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Word文件下载.docx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Word文件下载.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字注音用圆括号,多音字注音用方括号。
课文中的生字,都是注的本音,有些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变调或读轻声,将在教参中加以提示,供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参考。
三、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200字,会写200字。
3、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主要是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四、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2、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
3、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4、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所用课时
第一周2.13-2.171、2、3课7课时
第二周2.20-2.244、园地一7课时
第三周2.27-3.35、6课6课时
第四周3.6-3.107、8、园地二7课时
第五周3.13-3.17园地二、9、107课时
第六周3.20-3.2411、12、园地三8课时
第七周3.27-3.31园地三、13、147课时
第八周4.3-4.715、16、园地四8课时
第九周4.10-4.14园地四、复习7课时
第十周4.17-4.2117、18、6课时
第十一周4.24-4.2819、208课时
第十二周5.1-5.5
第十三周5.9-5.13园地五、21、226课时
第十四周5.16-5.2023、24、园地六7课时
第十五周5.23-5.27园地六、25、267课时
第十六周5.30-6.327、28、园地七7课时
第十七周6.6-6.10园地七、29、307课时
第十八周6.13-6.1731、32、园地八8课时
第十九周6.20-6.24复习
第二十周6.27-6.30考试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1、古诗词三首2、桂林山水3、记金华的双龙洞4、七月的天山语文园地一
单元整体目标:
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景观,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探索自然的欲望。
2、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习文中优美的词句,积累语言,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
4、能够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是以"
自然奇观"
为专题编写的,所选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的美景、奇景,画面感很强。
四篇课文中有三篇都是名篇,描绘生动、形象,语言相当精彩。
根据本组课文的特点,学习本组课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
同时,要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体会意境,想象画面,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单元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
单元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课时划分:
1、古诗词三首(两课时)2、桂林山水(两课时)3、记金华的双龙洞(两课时)4、七月的天山(一课时)语文园地一(五课时)
1古诗两首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
谁来背给大家听?
今天,我们再学两首,这两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
(板书课题:
古诗两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
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
单独地坐。
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
(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
(尽:
没有了。
孤云:
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
休闲,休息。
厌:
满足)
诗句意思:
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
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
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
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
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师:
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
洞dò
ng、潭tá
n、螺luó
、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引导学生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多媒体出示)
相:
相互。
和:
和谐、协调。
湖光:
湖水的光。
秋月:
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理解得真不错。
引导学生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
是指洞庭湖面。
未:
没有。
磨:
磨拭。
镜未磨:
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
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出示实物:
白银盘和一个青螺):
你看到了什么?
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
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后反思:
2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初步了解桂林山水形成的原因。
2、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对推动当地社会发展的作用。
3、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课前调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课堂展示,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提炼,提升学生的桂林山水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探索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教学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学生根据教师要求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2、制作反映桂林山水成因的课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
先看看山吧。
著名的五岳是各具特点,还有天下第一山——黄山、难识真面目的庐山等座座都令人流连忘返;
再看看水,浩浩荡荡、滚滚东流的第一大河长江,中华民族的摇蓝黄河振撼人心,秀美的西湖,明镜般的天池又让人心旷神怡。
正是这样的山山水水将祖国大地装典得格外美丽。
(课件展示1)
在祖国众多美景中有一处非常特别,她的山水极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她以雄奇秀逸的丰采,使每一位到这游览的人的心灵受到触动,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最美好的语赞美她,讴歌她。
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诗,我给大家读读:
诸峰如笋拔垢起,碧玉含翠竖云端。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在老师的描述中你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著名的风景区了吗?
(板书:
桂林山水)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桂林山水》,共同去领略那儿的独特景象。
二、新授
第一部分:
了解桂林的地理位置、历史、名称由来。
1、既然我们要去桂林游玩,首先就要了解一些桂林的基本情况。
请同学们打开课前老师发的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上的这段话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先请大家:
(1)读一读这段文字
(2)指一指:
地图中桂林的位置
(3)算一算:
桂林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
2001+214-1=2214年
(4)说一说:
桂林名称的由来
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互相讨论。
2、学生回答,老师相应补充:
(1)请学生来指图。
(评价)能不能再给大家说说桂林在哪个自治区,在什么方位?
(2)桂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她不仅是驰名中外的风景旅游城市,从古至今还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云集在此,所以又有“文化城”的美称。
早在1982年就成为了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3)大家想象一下,金秋时节,在郁郁葱葱的桂树掩映下的桂林,不时飘来阵阵桂花的香气,真是令人心醉呀!
3、过渡:
同学们桂林的名字美,她的风景更美!
所以古往今来,人们都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
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评价)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桂林山水可以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呢?
第二部分:
感觉桂林秀山、清水、奇洞的景色(教学重点)
1、请同学们打开书P115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正是独具特色的秀山、清水、奇洞构成的锦绣画卷使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2、那么,桂林的山究竟是如何秀美?
水是怎么清澈?
洞又有多奇特呢?
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好的。
课前我们班同学已经分成了三大组,每一组围绕一个主题,按照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纲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学习。
现在就要请三组同学分别来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了。
比一比,哪一组介绍的最好。
(1)我们就按照顺序,首先请第一组来介绍山。
师总结:
好,让我们用掌声感谢第一组的介绍。
现在我明白了“诸峰如笋拔地起,碧玉含翠竖云端”的含义了。
桂林的山真是神姿仙态,婀娜秀丽啊!
(2)接着请第二组同学给我们介绍水。
同样也用掌声感谢第二组的介绍。
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他们在介绍漓江的水时仍离不开讲桂林的山,是吗?
其实这正是桂林山水的独特之处,秀山围绕着清水,清水倒映着秀山,山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所以才会形成“百里漓江,百里画廊”的奇观!
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句,来体会它的含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3)最后再请第三组来介绍洞。
我们也要感谢第三组的介绍。
这奇幻多姿的岩洞被人们称为瑰丽无比的“艺术宫殿”,真是名符其实!
我想无论是谁看到这种神奇的景像都会叹为观止的!
可以说桂林的奇洞美石为桂林山水锦上添花。
3、刚才三组同学介绍得都很精彩,真是分不出谁最好。
通过你们的介绍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秀美、水的清澈和洞的神奇,领略了“三绝”的绝妙之处。
大家想想,单独着桂林的山、水、洞都已如此美,如果三者浑然一体,那将是多么妩媚多妖,仙境般地桂林风景啊!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段录像,整体地欣赏一下桂林美景。
(看录像,课件展示2)桂林山水真是太美了!
难怪人们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第三部分:
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教学难点)
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林秀美的山、清澈的水、奇特的洞、美妙的石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一起去初步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
(1)请大家看书P116-117桂林仙境的奥秘这一部分的2、3自然段,先自己读读,再讨论讨论:
桂林山水形成的二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石灰岩:
它是形成桂林山水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石灰岩就没有今天的桂林山水。
*含有二氧化碳水:
CO2水;
(教师板书)
(2)关于这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有没有问题要提?
学生提问,教师归纳为两个问题。
①什么是石灰岩?
②石灰岩是怎么形成的?
③什么是石钟乳、石笋?
(3)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动画演示。
(课件展示3)
①看一段动画介绍。
现在有没有明白什么是石灰岩,它是怎么形成的了吗?
今天桂林的山、水、洞、石就是由石灰岩发育而来的。
②为什么要含有CO2的水?
桂林的雨水中为什么含有CO2?
含有CO2的水是怎样使石灰岩形成桂林的山、水、洞、石?
接下来我们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请大家继续看动画介绍,答案就在里面,仔细听认真看呀!
(课件展示4)
③什么是石钟乳、石笋、石柱?
看动画介绍。
(课件展示5)
(3)小结:
同学们,你们看,含有CO2的雨水,既像一位雕塑家,又像一位美容师。
经过几百万上,把石灰岩塑造、打扮成了繁花似锦、千姿百态的山、峰、洞、石,形成了桂林的仙境。
2、同学们现在一定觉得大自然特别神奇,的确大自然充满了无穷的奥秘,等待着你们不断地增长知识去控索。
刚才我们解决了大家提出的一些问题,还有一些问题也很容易值得探索,大家如果有兴趣,课后我们还可以一起继续去研究。
3、同学们,其实在我国云南石林、广东肇庆也有一些由石灰岩形成的峰林;
华北地区也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可为什么它们没有形成象桂林这样秀美的山水,为什么人们唯独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呢?
(1)看屏幕上这段话,自由读,想想原因(互相说说桂林山水能甲天下的原因)(课件6)
(2)指名说。
①桂林一带的石灰岩分布广、厚度大、质地纯净。
教师小结:
对!
尽管石林、庆肇的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净,但由于面积小,分布不广,所以不能形成“桂林山水”那样雄伟壮观的气派。
②高温多雨的气候又给桂林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华北地区虽然有大面积的石灰岩,但气候干少雨,比较寒冷,因此难以形成桂林婀娜多姿。
正是因为这些优越的条件,使桂林的风景,不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发育的完美上,都是独树一帜,天下第一。
第四部分:
桂林山水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桂林山水,引来无数旅游观光的中外游人,令他们留连忘返。
那么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呢?
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
(1)第一个影响是什么?
(她让世界了解了我国的锦绣河山和灿烂文化,增进了我国与世界的社会交往)
①让我们来读读一些国际友人游览过桂林后的感想。
(出示课件7,请四名学生读)
②这些话语是国际友人对桂林极高的评价,从他们的评价中我们不难发现:
桂林已经成了一扇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已经让无数的外国人领略到了我们国家山水的神奇和文化的灿烂。
(2)第二个影响是什么?
(她使中国人面对这举世无双的国宝,感到无比骄傲。
①我们班上有几位同学是去这桂林,亲身感受到了桂林的美,而大部分同学是通过这节课了解了桂林,那么你们面对这举世无双的车宝是怎样的心情呢?
②你看连江总书记游览过桂林后都激动地讲了这番话。
人们一起读读。
(出示课件8江总书记的话)
③我想这句话是最能代表每一位看到桂林山水的中国人内心骄傲、自豪的感情了。
(3)还有什么影响?
(她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增加了社会财富,从而推动了社会前进),请大家看一组资料。
(出示课件9)
2、总结:
从这几个数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桂林的旅游业的确不仅沟通了中国与世界的社会交往还增加了国家和地方的社会财富,促进了桂林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五、课后活动。
同学们,桂林的山水如此美丽,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桂林人民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个资源,每年都要隆重举办“山水旅游节”,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
今年将举行新世纪的第一个“山水旅游节”,老师要请大家一起来当小小设计师。
我们来看看课后活动的内容。
同学们可以个人设计,也可以合作设计。
我们要进行评比。
把好的设计寄给桂林市旅游局。
如果被选中,你设计的标志和宣传语说不定就会传遍大江南北,传到世界各地,这也是对桂林旅游业的一个贡献,同学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六、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甲天下
秀山诸峰如笋拔地起
石灰岩清水碧玉含翠竖云端
含二氧化碳的水奇洞群峰倒影山浮水
无山无水不入神
3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一课时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课题)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
(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
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电脑软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l)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4)教师:
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
这段交待了什么?
(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l)教师:
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
“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
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
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电脑课件,将沿途看到的山、花、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