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唐诗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90277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白的唐诗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李白的唐诗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李白的唐诗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李白的唐诗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李白的唐诗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白的唐诗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李白的唐诗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白的唐诗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白的唐诗选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⑶高堂:

高堂:

房屋正室厅堂。

一说指父母。

一作“床头”。

青丝:

喻柔软黑发。

一作“青云”。

成雪:

一作“如雪”。

  ⑷得意:

适意高兴时候。

  ⑸会须:

正应当。

  ⑹岑夫子:

岑勋。

丹丘生:

元丹丘。

二人均为李白好友。

  ⑺杯莫停:

一作“君莫停”。

  ⑻与君:

给你们,为你们。

君,指岑、元二人。

  ⑼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

  ⑽钟鼓:

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乐器。

馔(zhuà

n)玉:

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

  ⑾不复醒:

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

  ⑿陈王:

指陈思王曹植。

平乐:

观名。

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娱乐场所。

  季深业书法《将进酒》季深业书法《将进酒》

  :

纵情任意。

谑(xuè

):

戏。

⒀言少钱:

一作“言钱少”。

  ⒁径须:

干脆,只管。

沽:

买。

  ⒂五花马:

指名贵马。

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

  ⒃尔:

你。

销:

同“消”。

  ⒄也有说法作“但愿长醉不愿醒”。

  鉴赏

  将进酒,唐代以前乐府歌曲一个题目,内容大多咏唱饮酒放歌之事。

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愤激情绪。

这首诗非常形象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性格:

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

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

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感染力。

  李白咏酒诗篇极能表现他个性,这类诗固然属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

《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

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

“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

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

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

”)。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抒发。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

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

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

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

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

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

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

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

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

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

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

古来酒徒历历,而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

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口吻一贯。

再者,“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同情。

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

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忧愤和对自我信念。

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

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

“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

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

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

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将宾作主任诞情态。

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

浪漫色彩极浓。

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

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含义更其深沉。

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感情激流。

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

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

诗篇具有震动古今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郁怒情绪。

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其歌中有歌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鑱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

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

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

《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

  明亮月光洒在床前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⑴静夜思:

静静夜里,产生思绪。

  ⑵床:

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相似和功能上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通假字。

本诗中‘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⑶疑:

好像。

  ⑷举头:

抬头。

  这首诗写是在寂静月夜思念家乡感受。

  诗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皎洁,又表达了季节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孤寂凄凉之情。

  诗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想象:

那家乡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

“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

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

“(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

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辞藻;

它只是用叙述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人,大概都会有这样感觉吧:

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时候,思乡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

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

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

而稍早于李白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

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而在诗中出现。

这诗“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错觉。

为什么会有这样错觉呢?

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透过窗户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秋宵寒意。

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浓霜;

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太空是如此明净!

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然而它又是清冷。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一切,想到家里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

它内容是单纯,但同时却又是丰富。

它是容易理解,却又是体味不尽。

诗人所没有说比他已经说出来要多得多。

它构思是细致而深曲,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

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妙境。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通:

惟)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天际奔流。

  ⑴黄鹤楼:

中国著名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

李白朋友。

之:

往、到达。

广陵:

即扬州。

  ⑵故人:

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

辞别。

  ⑶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春天景物,指艳丽春景。

下:

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

消失在碧蓝天际。

尽:

尽头,消失了。

碧空:

一作“碧山”。

  ⑸唯见:

只看见。

天际流:

流向天边天际:

天边,天边尽头。

  赏析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

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富于诗意生活内容。

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畅想曲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

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给读者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大片阳春烟景。

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

“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

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细节。

“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风帆。

李白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

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

李白对朋友一片深情,李白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神驰目注之中。

诗人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一江春水。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两位风流潇洒诗人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离别,被诗人用绚烂阳春三月景色,将放舟长江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行路难·

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通:

馐;

直通:

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雪满山一作:

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碧一作:

坐)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金杯里装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⑴行路难:

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旧题。

金樽(zūn):

古代盛酒器具,以金为饰。

清酒:

清醇美酒。

斗十千:

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⑵玉盘:

精美食具。

珍羞:

珍贵菜肴。

羞:

同“馐”,美味食物。

直:

通“值”,价值。

  ⑶投箸:

丢下筷子。

箸(zhù

筷子。

不能食:

咽不下。

茫然:

无所适从。

  ⑷太行:

太行山。

  ⑸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两句暗用典故:

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

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碧:

一作“坐”。

忽复:

忽然又。

  ⑹多岐路,今安在:

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

岐:

一作“歧”,岔路。

安:

哪里。

  ⑺长风破浪:

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据《宋书·

宗悫传》载:

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志向,他说: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会:

当。

  ⑻云帆:

高高船帆。

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济:

渡。

  诗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嗜酒见天真”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

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

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

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苦闷抑郁,感情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具有比兴意味。

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

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人物:

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

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吕尚、伊尹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信心,但当他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艰难。

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路,究竟在哪里。

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矛盾中再一次回旋。

但是倔强而又自信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气馁。

他那种积极用世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强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que)所说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气势格局。

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诗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强烈冲击。

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

诗人心理上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复杂心理。

结尾二句,经过前面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调子,相信他自己理想抱负总有实现一天。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政治现实对诗人宏大理想抱负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诗人内心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强大精神力量。

  思想感情(中心):

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愤慨,也表达了作者人生前途充满乐观豪迈气概。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峰在阳光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1.香炉:

指香炉峰。

紫烟:

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烟云。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

”“日照”二句:

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2.遥看:

从远处看。

挂:

悬挂。

前川:

一作“长川”。

川:

河流,这里指瀑布。

  3.直:

笔直。

三千尺:

形容山高。

这里是夸张说法,不是实指。

  4.疑:

怀疑。

银河:

古人指银河系构成带状星群。

九天:

一作“半天”。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

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香炉峰。

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景象写活了。

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河流上。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瀑布。

  诗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

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说这“飞流直下”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谪仙”就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范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一片情深。

  ①踏歌:

民间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

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

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友情,运用了夸张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

不如。

  ⑤汪伦: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友谊。

历代出版《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中国诗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

“语忌直,意忌浅。

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然而,李白《赠汪伦》表现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