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五23课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92716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园地五23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语文园地五23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语文园地五23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语文园地五23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语文园地五23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园地五23课Word文件下载.docx

《语文园地五23课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园地五23课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园地五23课Word文件下载.docx

①指名同学在班内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介绍给大家。

②介绍同一传统文化的同学可以相互补充,说说可以从哪几个方面介绍。

③把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整理一下,写成一篇习作。

三、回味生活

①小组内互阅习作,提出修改意见。

各自根据同学提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

②教师选取优秀习作加以评价,发现带共性的问题适当指导。

四、创造生活

①把自己写的习作介绍给更多的人,做一名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②班内交流习作,选出写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第三课时

一、我的发现

①回忆旧知,明其特点。

出示: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学生说说这句话中意思相反的词。

②出示词语

远近闻名 黑白相间 轻重倒置

舍近求远 头重脚轻 积少成多

异口同声 左邻右舍 里应外合③

a、引导学生认读词语。

B、引导学生留心加点的字的意思及在词语中的位置,发现这些词语的构成特点。

③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A、鼓励学生把想到的具有上述特点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B、学生读读记记这些词语。

二、读读背背

①观察与认读。

A、学生观察图片:

这是什么?

(邮票)上面画的又是什么?

B、学生认读图片下面的词语,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②了解十二生肖。

A、让学生懂得邮票上画的是十二生肖,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B、交流一些有关十二生的传说。

C、交流生活中与十二生肖有联系的地方,如,人的属相、年份。

D、学生说说自己属什么。

③读读与背背。

A、学生读词语,注意按一定的顺序。

B、学生试背十二生肖。

第四课时

一、读读认认

①学生自读并观察生字特点。

②学生说说发现的特点。

(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构成的,字音也与熟字相同或相近。

③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④同座互相检查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二、展示台

①学生商议展示方式。

②自主或合作进行展示的准备工作,班长与组长负责进行分工,教师参与准备(注意不同传统文化的不同展示形式)。

③学生自主进行展示、交流(鼓励学生边展示边介绍)。

④教师总结,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人。

 

21、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本诗共两句,描、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目标】

1、会认读“亦”“妆”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断”“楚”“孤”“帆”4个生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积累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诵读古诗,理解古诗。

【教学策略和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主,借助媒体,形象感知,边读边想象,再现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师准备教学课件;

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与诗意反差较大的一幅画。

2、学生准备:

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

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

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1)解古诗的作者

(2)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3)体会作者的感情;

(4)感情诵读。

二、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小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三、合作交流

1、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

全班交流。

[意图:

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

2、诗的大意同学们都已经明确了,请同学们一齐来把《望天门山》朗读一遍。

3、有人说:

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想象一下诗中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4、老师也带来了一幅画[与诗意反差较大],你看看跟你脑海中的画面相同吗?

如果不一样,请说说看,有哪些不同?

怎样画更合适?

四、质疑感悟:

1、太阳---------太大

体会“孤帆一片日边来”应从遥远处缓缓驶来

2、山-----------不够高

体会“青山相对出”这“出”是“耸出来”的意思,

3、水-----------不够急

体会江水的气势。

“流”和“回”是说明江流湍急,以至在拐弯处形成巨大的旋涡,然后才滚滚东流的,很有气势。

还有一字更能表达出这种磅礴澎湃的气势。

(断)为什么?

体会天门山“断”而江开。

5、“断”让人联想到上流之水高处汹涌奔突,一旦奔出就如翻江倒海的巨龙,气势雄伟壮观。

此句明写“山”,而实际上写的是水。

只是诗中结尾句老师有些不明白“孤帆”为何不写“孤舟”,“一片”能不能用“一只”?

(提示:

看看船的位置)

感悟远远看不到船,只见到帆。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6、这幅画中由哪些带有鲜明色彩的事物组成?

(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7、看来同学们都不缺少美的眼光,作者用如此精辟的词汇描绘了天门山的雄奇美丽,主要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好!

让我们一齐用激情的朗诵,来表达我们这一共同的情感吧!

五、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

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

《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

(也可出示几首)

3、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教学反思: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件使用让学生看到25岁的大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诗性大发,理解诗的写作背景。

古诗语言精炼,学生又缺少生活经验,年龄小,坐船的机会也不多,在理解“两岸青山相对出”一句中的“出”字是很有难度的。

这时多媒体的运用,使诗句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之感,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

二、难点适当点拨。

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

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

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第二课时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利用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诗句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

感情。

教学准备:

一、课前谈话

1、师:

这个单元的学习中老师将带你们去各地旅游,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昨天我们已经去了第一站天门山,今天我们要去第二站,就是杭州的西湖。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西湖的风光,开始今天的西湖之旅吧!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诗,介绍作者

首先让我们走进西湖,一饱眼福吧!

(播放西湖风光课件、教师简单介绍。

2、师:

西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是的,西湖的确很美,在诗人苏轼的笔下更是美得独特。

板书“苏轼”)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苏轼?

(板书:

宋)

3、师:

苏轼曾在杭州做官,他写了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生齐说,师板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4、解题:

从题目中,你能了解什么?

5、过渡:

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认识生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

同学们在读时有没有发现较难读的字词想找出来提醒大家?

(教师

课件勾画重点指导读准字音)其中“亦”和“妆”(师板书)是这课要求大家会认的字,谁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是不是能读得更通顺了?

齐读。

4、师:

你们读得真好,如果能够好好停顿,读出节奏就更好了。

老师也想

读一读,欢迎吗?

5、师:

这样读会不会好些?

诗之美,美在语言优美,美在音律动听,这首诗在哪里停顿是合适的?

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用小斜杠画一画。

6、学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7、齐读。

四、渗透方法,理解诗句,加深感悟

1、过渡:

同学们真了不起!

已经能将古诗读得流利而富于节奏,可是要读出古诗的韵味,我们还必须理解诗句的意思,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接下来我们一齐学习理解诗句,看看苏轼如何用这短短28个字展示出西湖的美。

2、学习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课件出示。

①先齐读。

②提出疑问。

(你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

③帮助解疑。

(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如“潋滟”可结合注释、图画,发挥想象理解:

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水光潋滟的画面?

你有什么感受?

读出晴天阳光明媚、波光闪动的感觉。

课件出示;

可利用已有经验理解“晴”。

并板书“晴”;

诗人如何评价晴天的景色?

板书“方好”。

④再读。

⑤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总结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教师课件出示。

(先读——提出疑问——借助方法解疑——再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知识迁移,利用方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你读懂了哪一句?

生汇报,师随机问题点拨,加深感悟。

(1)第二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①重点指导:

这一句写什么气候下的景色?

诗人如何评价?

(板书:

雨亦奇)奇在何处?

(山色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

想象:

下雨天云雾迷茫的样子你见过吗?

这个时候去看山是什么样的?

读出烟雨迷茫的朦胧美感。

②结合第一句:

想象感悟、理解情感、指导朗读。

前两句诗人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象?

诗人独独写了水光和山色,是不是除此之外诗人就没看见别的任何景象呢?

假若你现在便是那泛舟西湖之上的诗人苏轼,你还能看见什么画面呢?

相信不少同学曾游过甘棠湖,那时你肯定是在搜索四周美景,眼睛都忙不过来,苏轼也是如此呀,大胆想象一下,他还能看见什么呢?

当诗人看见这丰富而美好的画面,会是什么心情呢?

带着愉悦的心情读。

那晴雨天的西湖是不是像你们想象的那样美丽呢?

一齐来欣赏——〈晴雨西湖〉。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你更喜欢晴西湖还是雨西湖?

为什么?

带着你的感受读,读出你的喜爱。

(强调要突出晴雨天不同的美,要重读‘晴’、‘雨’)

合作读。

(喜欢晴西湖的读第一句,喜欢雨西湖的读第二句)

那么,诗人喜爱的是晴天的西湖还是那雨天的西湖?

(正是因为喜爱才能发出这样由衷的赞美!

读!

课件出示前两句)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赞美这晴雨天的西湖,你会怎么说?

让我们也吟咏出对西湖的赞美吧,读!

过渡:

不管晴天还是雨天,西湖都是那么美!

这不禁让诗人联想到了古代的大美人西施。

(2)第三、四句

①第三句,重点:

出示西施图片,师:

西施美不美?

诗人把什么比作西施?

②第四句,重点:

诗人怎样评价西施的美?

西施化浓妆美不美?

化淡妆呢?

不化妆还美吗?

(大自然所赋予的天生的美)

诗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出她不论什么时候都美的特质?

怎样读出这种美?

(重读:

总)

③诗人为什么要将西湖比作西子?

她们有什么相通之处?

(引导理解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不仅因为都有一个“西”字,都具有婀娜

多姿的美,最主要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不需外物衬托,不需人为修饰的独特的天然的美!

哪个字最能体现西湖的这种美?

还是一个总字,看起来是在写西施的美,实际上作者是借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

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总是那么美,一个“总”字将西湖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要这样读—: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

所以当他想到将西湖比作西子这一奇妙而贴切的比喻时,他是那么得惊喜、得意,我们要这样读:

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诗人深深地陶醉了,我们也醉了,读——

6、整体感知

师:

孩子们,你们想亲自去领略西湖的美吗?

虽然今天我们不能去到那美丽

的西子湖畔,但是诗的美还在于奇妙的想象,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随着苏轼再次畅游西湖吧!

师配乐朗读,生闭目想象:

(如时间不允许,则教师配乐读古诗)

这一天,阳光明媚,苏轼与几位好友相约畅游西湖,他们泛舟湖上,饮酒赏

景,西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波荡漾,闪烁耀眼,向人们展示着它美丽的风貌。

诗人不禁深深地陶醉了,正当诗人正沉醉于这山水美景,忽见几条细线般的雨丝斜斜地飘进湖中,飘在脸上,原来下雨了,你再看这雨天的西湖吧,云雾迷茫,缥缥渺渺,又显出另一番奇妙的景致。

最好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是那么美,那么令人神往!

诗人不禁咏出这样的诗句,读——师生齐读。

就让这美景留在我们的脑海里吧,再读一读!

能背一背吗?

7、小结

利用板书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诗人苏轼带我们领略了西湖的晴姿雨态,同时又用一个奇妙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湖那天然美的神韵。

五、拓展学习,活化文本,综合发展

其实不仅西湖美,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外再去搜集一些,完成今天的课外作业。

2、课后作业:

选择一首描写祖国某处风光的古诗,用今天学的方法弄懂诗句的意思,搜集相关风光图片和文字介绍做成图片集或手抄报。

六、结束全课。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方好西湖天然美西子

雨亦奇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

由于课前我布置了预习,所以我对诗句中的重点字词单抽出来帮助学生来理解,效果不是很好,看来还是应该放到诗中去理解更为合适。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学目标

①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

会写“蓝、赖”等13个字。

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④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尤其是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2、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尤其是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

  课前准备

   ①让学生自读课文,搜集与西沙群岛有关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②教师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风光片或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7个生字及新词,掌握一个多音字“参(shēn)”。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利用资料等方法理解本课词语。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1、2自然段。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读熟,初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产生对西沙群岛的喜爱之情。

  理解“五光十色”、“各式各样”在句中的意思,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说说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

  (配录像,教师解说“看,多么迷人的画面,美丽的小岛,迷人的风光,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这到底是什么地方?

”教师试图通过一幅幅海岛风光图,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

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仿佛来到了海边,这时在学生头脑中可能会产生种种遐想,正当学生想通过画面的信息找到答案时,屏幕中出现了最后一幅带有文字资料的画面,学生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尤其是黄色字体的文字资料,实际就是课文中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这时,有的同学可能就会脱口说出“这里是西沙群岛”,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读一读。

”那么,第一自然段的分析在导入中就自然地展开了。

  2、学生借助地图找到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懂的词。

  2、小组合作学习,提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画出不懂的词,小组内解决。

(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课外资料等方法理解词的意思。

  (这里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在组内都有发言的机会,争取让学生在组内把自己的字词问题解决。

  3、教师检查,小组汇报。

  

(1)以字带词,理解字义。

  检查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如“富饶”一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

教师先出示“饶”,让学生读读,再出示“富饶”,问:

“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

“绽开”、“蠕动”、“懒洋洋”等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演;

“珊瑚”、“海参”、等词可以通过展示资料图片,观察图片后理解等多种形式掌握。

  

(2)以词带句,加强朗读。

  五光十色

  1、问:

“五光十色”什么样儿?

课文里是怎么写的?

(播放课件,展示不同颜色的海水的画面,教师解释“多么美的海水呀!

有深蓝的、淡青的、淡绿的、杏黄的,多像一个变色的世界,真是五光十色”。

)这么美,我们怎么读?

  2、再读,思考:

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会是五光十色的?

  (通过“五光十色”一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二自然段两句话内容。

  各式各样

想想什么意思?

(不要求学生急于说出答案,给半分钟时间思考,用读的方式表达。

  2、问:

怎么读?

  3、学生读词后,出示句子“海底的岩石上有各式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再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

  1、同桌互读,做到正确、流利,后在小组内检查。

  2、思考:

你对西沙群岛的印象是什么?

(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句概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四、布置作业

  1、选择最快的方法记忆生字,查找有关的字词。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结合查找的资料,自学第3、4、5自然段。

  2、学习把重点词句串连起来归纳段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形成初步的概括能力。

  2、理清第三自然段的结构并背诵。

  理清第三自然段的结构,用“把重点词句串连起来归纳段的内容”的方法,概括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理解“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等句子的意思。

  一、以旧带新,导入新课。

  1、出示“五光十色”一词,问:

“五光十色”课文里指什么?

(学生在回答时又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再次回味了海水的美丽。

  2、你还想了解西沙群岛的什么?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带旧引新”的过程,学生的答案会多种多样,教师要及时引导。

“那好,我们就到西沙群岛的海底看看吧!

”直接引入到第三自然段。

  二、整体入手,重点突破。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思考:

这段介绍了什么?

  2、小组学习,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海底有哪些动物?

有什么特点?

用你喜欢的方式学习。

(填表、列提纲、表演、课外资料。

  (让学生填表或列提纲,对学生来说完成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表述和书写时学生不懂得归纳设计,在这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所尝试,引导学生由会到不会,所以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进行指导如何填表、列提纲,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汇报展示

  学生在汇报时可能会找出海底有各式各样的鱼,有飞虎鱼、气鼓鱼,多得数不清,找到“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这句重点句,这是教师要给学生及时的评价“你找的真准!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追问:

你是怎么理解的?

能再读一下吗?

  4、以读促背,配录像,加强记忆。

   (学生通过画面顺序的出现,自己解说,在此教师引导“能不能用文中原话说说,看谁记得最多。

”)

  5、再读,想想这段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引导学生看板书,把重点词串连起来归纳段的主要内容。

  二、自主学习,选择学习内容。

  1、创设情境、学生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一名小导游,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

如果你是从西沙群岛旅游回来的游客,怎样为你的同学和亲朋好友介绍?

(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学生运用移步换位的方法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学习运用不同的人称来表达相同的内容。

让学生参观或游览的顺序口述下来,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的话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还将“五光十色”等形容词运用到口语表达中,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目的:

在介绍的过程中,学生潜意识地复习了1-3自然段的内容,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还不能胜任导游的工作。

激励学生从4、5自然段中寻找更多资料。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再读出自己的感受。

  3、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