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一轮知识点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189038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21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一一轮知识点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一轮知识点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一轮知识点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一轮知识点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一轮知识点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一一轮知识点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一一轮知识点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一一轮知识点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一一轮知识点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

(阐述事实资料)描述性生物学

物种起源

(用实验手段和理化

遗传定律知识分析生命活动过实验性生物学

程和生命活动规律)

集中研究蛋白质和核酸

(发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分子生物学

三、当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A)

1.微观方面:

细胞水平→分子水平

举例:

生物工程成果

(1)医药方面:

乙肝疫苗、干扰素、人类基因组计划(2.5-3万)

(2)农业生产:

转基因生物、两系法杂交水稻

(3)能源开发:

石油草

(4)环境保护:

超级菌(有益菌)

2.宏观方面:

生态学

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

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能源短缺、粮食危机等

生态学方面的成果

生态农业:

原理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学习高中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A)

(一)学习方法

1.学习知识要重理解、勤思考

2.重视理解科学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3.重视观察和实验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二)学习要求

1.获取知识

记忆:

·

对书本,要读要背,形成清晰的记忆或理解其要点。

(听课和记笔记能把书本知识精简和网络化,因此强调课堂笔记的记载和完善。

·

高三复习时还要勤查书,这对加深记忆十分有利,切忌漫无目的地看书,这无法形成深刻的记忆。

(对自己做题时把握不定的知识,书上一定要留下记号,或者记在笔记本上。

把做题也看作是获取知识的途径。

(做题时获取的新的知识要及时把它记在笔记本上。

2.学会方法

训练和思考:

要多练、精练,重理解、勤思考。

知其所以然才能举一反三,学会方法。

读题:

逐字读、圈要点。

思考:

从要点出发,先联系基础知识、后注意思路的严密性、合理性,最后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

问题:

请老师解决疑问时,请多用书面形式,但量不宜过多。

后记:

一个疑问解决后,要及时进行二次甚至多次再体味,才能做到举一反三。

3.实践运用

观察和联系实际:

多观察、多联系实际,勤思考,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和运用。

目前大多通过做题来了解。

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组成生物体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的化学元素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B)

(一)表格分析:

仔细观察P10上的表格,分析从表格中能得到哪些结论?

(学习表格信息题的分析方法和结论表述)

一般来说,先单独看每一栏,从中得到一些结论;

(如本题中可得每种生物所含元素的含量是各不相同的,其中CHON的含量最多。

)然后可将各栏进行比较,从中得到另一些结论。

(如本题中可得每种生物所含元素大体相同,其中CHON的含量都最多,但各元素的含量却相差很大。

这是很简单的表格信息题,分析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

深层次的题目和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涉及。

(二)种类大量元素:

CHONPSKCaMg(强调含量,万分之一以上)

微量元素:

FeMnBZnCuMoCl(除含量少以外强调必需,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二、作用(B)

C是最基本的元素

1.构成原生质CHON是基本元素

CHONPS是主要元素,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其中O是含量最多的)

2.构成化合物:

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

3.影响生命活动:

如B能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B)统一性:

含元素的种类相同

差异性:

各元素的含量差异很大

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原生质的概念

无机化合物

组成生无机盐

物体的糖类

化合物脂类

有机化合物蛋白质—化学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基本组成单位,分子结构,主要功能。

核酸

各种化合物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

原生质: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化合物

原生质

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它又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

(不包括细胞壁)(B)

一、构成细胞的化合物(C)

(一)细胞中各种化合物占细胞鲜重的比例(P12表格)

1、含量最多的是水;

2、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二)存在形式和功能

1.水(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结合水:

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组成成分(与其他物质结合或被吸附在亲水性物质的周围,不能自由流动)

自由水:

良好的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输营养和废物

2.无机盐

(1)形式:

大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

(2)功能:

①组成成分(Mg2+→叶绿体Fe2+→血红蛋白);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血钙过低→抽搐);

③维持细胞的渗透压(细胞内外的无机盐含量)和酸碱平衡(血液中的缓冲对)

3.糖类

(1)元素组成:

CHO

(2)种类

六碳糖:

葡萄糖(重要的能源物质)

①单糖五碳糖:

核糖C5H10O5(RNA的成分)脱氧核糖C5H10O4(DNA的成分)

其他:

果糖、半乳糖

植物:

蔗糖、麦芽糖

②二糖

动物:

乳糖

淀粉、纤维素

③多糖

(C6H10O5)n动物:

糖元(肝糖元和肌糖元)

(3)转化关系

二糖

单糖

CO2+HO2+能量

多糖

(4)功能:

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

细胞和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4.脂类

CHO(NP)

①脂肪:

(CHO)储能等

②类脂:

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基本骨架)

胆固醇

③固醇性激素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

维生素D

5.蛋白质

CHON(S)

(2)基本单位——氨基酸

①种类:

约20种

②通式:

③结构特点:

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连在同一个C原子上,R基不同导致种类不同(R基中有些为烃链,而有些含有-OH、-SH、-NH2、-COOH等官能团)

(3)多肽

①形成:

脱水缩合(肽键:

-CO-NH-)

②构成:

多个氨基酸分子经脱水缩合形成含有多个肽键的的化合物

如:

n个氨基酸

n肽(含有n-1个肽键)+(n-1)分子水

③结构:

链状(即肽链,一条或数条肽链通过特定的化学键形成具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4)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①结构多样性:

(原因)

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

如人和动物的肌肉

催化作用:

如酶

②功能多样性:

运输作用:

如血红蛋白、载体

调节作用:

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免疫作用:

如抗体

(5)相关计算

1肽键数=脱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2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

氨基酸数-18×

脱水分子数

3蛋白质质含-NH2、-COOH的“至少”量=肽链条数

6.核酸

CHONP

(2)基本单位——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脱氧核糖核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磷酸

(3)分类和分布

脱氧核糖→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酸(DNA):

含氮碱基+磷酸+五碳糖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核糖→核糖核苷酸→核糖核酸(RNA)

主要存在于细胞膜质中。

(4)结构和功能

结构:

具有多样性,是指DNA或RNA中碱基序列的多样性。

功能: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三)小结

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但任何一种化合物都无法单独完成某项生理活动,只有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生命现象。

细胞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组织结构形式。

实验一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教学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实验原理

1.可溶性还原糖+斐林试剂→(浅蓝-棕-)砖红色沉淀

呈色反应2.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苏丹Ⅳ染液→红色)

3.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实验程序

一、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选材:

含糖类较高、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组织。

制浆

制备组织液过滤(用一层纱布)

取液

(注:

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使用)

结论:

可溶性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加热煮沸的过程中生成砖红色沉淀。

关键步骤:

斐林试剂现用现配及用量。

二、脂肪的鉴定

取材:

花生种子(浸泡3-4小时)将子叶削成薄片

(1)最理想的薄片

(2)在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染液(2-3min)

制片(3)去浮色

(4)制成临时装片

观察:

在低倍镜下寻找已着色的圆形小颗粒,然后用高倍镜观察。

脂肪能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子叶削成理想薄片。

三、蛋白质的鉴定

选材与制备组织样液:

卵清或黄豆(浸泡1-2d)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先加试剂A再加试剂B。

实验的注意事项

1.还原性糖:

分子中含有醛基的糖。

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但是蔗糖不是。

2.斐林试剂很不稳定,帮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0.1g/ml的NaOH溶液)和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配制,将4-5滴乙液滴入2ml甲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

3.双缩脲试剂的使用,应先加试剂A(0.1g/ml的NaOH溶液),造成碱性的的反应环境后,再加试剂B(0.01g/ml的CuSO4溶液)。

否则,紫色会被Cu(OH)2的蓝色遮蔽。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细胞膜的自由扩散

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主动运输

细胞膜

原生质细胞质

真核细胞细胞核→真核生物

细胞绝大多数)细胞壁细胞生物

原核细胞(支原体、细菌、蓝藻、放线菌)→原核生物

(一)成分:

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和少量糖类(位于膜外侧)(参阅小资料中的表格,注意蛋白质和磷脂含量的大小关系)

(二)结构:

(观察图2-4,注意糖链的分布)(D)

1.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的基本骨架。

2.蛋白质分子镶在膜的表面,有的嵌插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3.膜外表面的有些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糖被。

(三)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两种成分都可流动)

(四)功能(D)

1.保护:

与外环境隔开,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

2.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

(1)自由扩散:

物质由高浓度→低浓度。

如O2、CO2、甘油、乙醇、苯;

HO2,脂溶性维生素(物质)。

影响速率的因素:

浓度差或分压差。

(2)主动运输:

物质由低浓度→高浓度,需载体、能量。

若物质由低浓度→高浓度则必为主动运输,但主动运输不一定都是由低浓度→高浓度。

另外图中由细胞外向细胞内也是不一定的。

如:

葡萄糖、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和各种离子(矿质离子、有机基团)

意义:

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对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影响速率的因素:

载体、能量(直接)温度、PH(间接)

(3)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

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

其他功能:

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和免疫等

(五)功能特性:

选择透过性(选择透过性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期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注意与半透膜比较)

附:

细胞壁:

植物细胞具有;

化学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

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注意其他有细胞壁的生物类型。

二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质基质

细胞质线粒体

的结构叶绿体

和功能内质网

细胞器核糖体

高尔基体

中心体

液泡

二、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

(一)细胞质基质

1.悬浮各种细胞器

2.为细胞新陈代谢提供场所、物质和环境条件。

如ATP、核苷酸、氨基酸等。

(二)细胞器

1.线粒体

(1)结构:

双层膜、嵴(扩大膜面积)、基质

(2)成分:

呼吸酶、DNA等

(3)功能: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新陈代谢旺盛处分布较集中)

2.叶绿体

双层膜、基质、基粒(扩大膜面积)等

色素、光合酶、DNA等

光合作用的场所

(4)分布:

植物细胞特有

3.内质网

单层膜

(2)分类:

滑面型、粗面型

增大膜面积;

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

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4.高尔基体

(1)结构:

扁平囊、单层膜

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与纤维素的分泌有关)

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5.核糖体

(1)成分:

蛋白质、RNA和酶(这时的酶有指RNA的)

(2)功能: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附着核糖体:

合成分泌蛋白(如抗体、酶、蛋白质类激素)和膜蛋白

游离核糖体:

合成结构蛋白(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和特殊蛋白(如血红蛋白)

(3)分布:

所有细胞生物都具有核糖体

6.中心体

两个中心粒、无膜结构

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

7.液泡

单层膜、含细胞液

储存物质(糖类、无机盐、色素、蛋白质等)与渗透吸水有关

一般植物细胞才具有

【例析】

1.真核细胞具有的七种细胞细胞器中,哪些具有双层膜?

哪些具有单层膜?

哪些不具有膜结构?

2.真核细胞具有的七种细胞细胞器中,哪些在植物细胞中可以找到?

哪些在动物细胞中可以找到?

在显微结构或者亚显微结构中发现哪些细胞器就可确定为植物细胞或者是动物细胞?

3.你能举出哪些细胞的细胞质中是不具有线粒体的?

2.你能举出哪些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是不具有叶绿体的?

实验二、三观察叶绿体及细胞质的流动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形态和分布。

取一片在光下培养一段时间的新鲜黑藻。

用镊子夹取一片幼嫩的小叶,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盖上盖玻片。

制片

注意:

叶片随时保持有水状态。

低倍镜:

找到叶片细胞,移到视野中央。

观察1.调整显微镜,学会使用高倍镜。

高倍镜2.找到叶片细胞,进一步找到叶绿体,详细观察其形态、分布情况。

3.以叶绿体作为参照物,观察细胞质流动情况,判断其细胞质的流动方向及速度变化。

绘图(略)

实验中的注意点:

1.细胞质是不断流动的。

流动有利于物质的运输和细胞器的移动,从而为细胞内的新陈代谢提供所需的物质和条件。

2.观察时注意两种细胞器:

叶绿体(作移动的标志物)液泡(细胞质流动是围绕液泡进行的。

3.促进流动的方法:

光照15-20min;

调节水温在25℃左右;

切伤部分叶片。

附加实验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1.显微镜的结构

光学系统:

目镜、物镜、反光镜

显微镜

机械系统:

镜座、镜柱、镜臂、载物台、压片夹、遮光器、镜筒、粗(细)准焦螺旋等。

(1)对物镜目镜等的认识

有螺纹

物镜接物透镜口径:

口径大的放大倍数小,口径小的放大倍数大。

放大倍数与物镜长度:

长度大的高倍物镜,短的为低倍物镜。

工作距离:

低倍物镜的工作距离约为5mm左右,高倍物镜约为1mm。

无螺纹

目镜接目透镜口径:

放大倍数与目镜长度:

长度大的低倍目镜,短的为高倍目镜。

准焦螺旋:

旋转方向与镜筒升降的关系;

使用高、低倍镜时使用螺旋的类型和方法。

反光镜:

平面镜与凹面镜及何时使用的问题。

2.显微镜的成像

(1)成倒立虚像:

成像过程略

.我姓邱,若在载玻片上用钢笔写一个“邱”字,在显微镜目镜中观察到的是

怎样一个字?

.若在显微镜下发现黑藻细胞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顺时针方向,则细胞质流动

的实际方向如何?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目镜的放大倍数

(变化:

不同长度目镜、物镜、不同透镜口镜、不同工作距离的组合。

放大倍数的实质:

放大的是长度或宽度,不是面积。

.在放大40倍的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一行(或一列)4个细胞,则放大倍数为160

倍时,视野中还能看到几个细胞?

.在放大40倍的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一块正方形组织共有16个细胞,则放大倍数为160倍时,视野中还能看到几个细胞?

.物和像的移动:

物和像的移动方向相反

在显微镜下找适于观察的细胞时,最好在低倍镜下移动玻片寻找。

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在视野右上方发现一个中期细胞,为在高倍镜下对细胞中染色体进行计数,首先须将该细胞移到视野中央。

请问该如何移动玻片?

思路:

像的位置→想怎么移?

→像怎么移?

→物(或玻片)怎么移?

1.显微镜的使用

(1)低倍镜的使用:

取镜→安装目镜、物镜→对光→放置装片→下降镜筒→调焦→看清物像

对光:

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用最大的光圈,转动反光镜使光路通畅,看到白亮视野。

(此时反光镜并不正对着光源)

下降镜筒:

下降时须侧面注视物镜头,避免物镜头接触装片,对玻片和物镜头造成损伤。

(2)高倍镜的使用:

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调焦→调整光圈和反光镜

→看清物像

调焦:

使用高倍镜时,只允许作用细准焦螺旋。

调整光圈和反光镜:

高倍镜视野比低倍镜要暗,为看清物像可调高亮度(如使用大光圈和凹面镜等);

在观察无色透明料时,通常过亮的视野不利于观察,此时应将视野适当调暗。

(3)光学构件上异物的判断

异物消失(或随之移动)→异物在目镜上

发现→换目镜(或异物不消失异物消失→异物在物镜上

异物转动目镜)(或不随之移动)→换物镜

异物不消失→移动玻片

异物在玻片上←异物移动

(注意:

反光镜上的异物,在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

三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核膜

细胞核的结构核仁

细胞核染色质

的结构细胞核的主要功能

和功能细胞大小

细胞壁和细胞膜

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质

核区

三、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一)结构

1.核膜:

双层膜,上有核孔(是mRNA、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的通道),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葡萄糖)可以通透核膜。

2.核仁:

核仁在细胞分裂时会周期性消失和重建。

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3.染色质:

DNA和蛋白质为主,还有少量RNA。

(2)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

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二)功能:

储存遗传物质、DNA复制、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控制中心。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核,仅有细胞膜,少量的细胞质和大量血红蛋白构成。

它既不生长,也不分裂,寿命也短。

请解释原因。

无细胞核。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活动控制中心,缺少了细胞核,不能持续产生mRNA,及时更新和补充蛋白质,从而使细胞既不生长,也不分裂,寿命缩短。

(三)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结构

(1)细胞壁:

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结合成的化合物。

(有细胞壁的生物:

植物、原核生物、酵母菌)

(2)细胞膜:

成分和结构与真核生物相似

(3)细胞质:

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没有其他细胞器。

(4)核区:

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

(原核细胞最主要特点)DNA裸露,不与蛋白质结合,因此没有染色体。

.某种生物若被称为“×

×

菌”,如何判断它是否是原核生物?

放线菌原核生物

细菌:

(形状:

球、杆、螺旋或弧)菌、乳酸菌、固氮菌等菌

酵母菌

真菌霉菌真核生物

大型真菌(菇类)

小结:

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正常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第二节细胞增殖

细胞增殖是生物的重要基本特征,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细胞分裂新间期

细有丝分裂——细胞周期前期

胞中期

增无丝分裂细胞分裂期后期

殖减数分裂末期

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单细胞生物:

产生新个体

细胞增殖产生新细胞→补充衰老死亡细胞

(方式:

分裂)多细胞生物产生生殖细胞,形成受精卵,最终发育成新个体

一、有丝分裂(分裂的主要方式)

(一)细胞周期

概念:

从一次分裂完成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是一个细胞周期。

包括间期和分裂期,间期用时远长于分裂期。

(二)间期:

染色体复制、DNA分子数目加倍。

G1:

DNA合成前期,进行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用时最长)

间期S:

DNA合成期,进行DNA的复制。

(用时居中)

G2:

DNA合成后期,进行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用时最少)

经过间期后的染色体(质)上,每个都含有2分子DNA,2个染色单体。

(三)分裂期:

复制的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子细胞中(各分裂相中染色体的变化)

染色质→染色体;

核仁解体、核膜消失

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1)前期出现纺锤体

由两组中心粒发出的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染色体散乱分布

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赤道板是个位置,无具体结构)

(2)中期

染色体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