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文言文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00705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文言文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北京市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文言文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北京市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文言文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北京市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文言文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北京市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文言文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文言文及参考答案.docx

《北京市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文言文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文言文及参考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文言文及参考答案.docx

北京市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文言文及参考答案

【平谷一模】

二、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4题。

(一)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

夫寒者利裋(shù)褐,而饥者甘糟糠。

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

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

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

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

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

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

故曰:

“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

是二世之过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注释:

嚣嚣:

百姓苦苦哀叫。

收孥(nú):

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虚囹圄而免刑戮                虚:

使……空

B. 更节修行,各慎其身             更:

改变

C. 而主不收恤                    恤:

顾虑

D. 是以牧民之道                  牧:

统治

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           吾尝终日而思矣

B.约法省刑,以持其后              宁伪睡以觇之

C.刑戮相望于道                   儿童相见不相识

D.下虽有逆行之臣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

9.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将皇帝的位置礼让给天下贤士。

B.而暴乱之奸弭矣     因而,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C.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    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推诿。

D.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4分)

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

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

11.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集中指出秦二世为政之失,旨在总结秦速亡的教训,作为汉王朝巩固政权借鉴。

B.贾谊直接指出秦二世是平庸的君王,未能及时修正始皇的错误,导致败亡。

C.选文既有为政之道的宏观对比,又有陈涉与秦朝实力的对比,从而凸显作者的政见。

D.本文以赋的笔法写政论文,行文多骈偶、排比、铺陈,文气丰沛,一气呵成。

1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秦二世治国理政的错误表现。

(3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13—14题。

(6分)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论语·阳货》

13.《论语》中“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与《过秦论》中“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都提到了“仁”。

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具体语境,谈谈二者的区别。

(4分)

 

14.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儒家思想核心“仁”的规范的一项是(2分)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A.         B.            C.            D.

答案

7.(3分)C【解析】(应为“救济”)

8.(2分)C【解析】(C项前者“相”,相互;后者“相”偏指“我”。

A项“而”表修饰,“而且”B项“以”连词,可译为“为了”D项“虽”,即使)

9.(3分)A【解析】(“将皇帝的位置礼让给天下贤士”错)

10.(4分)【解析】

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

(2分)

(译出“利”给1分,句意通顺1分)

处于安定状态的人可以和他人共同行仁义,可是处于危难之中的人容易和他人一起做坏事。

(2分)(译出“与”后省略的成份1分,句意通顺1分)

11.(3分)【答案】B(“直接”错,文中为“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

12.(3分)【参考答案】(每点1分,三点3分)

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

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作风苛刻狠毒;

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

13.(4分)

【参考答案】《论语》中此处的“仁”,指为人处世的原则,是每个人的个人道德修养。

要结合语境分析。

《过秦论》中的“仁”,是以儒家思想“仁者,爱人”的基本内涵发展而来的“仁政”,是专门对治国理政者提出的治国理念。

要结合语境分析。

【区别2分,分析2分】

14.(2分)A

【参考译文】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

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

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才能的表现。

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

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服丧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

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

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

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作风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

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

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推诿,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

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

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

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

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可以和他人共同行仁义,可是处于危难之中的人容易和他人一起做坏事。

”,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

这就是二世的错误。

【门头沟一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情  采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其为彪炳,缛采名矣。

《孝经》垂典,丧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

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

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

韩非云“艳采辩说”,谓绮丽也。

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

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

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

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

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此立文之本源也。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

何以明其然?

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

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

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

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

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

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

言与志反,文岂足征?

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

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

“言隐荣华”,殆谓此也。

夫能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取材于刘勰《文心雕龙》)

注 :

鞟(kuò):

革,去毛的皮。

 镂心:

精细雕刻推敲;鸟迹:

文字。

织辞:

组织文字,指写作;鱼网:

古人用渔网、树皮、麻头造纸,故用渔网代纸。

诸子:

指辞赋家。

正采:

正色,代表雅正的好的文采。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                若乃:

至于

   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            信:

相信

   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      乎:

介词,译为“在”

   诸子之徒,心非郁陶                    郁陶:

忧思积聚

   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淫:

过分。

   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              而:

表顺承,译为“就”

   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                  翳:

遮蔽

   理正而后摛藻                          摛:

铺陈。

   A.      B.       C.      D.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

     犀和兕的皮虽然坚硬可做战甲,但还靠涂上丹漆来显示他们的色彩

   B.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

     用绮丽的文辞来辩说,用巧妙的辞藻来描绘万物

   C.言与志反,文岂足征 

     如果文辞和情志相反,文章怎能经得住事实真相的验证?

 D.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

     本知要用装饰有翡翠的纶线垂钓、用肉桂做钓饵,反之则钓不到鱼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情采”为题,“情”指情理,即文章的思想内容;“采”指文采,即文章的表     

      现形式;二者关系为 “采”依附于“情”,“情”也需要借助“采”。

   B.刘勰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居于主要地位,是“立文之本源”;在此前提下,刘勰也不  

      断强调着形式的重要性,其“重采”思想在文中随处可见。

   C.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形式主义的创作风气,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