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220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1-26题,每题2分,共52分)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哪位思想家对自己一生的概括?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2.司马光在《涑水家书议》中说:

“凡为人子者,毋得蓄私财。

俸禄及田宅收入,尽归之父母,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借),不敢私与。

”限制子女经济权的目的是

A.维护嫡长子继承制B.维护封建小农经济

C.教育子女勤俭持家D.维护纲常伦理秩序

3.“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等表达的是对中国戏曲形象生动地描述。

这种描述反映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是

A.动作程式化B.场景虚拟化C.人物脸谱化D.语言音乐化

4.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

的《大学》、《论语》等经典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这表明当时

A.“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客观并存B.传教士为中国的自然科学注入新的生机

C.儒家经典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武器D.“相互的启蒙”推动中西文明转型进步

5.新浪潮电影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一经出现即风靡全球。

这类电影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与爱情,主张即兴创作,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

A.对

“理性王国”的失望B.对社会问题的典型再现与剖析

C.对时代的困惑和迷茫D.对工业化带来的精神满足

6.薄伽丘的《十日谈》因充满“可怕的人欲”而为教会所不容,该书所反映的人文主义的内涵是

A.批判古典主义B.追求伦理道德

C.讴歌自然的人性D.反对专制王权

7.观察下图,据图可以得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B.实用性技术应用性强

C.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方法D.重视经验综合,轻视理论研究

8.孙中山将其民权思想用“天下为公”四字概括,其核心内容为“民有、民治、民享”,这一思想

A.与儒家大同思想并无二致B.与卢梭政治思想相类似

C.与孟德斯鸠分权思想接近D.深受伏尔泰思想影响

9.近代有学者认为,“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

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

这一言论意在

A.推广民间俚语B.提倡文言文复兴

C.否定外来文化D.抵制白话文运动

10.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

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的方向翻到,并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工序。

犁壁的发明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农业

A.自给自足的特征B.精耕细作的特征

C.脆弱性的特征D.男耕女织的特征

11.中科院自然科学所研究员宋正海认为,即使郑和航海到达西欧,今日世界历史格局也不会有根本性不同。

下列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中国是小农经济和专制制度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C.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D.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2.宋初,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

后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由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相应的雇人费用。

这一政策的调整

A.改变了服役主体资格        B.产生了新型生产关系

C.改善了国富民穷状况        D.保证了小农生产稳定

13.明代后期,有学者谓:

江南一带,以前“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14.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15.阅读下表

,表格数据反映了当时中国工业资本中官营资本与私营资本的产值(1920—1936年)

1920年

1936年

年均增长率

官营资本

1.84亿元

2.22亿元

1.18%

民营资本

2.51亿元

16.32亿元

12.41%

A.国内政策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B.官营资本迅速膨胀

C.民营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    

D.政府弱化经济控制

16.民国

河北《元氏县志》记载“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据此可以推知当时中国

A.小农经济逐渐瓦解        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C.不受外国经济的冲击         D.经济结构没有出现变动

17.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C.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D.民国建立以来,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18.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探索的时代”“发现的时代”“扩张的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世界孤立状态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广泛传播D.引发英国的殖民扩张

19.某同学在学习时养成了搜集图片解读历史现象的好习惯。

据下列图片,他研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A.西方文明的兴起B.工业文明的扩展

C.世界市场的出

现D.逐步缩小的世界

20.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情况统计表。

(注:

当时资本输出的利润率是商品输出的5倍左右)

年份

1870年

1890年

1910年

商品输出(单位:

万金镑)

199.6

263.5

430.4

资本输出(单位:

万金镑)

51.2

101.3

207.1

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英国

A.经济指导思想的转变         B.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

C.经济扩张方式的调整        D.世界工厂地位的动摇

21.某班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图是他们列出的研究提纲。

该研究的主

题应是

A.英国殖民帝国的兴衰B.法国近代政治的演变

C.德意志的统一与强盛D.美国的崛起与繁荣

22.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1906年,支持国会通过《赫本法案》,授权州际贸易委员会设置铁路运费上限,推动国会通过《肉类产品监督法案》,对养畜和肉类加工进行稽查和实施强制卫生标准。

这反映当时美国

A.整顿社会经济秩序          B.放弃自由经济政策

C.市场经济功能失效          D.探索出经济发展新模式

23.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

“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

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

”据此作者认为

A.“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  B.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

C.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   D.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24.1932—1933年,苏联在国内出现严重饥荒的情况下仍然向国际市场出售了281万吨粮食。

这样做的目的或后果是

A.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B.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有助于缓解当时国际上粮食短缺状况D.实际上有利于国际关系趋向缓和

25.据统计,1965年,美国最大的100家工业公司中,家族控制的占36%,经理控制的占64%。

推动这一现象出现的因素是

A.政府打击私人垄断资本B.“经营者革命”的实施

C.“人民资本主义”的影响D.“新中间阶层”的出现

26.读“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下列对1958、1963、1973、1978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A.1958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B.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提前结束

C.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进行

D.1978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

二、材料解析题:

(27题14分;28题18分;29题16分,共48分)

27.(14分)民族和个人的性格深受社会、时代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三种特征:

(1)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为何“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

又为何“

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

典?

”(4分)

 

材料二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

……中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

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

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分析近代中国出现“过渡人”的原因。

近代中国的洋务派是否具有“过渡人”的特征?

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7分)

材料三当传统文化的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无法合成为一时,其反应不外二途:

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脱种族中心主义的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

前一种反应妨害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结果是自外于世界的潮流,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潮流中。

——摘自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

(3)根据材料并结合20世纪初的史实,解释材料中的“后一种反应”。

(3分)

28.(18分)城市的发展犹如一本书,每一页都记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以农立国”的农耕时代,景德镇素以手工业发达而著称。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土宜于陶。

宋景德年,始置镇,奉御董造(奉皇帝之命督造),因改名景德镇。

瓷器生产分为和土、澄泥、造坯、过刮、汶水、打圈、过釉、入匣、满窑等工序,“共计一环工方,过手七十一,方克成器”。

景德……业制陶器,利济天下,行于九域,施及外洋。

四方远近事陶之人,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

万历年间(1573~1620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工”。

       

——选自《景德镇陶录》《明清经济及中外关系》

材料二历史上的台儿庄曾是一座商贾云集、文化底蕴深厚的秀美古城。

号称“天下第一庄”的台儿庄的兴盛,与明代大运河台(儿)庄段的开挖密切相关。

据清《峄县志》记载:

“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每年漕运粮食约400万石,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

”每当夜幕降临“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

浙商沈绮因台儿庄商运兴盛来这里销售茶叶,并开谢裕大茶行。

晋商吴玉章开“日昇昌”分号,为各路商贾办理汇兑和存放金银业务。

材料三伴随着18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近代城市也随之发展起来。

英国的曼彻斯特从一个瘟疫肆虐的乡下小镇演变成工业重地。

18世纪60年代,第一家棉纺厂创立,第一条运河开工兴建。

1776年运河延至利物浦海港,开通远海,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