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巴亦谓慬哦瓦云忆念已得暇满人身乎慬哦亦于每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8957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敦巴亦谓慬哦瓦云忆念已得暇满人身乎慬哦亦于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敦巴亦谓慬哦瓦云忆念已得暇满人身乎慬哦亦于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敦巴亦谓慬哦瓦云忆念已得暇满人身乎慬哦亦于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敦巴亦谓慬哦瓦云忆念已得暇满人身乎慬哦亦于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敦巴亦谓慬哦瓦云忆念已得暇满人身乎慬哦亦于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敦巴亦谓慬哦瓦云忆念已得暇满人身乎慬哦亦于每Word文档格式.docx

《敦巴亦谓慬哦瓦云忆念已得暇满人身乎慬哦亦于每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敦巴亦谓慬哦瓦云忆念已得暇满人身乎慬哦亦于每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敦巴亦谓慬哦瓦云忆念已得暇满人身乎慬哦亦于每Word文档格式.docx

前面说摄取心要,用求财求色来比喻,这里忆念暇满就好比上大学,常常要想我已经考进大学了。

因为暇满的意义要大无数倍,一般很难想像出来。

如果不举世间例子,更加会觉得“忆念已得暇满人身”这个太抽象,不晓得怎么想。

或者看到这个的时候情感出不来,心不动。

就是因为它深了,而人比较容易接受浅近的事,其实外法、内外两个东西可以对应的。

如果实在想不出,你就想:

我已经到了佛教大学里,这个时候充满了学法的机会,我要在自己清净的关房里修法,开始一点一点地修,这很难得啊。

就这样想。

上大学是从小就开始熏染的,身边有很多这种信息在播种子,十多年里播了无数的种子,所以好乐的心就很强,这是熏染过深的缘故。

但是暇满才刚开始想啊!

等到真正熟练了,也会生起同等的追求之心,而且更纯更大。

你不是生在佛国里,如果是生在佛国里,从小熏的全是暇满等的观念,等听说世间大学时一样感觉很陌生,什么叫大学?

不清楚。

大学是什么东西呀?

在那个里面是干什么呢?

等等。

这就是习性的问题,对我们来说,难度很大,特别需要再再地串习,原因就是太生疏,所以前行的量要加好多倍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就要意识到这一点,不然就难以成就。

尤其是很多人都是人到中年才回头来学这些本该在六岁时从佛教小学课堂里就学会的东西,现在已经四十岁了,还要回到一年级的课堂里来学,你说是不是更难?

所以,没意识到这一点,你觉得太容易,最后肯定出问题。

所以既不要畏难,也不要认为太容易。

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善心,以这个善心要提起取心要欲。

你不想就根本没这个心,现在修得这个心就常常要问,这个善心起来了吗?

这里的善心就是忆念暇满的心。

只要内在的观察修起来了,他就开始时时指导自己的行为,这就叫“常作自心之善师”。

现在的老师们每一次教的课都不一样,但如果你能当自己的老师,那么你要修什么就一直只教自己那个。

现在要学暇满,你就要教里头的小孩暇满的修心法,常常督促他,你修了暇满吗?

你忆念暇满了吗?

这就好比父母督促孩子,老师交待的作业做了吗?

你要不做,考试的时候考不起啊!

同样,我们每天要做的作业就是这个,老师说忆念暇满每天要忆念一百次,你就告诉心里这个小孩,你做了暇满的作业吗?

他说没做。

你不能放任他,一放任他就彻底放弃不做了。

那怎么能修成呢?

过去学数学的时候要练多少道题,同样的,这个暇满你想了吗?

你不想的话也是不会的。

如果已经想会了,以后就知道要这么修、这么思维。

碰到相应的境就有能力,因为在那种时候你能掌握自己,能运用这个法在心里思维调整,能马上把自己的心纳入法道。

最后就全部都是这样的观念行为,说话也是这样说,在一段时间里全部都是佛法,那么最终世间法就一个也没有了。

我们的心需要重新组装,一步一步地把正法纳入进去,把它楔到自己的心里,一旦切合的时候,就表示已经有一分安装到心里了。

不断地装配进去,就组成了新的法道系统。

过去的那些要逐个地剔除掉。

怎么剔除?

首先在观念上就否定它,之后时时警惕、呵责它。

它稍稍有点动作就要骂,然后把这种心毁掉、破掉。

好的要鼓励、支持、随喜、发愿、加强,这样它就成功地安置在心续里了。

如果能够变得快就天天都有进步,天天有新的气象。

所谓日新又新,要这样不断地去检点,我们就在法的道路上前进了。

如果这项工作没有真实地进行,那无非就是个旁观者,无论谈得多高妙也与自心无关,这很危险。

因为在口头上谈论得不论有多高,但是里面仍然可以纹丝不动,这有多危险啊!

这就叫自欺,其实你在法道上根本没有实行,却高谈无上道的事情,这又是多么可笑。

这里慬哦瓦代表一个非常好的修行人,表示我们的心受教育以后,演变出来的状态,我们就应当这样学。

看到慬哦瓦这句话,你就要发誓,我一定要学到像他这样,不学到这样我誓不为人。

如果你有这样见贤思齐的心,就像前面说的,我立志以惹珍的诸尊宿为榜样,我是向上仰望。

这表示他是向上看的,他不是看下流,那个叫有志气。

如果知道了这句话,就开始学,而且学到了,就表示你很会学法。

这不在于多,在于真修实学。

所以什么叫做精彩的人?

就是他看到了古人的行为,就真正学到古人身上的东西,这就叫精彩。

如果学了很多都只是口头的表面功夫,谈起来天花乱坠,一检查时一无是处,这种人不是我们效仿的对象,不是我们的所学,那都是虚假的表相。

整天依靠书本不断地在知识上升级,那不是实学。

所以如果有好学的心,就要把这句话反反复复地在自己心上去想,去对应,没学到就不放手。

如果你这样学,那确实每一天都有功课,都有个标准。

学没学到要看心,心上有了表示学到了,心上没有就是没学到,还要再加功,再加一把力、再加一把力。

一旦缘起的道路已经确信了,你会有自信、会有恒心的,一次不行多来几次。

很明白是自己障碍重,但是坚决不放弃,还要精勤地积资净障,发愿,然后在这上面永不懈怠,永不舍弃。

这样一心在法上精进,必然能得到成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天天这么想,怎么会想不出?

所以说,彼既丈夫我亦尔,敢不勉励勤修持。

你看慬哦瓦是学法的人,敦巴仁波切问他的时候,他的答卷交得很好。

不像我们一被问到就躲躲闪闪,最好是不要问,因为从没修过,只是听听。

但是慬哦瓦得到这个教授以后,每次都要修,而且以此作为修前的方便。

这符合正轨。

因为暇满是放在修心之前,首先起一个取心要欲然后进入修行,这时人的心就端正了。

而我们不是这样:

那个最好不要,我们直接念就行了。

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就是无心的念,甚至是气急败坏地尽快念完,念完就交差了。

你看,这是修行吗?

慬哦瓦在修法时都是要想一下《入中论》这一颂,他觉得这一颂在念的时候容易起心,所以以这个为心要的窍诀来修。

当然各人的情况不同,你依这一颂也好,依别的也好,总之,念时心马上能相应的就是适合你的。

念来念去,心里根本什么都不起,那有可能就不太适合。

《入中论》这一颂的意思就是,如果某个时候有修法的自在,处在顺境当中,什么都很方便,如果要修,一整天都能修。

在这个时候如果没好好把握,到哪一天这一切都没有了,你堕在恶趣险难当中,被业缠缚,身不由己,那时一点自在也没有,就只有受苦的份。

那时外面没有人传法,也听不到法的声音,自己内心里也苦不堪言,在极漫长的时间里都难以出现一念修法或者缘在法道上的善心。

从因果上衡量,那么多个颠倒、迷乱、焦灼的念头,哪里是感得正法的因缘?

那就叫做从黑暗入到更黑暗,从险恶入到更险恶。

就像一个沉重的东西一下子沉下去,一直陷入深不见底的深渊,那实在太可怕了,那是没办法再爬出来的。

这么一想,心马上就畏惧得发抖,现在就是一个决定上行还是下堕的重要关头。

就象一个人攀着山岩,旁边一条顺道一条险道,走到顺道上,就能很自在地到达顶峰,但如果走上险道,就有堕落悬崖的危险,这个时候,人都会非常谨慎地、唯一选择这条顺道。

同样,我们现在已经在法的安乐道路上了,这时要提起心:

现在有自在,我要好好把握,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空过,万一到了没机会的时候,我一掉到了恶趣深渊里,那是万劫不复的。

就要这么想,“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在已经享有的时候要百倍地珍惜,不要到失去的时候后悔。

现前的资源条件实在是太优厚了,跟其它的无暇相比,它的条件好过了无数亿倍,这个倍数要想得出来。

就像世界首富跟一个在街头匍匐乞讨的残疾人相比那样。

你想想看,一个是亿万富翁,拥有全世界的产业,财产受用应有尽有,随意享用。

但是那个没有的人,讨一口饭都非常难,他躺在街头,饿得面黄肌瘦。

他也没有任何的机会,因为他没福报。

就好比这样,所以要“常将有日思无日”。

没有的人身在八难里头,无数劫里一念得法财的机会都没有,而我们是亿万富翁,世界首富,现在身边法的财宝琳琅满目,能够随心所欲地享有,而且能够再增值、再创造,这时我不好好把握,浪掷一空,最后却因为满身的罪业堕落到恶趣深渊里,那个时候我就万劫不复了。

所以,人一定要有这种深远的眼光,就能发展出很深的心。

那种看法跟世人完全不同,他是一心要法的人,这种心已经到了最强的时候,他会被夺走吗?

难道会为了吸取一点恶趣的毒素,放弃吸收正法甘露的机会吗?

那是何等的愚痴,那是最大自欺,那是坚决不能干的。

我们要猛利地发心:

慬哦瓦是个人他能这样做,我也一定要这样做,我一定要学到他。

这就叫学,就是学古德,学高尚之士。

在法道上的心就是高尚的,在世俗的心就是很庸俗的、愚痴的。

缘起上的判定要非常清楚,这上面要黑白分明,没有什么模棱两可的。

一般的人心混杂不清,一会儿法,一会儿非法,两个都想要,分不清是非,那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没有智慧,看不清楚绝然有别的道路,也因此在心态上、行为上都不干脆,没有出现这样的一心为法的志气,这都是因为缺乏观察慧。

现在就要通过观察来启发,一路走过去都是要去掉颠倒心,引出无颠倒心。

所以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这里要仔细地体会什么是学。

如其观待毕竟义大,如是观待现时亦然,谓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因——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若以此身易能成办。

此诸道理亦应思惟。

首先是远程的观察,想一下,毕竟义大只有人身能够取到。

这是极其深远的利益,包括自身以及一切有情彻底从生死的大苦海里脱出,得到无上果位,这是只有人能成办的大义。

这是要看到远程路线最终达到的点,之后再把它缩短到现前一步,在当前的起步上要有一种增上生。

修道不是日日退步,而是日日进步,每一次都有所增上。

在没达到顶点之前的整个的进取,都叫做增上。

你是步步增上最终才达到顶峰,也就是我们这样的人,从畜生性升华到人性、天性,然后才出现佛性。

这是一步步升华的,这个升华的工作完成了,就叫成佛,所谓“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这里的“现时”就是说现前就应该开始转化。

就好比我的最终目标是攀登科学顶峰,但眼前必须要把这个一年级的课程很好地学成,把每一道题、每一个功课做得很好。

从远程上来看,前途是非常广大的,将来能得无上的果位,从近前来看,现在能够完成每一步的修心课程。

佛法是在缘起上做,如果现时能摄取增上生的利益,说明在逐步地好转。

如果学了佛,每天高谈阔论,但是现前的身体、事业、受用、眷属等等没出现好转,这不是法的过失,是人的过失,是你没有真正去做。

要摄取现前的利益以什么最有能力?

就是以暇满人身最有能力。

因为无一不是在缘起的正道上走,要出现现时的增上生的圆满,所谓的色身、受用、眷属是三个代表。

因为人的果报上,处于中心地位的就是自己的身,包括了身心的各种状态。

其次是他面对的境,这叫受用,这是他受取色声香味触法的状况。

再者是以他为中心的一圈眷属。

这个增上生到达顶峰的时候,就成了佛的色身、净土和眷属,这就叫止于至善。

在此之前要有一个不断增上、越来越好的趋势,有一种面貌的改变,这在现象上必须要看得到。

在这里不要谈实相中本来平等,你病得唉唉叫和身心泰然是两回事,怎么能说是平等。

在这上面显示了学佛天天都要有好转,首先就是心要好,心好了,身体就有好转,各方面的受用都不错,这是最起码的改变。

善心是营养品,安住在善心里,饭也吃得香,觉也睡得甜,心也清净,做什么事都非常安祥悦意,别人跟你接触也感觉很好,气场不错。

因为在他面前很得加持,心很安宁、柔和、舒泰,很多的浊气都化掉了,各种的污浊心理涤荡一空,这就是基本的。

心调好了,身体当然就安稳了,因为心是君,身是臣。

所谓心君泰然,百体从令。

可见心是王,百体是它的部下,是它所指挥的各个部件。

心君一旦泰然,那么百体从令,它就按照你的心很好地运转;

心一下子慌乱了,造罪了,起烦恼,那就天下大乱。

所以,当今世界多数是烦恼病,今天视为亚健康,其实是人的心理不正常。

有很多的竞争、焦虑、自私、欺骗等等,多数是伦理病。

不守伦理,就表现出很多的病相,这都是业,也是违反因果律的惩罚。

首先你的心自己惩罚自己,为什么呢?

你干了坏事的时候,它就在惩罚,法界是公平的,你一做了好事它就在增长。

所以增上,两个字的要诀就是“善心”,有善心它就增上,一有恶心就天塌地陷,在受惩罚,要知道缘起上必然是这样。

绝对没有一个人说“我行了善,结果我的良心受到谴责,使我非常紧张焦虑,心里翻江倒海”。

其实真正是善心的话,绝对不可能有这种状态。

凡是出现这种状态,决定是烦恼运动的结果。

这个烦恼就是由愚蒙引起的非常鄙劣的习性,包括自私、我慢、竞争、嫉妒、伪装、欺骗等等,凡是遭报应、下堕都是因为这些。

所以增不增上就在于心,天天心上有加减乘除,在这上面要体会缘起。

现在要讲到我怎么增上生?

就发现其他八难中的众生,障蔽得太重,或者因缘偏离轨道太大,没办法开展。

有人说,决定胜确实是很难,增上生也那么难吗?

是啊,是很难。

以旁生为代表去观察,它身上能不能开启善心?

所以单单就增上生都能知道人的珍贵。

人已经脱离了畜生面貌,戴冠着衣,这就表示已经有了廉耻,有了法的内涵,而且能启发善心。

就人类基本的特点来讲,他能够启发出五伦八德,能步入圣贤之域。

按照佛法的语言来讲,就是要实现增上生必须要有布施、持戒、忍辱等等。

持戒能得人身,布施能得受用,忍辱能得眷属,推而广之就要知道,增上生的一切所谓的美好,绝对是由善心善行来的。

我们只要经过一次的教导马上就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懂:

我应该发奉献的心,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实在是对自己最好,付出的越多,得到的就越多,而且是成倍地得到。

然后他又会想,我们做人要遵守律仪啊。

尤其是一明白了缘起的道,他就知道恶是颠倒心,是要受惩罚的,善是不颠倒的心,是会得到奖赏的,所以善才是安乐之道。

他马上就能安住在律仪当中,而且是不断地安住。

你想想看,一个《感应篇》其实就是讲人天善道,那么多的律条,人就能一条一条的辨别,还能够纳在心上修行,这容易吗?

一只狗、一只猫能懂这些吗?

它会不会去检查,我这么凶残,老鼠来了就杀它、吃它,我真是万恶不赦,所以我一定要改,不然会折寿折福。

它没有这样的心,它怎么受律仪?

或者说老鼠它肆无忌惮地偷盗,它不会想“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还是照样偷盗啊。

旁生除了母亲能对孩子发出一种奉献的心,对其他的就非常少见。

而人类通过启发,首先在家庭里会有一个奉献的心,如果这个都没有,那这个人的善根就太薄。

就是连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都起不了这样的心,那天资就太薄了。

人类首先在家庭里能启发善心,能奉献,会把好东西给家人。

之后在学校里会帮助同学,会帮助邻里,这就是人的善因在扩大。

教化得好,大的布施心就能非常充分地出现,而且天天都能行持。

一旦成为禀性,他就成了一个善性之人,到哪里都要做贡献,不是索取,这样他就在日日增上。

你想想,真正起了行善的意乐,他在一天当中持守奉献之行的善根有多少啊?

守律仪的功德有多少啊?

这是一只旁生在无数亿年里也难以出现的。

这个人身真是太宝贵了,有摄取的心就处处都可以摄取。

在生活的周边,到处都可以拾宝,可以做无量善行。

过去的很多善人都是这样做出来的,所以他的命运得到改变,这就叫增上。

譬如说窦燕山延寿三纪,三十六年,就是善事做得多,这就是增上的意思。

很多人开始坚持行善以后,身上的很多病都好了,比如说癌症没有了,心情好了,家庭和睦,每天都活在行善的快乐里,这个叫增上。

这样的增上如果没有出世间的内涵,善行积累到三千功行之时,就能得天仙等的果位,他就直接往上升。

因为善气是往上走的,没有善往下走的道理,这个叫增上。

缘起上有决定的路线,你一行善,善气就往上冲,心就往上,直接就感觉到自己的心是光明的、清净的。

一造恶,你的心就往下跌,往下沉,而且它是封闭的,它会越来越狭小。

善一起来,他的脉全是开张的,善气是上升的,他的脉是往开张的方向走。

人一造恶的时候他就紧张,心、脉都堵塞,这是最里头已经出问题了。

因为违悖了天理良心,从他的脉气、明点再到内脏脏腑,一层层的出来,再到外表的肌肉、皮肤、气色,整个一套,由于心错乱,整个系统全都错乱了,缘起上表现的相就是这样往恶趣走。

处在八难中的有情都很可怜,这种非常混乱的状态就跟精神病一样,或者跟酣睡者、冰冻的鱼一样,没办法输入正法,所以它的机制破不掉。

人就可以改恶向善,如果你看过袁了凡、俞净意等的传记就能明白。

他们都是最开始有很多问题,经过检点以后,就把正法植在心上,顺着法道走,结果很快就走出了困境,开始出现增上生。

所以人要在法上挽救自己,不顺着这条道走,非常危险。

现在怎么样能从这儿出去、一直往上走呢?

只有人可以并且容易做到。

这还是在于人的潜质,在于人有智慧,不是其他手脚等厉害,而且人的心能够转得很快,领悟力也强,意志力也大,善根大。

而且因缘上面是非常好的一个修法时机,到了天上虽然福报更大,但是没有修法机缘,心也不堪能,散乱得一塌糊涂。

外面太享受,感觉不到苦,他怎么发出离心?

没有向上的意志,陷在贪欲的美酒里,饮得酩酊大醉,啥事也不晓得。

如果走到上界的定里也是一种灾难。

过去不断地这么修,结果把自己给冰冻起来了,所以一开始不要学庸俗定,就是这个道理,不然就步他的后尘,决定成为他的同类。

这是什么原因?

一开始不能急着修这种庸俗的定,一开始你要让心不断地缘着法去思惟,心才能发展起来,所以不允许一开始这么做,不然就发展不出来,而且歧途很深。

三恶趣就不用谈了,它们下至于一句观音心咒也不会念,一个字也不认识。

你看看人要布施是很方便的,而且人有很大的智慧,一下子就能够造出一个无量级的布施善心。

因为他有智慧能掌控,有方便能够实施,而且配上境、心、怎么缘想、作意、回向等等,整个一套运转起来,马上就实现了无量布施的利益,你看人有多灵?

旁生能吗?

你看它都是四个脚撑在地上的,它连送个东西都很困难,只能用嘴巴衔一个骨头给自己的儿子,这都基于认定了是它生的,所以对它好,之外其它的就没办法。

它的心很小,俱生烦恼很强,一冲动起来就拼命撕杀,看谁的力量强,结果那些力量弱小的只有等到最后面舔两下骨头渣。

它们有布施吗?

很困难。

它们有忍辱吗?

谁会忍辱,根本不会想的。

因为忍辱还是基于人类的善心,已经知道了过患,而且明白了因果,知道这一切都是自作自受,能明辨利害,所以发展出忍辱的善心。

而且人有一种深明大义的心,有一种识得大体的心。

入了法道的人为坚持法道,这些都能忍,他明白因果律不能违背。

这个时候,心里有了法,就不会再顺着愚昧心的冲动来行事了。

没经过法的改造,人有点像牛一样,它的犟脾气很大,那种固执的脾性很强,就是过去非法的串习太坚固,所以我们学法就要化掉这种禀性,因为人很容易启发,不断的坚持就能改变。

持戒,就是人意识到了以后,以善心就能禀持律仪。

在人的地基上不断地往上走,确实他天天都在往上走。

这才知道人身这么宝贵,根本不同于旁生。

如果这个时候还是想跟旁生一样,那是太愚痴了,那就不是一个有上进的人,这种叫自甘堕落。

但是很可惜,世上有多少人都是这样自暴自弃,虚生浪死!

这就叫自欺。

所以前面一再说到,没有比这更大的自欺,没有比这更大的愚蒙。

所以,思维人生道路的问题,就成为入道之前最重大的事。

人没有为生命着想的心,就不堪入道,他没有深谋远虑、常常思维大义的心,是没办法入道的。

因为心太小,就像读书的人胸无大志,他绝无成就。

成就的大小完全跟志向有关。

有些人说读大学是为了将来能赚钱养家,这样就根本什么志向都没有。

有些女学生心胸小了就想着将来找个好老公,或者开个花店就很好。

这就不行。

尤其是行菩提道是要气宇如王,胸襟如海,心里面能装得下整个菩提道,就是要这样的大志。

不是得少为足,一直要走到无上果地为止,根本不屑于做那种小事,更不用说那些无意义的事。

所以在一开始启发不出大志愿就完了,一辈子就是颠颠倒倒,根本不会有奋起而振作的心和行动。

可见志愿有多重要。

就像学生入学之前要先确立志愿,如果只是来混个毕业,或者是被父母逼来的,这就读不成。

所以学校里有些富家子弟一点读书的上进心都没有,那是他的父母害了他。

因为父母给他灌输的就是你以后要当大老板,他自己也这么认为,这种人将来最多就是做一个造业的大饭桶,没有别的用处。

而且他的脑筋灵活的话,将来比别人造业还严重得多。

同样,在学法上面没有确立志愿,那在佛法里面基本上就还是在搞一套世间的东西,做世间的知识,或者给世间人换换口味,东游西逛地搞旅游,或者和尚的生活很好,天天在那儿一坐,还是感觉蛮好的。

这样不叫做胸有大志,完全是寻感觉,或者换这个上师,又找那个法门,天天搜集一大堆,从来不修。

或者他谈个什么也完全是为了显示自己。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没有真正的志愿。

这个没有切中要点,问题就相当大。

随着搞得花架子越来越多,相应的心态和行为也越多,但是真正修法的心一点都没有。

一个真正有志愿、行于法道的人,绝对不会搞这些。

而且通过坚定的志愿,完全可以把心里各种与法道不顺的心态、做法彻底地排除出去。

所以在真实入道之前,立下志愿极为重要。

思维心中的法道

1、结合读大学的比喻,思维所谓忆念暇满的体性与义大是怎么回事,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就要真正时时督促自己不断地忆念。

2、思维慬哦瓦是如何修持暇满的法义的,从他的行持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在日后的行持中我们要怎么做?

3、思维观待现时增上生,暇满义大的道理。

4、从增上生的角度,将暇满与八难中的有情逐个做比较,首先确认暇满的不共与珍贵之处,在此基础上竖立起的大志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