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西省孝义市高二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年山西省孝义市高二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西省孝义市高二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这种变化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B.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C.有利于小农经济在秦国的确立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5.中国诗歌源头处的《诗经》和《楚辞》,分别以质朴无华的中和之美和铺排华美的感伤情调奠定了中国诗歌风格的两种最基本范式,显示出黄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超异的地域特点,唐代魏征也说: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
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材料中这种分析
A.折射了古代文学的地域特色B.未认清文学特色的复杂性
C.表明地域环境决定文学风格D.否定了经济对文学的影响
6.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吕不韦徒蜀自杀;
汉武帝执政53年,先后更换12位丞相,丞相任职的平均时间为4年,被杀的概率约三分之二。
这表明()
A.秦汉丞相位高权重B.秦汉相权无足轻重
C.相权不能制约皇权D.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7.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8.湖南有一座古墓出土了以下文物:
青铜酒杯(内有篆书铭文)、圆形方孔铜钱、帛布、釉下彩绘瓷器。
据此可推测该墓最有可能为
A.商周时期墓葬B.秦汉时期墓葬
C.南北朝时期墓葬D.唐五代时期墓葬
9.汉初,陆贾告诫刘邦,守天下与夺天下不同,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他在《新语·
本行》中,还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
据此可知,陆贾
A.告诫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B.反对汉初黄老思想的治国方略
C.阐述了社会教化的必要性D.治国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10.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
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
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
C.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
D.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
11.东汉光武帝时规定,对被察举的茂才和孝廉,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
这一规定
A.打破了士族垄断选官的局面B.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C.增加了全国学子出仕的途径D.扩大了地方政府选官权力
12.汉魏时期的“徒附”户,是豪强地主荫庇自己的宗族、宾客而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
他们直接服务于豪强地主。
逃避了朝廷的赋税和兵役负担。
以这一阶层为基础形成了庞大的田庄经济。
这体现出汉魏时期的田庄
A.深受底层农民拥戴B.自给自足程度较高
C.能与政府分庭抗礼D.不利于政府的统治
13.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
14.南朝刘宋时期,乡邑百姓出身的沈庆之官至侍中,都督南兖徐、兖三州军事;
贫苦出身的戴法兴成了宋孝武帝的南台侍御史兼中书通事舍人,专管朝廷内务;
萧齐也任用寒人掌机要。
这反映出南朝时
A.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世家大族逐渐退出政治舞台
C.门阀政治受到冲击D.中枢机构运作机制发生改变
15.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最常用的仍然是耗费人力的雕版印刷术;
元代发明了转轮排字,资本投入是增加了,但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后来转轮也慢慢消失了。
这表明了当时
A.劳动力过剩B.轻视科技发明
C.雇佣制广泛存在D.文化需求低迷
16.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
“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17.宋代的官僚士大夫是书法名画的消费主体,更将之作为标榜身份的象征;
新崛起的富民阶层因没有政治特权,基于书画作为精神类奢侈品的特性,也广泛加入书画消费行列;
平民阶层消费的书画类型多以通俗类为主,但一些小工商业者对书画艺术品的追捧也蔚然成风。
这种现象表明
A.书画消费的分层功能已经显现
B.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建构的重要手段
C.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文人画成为主流形式
D.宋代的社会阶层差异逐渐消失
18.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
疫情出现后,明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
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
下列关于明政府应对疫病的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A.政府积极应对疫病B.重点是灾后服济救助
C.防疫措施体现理学主张D.利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
19.雍正曾对军机处做出规定:
“满汉成员只能查阅本民族文字的奏章。
如有逾阅者,必得请旨批准方可。
军机大臣铃封印信,也必得在几方监督下进行。
”该规定旨在()
A.制约军机处成员的权力B.提高军机处的办事效率
C.消除满汉大臣间的矛盾D.净化清初官场政治生态
20.1909年上海万国禁烟会议期间,中国禁烟专员唐国安谈到:
“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国际问题,因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严重地受到这个问题的影响……凡是对这个问题有过较深研究的人,没有人会怀疑,吸鸦片恶习和鸦片交易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进入新关系并产生谅解的一种严重威胁……”。
这表明,清政府
A.以国际视野维护主权B.以道德力量捍卫利益
C.以民族意识促进禁烟D.以经济实力保障禁烟
21.1938年3月,国民党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指出:
“加紧全国军队之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
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并训练华侨抗战;
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共同抗战,并在敌后发动普遍的游击战。
”这表明()
①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②《抗战建国纲领》对全国抗战起到政治领导作用
③中华民族团结抗战有力地改变着中国的国际地位
④国民党认识到民众与国民革命军合作抗日的重要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2.1954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表了《关于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结果的公报》。
《公报》公布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
全国在1953年6月30日24时总人口为601,938,035人。
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主要为
A.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B.配合全国普选提供准确数据
C.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D.规划经济发展提供准确依据
23.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趋乐避苦是一切动物的本能,哲学的目的在于使人过快乐的生活,快乐就是至善。
聪明智慧的职责就是选择明智生活的快乐,这就需要人们掌握知识、锻造智慧、运用理性。
由此可知,伊壁鸠鲁()
A.具有人文情怀B.主张快乐至上
C.反对奴隶制度D.捍卫思想自由
24.据记载,伯里克利重建雅典卫城耗资巨大,保守派以浪费公款为名,让伯里克利下台。
伯里克利在公民大会上指出,重建卫城已为城邦带来了繁荣,如果雅典人认为他太过浪费,他将支付营造建筑物所需的费用,但是刻上名字后的建筑物是属于他私人的,不再属于雅典人民。
雅典人非常满意伯里克利的答复,告诉他可以动用公库的财产。
这一事件表明
A.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构
B.雅典公民具有强烈的城邦意识
C.权力监督推动雅典民主制完善
D.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制的局限性
二、材料分析题(共4道材料题,25题14分,26题14分,27题12分,28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
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
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
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郡县制度与秦汉帝国霸业》
材料三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
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
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
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
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
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
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
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
(不得照抄原文)(5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
(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重义轻利是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其核心是重精神的价值,轻物质的价值,好名而不好利,务虚而不务实。
在先秦,持这种观念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
孔子把义和利对立起来,并赋予了一定的阶级内容。
他认为,统治者只要讲文德,进行感化,就能使人民归服。
孟子从国家的角度谈论问题,也是把义放在第一位。
汉朝武帝以后,儒家思想开始处于正统地位,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在董仲舒那里得到了充分发展,董仲舒要求人们一味迫求道义,放弃功利,将道义和功利对立了起来。
义利之辨在宋代朱熹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朱熹认为人欲是利,天理是义,仁义道德与利欲是对立的,因而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摘编自王鲁英《论洋务运动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
材料二近代义利价值观的演变分为四个时期:
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以义生利,兴利除弊;
洋务运动时期主张重义兴利,利国利民;
维新运动时期主张义利并重,义利和谐;
辛亥革命时期主张义利统一,建立革命道德。
中国近代义利价值观是对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发展,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贯穿着强烈的救亡意识。
中国近代义利价值观呈现出比较复杂的面貌,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用以规范人们行为的传统伦理道德面临着新的危机和挑战,面临着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问题。
尽管中国近代义利价值观错综复杂,但存在着一个总的发展趋势,即由重义轻利的传统义利价值观向义利并重的近代义利价值观演变。
——摘编自赵璐、白俐《论中国近代义利价值观的演变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义利观的演变趋势,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与近代义利观的异同,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秦汉长城及障塞位置图
明长城位置图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条明长城与秦汉长城不同的信息,并概括信息所反映的问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
信息明确、问题清楚、史论结合。
)
28.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
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司马迁《史记·
秦本纪》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商君列传》
材料三检索传世文献,对秦国最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虎狼之国”……秦朝速亡,则又与其“虎狼之国”的特性有关。
秦是从兼并统一战争中发展起来的。
但是,“虎狼之国”的传统并没有因秦的统一而有所改变。
——刘德增《虎狼之国——秦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秦国在西部崛起时面临怎样的形势?
当时秦国的政治处境如何?
(4分)
(2)材料二所指的是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
这一措施对秦国旧制度的冲击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
(4分)
(3)据材料三,秦形成“虎狼之国”的特性与材料二的改革措施有何关系?
秦统一后继续保持“虎狼之国”的传统,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4分)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阶段考试
历史学科答案
1_x000E_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总分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A
C
B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材料分析题(共4道材料题,25题14分,26题14分,27题12分,28题12分,共52分)
25.(14分)
(1)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时期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
(2)打破了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成为中外封建国家的典范制度。
(5分)
(3)对郡县制度所起到的历史影响(利弊)看法不一致;
地方长官专任等限制王权思想的提出;
西方宪政、联邦制度的传入;
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需要;
社会环境、思维角度不断转换的影响。
26.(14分)
(1)趋势:
不断强调义利的阶级性;
不断强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
影响:
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统治秩序;
不利于新经济因素和思想因素的形成与发展。
(2)同:
都肯定了义的重要作用。
(1分)
异:
古代义和利相割裂,近代强调义利统一;
古代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出发点,近代带有强烈的救亡图存色彩。
原因:
近代列强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危机;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和传播。
27.(12分)示例一
信息:
秦汉长城不是一条密封的界墙,明代长城则是连成一线的城墙。
(2分)
问题:
秦汉与明朝具有不同的精神面貌。
阐述:
从秦汉长城的遗址来看,秦汉长城并不是连成一线,而是纵深布置,里面有些缺口,这种布局在战争时期,有利于秦汉军队对北方游牧民族发动进攻,同时在和平时期,也有利于中原地区民众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贸易往来,这体现了秦汉时期中原王朝自信、开放的精神面貌。
而明代长城则是一条封闭的城墙,这体现了统治者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心理,反映出明朝内敛、保守的精神面貌。
示例二
秦汉长城的障塞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而明长城的障塞则主要集中在北京附近的华北地区。
中国古代政治重心的东移。
关中平原的咸阳和长安是秦汉时期的都城,也是当时的政治重心,保障关中平原的安全成为王朝考虑的首要目标,因此,秦汉长城重要障塞主要集中在关中平原附近的西北地区;
因为长期战乱,关中平原地区遭到破坏,中国的政治重心逐渐南移,北宋定都河南开封,明成祖时期,北京成为明朝都城。
因此华北地区长城的障塞相对密集。
秦汉与明朝长城障塞集中地区的不同,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28.(12分)
(1)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偏远落后,不被中原各国看重(政治、外交地位卑微)(4分)
(2)军功爵制。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军功地主势力上升。
(3)奖励军功,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养成了秦军好勇斗狠的特性。
实行暴政,二世而亡。
(答具体内容也可)(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