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古诗两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41076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4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单元古诗两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第七单元古诗两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七单元古诗两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七单元古诗两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七单元古诗两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古诗两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七单元古诗两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古诗两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单元古诗两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

诵读古诗,走进古诗(3分钟)

1.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2.交流有关陆游的资料。

第二板块:

理解题意,读熟诗歌。

(9分钟)

1、理解题意。

①读题目。

②讨论:

从“冬夜”可以知道什么?

(交代了当时的读书环境。

“读书”呢?

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示”可作什么理解?

(示:

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知道。

③说说题目的意思,再读好诗歌题目。

2.读熟诗歌。

第三板块:

深入理解,感悟领会。

(18分钟)

1.全班交流,略谈感悟:

①“学问”:

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②遗”:

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③“始”:

才;

④“终”:

到底、毕竟的意思;

⑤“绝”:

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

深入、透彻地理解;

⑥“躬”:

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

2.深入理解诗句(各句学情预设)

①第一句:

古人学问无遗力。

A、指名学生读、背。

B、由“无遗力”,你直接想到了哪个成语?

(不遗余力)

C、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切实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

②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

B、从“少壮”到“老”,体会到了什么?

C、多媒体显示:

我选择,我快乐

E、比较“工夫”和“功夫”。

“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

“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

③第三、四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A、指名读、背。

B、理解:

“纸上”、“浅”“此事”、“躬(躬行)”。

C、再读3﹑4两句,从中我们知道些什么——

D、说说这两句诗的大意。

E、陆游希望小儿子子聿做个怎样的人?

J、巩固练习(填空):

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_、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

正有学问的人。

 

④ 

全诗熟读成诵。

师:

我们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诵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

如果你就是子聿,你会怎么读?

第四板块:

图文对照,练写片断。

(5分钟)

1.对照插图,结合诗句意思,尝试完善剧本。

2.交流完善的剧本,师生评价。

第五板块:

明确任务,完成作业。

诵读古诗,谈话揭题。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

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师追问:

对于陆游,你还知道些什么?

2.谈话揭题:

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还像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

陆游的一生,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

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

刚才诵读的《示儿》,属于悲壮的爱国绝唱,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则常被世人津津乐道板书课题)。

1.理解题意。

①师生一起读题目。

子聿(yù

):

陆游的小儿子(备阅资料,见后注二)。

③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再指导读好诗歌题目。

④教师导思:

陆游在(宁宗庆元五年,即1199)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

窗外,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不顾,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这是流传千古的第三首。

那么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了哪些感情想要用诗来教育儿子呢?

或者说他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和他的儿子说这些呢?

过渡:

刚才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好像让我们回到了800多年前的那个深夜,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

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①学生自由朗读。

②检查预习情况(注意字音的正确、朗读的节奏等)。

③教师激励:

会读诗的人不仅要读得准确,还要让人听着感觉舒服,你再读读。

④再次听读检查。

学习古诗,除了熟读成诵以外,我们还要理解古诗。

而理解古诗就要先弄懂关键的字词意思,只有掌握了关键词语的意思,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全诗的主旨。

1.师:

你对这些关键的字词理解吗?

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

2.全班交流,略谈感悟:

注意点:

围绕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追问:

陆游的这首诗,现在你大概读懂了些什么?

3.深入理解诗句(各句学情预设)

B、师:

由“无遗力”,你直接想到了哪个成语?

C、师点拨:

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请大家想想,有哪些是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

D、综合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切实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

(板书:

孜孜不倦)

B、师点拨:

从“少壮”到“老”,我们可以看出:

学习的时间过程是极其漫长的,也就是说,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

(板书:

持之以恒)

C、师:

做学问,从“少壮”努力,直到老了才有所成就,这要花多少工夫啊!

老师想到还有一个词:

功夫。

我们经常会混淆,今天我们来做个练习,看能不能给弄清楚了。

D、多媒体显示:

E、师:

通过选择比较,我们知道:

“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

现在我们知道:

古人做学问,强调积累,要花平生工夫才有所成就,用现在的话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比如我们以前在学习《滴水穿石》这一课时,认识了一位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

“纸上”、“浅” 

/引导学生说说。

(相机板书:

书本知识)

“此事”、“躬(躬行)”。

D、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大意。

E、师述:

历史上曾经发过一个与这两句诗相关的动人故事,那就是——“纸上谈兵”。

F、引导学生交流对这一故事的看法。

实践经验)

G、教师启发:

看来,“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赵括就是没有做到第二层意思的要求,所以大败而死。

生活中,我们也学到一些名言警句是说得“躬行”的,强调要亲身去做、去实践的,想想有哪些?

H、学生交流,师生评价

I、师述:

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了,陆游希望小儿子子聿做个怎样的人?

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 

的精神,一个既有 

,又有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诗歌我们读熟了,背得出了,诗歌的意思我们刚才也进行了讨论学习,但不知大家到底掌握了多少,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你有信心吗?

2.师:

请同学们对照插图,结合诗句意思,尝试完善剧本(多媒体出示):

3.学生交流完善的剧本,师生评价。

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

★1.抄写并背诵古诗。

2.《补充习题》第一题、第二题中的第一小题。

★★读一读,悟一悟。

观书有感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从这首诗中,你能联想到读书的哪些体会?

教学反思

三和中心小学“学程导航”教学设计

施玉春施教日期年月日

学习《观书有感》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相关材料

朱熹生平

朱熹,南宋理学家、教育家。

字元晦,好晦庵。

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中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观书有感》围绕读书生发出一定的道理,此类诗,学生接触不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观书有感》。

2.看看图画,读读全诗,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为”“活水”,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搜集朱熹资料。

知诗人(4分钟)

1.读读朱熹的名言。

2.交流朱熹的资料。

解诗意(交流展示)

(11分钟)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

(出示全诗,指读)

2.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什么意思?

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

(半亩方塘就像一面被打的镜子,清澈明净。

)补充。

“徘徊”是什么意思?

(人在一个地方来回慢步地走)

诗中指谁在哪儿来回地走?

(天光和云影一起在水中来回地走,或者说他们在散步。

在这明净的镜子中映着天光和白云的倒影,他们正在一起散步。

这是用拟人的方法阐述了这句诗的意思,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吗?

把这两句诗读好。

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它暗示了什么?

(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3.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

“如许”是什么意思?

把诗意连起来说说。

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4.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美吗?

谁能说说整首诗描绘的景色。

配乐读

5.背诵这首诗。

解诗题(6分钟)

1.思考:

可是我们刚才一直在欣赏诗中描绘的方塘美景呀!

这诗中可一个书字也没有,怎么能叫“观书有感”呢?

理解:

观书:

读书,也就是作者读书之后的感想。

2.这方塘美景与读书有什么关系呢?

明诗理(8分钟)

1.看图,猜想读书与方塘的关系。

2.理解:

再读这一首诗,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评一评这一首诗,写得怎么样?

(从修辞、写景、寓理等方面来说,学习写作。

诗人把自己读书之后的感受融入到方塘美景之中,把深刻的哲理寓于景色描写之中,不得不让人称奇(佩服。

拍案叫绝)。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

(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源头”“活水”,及问号。

拓展延伸(8分钟)

1.作为一个人,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都必须让自己的半亩方塘时时注入知识的活水,知识的清泉,才能时时处处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灵活,举例说说。

2.读一则报道,说说在这篇文章里“源头活水”是什么?

“清如许”指什么?

第六板块:

明确任务,完成作业(2分钟)

知诗人

(1)出示朱熹名言,感受诗人的学习思想。

(2)读读这些句子,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很亲切?

(3)这些指导我们学习的至理名言都出自一个人的言论,那就是朱熹。

关于朱熹,你了解多少?

学生交流资料。

(4)出示朱熹资料。

解诗意(导学)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展示导学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

(2)理解一、二句诗意

学生先讲解:

“鉴”是什么意思?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

生说,(半亩方塘就像一面被打的镜子,清澈明净。

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这是用拟人的方法阐述了这句诗的意思,你能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吗?

这两句诗描绘了多么美的景色呀,(板书:

景色)

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

我们先来读一读。

(3)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学生讲解,师适当补充。

连起来说说诗意。

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

(4)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美吗?

出示方塘美景图和优美词语,激发学生的表达。

好美的景致呀!

真让人喜欢。

读好这首诗?

4、背诵这首诗。

解诗题

诗句的意思也理解了,那么,我们这首《观塘有感》也学完了(师强调“观塘有感”),生:

观书有感。

这方塘美景与读书有什么关系呢?

明诗理

记得刚才介绍作者时有这样一段话:

2.引导理解:

你来评一评这一首诗,写得怎么样?

拓展延伸

1.作为一个人,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都必须让自己的半亩方塘时时注入知识的活水,知识的清泉,才能时时处处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灵活,你能举例说说吗?

由此可见,这句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虽历久,却弥新,请看这样一则报道:

在这篇文章里“源头活水”是什么?

2.朱熹大师这首诗也叫说理诗。

3.总结:

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也会被社会所淘汰。

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

记住:

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第六版块:

布置作业

★1.《一课一练》第三、四题

2.《补充习题》第二、四题。

★★朱熹先生写了一首这么美的写景诗,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是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这样诗也叫说理诗,我们接触到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1.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

2.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23.学与问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能正确书写。

3.理解本课的词语“钥匙、无影无踪、不懈探求、稀奇古怪、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能者为师、沈括、疑团、相辅相成、翱翔、奥秘”。

4.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5.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2.理解本课的词语“钥匙、无影无踪、不懈探求、稀奇古怪、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能者为师、沈括、疑团、相辅相成、翱翔、奥秘”。

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教材开发:

课前,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有关哥白尼和沈括的资料,以及有关“学”与“问”的成语、俗语、名言警句和一些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为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内容做好准备。

沈括,北宋科学家、改革家。

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

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

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

学生经验:

在本课的教学中,应充分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各抒己见,畅谈自己对学问之道的见解。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钥匙、无影无踪、不懈探求、稀奇古怪、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能者为师、沈括、疑团、相辅相成、翱翔、奥秘”等词语。

2.自学生字,在书本上描红,并在《习字册》上认真书写。

3.给文章标上小节号。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5.搜集关于哥白尼和沈括的资料。

走进课文(5分钟)

1.谈谈关于“学问”的话题。

2.给“学问”换个词。

3.齐读课题。

预习展示(10分钟)

●预习作业1

1.朗读展示。

钥匙、无影无踪、不懈探求、稀奇古怪、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能者为师、沈括、疑团、相辅相成、翱翔、奥秘

(1)不懈探求:

不松懈,坚持探索追求。

(2)相辅相成:

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3)日新月异:

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4)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预习作业2

展示《习字册》。

●预习作业5

学生自主交流,师生补充。

●预习作业4

分自然段展示朗读课文。

再次朗读课文。

思考:

学与问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学习课文第1、5自然段(23分钟)

1.读第1自然段,思考:

为什么说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读好句子: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3.填空,说说学与问的联系。

问是 

,是 

用这把金钥匙打开 

,用这颗铺路石铺向 

可见“问”的 

4.读好第1自然段。

学习第5自然段。

比较句子:

①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②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

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谈话导入

1.在你们的脑海中,谁是有学问的?

学 

问)

2.你能把“学问”换个词语吗?

(知识,学识,才华)

古今中外,有知识,有才华的人啊,举不胜举。

3.(板书:

与)加了一个“与”字如何理解?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齐读课题:

学与问)

5.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

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观点。

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1.指名学生读课后生字及词语。

(好、中、差学生代表)

2.导学。

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预习作业2

选择有代表性的三名学生(好、中、差)展示一下,对部分生字的书写再次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