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电算结果的正确性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4077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判断电算结果的正确性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如何判断电算结果的正确性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如何判断电算结果的正确性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如何判断电算结果的正确性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如何判断电算结果的正确性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判断电算结果的正确性Word格式.docx

《如何判断电算结果的正确性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判断电算结果的正确性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判断电算结果的正确性Word格式.docx

满足构造要求,最小配筋率,箍筋肢距,梁加腰筋等。

2、平衡性。

分析在单一重力荷载或风荷载作用下内外力平衡条件是否满足。

画图的话应该自己参照配筋计算出来的面积自己画,计算机出的图比较不可靠!

要特别注意一下挑梁,大跨度梁的配筋。

首先,要保证结构模型和实际相符,如底层结构高度、铰接梁和框架角柱等特殊构件定义等

其次,复核输入的荷载,如建筑隔墙、电梯吊钩、空调基座、消防水箱和特殊房间荷载等

第三,计算参数必须逐一复核,使之和实际相符,详pkpm使用手册

第四,判断电算结果的正确性:

下述9大指标全部pass的话,整个结构方案应是合理的

1、轴压比;

2、剪重比;

3、刚度比;

4、位移比;

5、周期比;

6、刚重比;

7、参与振动质量比;

8、倾覆力矩比;

9、楼层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

具体规范条文详后附件

最后,有目的的手工复核一些特殊构件:

柱轴压比、较大跨度的梁、上部栽柱的梁等

另外,“三分计算,七分构造”,对楼板大洞口周边梁板、转角窗房间楼板、不能贯通框架梁之间楼板、楼梯间休息平台梁处短柱、地下室顶板、大底盘顶板等电算结果反映不出来的部位只能通过构造措施加强,使之和计算模型相符

这篇文章可以参考:

高层建筑结构布置复杂,构件很多,计算后数据输出量很大,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们必须根据工程设计经验,对计算结构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其正确与否,来判断计算模型简化是否合理,输入数据是否正确,从而决定该结果能否作为施工图设计的依据。

计算结果的大致判断可以按以下的项目进行。

(不包括含有多塔、错层等特殊结构)

15.1自振周期

对于比较正常的工程设计,其不考虑折减的计算自振周期大概在下列范围中。

框架结构:

T1=(0.12.--0.15)n

框架--剪力墙和框架--筒体结构:

T1=(0.06--0.12)n

剪力墙结构和筒中结构:

T1=(0.04--0.06)n(式中n为建筑层数)

第二及第三周期近似为:

T2=(1/3--1/5)T1

T3=(1/5--1/7)T1

如果计算结果偏离上述数值太远,应考虑工程中截面是否太大、太小,剪力墙数量是否合理,应适当进行调整。

反之,如果截面尺寸、结构布置都正确,无特殊情况而偏离太远,则应检查输入数据是否有错误。

以上判断是根据平移振动振型分解方法来提出的,考虑扭转耦连振动时,情况复杂很多,首先应挑出与平移振动对应振型来进行上述比教,至于扭转周期的合理数值,由于经验不足尚难提出合理的数值。

15.2振型曲线

在正常的计算下,对于比较均匀的结构,振型曲线应是比较连续光滑的曲线附图一),不应有大进大出,大的凸凹曲折。

第一振型无零点;

第二振型在(0.7-0.8)H处;

第三振型分别在(0.4-0.5)及(0.8-0.9)H处。

15.3地震力

根据目前许多工程的计算结果,截面尺寸、结构布置都比较正常的结构,其底部剪力大约在下述范围内:

8度,二类场地FEK=(0.03-0.06)G

7度,二类场地FEK=(0,015-0.03)G

式中,FEK为底部地震剪力的标准值,G为结构总重量。

层数多、刚度小时,偏于较小值;

层数少、刚度大时偏于较大值;

当其他烈度和场地时,相应调整此数值。

但计算的底部剪力小于上述数值时,宜适当加大截面、提高刚度、适当增大地震力以保证安全;

反之,地震力过大,宜适当降低刚度以求得合理的经济技术指标。

15.4平位移指标

水平位移满足《高层规程》的要求,是合理设计的必要条件之一。

但不是充分条件,即是说:

合理的设计,水平位移应满足限值;

但是水平位移满足,还不一定是合理的结构,还要考虑周期、地震力的大小等综合条件。

因为,抗震设计时,地震力的大小与刚度直接相关,当刚度小,结构并不合时,由于地震力也小,所以位移也有可能在限值范围内,此时并不能结构合理,因为它的周期长,地震力小,并不安全。

新《高层规程》位移限值放松较多,较容易满足,所以还应综合其他因素。

其次,将各层位移连成位移曲线,应具有以下特征:

剪力墙结构的位移曲线具有悬臂弯曲梁的特怔,位移越往上增大越快,成外弯形曲线(图二A);

框架结构具有剪切梁的特怔,越往上增长越慢,成内收形曲线(图二C);

框架--剪力墙和框架--筒体结构处于两者之间,为反S形曲线,接近一直线(图二B);

在刚度较均匀的情况下,位移曲线应圆曲光滑,无突然的凸凹变化和折点。

15.5内外力平衡

平衡条件程序TAT本身已严格检查,但为防止计算中的偶然因素,必要时可检查底层的平衡条件:

∑Ni=G

∑Vi=∑P

Ni为柱、墙在单组重力荷载下的轴力,其和应等于总重量G,校核时,不应考虑分层加载。

Vi为风荷载作用下的底层墙、柱剪力,求和时应注意局部坐标与整体

坐标的方向的不同,∑P为全部风力值。

注意不要考虑剪力调整。

对于地震作用不能校核平衡条件,因为采用SRSS法或CQC法进行内力组合后,不再等于总地震作用力。

15.6对称性

对称结构在对称力作用下,对称的内力与位移必须对称。

TAT程序本身已保证了计算结果的对称性。

如有反常现象应检查输入数据是否正确。

16.7渐变性

竖向刚度、质量变化较均匀的结构,在较均匀变化的外力作用下,其内力、位移等计算结果自上而下也均匀变化,不应有大正大负、大出大进等突变。

15.8合理性

设计较正的结构,一般而言不应有太多的超筋截面,基本上符和以下规律:

1:

柱、墙轴力设计值绝大部分为压力。

2:

柱、墙大部为构造配筋。

3:

梁基本上无超筋。

4:

除个别墙段外,剪力墙符合截面抗剪要求。

5:

梁截面抗剪不满足要求,抗扭超限截面不多。

符合上述八项要求,可以认为计算结果大体正常,可以在工程设计中应用。

计算机和人是不能比的,一般情况下他是不会出错的,但是当你结构布置不合理,不能给她比较明确的传力途径的时候他可是胡来的,就比如说超筋的构件的配筋你一定要主意,一定要复核的。

我一般对电算总有点怕怕,但完全复核真是没那时间和精力,我处理的方法是比较简单的,第一次生成配筋的时候只控制钢筋的间距,不控制他的直径,这样一看他的配筋就知道他配的是不是合适,这样就基本可以判定你的结构布置是不是让它晕了,然后在间距和直径一起控制,出施工图。

我参加过2005新版PKPM的研讨学习,PKPM软件在结构基本梁,柱构件上的计算已经非常成熟,只要用户模型,荷载输入正确,是不会有问题的;

但是软件在板式构件,剪力墙上的计算没有梁,柱构件的成熟。

在计算结果中,我们要注意检查计算书,判断有效质点,结构位移,平动周期和扭转周期的情况,如果觉得有很大的问题,就去检查荷载输入是否有误,检查办法是逐一删除风荷载等,看计算结果有无变化!

在做柱子的截面设计时,我们一般是先手头算一下,再用电脑计算,一般用PKPM算出来的柱子的轴压比和手算出来的会相差不大,但是柱子的配筋和我们实际做的:

在地下室和一层会相差一些,一般的我们把一层和地下室的提高一个等级,因为做过很多工程,发现底层的柱子,PKPM算出来的比较小,不是配筋不够,而是和我们实际的做法有差别;

在板的计算上与梁的计算上,基本上和手算出来的差不多,就是挑梁的比较有出入,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的输入有错误,不过不管做那一个工程,每个挑梁的支座钢筋都很大,而实际上不需要那么大!

这些就是第21楼说的:

正确性=结构设计原理+设计经验+对所使用软件的熟练了解,我感觉要学习+学习+学习+还是学习,才能判断计算出来的是否正确!

1.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程序计算一般是没有错误的。

计算机肯定比我们手算精度高。

而且使用的规范和结构理论都是一样的。

2.电算产生的错误有3个方面:

一方面是我们人输入的各个参数和荷载是否准确。

第二方面是我们选择的结构模型是不是合理,主要体现在计算结构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等。

另一方面是来之计算程序的问题:

有些计算的理论比较复杂,在设计程序时并没有完全的模拟准确等等,比如现在争论比较大的JCCAD等模块,我们院基本不使用,而是用手算来代替它,一方面其参数输入复杂,费时,还是手算来的方便快捷。

3.计算机在选筋的时候,比较乱。

就是两个设计人员给你相同的钢筋量选的钢筋也不一样的,计算机这方面很乱来的。

我们院的做法就是读取其钢筋量,自己人工选筋。

4.一般的模型我们是用satwe和tat各算一下,然后对于还有疑问的地方自己手算。

PKPM计算也常有出错的时候,特别是做底框的时候,平面较复杂,节点距离小于150mm时,很多地方的数据都很悬殊,PKPM最经常把框架梁(一端与柱固结,另一端与框架梁固结)默认为挑梁,计算出来的负弯矩相当大,这样的情况在做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还有梁跨数有时也会出错。

首先,我们应该理解手算和电算的差别。

手算通常是解析解或近似解,对于超静定结构,我们使用的计算手册是解析解,我们自己做的弯矩分配法是近似解。

而电算,特别是有限元,是数值解。

电算和手算的基本原理,仍然是三大定律:

平衡,本构,变形协调。

所以,在规则的情况下,电算和手算是基本一样的。

其次,手算的时候,由于人能力有限,不可避免的要大力度的简化问题,这里面就包含大量的假定,包括对边界条件的假定。

而电算中,梁、柱、墙是通过刚度和变形协调互为边界的。

电算是更能反映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也必定比手算准确。

再次,GB50010-2002第5.1.6条要求“结构分析所采用的电算程序应经考核和验证,其技术条件应符合本规范和有关标准的要求。

对电算结果,应经判断和校核;

在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

”JGJ3-2002第5.1.13“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和本规程第10规定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采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三维空间分析软件进行整体内力位移计算”。

这些要求本质是防止我们盲目的相信电算结果,而不是要我们再手算后,一根一根的和电算比较。

什么是“合理”,我们通过经验来判断。

怎么样的经验呢?

其实个人体会,还是要应用结构分析中的基本原理。

当我们发现从属面积大的柱轴力小过从属面积小的柱,这就是异常。

当底层轴力不等于总竖向荷载,这也是异常。

判断是否合理,就是要发现有没有异常。

在没有异常的情况下,我们认为电算的结果是合理的。

我们应该总结这些“异常”,来作为对将来项目的提纲。

还有一个简单的例子,手算和电算即使是结构都十分吻合,但是两个方法的荷载取值相同但都偏小了,我们又能校核出什么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