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的生命哲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2758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柏格森的生命哲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精确性"

因此,他的哲学思想总体上被当代各种哲学所抛弃,而许多观点仍在继续发生影响。

二、科学与形而上学

两千多年来哲学史的中心问题从本体论转移到认识论,其研究对象从自然客体转移到精神主体,留下无数关于宇宙和人、物质和心灵、自由和必然之类的问题的纷争。

柏格森认为,哲学上的这些纷争皆产生于我们习惯以空间的观念看世界。

哲学孕育了科学,但是它也以实证科学研究的方法为方法,用常识的语言作为它的语言,这就造成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即把最深沉、最内在并且是活生生的绝对实在变成了外部空间对象。

愈是对它从不同角度作解释、下定义、进行分析,愈是离它的真相遥远。

结果是产生了一大堆错综复杂的哲学纠葛。

尽管哲学家们对它们争论不休,却找不到正确的答案。

换言之,我们用文字表达自己,并且用有关空间的字眼进行思维,要求在我们的观念之间如同在物质对象之间一样,树立种种同样明晰而准确的区别,这就把本来不占空间的东西变成为占空间的东西,反而使哲学问题产生种种无法解决的困难。

1.时间是形而上学的对象

柏格森认为,他的生命哲学的使命就是解决这些哲学困难。

而他的生命哲学与传统哲学的重要区别,就是以时间作为形而上学对象。

柏格森以实证主义者斯宾塞的学说为典型。

这位哲学家宏大广博的"

综合哲学"

试图以科学所具有的绝对精确性和完整充足的证明把关于心理的和社会的等等一切理论部说清楚。

可是在柏格森看来,他所使用的力学和几何学方法恰恰不能把握哲学的本质,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

进化论"

几乎必须全部抛弃。

因场,在任何一种进化论中起主导作用的都是时间,而真正的时间总是逃避着所有的数学处理方法。

在哲学史上,各种哲学都把时间和空间放在同一层次上,被当作同一种东西来处理。

用来研究空间的程序也被用来研究时间。

形而上学模仿着科学,它用空间的语言来谈论时间,而这种语言习惯又被常识的习惯支配着。

常识是科学的开端。

在常识里,当我们谈论时间的时候,我们通常想到的是绵延的度量,而不是绵延本身。

"

绵延"

即是表示时间流动的本质概念,它不占有任何空间。

但是,科学从物质世界里提炼出可以重复和可以计算的,因而不再流动的东西。

经过这样的加工处理,就不再有绵延存在了。

科学是我们理智方法的结晶,其根本的作用就是为了我们行动方便,为我们构成这样一个世界,在其中我们能够忽视时间效应,假定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固定不变,以利于我们牢靠地把握它。

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由于采用和科学一样的理智的方法,导致在时间、运动和变化以外,因而也在我们的感觉和意识以外去寻求事物的实在性。

结果,它只是或多或少人为地安排概念,每一个系统都是一个假设的构造、柏格森由此指出:

这些就是大多数哲学家的思想,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他们要和知性的要求、和语言的必然性以及科学的符号论一致。

他们中没有一个人寻求过时间里的肯定属性。

他们把连续看作不能获得的共在,把绵延看作非永恒。

(柏格森:

《创造的心灵》,1911年英文版,第18页)

但是,柏格森认为,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综合,它决不能象实证科学那样把心灵生活和内在的生命与空间中的物质对象等同对待。

它应当有一个与实证科学不同的对象,这个对象即是时间--真正的绵延。

2.时间是生命的本质

绵延难以用语言表达,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里感受和体验着它。

没有绵延也就是没有活的生命,没有运动变化。

它是在知性构成的世界背后的真正实在,哲学要抓住的正是这个东西。

科学研究物质世界,而形而上学主要研究精神。

我们的精神、意识存在于时间世界里,它是不断创新,变化无穷的。

哲学要认识真正的时间,必须从生命开始。

对一个有生命之物来说,时间是它的生命的真正本质,是它的实在性的整个意义所在。

在生命里我们遇到真正的绵延,而绵延是绝对的。

说到生命,我们按照常识每每想象它由一个个明确的阶段者如婴儿、孩童、青年、壮年、老年等状态所组成,是从一个稳定的时期过渡到另一个稳定时期。

但是,在每一时期里变化是连续的,各种稳定状态只是生命的外观。

我们总是从外面来看生命,这是由于我们的身体是一个空间对象,科学和理智可以把它剖析到十分仔细透彻的地步,指出每一个阶段的特征以示区别,但是生命本身却只同时间有关。

哲学必须从生命内部,从时间里把握生命。

3.建立"

科学的形而上学"

哲学追求的绝对知识和真理都不能是和空间具体事物有关的东西,真正的实在、绝对只在精神对精神的直接洞察中。

科学处理空间对象,形而上学认识时间对象;

科学把握生命的外观以及周围的物质世界,形而上学把握生命的本质以及意识生活的内部世界。

这两者并不是偏废哪一个的问题,而是各有所长。

柏格森处在科学变革的时比肯定科学和理智的进步对人类世界的伟大作用,但是作为一个崇尚精神生活的哲学家,他又不能强调形而上学在认识宇宙整体实在方面的至上性。

他企图从对象和方法上把科学和形而上学区分开来,同时又赋予它们各自的价值。

他认为自己并不是站在实证科学的对立面来反对实证科学,而是指出它的有限范围,并且与此同时推翻传统哲学中一切关于实在与绝对的静止僵化的见解,建立一种新的形而上学。

这种新的形而上学由于用变化的观点看世界,更加拉近实在的真面目,可以说是更准确地认识实在。

于是这种新的形而上学虽然不再是各种实证科学的顶峰,但也不是模模糊糊的知识,它与科学最终是一致的,它是"

正因为这种新的形而上学是用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它面前所见的宇宙就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过程。

宇宙在不断变化、生成,世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变化生成,这其中的力量正是处处蕴藏着的生命冲动,是精神、意识的不断创新。

我们不用埋怨自己的知识不完整、不全面,因为宇宙本身不是一个完整的实在系统;

它在不断生成,因而关于它的哲学也应当是不断生成变化的思想的哲学。

以关于科学和形而上学的这种观点为根据,柏格森从不同的角度时间--"

的概念作了详细阐发。

三、时间与纯粹绵延

时间的不重复、不间断性保证了生命的存在。

生命冲动本质上纯粹的、真正的时间之流,它每时每刻在创造新的东西,这种不断创新的变化之流是不可分析、不可定义的。

1.两种时间

有两种不同的时间,一种是真正的时间,即生活时间或具体时间;

另一种是科学的时间,即度量时间或抽象时间。

绵延就是"

真正的时间"

,它是纯粹的,即不掺杂任何空间要素的。

而科学的时间是受到我们的空间概念影响而产生的结果。

真正的时间是形而上学所要认识的对象,而科学的时间是理智为我们生活目的而构造的实用的时间。

绵延作为真正的时间是质的过程,不能有任何人为的、量的因素渗透进来;

它是连续不断的质的变化,没有明显的界限,没有分离的迹象,同数量无关,因而是纯粹异质性的。

只是内在的、心理的东西,不可计量,而常识的空间是量的积累,是无限可分的,有度量,是外在的。

但是,科学在计算时间的时候,总是借助空间里的符号来测量时间,这样就把纯质的时间变成了可量的空间。

譬如,当我听到钟声敲了8下的时候,我知道是8点,不过,这是我心里一下子意识到了是8点,钟摆的连续敲打,在我的意识里本来是溶为一体的。

但是,如果我把已经敲过的点记在被想象成为空间的脑子里,把前后相续的钟摆的摆动或符号(点)依次放在辅助空间里,这样的8个点就没有前一点和后一点的区别,它们是同质的。

也就是说,它们成了可以相加的数,实际上也就成了可计算的空间。

又譬如,当我倾听一个动人的旋律时,在我的内心有紧密交融而彼此不分的意识状态,体验着一个单一而不断变化着的绵延。

但是当我试图把它变成由符号组成的线谱时,这种绵延就被打碎了。

一个一个音乐符号把这个旋律变成了一种在空间里排列着的一串东西。

如果我们把绵延看成许许多多的瞬间,由一种统一性象一根线似地把它们连成一串,那么,这段绵延不管怎样短,这些瞬间的数目也将是无限的,因为在这些数学点之间总是还会有其他的数学点,这样下去,永无止境,真正的时间--绵延就会分解成一堆瞬间的灰尘,其中没有一个瞬间是绵延的,因为每一个瞬间都是一刹那。

理智的科学总是习惯于借助符号,用广延性来表达时间,无意中引进了空间的概念,在时间里为一的东西在空间里是多,是许多同质的单位的相加。

虽然这样做可以赋予时间以一种抽象的统一性,但是却牺牲了真正的时间。

柏格森因而强调:

纯粹的绵延不是一个量。

只要我们企图去测量它,我们就是在用空间代替它。

2.运动与空间无关

柏格森认为不仅实证科学对时间的表达是错误的,而且实证科学对运动的表达也是错误的。

正因为它把时间看作可以借助于符号的统一性和无限可分性来表达的东西,所以它也不可能把握真正的运动。

他说:

我愈是深究这个统一性的本质,这个统一性在我眼里也就愈成为运动者的一种不动的基质,成为时间的某种非时间性的本质,成为我称之为永恒的那种东西--利死亡的永恒,因为这种永恒无非是去掉了运动力的运动,而运动力却是使运动具有生命的东西。

(柏格森:

《物质与记忆》,1911年英文版,第248页)运动是什么?

在柏格森看来,运动就是时间的绵延,它本来与空间无关。

但是科学告诉我你:

运动是可以计算的,是可分的,这样一来,我们一想到运动,首先想到的是一个运动着的物体经过一个个空间,从一个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

从古代起人们就说,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位置的移动,而很少考虑到它同时间的本质关系。

在近代牛顿力学中,也是把质量与速度的功作为力的定义,又用如此定义的力来求得运动的原则。

而在我们生活常识中,人们也往往习惯于用静止的眼光来看运动。

常识只注意两件事:

第一,每一运动都描绘着一个空间;

第二,在这空间的每一点上,运动着的物体都或许会停止。

这种看法对实际生活可以是有用的,但是对认识运动的本质则有害无益。

因为,把运动想象成空间的位移,把时间和运动"

当线看待"

,这条线象一切空间之物一样可以无限地被分割,这是人们自己的幻觉。

这种划分只是我们想象的作用。

《形而上学导言》,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7页)

柏格森认为,只站在运动外面看运动的哲学家也犯了这种错误。

譬如,古代爱利亚的芝诺企图否定运动,他的论证不外乎是这种幻觉的产物。

柏格森曾经详细地逐条批驳了芝诺关于运动的四个悖论。

但是他并不站在现代科学的立场上用间断性与不间断性的统一来批驳芝诺。

实际上,如果一个物体要运动,它就必须在某个时候同时在某一点上又不在这一点上。

柏格森认为这个特点正是表明运动是不占有空间的,我们根本不能在空间里把握运动。

他批评一种放电影式的见解,即把运动着的东西象电影胶卷那样在空间里一张张排列铺展开来,结果使它变成了静止的东西。

只要把运动着的东西放到空间里来理解,就会取消运动,他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中说:

……当我们肯定运动是纯一的并可分的之时,我们所想到的是运动物体所经过的空间,好象这空间和运动本身是两个可以交换代替的项目一样。

如果再多想一下,我们就可看出:

运动物体的先后位置确实占着空间;

但是这物体由一个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的过程是空间所捉摸不往的,它是一种在绵延中开展的过程……从其为自一点移至另一点的过程而言,运动是一种心理上的综合,是一种心理的、因而不占空间的过程。

《时间与自由意志》,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74一75页)

柏格森一再强调,科学和常识教我们认识的可计量的时间和可计量的运动都是有用的,但是由于它们掺杂了空间的概念,所以不是真正的时间和运动。

真正的时间和运动是纯粹心理的过程,而空间是物理的、外在的东西。

因此,我们如果要认识时间和运动的本质,就必须抛弃习惯的做法和一般人的看法,不要让空间观念侵袭到我们的纯粹意识中来。

3.真正的实在即"

纯粹绵延"

我们在内心中体验到的纯粹绵延也即是"

真正的实在"

,它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本体,而是不可分割的质的变化流,是变化本身。

因为我们的绵延不仅仅是一个瞬间替换另一个瞬间;

假如是这样,那么除了现在就不再会有任何别的-没有过去向现实的延长,没有进化,没有具体绵延。

绵延乃是一个过去消融在未来之中,随着前进不断膨胀的连续过程。

《创造进化论》,第4页)在绵延中,过去包容在现在里,并且向未来"

持续地涌迸"

,在这种连成一气的过程里,才有生命的永恒性,而不是僵死静止的永恒性。

它生气勃勃,健行不息。

柏格森比喻说,绵延象一条河流,其中没有任何稳定的、可捉摸的东西。

这是一条无底的、无岸的河流,它不借可以算出的力量而流向一个不能确定的方向。

即使如此,我们也只能称它为一条河流,而且这条河流只是流动。

《形而上学导言》,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8页)

关于实体和运动的问题是哲学史上有争议的问题之一。

人们很难想象没有实体的运动和生成,但是在柏格森看来,这正是空间概念渗透着我们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缘故。

他承认变化和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是绝对的就意味着实在的,相对的则意味着假象。

任何实体性的存在都是人的概念赋予的,"

其实只是倾向、活动、变化而已。

……实在就是可动性,没有已造成的事物,只有正在创造的事物。

没有自我保持的状态,只有正在变化的状态。

……如果我们同意把倾向看作是一种开始的方向变化,那一切实在就是倾向。

《形而上学导言》,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9页)

绝对的运动"

、"

或"

纯粹绵延、它们是一回事,我们在外在世界里是不可能把握它的,只有在自我意识中凭着直觉才能把握它。

因为,它本身即是心理过程,即是意识之流,也即是生命之流。

所以,柏格森又给绵延另一种界说:

纯粹绵延是当我们的自我让自己生活着的时候,即自我制止把它的现在状态和以前各状态分离开的时候,我们的意识状态所采取的形式。

《时间与自由意志》,英文版,第100页)根据这一界说,柏格森进一步阐述了他关于自我和自我意识状态的思想,并且由此提出他的自由观念。

四、"

自我"

和自我的意识状态

关于自我这个概念在哲学史上有不同的界说。

笛卡尔的"

我思故我在"

的著名命题令人追问"

'

我'

是什么"

的问题。

柏格森既批评笛卡尔式的对自我作身心二元论的界说,也批评贝克莱式的把自我看成一堆感觉的复合,认为这种对自我的解释是哲学的一大错误。

1.两种"

什么是自我?

柏格森认为,正如时间有两种一样,"

也可以区分为两种。

一个是与环境有关的自我,这是当我们的意识关注着行动,因而也关注着广延性的时候产生的;

另一个是我们通过内省达到的内在状态的自我,这个自我是当我们把这些内在状态作为活生生的、互相弥漫渗透的东西,作为永远生成着,永远延续着而不分离的东西来注视的时候产生的。

这两种自我其实都体现在同一个人的身上。

前者就是一般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作为科学认识对象,是在空间里的自我;

后者就是由内心体验到的处在真正时间里的自我,这种自我也即绵延。

柏格森认为,传统哲学中常常产生关于我们的情绪、感性知觉背后是否有一个始终如一的自我实体的问题,这是一个假问题,即把我们的情绪状态等等看作是一些可以分离,因而可以度量的东西。

这个假问题产生于思想为其行动的功利性而把事物分开的愿望,思想的这种愿望是永远满足不了的。

在一般实验心理学中需要用切成片段的方法来研究经验到的自我,但在哲学中这样做就意味着用已有的思维习惯阻碍对自我进行正确的当下直接的体察。

于是人们往往只把握那个表面的自我,而忘记了较深层的内在的自我。

例如,运用传统的经验主义心理学方法,我们可以把某一个的伤的感觉分析得很细致:

这个灼伤的感觉,是皮肤上的某一部分神经传导到大脑神经。

某一个部分,再加上视觉看到的火光传递进大脑神经综合以后引起的,等等。

我们甚至可以知道某一个感觉与某种生物分子运动有必然的联系。

经验主义者的心理学理论对认识外在的自我是有用的,我们可以用他们的方法认识自我的一堆外在表现,从而使我们增强适应环境的生活能力。

然而,经验的方法只是对非常简单的感觉才适用,对解释人的内部心理状态则根本不适用。

我们很难知道,心理状态是否也必然由分子运动来决定。

每个人的不同心理状态反映的是完全不同的个性、个人内心情绪,根本不能用机械的、经验的方法加以说明。

所以,这种方法不能认识真正的自我。

但是,由于我们的内在生命是如此密切地同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日常需要相联系,以至于养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老是要把心理上交互渗透的意识状态象事物那样来空间化,使我们的理智便于认识它们这在柏格森看来,不能不是一个悲剧。

人的语言表达也加深了这种错误。

因为语言总是要把事物作为间断的、可分割的东西来表达,而且总是用同一个概念来称呼许多心理状态。

譬如,每一个人都是在具体的场合、遭遇之下产生自己特殊的爱和恨,你的爱不同于我的爱,你的恨也不同于我的恨,但是语言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都用同样的一个字眼表示这些心理状态。

小说家常以细腻而生动的语言来描写刻划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但是,他们也决不可能成功地描绘出灵魂中的真正感受。

心灵和语言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的尺度。

《时间与自由意志》,英文版,第112页)谁要想用语言来表达心理体验之流,谁就会把这种心理体验之流变成僵死的东西,因为语言的每一个概念或符号只能代表一个确定的、思想为了交流而能把握信的意思。

诚然,这样做对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是有好处的,倡从哲学的眼光看待广延的自我,便应当时时提防自己,不要沉溺在这个表面的自我中,而要努力队绵延出发,把握真正的自我。

2.意识状态之流

真正的自我不是固定不变的实体,同样,自我的意识状态也不是静止不变、彼此分离的状态。

人们通常只把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过渡叫做意识状态的变化。

但在柏格森看来,实际上,一个状态的稳定的"

保持同一"

和一个状态向另一"

状态的"

过渡"

二者没有根本区别。

其实,我们不停地在变化着,状态本身只不过是变化。

《创造进化论》,第1页)

柏格森强调,自我的意识状态是一股不断持续的流,只是由于我们的注意力才使它凝固和分开,使其中某些东西突出起来。

心理生活的表面上的间断性乃是由于通过一系列各自分离的行为将我们的注意力固定在它上面:

实际上只有一个平缓的斜坡;

但是循着我们的注意行为的断裂线,我们认为所看见的是一些分离的梯级。

《创造进化论》,第2-3页)柏格森把我们所能认识到的心理事件比作交响乐中不时奏出的鼓点,它们只是在交响乐的整个连续性的衬托下才分外突出。

我们把注意力集中于它们乃是因为它们更使注意力感兴趣,但它们中的每一个都是由于我们整个心理存在的流而产生的。

《创造进化论》,第3页)

自我的意识状态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有机统一的境界,每一个意识状态继承和包括了过去所有的意识状态,又宣告下一个新的意识状态的产生;

没有任何过渡,每一状态都伸展、渗透到别的意识状态中。

它就是真正的自我,也就是绵延,它具有本原性、创造性、新奇性,它是五彩缤纷但又不可名状的。

一种强烈的情感往往是千头万绪的,彼此纠缠在一起,没有明确的轮廓和分界。

自我就是活生生变化着的、在内省中达到的这种心理状态本身。

柏格森对这种心理状态之流的描述直接启迪了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士的"

意识流"

思想,在哲学和文学创作领域一度影响甚大。

3.自由是纯粹的自我创造

通过辨别"

真正的自我"

和表面的自我,柏格森认为,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解决传统哲学制造的另一个假问题:

自由和必然的问题。

如果我们从绵延出发,就能够得到关于自由的清晰观念;

如果我们从空间出发,我们就只能看见决定论。

联想主义心理学认为我们心中陆续出现的种种感觉、情感、观念可以被界说为机械力合成的结果,实际上把天文学等研究外部空间的科学的几何学方法用到心理学研究中来,结果导致认为自我的选择和行动是可以用因果关系来表示的,因而是可以预见的。

这种在心理方面的决定他的错误是因为混淆了时间和空间,以为在这里可以象空间物体运动一样,预见一个意识或一个动作将在前方某一点上产生某个后果。

其实,心理现象是无法预知的。

因为深层心理状态是根本异质的。

任何两个状态不可能相似,因为它们处在时间之流中,是一个生活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瞬间,所以,我们不能在这里谈论因果性或规律性。

因为同样的瞬间不能发生两次,任何一个看来似乎是重复出现的感情都是一个全新的感情,"

的每一瞬间的活动都是这样的不确定,所以它是完全自由的,它没有任何固定的轨道,不受任何先决条件的支配。

于是,我们的人格在成长中创造,又在创造中成长,它有无数发展的可能性,但是理智不可能用决定论来把握它。

总之,真正的自由是不可预见的,是纯粹的自我创造。

柏格森指出:

自由乃是具体自我对于它所做动作的一种关系。

这种关系是不可被界说的,恰恰因为我们乃是自由的。

因为我们能分析一种东西,却不能分析一种过程,我们能把广度分裂,却不能把绵延分裂。

《时间与自由意志》,英文版,第150页)不能分析它,也就是说,不能用带框框的理性概念或逻辑的方法去看自我。

自由的活动只是过程,而不是确定的事物。

如果我们坚持要分析它,我们就不自觉地把过程变成了事物,把绵延变成了广延,把自发性降为惯性,把自由降为必然。

五、生命进化与理智的地位

真正的绵延是我们用直觉在自己身上体验到的生命,因此也可以说真正的实在也即是生命。

生命是一种本原的冲动力。

我们可以想象它是一股可见的流,它连续而不可分割,它在每一生物之中世代延续而又时时更新。

这种生命冲动(e1anvita1)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生生不息、推陈出新的背后最深刻的根源。

1."

创造的进化"

生命冲动无时无刻不在创造自身和创造新的东西。

由于它本身即是绵延,它就是在不断进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