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要点解读物理删减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94353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29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试要点解读物理删减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考试要点解读物理删减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考试要点解读物理删减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考试要点解读物理删减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考试要点解读物理删减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试要点解读物理删减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考试要点解读物理删减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试要点解读物理删减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试要点解读物理删减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了解打点计时器的主要构造及其工作原理;

会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

在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时,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

会根据纸带上的点迹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能运用实验数据描绘v-t图象,并能根据图象说明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特点。

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理解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会根据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的关系判断运动性质;

会通过v-t图象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实验: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会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会运用列表法、图象法处理分析实验数据;

认识在实验研究中应用数据、图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

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特点,知道直线的倾斜程度反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会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会运用位移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会运用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5.自由落体运动

认识自由落体运动,了解重力加速度;

会应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6.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科学方法和巧妙的实验构思。

一、质点

1.定义:

用来代替物体而具有质量的点。

2.实际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

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相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看作质点。

二、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1.时间:

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为一线段,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

与时间对应的物理量为过程量,与时刻对应的物理量为状态量。

2.位移:

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

路程是标量,它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

只有当物体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物体位移的大小才与路程相等。

3.速度:

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

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

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位置的速度。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3)速度的测量(实验)

①原理:

当所取的时间间隔越短,物体的平均速度

越接近某点的瞬时速度v。

然而时间间隔取得过小,造成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个测量点。

②仪器:

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4∽6V低压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大)或者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V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小)。

若使用50Hz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还可以利用光电门或闪光照相来测量。

4.加速度

(1)意义:

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

,其方向与Δv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3)当a与v0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

当a与v0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

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点:

轨迹是直线,加速度a恒定。

当a与v0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反之,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基本规律

①速度时间关系:

②位移时间关系:

(2)重要推论

①速度位移关系:

②平均速度:

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的位移之差:

Δx=xn+1-xn=aT2。

3.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的运动。

(2)性质: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规律:

与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相同。

学法指导

一、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题的一般思路

运动学规律具有条件性、相对性和矢量性。

利用运动学规律解决运动学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1.对物体进行运动情况分析,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

2.选择合适的运动学规律,选取正方向,列式求解。

二、利用图象分析解决运动学问题

1.速度-时间图象的信息点

(1)横坐标表时间,纵坐标表速度。

图线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2)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切线的斜率表示某时刻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的大小和方向(横轴上方为正,下方为负)。

(4)横、纵截距的含义。

2.位移-时间图象的信息点

(1)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位移。

图线表示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不表示轨迹。

(2)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切线的斜率表示某时刻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横截距表示物体出发的时刻,纵截距表示零时刻物体的出发位置。

3.利用图象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把图象与具体的物理情景相联系,能写出横、纵坐标之间关系式的,最好写出关系式,并把式子与图象相结合。

三、学习建议

1.要正确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这些概念,它们都是矢量,注意加速度与速度和速度变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事例领会科学思维方法,如理想模型法、极限法和实验数据常用的处理方法。

3.掌握求解运动学问题的基本思路,要在解题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解题,并比较体会各种方法,培养优化意识。

第三章相互作用

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认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三要素,在具体问题中会画出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

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初步了解四种相互作用。

2.弹力

了解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分析弹力的方向;

理解胡克定律,并会进行简单计算。

3.摩擦力

了解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了解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了解动摩擦因数与哪些因素有关,会用滑动摩擦力的公式进行计算。

4.力的合成

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会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合力。

5.力的分解

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会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了解矢量相加的法则。

一、力的性质

1.物质性:

一个力的产生仅仅涉及两个物体,我们把其中一个物体叫受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则为施力物体。

2.相互性: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受力物体受到施力物体给它的力,则施力物体也一定受到受力物体给它的力。

3.效果性:

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

力是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4.矢量性:

力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力的三要素为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力的表示法

(1)力的图示:

用一条有向线段精确表示力,线段应按一定的标度画出。

(2)力的示意图:

用一条有向线段粗略表示力,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受到了某个力的作用。

二、三种常见的力

1.重力

(1)产生条件:

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

(2)三要素

①大小:

G=mg。

②方向:

竖直向下,即垂直水平面向下。

③作用点:

重心。

形状规则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物体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弹簧的弹力大小满足胡克定律F=kx。

其它的弹力常常要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来计算。

弹簧和轻绳的弹力沿弹簧和轻绳的方向。

支持力垂直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压力垂直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支持力作用在被支持物上,压力作用在被压物上。

有粗糙的接触面、有相互作用的弹力和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①方向:

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大小:

A.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f=μFN。

其中μ为动摩擦因数。

FN为滑动摩擦力的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之间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B.静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据受力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

静摩擦力的大小范围为0<

Ff≤Fm。

在接触面或接触物上。

三、力的运算

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关系,力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分力为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边,合力为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

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法则。

1.力的合成:

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实验探究:

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实验原理:

合力与分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相同。

实验中使橡皮条伸长相同的长度。

(2)减小实验误差的主要措施:

①保证两次作用下橡皮条的形变情况相同(细绳与橡皮条的结点到达同一点)。

②利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办法记下力的方向,所以两点的距离要适当远些,细绳应长一些。

③将力的方向记在白纸上,所以细绳应与纸面平行。

④实验采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和计算合力,应选定合适的标度。

2.力的分解:

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力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

3.力的正交分解:

它不需要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建立直角坐标系的原则是方便简单,让尽可能多的力在坐标轴上,被分解的力越少越好。

一、弹力的求解

1.判断弹力的有无

形变不明显时我们一般采用假设法、消除法或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弹力的有无。

2.计算弹力的大小

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我们利用胡克定律求解;

对非弹簧物体的弹力常常要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利用动力学规律(如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二定律)求解。

二、静摩擦力的求解

1.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

静摩擦力方向与受力物体相对施力物体的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对相对运动趋势不明显的情形,我们可以依据不同情况,利用下面两种办法进行判断。

(1)假设法。

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有相对运动。

有则相对运动趋势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同;

无则没有相对运动趋势。

(2)效果法。

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主要看物体的加速度,利用动力学规律(如牛顿第二定律和力的平衡条件)判定。

2.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静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据受力物体的运动情况(主要是看加速度)),利用动力学规律(如牛顿第二定律和力的平衡条件)来计算。

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三、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1.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

(1)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把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

(2)按一定的顺序对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首先分析非接触力(重力、电场力和磁场力);

接着分析弹力;

然后分析摩擦力;

再根据题意分析对象受到的其它力。

(3)最后画出对象的受力示意图。

高中阶段,一般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规律,我们可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画受力示意图时,可把所有外力的作用点画在同一点上(共点力)。

2.受力分析的注意事项:

(1)防止多分析不存在的力。

每分析一个力都应找得出施力物体。

(2)防止漏掉某些力。

要养成按照“场力(重力、电场力和磁场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的顺序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的习惯。

(3)只画物体受到的力,不要画研究对象对其他物体施加的力。

(4)分析弹力和摩擦力时,应抓住它们必须接触的特点进行分析。

绕对象一周,找出接触点(面),再根据它们的产生条件,分析研究对象受到的弹力和摩擦力。

四、学习建议

1.要正确理解力的概念,从力的产生条件和力的三要素这条线索来学习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2.理解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它们的大小和方向,掌握判断弹力和摩擦力有无、方向和计算弹力和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3.能熟练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会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了解惯性的概念,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能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2.实验: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了解实验的基本思路及分析方法。

3.牛顿第二定律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4.力学单位制

认识单位制及意义;

了解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会正确应用国际单位制。

5.牛顿第三定律

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能分析说明相关具体实例。

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一)

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简单的动力学问题。

7.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二)

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理解共点力平衡条件,并能分析简单的平衡问题;

认识超重、失重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能从动力学角度理解自由落体运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

1.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惯性:

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牛顿第二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力和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随合力同时变化。

2.控制变量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的关键点

(1)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挂重物,平衡摩擦力以后,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2)当小车和砝码的质量远大于沙桶和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时,沙桶和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才可视为与小车受到的拉力相等,即为小车的合力。

(3)保持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一定,改变小车的质量(增减砝码),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质量之间的关系;

保持小车的质量一定,改变沙桶和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合力之间的关系。

(4)利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通过描点连线画出a—F和a—

图线,最后通过图线作出结论。

3.超重和失重

无论物体处在失重或超重状态,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且没有变化。

与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相比,发生变化的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1)超重:

当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重力。

(2)失重:

当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重力。

当物体正好以大小等于g的加速度竖直下落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0,这种状态叫完全失重状态。

4.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处于共点力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

三、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物体间的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性质相同。

而一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

一、力的观点:

利用牛顿运动定律或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相结合解题的观点。

1.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思路

(1)明确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高中阶段一般要求这些物体有共同的加速度。

(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

(3)用合成法或分解法处理物体受到的力和物体的加速度。

(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2.两种基本动力学问题

(1)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

分析对象的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对受到的力进行处理,求出合力,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

分析对象的运动情况,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选择合适的运动学规律,求出目标运动量。

(2)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

分析对象的运动情况,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选择合适的运动学规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合力,分析对象的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对受到的力进行处理,求出目标力。

3.共点力平衡问题的求解思路

(1)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3)利用力的合成、分解(受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或力的正交分解(受四个或四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处理物体受到的力。

(4)利用有关数学方法求解。

二、学习建议

1.要正确理解牛顿三大定律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了单个物体的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研究了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2.要深入理解和掌握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猜想依据、设计思路、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

要理解和掌握控制变量这一思想方法。

3.要在解题过程中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

熟练掌握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两类基本动力学问题的求解思路。

第五章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

知道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

知道什么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知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解决有关位移、速度的合成和分解的简单问题。

3.抛体运动的规律

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平抛运动及其规律,能应用平抛运动规律进行简单计算。

研究平抛运动

能正确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

会根据轨迹求初速度;

知道实验操作中的主要注意事项。

5.圆周运动

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知道线速度、角速度、转速和周期的概念;

了解线速度、角速度、转速、周期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6.向心加速度

知道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能用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7.向心力

理解向心力的概念,能用向心力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问题。

8.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能分析实际问题中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源,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离心运动及其产生的条件;

了解离心运动的应用与防止。

要点解读

一、曲线运动及其研究

(1)性质:

是一种变速运动。

作曲线运动质点的加速度和所受合力不为零。

(2)条件:

当质点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质点做曲线运动。

(3)力线、速度线与运动轨迹间的关系:

质点的运动轨迹被力线和速度线所夹,且力线在轨迹凹侧,如图所示。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法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2)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一是合运动与分运动具有等效性和等时性;

二是各分运动具有独立性。

(3)矢量的合成与分解: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就是要对相关矢量(力、加速度、速度、位移)进行合成与分解,使合矢量与分矢量相互转化。

二、平抛运动规律

1.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轨迹方程为

2.几个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1)加速度

分加速度:

水平方向的加速度为零,竖直方向的加速度为g。

合加速度:

合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g。

因此,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2)速度

分速度:

水平方向为匀速直线运动,水平分速度为

竖直方向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竖直分速度为

合速度:

合速度

为(合)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3)位移

分位移:

水平方向的位移

,竖直方向的位移

合位移:

物体的合位移

为物体的(合)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3.《研究平抛运动》实验

(1)实验器材:

斜槽、白纸、图钉、木板、有孔的卡片、铅笔、小球、刻度尺和重锤线。

(2)主要步骤:

安装调整斜槽;

调整木板;

确定坐标原点;

描绘运动轨迹;

计算初速度。

(3)注意事项

实验中必须保证通过斜槽末端点的切线水平;

方木板必须处在竖直面内且与小球运动轨迹所在竖直平面平行,并使小球的运动靠近木板但不接触。

小球必须每次从斜槽上同一位置无初速度滚下,即应在斜槽上固定一个挡板。

坐标原点(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不是槽口的端点,而是小球在槽口时球的球心在木板上的水平投影点,应在实验前作出。

要在斜槽上适当的高度释放小球,使它以适当的水平初速度抛出,其轨道由木板左上角到达右下角,这样可以减少测量误差。

要在轨迹上选取距坐标原点远些的点来计算球的初速度,这样可使结果更精确些。

三、圆周运动的描述

1.运动学描述

(1)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①线速度(

):

,国际单位为m/s。

质点在圆周某点的线速度方向沿圆周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角速度(

,国际单位为rad/s。

③转速(n):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所转过的圈数,单位为r/s(或r/min)。

周期(T):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国际单位为s。

向心加速度

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都指向圆心即与速度方向垂直,这个加速度叫做向心加速度,国际单位为m/s2。

匀速圆周运动是线速度大小、角速度、转速、周期、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的圆周运动。

(2)物理量间的相互关系

①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

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

③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

转速与周期的关系:

向心加速度与其它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