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济财源预验收报告书 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16759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08 大小: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鹤济财源预验收报告书 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鹤济财源预验收报告书 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鹤济财源预验收报告书 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鹤济财源预验收报告书 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鹤济财源预验收报告书 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鹤济财源预验收报告书 1Word格式.docx

《鹤济财源预验收报告书 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鹤济财源预验收报告书 1Word格式.docx(10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鹤济财源预验收报告书 1Word格式.docx

3884672

37597276

5

3886375

37595820

13

3884889

37597273

6

3886340

37595400

14

3884894

37597653

7

3886195

37595323

15

3886280

37597638

8

3885900

依据采矿许可证划定的矿区范围及河南省国土资源厅([豫]国土资储备(小)字[2006]068号),矿区二4煤层保有矿产资源储量(121b)+(333)为121.6万t,一1煤层保有矿产资源储量(333)105.9万t。

矿井技术改造项目,委托义马广宇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编制了矿井0.15Mt/a技术改造初步设计和安全专篇,河南省煤炭工业局以豫煤行[2006]370号文、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豫西监察分局以豫西煤安监[2006]36号文对技术改造初步设计方案和安全专篇安全设施设计予以批复,计划工期15个月。

矿井技术改造设计方案在实施中,因地质条件变化和其他原因,委托俆州淮海工业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技术改造设计进行了修改,2007年11月3日济源市煤炭管理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对矿井技术改造初步设计修改方案予以批复。

建井工期为15个月。

2008年4月21日,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豫西监察分局以豫西煤安监[2008]73号文对安全设施设计修改予以批复。

矿井技术改造设计方案(修改)在实施中,由于企业兼并重组和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2010年2月下达的豫政[2010]17号《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若干规定的通知》中的准入条件和有关规定要求,我矿于2011年9月又委托河南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对矿井技术改造初步设计方案再次进行修改,鹤济矿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对修改设计和安全设施修改,进行了评审和备案。

矿井技术改造项目主要三类工程于2010年3月完成,提升、运输、通风、排水、供电、防尘洒水等系统已形成,各系统分别进行了单项试运转工作,对系统中的主要设备、设施进行了性能测试和鉴定,达到了矿井联合试运转条件,并申报济源市煤炭管理局,进行了联合试运转,济源市煤炭局以济煤管[2010]20号文批复,从2010年4月9日开始试运转,因各种原因,联合试运转从2012年12月14日起延期进行。

二、井田概况

济源鹤济财源煤业有限公司位于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西南10km的姜圪塔村境内,东距市中心约75km,距邵原镇10km;

西距山西垣曲75km;

北距豫晋S312公路3km;

南距小浪底景区5km。

矿区有3km的简易公路与S312公路相接镇政府的柏油公路;

东到济源市区与焦枝铁路相接;

西达候马与同蒲铁路相接,交通十分便利。

交通位置图

交通位置图

2、地形地貌

矿区属太行山南延余脉低山丘陵地形,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最高海拔+420m,最低+280m,相对高差为139m。

区内岩层多裸露,植被不发育,地形切割中等,沟谷多为开阔的“V”字形,便于地表水排泄。

3、水系

矿区属黄河水系,矿区西界外1.0Km为西阳河,现为小浪底水库淹没区,其支流煤窑河从矿区穿过,由北向南流入黄河,煤窑河为季节性河流,平时无水,雨季有流量通过,根据矿井开采实践,河床无漏水现象。

4、气象、地震

本区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半干季风型气候,全年四季分明。

据焦作、济源气象站资料:

每年七、八、九三个月,最小降雨量300-350mm左右,年平均降雨量641.7mm,矿区附近最高洪水位+275m,最高气温40.50℃,最低气温为-105℃。

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为冰冻期,冬季地面积雪最厚为30cm,冻土深度为300mm,全年主风向为西南风和东北风,风力最大为8级。

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济源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5、水源、电源及通信

1)水源

矿井地面生产、生活用水取自主井(已施工)100m处的清水仓,为地层渗水,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涌水量8m3/h。

井下消防、降尘用水为处理后的井下排水。

2)电源

矿井已有两回路供电电源,分别引自山西英言35kV变电站和邵原35kV变电站,均为10kV架空输电线路,输电线为LGJ-50型钢芯铝绞线,矿井的供电电源可靠。

另外矿上安装120kW柴油发电机组一台,作为矿井的保安电源。

3)通信

矿区从邵原电信分局架设直拨电话,满足对外联络需要;

矿井生产调度中心安装KJJ4H型程控调度交换机一台,地面及井下各重要场所装设电话分机,井下装设KB(G)-IA煤矿用本安防爆电话,满足生产调度需要。

三、地质构造

一)地质特征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区内主要地层为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石炭系中统本溪和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统上石盒子组及第四系。

由老到新叙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

地表未出露,根据钻孔资料,主要由灰白色、深灰色致密灰岩及角砾状灰岩组成,厚度大于10m。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地表出露于上窑头断层北侧的芬沟一带,厚2.0—5.0m,主要由深灰—灰色粘土岩及砂岩组成,局部含炭质及黄铁矿。

根据钻孔资料,深部层厚12.50—17.82m。

本溪组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之上。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地表分布于上窑头断层北侧的芬沟一带,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建造。

由4—6层灰岩、砂岩、泥岩互层组成。

含一1煤和一3煤,煤层厚度分别0.66—1.21m、0—0.80m。

根据矿区北部钻孔及煤矿开采资料,一1煤层厚度稳定,大部分可采,一3煤层不可采。

该组顶部的硅质泥岩为太原组与山西组分界的标志层。

本组厚36.2—59.60m。

本组与本溪组呈整合接触。

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地表分布于上窑头断层北侧芬沟一带,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建造。

由砂岩、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及煤线组成。

底部为炭质泥岩夹薄层砂岩,含菱铁矿结核,下部为灰白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交错层理发育,层面含大量白云母碎片,偶含砾石,夹透镜状炭质泥岩;

中部由泥岩、砂岩互层,含煤层及煤线三层,其中二4煤层厚0.07—1.01m,为本区开采煤层;

上部含杂色泥岩夹灰色细粒砂岩及高岭土矿层。

该组总厚56.80—95.10m,一般60—80m。

与太原组呈整合接触。

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地表分布于上窑头断层北侧的芬沟一带和煤窑河一带,主要岩性为砂岩、砂质泥岩、泥岩互层。

底部为灰白色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厚4.00—11.50m;

下部以灰白、灰绿和紫红色泥岩为主,夹粉砂岩薄层,厚35—42m;

中部以灰—灰白色砂岩为主,夹灰绿色紫斑泥岩,厚40—43.60m;

下部为灰白色砂岩与灰绿色紫斑泥岩互层,厚度大于70m。

该组总厚度130—180m,与下伏山西组呈整合接触。

其底部的细粒砂岩(砂锅窑砂岩)和砂岩之上的灰白色高岭土泥岩是与山西组分界的良好标志层。

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地表广泛分布,按岩性组合可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为黄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灰白色石英砂岩、黄绿色泥质砂岩、泥岩、紫红色及少量灰黑色泥岩形成的薄厚不等的韵律沉积。

段厚147—215m。

与下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

该段顶部含七2煤,煤层厚0.6—1.5m,该煤层灰分含量大于40%,曾被当地原小窑开采。

上段的中下部为黄绿色含砾长石石英砂岩与黄—紫色泥岩互层,上部为灰白色—褐黄色砂岩夹薄层泥岩,顶部灰白色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

因风化剥蚀,地层出露不全。

可见厚度0—150m。

该段底部的长石石英砂岩沉积稳定,特征明显,是上下段的分层标志。

7、第四系(Q)

分布于山脊及沟谷两侧,主要由残坡积黄土及砂砾石等组成,厚0—10m。

二)地质构造

矿区位于王屋山向斜南翼,区内褶皱不发育,岩层呈单斜状产出,倾向NNW—NNE,倾角8°

—15°

,一般10°

左右。

断层附近,地层产状变化。

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规模较大的断层有上窑头断层、下窑头断层及F5断层,其余断层规模较小。

各断层特征如下:

1、上窑头断层

该断层为矿区北部自然边界,东西两端延伸出图。

该断层走向82°

,倾向172°

,倾角75°

,断距500m。

为一南盘下降、北盘上升的正断层。

2、下窑头断层

位于矿区南部,东西两端延伸出图。

该断层走向78°

,倾向168°

,倾角70°

,断距100m。

3、F1断层

位于矿区西部。

该断层走向30°

,倾向120°

,倾角45°

,断距10m。

断层北东端交于上窑头断层,南西端延伸出图。

为一南东盘下降、北西盘上升的正断层。

4、F2断层

位于矿区中西部。

该断层走向38°

—43°

,倾向318°

—323°

,倾角65°

断距30m。

该断层北东端交于F5断层,南西端延伸出图。

为一北西盘下降,南东盘上升的正断层。

5、F3断层

位于矿区中部,平面上成弧形展布。

该断层走向70°

—60°

—130°

,断距10—15m。

断层南东端交于F5断层,南西端交于下窑头断层。

该断层地表表现不明显,深部由巷道控制。

6、F4断层

位于矿区中部。

该断层走向NW—SE,倾向40°

—70°

,断层距20m。

该断层北西端交于F2断层,南东端交于下窑头断层。

为一北东盘下降、南西盘上升的正断层。

该断层与F3断层相交。

7、F5断层

位于矿区东部,走向335°

—355°

,倾向65°

—85°

该断层南端交于下窑头断层,北端交于上窑头断层。

为一东盘下降、西盘上升的正断层。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因剥蚀出露地层有C2b、C3t、P1S、P1X和P2S,而P2S因风化剥蚀出露不全。

C2b、C3t和P1S出露于上窑头断层北侧的芬沟一带,P1X出露于上窑头断层北侧的芬沟及区内煤窑河一带,该矿区范围内P2S地层广泛分布。

本区无火成岩侵入。

三)岩浆岩

区内无岩浆岩分布。

四)煤层及煤质

(一)可采煤层

1、一1煤层

该煤层赋存于太原组底部,上距二4煤层约90m,是本区可采煤层之一,煤层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

根据钻孔资料及矿山开采资料,一1煤呈层状产出,煤层厚0.80—1.21m,结构较简单,偶含1-2层夹矸,夹矸厚0.20—0.45m,矸石岩性为炭质泥岩,局部为粉砂岩,纯煤平均厚度1.01m。

根据原姜圪塔煤矿普查资料,该煤层厚度较稳定,属较稳定型煤层。

该煤层顶板为含燧石团块和生物碎屑的石灰岩,底板为灰黑色泥岩。

区域煤层埋深190—530m,煤层底板标高-150—+100m。

一1煤层仅在该井田西北边界出露,出露长度140m左右,出露标高在+280m以上。

2、二4煤层

赋存于山西组上部,煤层呈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煤层厚0.07—1.01m,可采煤层厚度0.80—1.01m。

煤层结构简单,偶含0.10—0.20m的炭质泥岩夹矸。

该煤层全区部分可采。

根据巷道揭露矿区东部为薄煤带,矿区中部F2断层西侧仅见煤线。

煤层顶板为细粒和粉粒砂岩,底板为粉砂质泥岩。

区域煤层顶板埋深110—480m,煤层底板标高0—+185m。

二4煤层在矿区北边界外出露,出露长度较大,出露标高在+370m以上。

(二)煤质

根据井下观察,一1煤呈深黑—黑色,亚金属光泽,亮煤断口贝壳状,质硬,内生裂隙发育,煤层具条带状结构、块状结构和层状构造。

煤层结构较简单,偶含炭质泥岩夹矸。

根据姜圪塔煤矿普查报告,煤岩成分以亮煤为主、暗煤次之,常见丝炭透镜体,宏观上属半暗型一半亮型煤。

视密度1.39t/m3。

一1煤灰分17.40—25.37%,平均值20.27%,属中灰煤;

全硫含量2.24—2.74%,平均值2.55%,属中高硫煤;

发热量(Qnet.d)为26.34—29.33MJ/kg,平均值27.78MJ/kg,属高热值煤。

主要用于炼焦。

二4煤层呈灰黑—黑色,玻璃光泽,以亮煤为主,次为镜煤和暗煤,煤层具叶片状结构、块状和层状构造。

煤层结构简单,偶含0.20m的炭质泥岩夹矸。

宏观上属半暗型—半亮型煤。

视密度1.40t/m3。

二4煤灰分含量11.15—28.58%,平均21.10%,属中灰煤;

全硫含量0.25—0.50%,平均0.36%,属特低硫煤;

发热量(Qnet.d)为22.52—29.26MJ/kg,平均26.58MJ/kg,属高热值煤。

本区一1煤的挥发分16.89—22.78%,胶质层厚度(Y)15—19mm,其煤类为主焦煤;

二4煤的挥发分17.20—18.40%,胶质层厚度(Y)17mm,其煤类为瘦焦煤,主要用于火力发电及动力。

(三)煤层顶、底板

二4煤层的顶板岩性为砂质泥岩及泥岩,厚约15m,岩石抗压强度42~50MPa,当顶板岩性为砂质泥岩时,顶板岩层层面光滑,裂隙不发育,稳定性较好;

当顶板岩性为泥岩时,岩石破碎,稳定性差,易坍塌,需全支护。

煤层底板岩性为炭质泥岩及砂质泥岩,厚度40~70m,岩石抗压强度15~60MPa,常与煤层呈过渡关系,岩石遇水易膨胀底鼓。

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一1煤层的直接顶板为太原组底部的石灰岩,局部相变为砂岩,平均厚4.3m,顶板岩石坚硬,裂隙较发育,稳定性较好,岩石抗压强度112~194MPa。

煤层底板岩性为铝土质泥岩,平均厚16.82m,具沥青光泽,质软细腻,具滑感,遇水易膨胀底鼓,岩石抗压强度60~72MPa,工程地质条件中等。

四、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1、矿井瓦斯等级

根据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2011年度全省煤矿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批复》(豫工信煤[2012]153号)文件,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1.53m3/min,为瓦斯矿井。

2、煤尘爆炸性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洛阳矿山机械检测检验中心对矿井二1煤层所做的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

无煤尘爆炸性。

3、煤的自燃倾向性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洛阳矿山机械检测检验中心对矿井二1煤层所做的煤自燃倾向等级鉴定报告:

自燃倾向等级为Ⅲ类,属不易自燃煤层。

4、地温

据地质资料,该区地温值小于31℃。

地温梯度为1.63~1.75℃/100m,平均1.69℃/100m,低于地壳平均值3~3.3℃,属低温,低梯变化区。

故该矿井无热害影响。

5、冲击地压

根据地质报告和区内地矿开采实践,本区开采煤层不属于冲击地压煤层。

五、水文地质

1、地表水

该区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切割较强烈,区内煤窑河地方性侵蚀基准面+275m,位于小浪底水库正常蓄水位(+245m)之上,雨季大气降水排泄流畅,地表不易形成积水。

西界外约1.0Km为西阳河,河床最低标高+245m,河水对矿区地表无影响。

由于受F1、F2断层的自然隔绝,西阳河对设计开采区域一般不构成威胁,但当断层(破碎带)接受河水补给时,将对一1煤层构成威胁,因此,矿井施工和生产期间必须按设计要求留设足够的断层防水煤柱。

后期开采(334)?

升级储量时,必须进行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查。

2、含水层

a.第四系孔隙含水层

本区第四系0—10m,主要由残坡积黄土及砂砾组成,分布于山背和沟谷两侧,一般不含水。

b.二叠系砂岩孔(裂)隙含水层

区内二叠系厚度较大,砂岩层数较多,单层厚度0—30m。

根据矿井资料调查,砂岩中孔(裂)隙不发育,含水微弱。

但该含水层岩层倾向与地表水流方向相反,在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时,常形成上部砂岩中的上层滞水。

c.石炭系灰岩、砂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石炭系太原组主要由灰岩、砂岩及泥岩组成,厚36.2—59.60m,其中灰岩和砂岩为该组的主要含水层。

根据钻孔揭露,含水层岩心完整,裂隙不发育,钻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为0.06L/s·

m,表明含水较弱。

该含水层在上窑头断层北侧的芬沟和西阳河一带出露。

d.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由灰—深灰色厚层状灰岩组成,顶部为灰黄色角砾状泥灰岩夹泥岩。

根据钻孔资料,下部岩心较完整,裂隙溶洞不发育,上部岩心破碎,具溶蚀现象。

根据钻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为0.06-0.11L/(s·

m)。

根据区内邵2孔资料,该含水层上距一1煤层底板12.50~17.82m,平均16.82m。

该含水层在上窑头断层北侧的西阳河一带出露。

e.断层水

本区近东西向的上窑头断层和下窑头断层断距较大,其西端出露于西阳河一带,断层破碎带容易接受地表水的补给。

区内F1—F5断层分别为上述断层的次级构造,具有一定的富水性和导水性。

3.隔水层

a.二叠系泥岩及砂质泥岩隔水层

区内二叠系砂岩含水层的顶底板均由砂质泥岩、泥岩或炭质泥岩组成,厚度一般5—10m以上,岩石中泥质含量高,孔裂隙不发育,透水性差。

是本区二煤组煤层顶底板含水层之间的良好隔水层。

b.石炭系太原组炭质泥岩、砂质泥岩隔水层

灰岩含水层之间主要由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及薄煤(线)层组成,岩石裂隙不发育,透水性差,是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之间的良好隔水层。

c.石炭系本溪组铝土质泥岩隔水层

该层全区发育,层位稳定,厚12.50~17.82m(本区邵2孔厚度16.82m),主要由黑~深灰色、铝土质泥岩组成。

岩石致密,透水性差,隔水性能良好。

是奥灰水与上部各含水层之间的隔水层。

4、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a.补给条件:

地下水的补给一是来源于大气降水沿岩层层面下渗补给,二是矿区西部地表水体沿断裂构造和砂岩层的孔(裂)隙侧向补给。

b.径流条件:

一是沿岩层层面下渗的地下水顺层径流,二是沿断裂构造下渗的地下水沿砂岩孔(裂)隙含水层和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径流。

c.排泄条件:

侵蚀面以上的地下水通过泉水的形式排泄至煤窑河后,注入西阳河;

侵蚀面以下的地下水主要通过矿坑抽水排泄。

d、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矿区内各含水层之间,均有厚度不等的泥岩、砂质泥岩等隔水层阻隔,一般含水层之间不发生水力联系。

但是,由于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地下水通过导水断层与地表水发生水力联系。

同时断层下降盘的含水层与上升盘的含水层对接时,直接发生水力联系。

5、矿井涌水量

根据矿井地质资料和生产矿井涌水量调查,二4煤层正常涌水量为18m3/h,最大涌水量为25m3/h;

一l煤层正常涌水量为75m3/h,最大涌水量为120m3/h。

初设确定全矿井正常涌水量为93m3/h,最大涌水量为145m3/h。

6、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该矿井水文地质特征和矿井涌水量调查,确定该矿井二4煤层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型,即以煤层顶板裂隙充水为主;

确定一1煤层水文地质条件为中等类型,即以煤层顶底板岩溶裂隙充水为主。

而威胁矿井开采安全的主要水患类型为断层导水和一1煤层底板灰岩突水。

六、开拓方式

采用立斜井混合开拓方式,立井数目二个,斜井数目一个,单水平上、下山开采布置。

首采一1煤层,后采二4煤层。

一)水平划分

单水平上下山开采,水平标高+42m。

二)井筒用途、布置及装备

①主井(新建,已施工):

净直径4.5m,装备一对1.0t非标罐笼,钢丝绳罐道,布置金属梯子间,担负全矿井提煤(矸)、下料,兼作矿井进风井及安全出口。

井筒内敷设排水管、洒水管、压风管、动力和通讯电缆。

②副井(已有):

为原财源煤矿的主井,净直径Φ3.8m,装备一对1.0t非标罐笼,钢丝绳罐道。

担负升降人员和进风任务。

③风井(已有):

为原财源煤矿的副斜井,井筒斜长286m,坡度29°

,拱形断面,净断面3.8m2,为专用回风井和安全出口,

各井筒特征见井筒特征表。

井筒特征表

井口坐标

井筒名称

主井

副井

风井

3885481

3885257

3885476

37596787

37596718

37596855

井口标高(m)

+317.0

+296.0

+297.0

落底标高(m)

+42

+148

+159.0

倾角(度)

90°

29°

垂深、斜长(m)

282(井窝深7m)

155(井窝深7m)

斜长286

支护

材料

砼浇注

料石、砖

厚度(m)

0.35

0.30

利用原有

井筒直径

4.5

Φ3.8

宽2.2m,高2.3m

井口装备

绞车

主抽风机

井筒装备

钢丝绳罐道,梯子间

钢丝绳罐道

扶手、行人台阶、主通风机

提升容器

一对1.0t非标罐笼

提升方位角

48°

41°

井筒功能

提煤、矸、下料、进风,安全出口

升、降人员,进风

回风,安全出口

三)通风系统

矿井采用为中央并列式通风系统,主、副立井进风,斜风井回风。

四)排水系统

矿井采用一级排水系统,在主立井底布置排水系统。

五)采区布置

按区内查明的矿产资源量,将一1煤层划分为两个采区,F3断层以上为11采区,F3断层以下为12采区,(334)?

资源储量待升级后根据储量情况另行设计布置。

首采11采区,后采12采区,首采工作面为11采区东翼上部的11010工作面。

矿井采掘比1:

2。

第二节技术改造各系统概况

1、开拓与开采系统

矿井采用立斜井混合开拓,单水平上下山开采,首采一1煤层,后采二4煤层次一1煤层开采水平标高+42m。

首先开采11采区,12采区为接替采区,沿走向布置首采工作面和接替工作面,首采工作面采用炮采工艺,碴带充填、缓慢下沉法管理顶板。

2、通风系统

矿井采用主副井进风,风井回风的中央并列式通风系统,机械抽出式通风方式。

运输大巷和采区轨道下山为进风、回风大巷和采区胶带下山为回风,采、掘工作面分别采用独立供风系统,采煤工作面为上行风,掘进工作面为机械压入式通风,地面安装二台FBCZ-No13/55型轴流式通风机。

通过通风阻力测定和通风系统鉴定,各作业面有效风量满足要求。

3、瓦斯防治系统

矿井为瓦斯矿井,技术改造后,布置一个回采工作面和一个接替工作面的二个掘进面,均为独立通风系统,无串联通风等不合理的通风现象。

安装一套KJ90NA型安全监控系统。

4、供电系统

矿井两回路供电电源线路分别来自邵原开闭所不同的开关柜,线路电压等级均为10kV。

地面负荷用电电压等级为380V、220V;

井下供电采用10kV入井,负荷用电电压等级为10kV、660V、127V。

供地面用电变压器为四台(主井2台,副井2台),分区供电。

井下中央变电所安装二台变压器向井底和采掘工作面负荷供电,采区下山变电所安装二台变压器向下山排水泵供电,变压比为10/0.69kV,井下中央泵房排水泵,采用10kV供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