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3单元 第6讲 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84303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3单元 第6讲 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3单元 第6讲 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3单元 第6讲 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3单元 第6讲 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3单元 第6讲 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3单元 第6讲 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docx

《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3单元 第6讲 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3单元 第6讲 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3单元 第6讲 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docx

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第3单元第6讲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第6讲 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发达的农业

1.生产工具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2.灌溉工具

唐朝时创制筒车。

3.土地制度

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

4.重心南移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唐朝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

中国古代农业,自成体系;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农业和手工业存在着密切关系:

(1)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2)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手工业是农业的重要补充而处于从属地位。

二、手工业的进步

1.冶金业

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3.纺织业

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三、商业的发展

1.发展表现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市场广泛,唐朝开始征收茶税;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唐朝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2.市的发展

(1)发展:

唐代“草市”作用显著,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2)特点:

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

3.商业都会

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等。

4.对外贸易

唐朝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

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四、经济政策

1.西汉至唐,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2.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唐代商业发展的启示

(1)社会安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的政局、和平的环境,发展经济都是空谈。

(2)广开国门,加强国际贸易与国际交流。

当前世界缺乏国际贸易与交流,经济的发展就会停滞与落后。

(3)重视农业生产与交通道路建设。

(4)完善市场制度。

诸如:

商品产销、流通监管、产权维护、灵活金融制度、保险制度。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探究1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史料 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缺少向乡村提供产品……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

——易中天《中华文化史》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主要原因。

指出这种联系给农村带来的影响。

 史料为评论性材料,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认为中国古代的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

 

(1)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当时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经济上城市对农村有着较强的依赖性。

(2)影响:

乡村经济受到城市的压迫和控制,导致城乡矛盾激化;受到城市的剥削,导致农村经济日益落后。

 先秦至唐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1)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探究2 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史料一 下表是中唐以前和中唐以后长江以南及以北灌溉水利工程数量表(单位:

个)

   地区

时间

工程  

类别  

长江以北

长江以南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灌溉

98

29

23

938

史料二 下表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

座)

   时间

区域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概述史料一和史料二中两个表格中的变化及反映的实质问题。

 

(1)史料一反映了中唐前后,长江以北的灌溉水利数量与长江以南的灌溉水利数量的比较。

(2)史料二,可以从纵向比较东汉后期与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县城数量;也可以从横向比较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县城数量。

 变化:

史料一,长江以北的灌溉水利数量,在中唐以前,多于长江以南;而中唐以后,长江以南的灌溉水利事业发展迅速,灌溉水利数量大大多于长江以北的灌溉水利数量。

史料二,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

实质问题:

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南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方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家国情怀感悟隋唐时期的丝绸之路

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平台

 材料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

唐时,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路,叫作“广州通海夷道”,这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

当时通过这条通道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其中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为四大宗出口货物;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

……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

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

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赵丰《唐朝的丝绸之路》

思考:

根据材料,分析唐宋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及社会作用。

【提示】 特点:

交往范围广泛;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

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传入中国的主要是外国的土特产、物种、艺术等;货物输出伴随着文化传播,在交往过程中,形成中华文化圈。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彰显隋唐时期中华文明的繁荣

(1)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高度繁荣,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对外交往频繁,受到各国仰慕,逐渐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

(2)唐时的海上航路反映了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范围广泛。

对外交流的物品,反映了隋唐时期交往的领域全面,从交流的内容看,中国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共同反映了唐宋时期对外交往促进了唐宋经济文化的繁荣,丰富了人民的经济生活。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南通二模)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现实生活。

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  )

时期

图像名称

牛耕法

耕犁

初唐

陕西三原李寿墓壁画牛耕图

二牛抬杠

直辕犁

盛唐

敦煌23窟牛耕图

一牛牵引

直辕犁

敦煌445窟牛耕图

二牛抬杠

曲辕犁

晚唐

安西榆林窟25号壁牛耕图

二牛抬杠

直辕犁

A.曲辕犁普及于盛唐

B.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

C.唐朝犁耕形式多样

D.晚唐铁犁牛耕推广缓慢

C [从表中“牛耕法”“耕犁”可以看出形式多样,故选C项;表中显示盛唐曲直并用,故排除A项;牛耕图不能推断西北地区农耕技术领先全国,故排除B项;晚唐牛耕图不能反映推广缓慢,故排除D项。

]

2.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处徒刑一年。

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判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反映了(  )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C [唐宋两朝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与奖励耕战无关,故B项错误;上述规定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D项错误。

]

3.唐中期以后江南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渐上升为全国性城市,当时广为流行的“扬一益二”之说就是较好的证明,广州也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材料现象说明(  )

A.南北政治局面的不同

B.城市区域分工日益深化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城市经济属性不断增强

D [材料论述了江南一些城市的发展状况,而且偏重经济,与政治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信息“扬一益二”“广州”并未体现区域分工的不同,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两宋之际,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扬一益二”“广州”都是强调其商品经济繁荣,故D项正确。

]

4.《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

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此处的“市”是(  )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地方自治的市镇

C.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D.沿街开铺的街市

C [南北朝时期,“草市”即已形成,且政府对这种“草市”实行行政管理,故A项错误;“草市”虽是民间集市,但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并非地方自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可知,政府对市在时间和空间上实行严格管制,故C项正确;唐代的市尚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沿街开铺,故D项错误。

]

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农业的发展

1.生产技术

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政策

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土地出租时,多采用订立契约的形式,地租以实物为主。

3.灌溉工具

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

二、手工业的进步

1.制瓷业

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2.纺织业

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3.冶金业

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

三、商业的繁荣

1.表现

(1)宋朝:

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2)元朝:

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2.“市”的发展

(1)坊和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3)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3.对外贸易

(1)两宋:

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设立市舶司,专管海上贸易,制定了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

(2)元朝:

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