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册八年级上 物理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92496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46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物理上册八年级上 物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初二物理上册八年级上 物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初二物理上册八年级上 物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初二物理上册八年级上 物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初二物理上册八年级上 物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物理上册八年级上 物理教案.docx

《初二物理上册八年级上 物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上册八年级上 物理教案.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物理上册八年级上 物理教案.docx

初二物理上册八年级上物理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课题: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

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

谁起来说一下?

(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1)器材:

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

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

试管自动上升。

(2)器材:

漏斗,乒乓球。

做法:

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

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拓展:

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

(3)器材:

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

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

鸡蛋有浮有沉。

(4)器材:

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

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

灯变亮。

2.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

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

为什么?

解析:

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

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

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

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

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

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问4:

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

外表面。

提问5:

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

空身。

小结:

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3.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要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不要以为问老师一些简单的问题会遭到耻笑,而不问。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我们学了知识以后,如果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完成了一次飞跃,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疑问,又从课本中找到根据,就又完成一次飞跃。

(4)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介绍伽利略的贡献:

伽利略望远镜,伽利略温度计等。

尊称:

近代科学之父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八页“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并讨论材料后的几个问题。

小结:

学习物理,就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善于动手,加以实践,找到规律。

三、作业:

阅读“科学之旅”,说说你打算怎样学好物理课。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本课设计中,力求体现用身边常见器材进行物理实验的思想。

这节知识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2.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科学探究是初二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探究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常采用这种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有是如何产生的?

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器材】

  1.录音机、磁带、外接喇叭、大米数粒。

  2.直尺。

  3.杯子、勺子、适量水(学生自带)。

  4.小铃铛、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

  【教学过程】

  一、提高授课艺术,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1.重视课堂授课艺术,富有魅力的语言,对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力起重要作用。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章首图,教师用抑扬顿挫、有声有色的语言朗诵配文,给学生美的享受。

教师巧妙设疑,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非常直观的现象。

根据图文,你们有哪些困惑的问题?

激励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大象靠什么进行交流?

  2.教师组织学生观察:

课本图1.1-1四幅图,让学生模拟它们发声,激活课堂气氛。

学生交流讨论:

发生体发声时,有没有共同特征?

  二、探究活动:

声是怎样产生的

  1.教师简介:

物理学中研究、解决问题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探究。

即:

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2.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提出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发声体发声时有共同特征吗?

  3.探究前的交流与合作:

同学们对上述问题,各自有哪些猜想与假设?

写在草稿本上,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讨论。

如何验证你的猜想与假设?

  4.设计一个简单易做,又富有音乐美的实验。

大米也能“跳舞”:

用一部录音机外接一只八寸嗽叭,大米数粒。

当学生看到这些器材,顿时高兴起来,有的就叫起来,能听音乐了。

将大米放入嗽叭“纸盆”上,让某一个学生触摸一下纸盆,然后放一段音乐。

教师引导:

眼看到什么?

耳听到什么?

此时,让某一个学生再触摸一下“纸盆”,让学生把两次触摸“纸盆”的感觉写下来,教师组织学生第二次交流、讨论:

(1)你对喇叭发声时和没有发声时的感觉各是什么?

(2)大米为什么会“跳舞”?

(3)发声体发声时的特征是什么?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中教师起到引导、组织作用,学生除了“动眼”“动耳”“动脑”外,还要动手参与,这种富有音乐享受的实验,学生的好奇心容易被激发起来,从而产生探究欲望,有利于思维的活跃。

  三、重视学生身边器材,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面向全体学生做实验,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1.直尺能发声吗?

2.怎样才能使直尺发声。

3.发声时特征是什么?

学生思维进一步活跃,让直尺发声的方法较多。

  四、简单介绍物理在我们身边,物理是有用的,进一步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科学家运用科学技术可以记录、保存声音,重现声音。

如唱片、磁带、光盘等。

  五、不完全探究活动

  1.声音传播需要载体──介质,课本第14页,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探究结论:

固体能传声。

此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将生活与物理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探究活动思路。

  2.演示:

课本第14页图1.1-4,证明:

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每个学生将适量水倒入自己的杯子中,用勺子敲击杯子上部。

边敲边触摸杯子,再一次体验发声体的振动,耳听声、眼观察回缸中的水面。

不仅听到声音,而且看到水波,将声波与水波类比,学生更容易理解声波,从而知道声也是一种波,把它叫做声波。

  六、初步介绍数据、声速、回声概念。

强调声速的读法和写法

  七、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本节课各自有哪些收获?

  2.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耳”“动眼”“动脑”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简单设计实验的能力,初步理解了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环节(主要环节让学生总结)。

  3.课文中的三个“想想议议”放到课外完成,学生查阅资料,可独立或互相交流合作完成。

这样做,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创新。

教学反思: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①能根据现有材料对耳的的构造和作用提出假设。

②能在已有的资料、经验的基础上对声音的传导途径提出假设。

③学会搜集、整理信息、资料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验证假设。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②建立声音的传导途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认识到耳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②培养对听力有障碍的人的爱心和同情心。

③培养学生问的交流合作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

二、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好耳的各部分形状的贴纸,并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声音在耳朵中是怎样传导”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谈话: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可见,耳朵是我们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

(直接导入突出耳的重要性)

(2)组织学生讨论:

关于耳朵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你想研究关于耳朵的哪些问题?

(3)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

并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如:

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

【评析】学生对于耳的现有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外部特征,以及知道它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器官等知识上。

而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这些知识学生们了解甚少,因此要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查找相关的资料从而累积资料,在头脑中留有一定的印象,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这一环节的活动也是为了能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为教师进行后面的教学找好起点。

(4)带领学生选择本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

2、假设耳的结构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耳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交流自己的想法。

(3)小组总结一个耳的结构。

(4)教师发耳的结构的贴纸。

(5)各组把分到的耳的各部分形状的贴纸试着根据自己组假设的结构拼成耳的形状。

【评析】教师课前做好了耳的各部分形状贴纸,让学生根据贴纸的形状一边拼摆一边和同伴交流想法,并修改自己最初的假设,在“验证──实践──验证”的活动中一步步接近科学的结论。

【注意】教师在设计有关耳的贴纸时可以将有关耳的结构的示意图复印后分剪,再分别复印。

学生会在拼摆的过程中发现当各部分很好地衔接时才会呈现一个完整的耳的结构。

3、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及作用

(1)谈话:

现在,请每组选一名同学带着你们组组装的耳朵到前面来展示。

(2)教师找两三个小组说说他们小组在刚开始时认为耳的结构是怎样的,然后在活动过程中是否成功组装了一个完整的耳,如果没有成功又是如何修改自己的假设再进行验证的。

(3)全班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搜集到的资料交流讨论,弄清耳朵各部分的作用。

4、研究声音的传导途径

(1)谈话:

根据耳的构造和搜集到的资料你能画出声音的传导途径吗?

【评析】有了前一部分的学习再加之学生的资料积累,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依据搜集到的信息资料,画出声音传导的途径:

“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大脑。

”这个活动重在培养学生们整和信息的能力。

【说明】在正常情况下,声波经外耳道振动鼓膜,鼓膜对各种声音都可共振。

鼓膜的振动引起了3块听小骨的振动。

听小骨的振动将声音传导给耳蜗卵圆窗,使卵圆窗产生了同样的振动。

卵圆窗的振动使螺旋器中的毛细胞产生兴奋,兴奋由位听神经传导给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从而使人感知声音。

(2)让学生们观察教材中的图,说说为什么耳朵是一个奇妙的接收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