有12bit的分辨力。

最高可达4096的发阶分辨力。

设计上也有公司采用医学专用者代替通用型者。

(二)普遍实现了三维信息采集目前所有的大型DSA设备均可采用旋转曝光方式的三维信息采集以实现三维图像显示,旋转速度从最初的15“-20”/秒,目前已可达40”-60”/秒,一次最大旋转角度可达305。

O快速大角度旋转采集的信息量大,除可作更为精细的血管结构的三维重建外,还可扩展到某些非血管结构的三维显示,如颌骨。

(三)监视器的改进PkilinS公司已实现了逐行扫描方式的监视器图像显示,可以克服传统的隔行扫描方式中的图像闪烁。

此外,一些公司实施了三(电子)枪扫描方式,从而在背景亮度较大时仍可获得高分辨力的图像。

(四)软件功能的改进除了已经较成熟的旋转采集、三维显示功能外,DSA目前已可实施血管内窥镜显示,心脏功能分析,冠状动脉分析,血管分析(含从不同方向显示狭窄血管的真实管腔大小)等功能。

动态数字补偿是通过造影检查中的动态调节使图像始终保持最佳质量的方式Q不同厂家的方式各有不同,如Toshiba公司采用的是动态数字补偿滤过的方式;

Siemens公司采用的是动态密度优化处理方式,即以兴趣区(ROI)内的影像信息反馈作为调节各项扫描参数依据的处理方式等。

GE公司提出了一种扩增透视系统(augmentedluoroscopy),系把3D重建的影像与ZD影像融合的透视显示方式,可给观察者以实时的立体感。

(五)降低剂量措施的改进各种降低剂量的措施一直在不断的改进中:

1)数字脉冲透视曝光,可根据需要设置各种脉冲模式(05-530脉冲/秒),据介绍最多可节省达90%的曝光剂量。

(2)无辐射病人定位,即应用冻结的图像作为参照的定位系统。

(3)改进X线滤过,如使用铝滤过,以得到更宜的射线能谱。

(4)可更敏感实施的依照检查部位的自动mA调节系统。

(5)自动y曲线调节(可在03秒内完成)。

(6)设计上改变X线管一影像增强器的位置,从而在检查中可遮蔽部分对操作人员的辐射。

(7)对因活动而不易保证减影影像质量的部分,如腹部,采用调节图像中的对比,不作减影的直接显示方式,从而节省多次蒙片曝光的剂量D

(六)消除腹部伪影的技术岛津公司采用了一种RSM-DSA的成像方式,即对易团活动产生减影影像伪影的部位,特别是腹部,在曝光中有意使蒙片模糊,再与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