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品德问题的区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76917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品德问题的区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品德问题的区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品德问题的区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品德问题的区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品德问题的区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品德问题的区分文档格式.docx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品德问题的区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品德问题的区分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品德问题的区分文档格式.docx

上述两个例子所发生的混淆,属于心理问题品德化。

把心理健康问题品德化一部分来自缺少心理学知识,一部分来自陈旧的教育理念。

不难看到,碰到心理健康问题扣上品德的大帽子,对学生是很不公平的,非但不能解决学生已经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很难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反而有可能加重学生的思想负担,造成对学生的心理伤害,

相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有个中学教师反映过如下情况,“班里有一个学生,在听说过人格分裂的词之后,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到了借口。

他每次犯了错误之后假装全部忘记,并声称自己被‘宾斌’——即他给自己的所谓第二人格起的名字——所控制了,自己没有任何印象。

”这位教师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发现了真实问题所在。

但若这位教师没有能力分辨品德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任随学生将品德问题归为心理健康问题,其结果就只会纵容学生的错误,使学生逃避责任和惩罚,其错误则得不到纠正。

在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中的描述的一个孩子也是这样,他打着精神病的旗号,做出各种不良行为。

以上两例中的情况,属于品德问题心理化。

品德问题心理化的弊病也是明显的,明明是学生有不良的习惯或嗜好,甚至有品德缺陷,却躲在“心理问题”的挡箭牌后面,放任自己的坏毛病而不改正,反倒要求得到别人的理解。

如果教师不具备识别能力,及时揭开事情的真相,学生的不良行为就不能得到制止,严重者甚至可能发展为触犯刑法的法律问题。

总之,无论心理健康问题品德化,还是品德问题心理化,都会对学生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都不利于学生未来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不过总的来说,品德问题心理化不那么常见,我们需要重视这个方面,主要是防范性的。

2.典型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典型的品德问题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

它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例如,某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若是根据学生守则的要求,一贯诚实坦白、明辨是非、遵守纪律、热爱集体,我们便说这个学生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这些特征是符合道德规范(学生守则)要求的(俞国良2004)。

以下情况通常属于品德问题:

有意破坏班级纪律,借打闹故意伤害同学,损人利己,倚仗自己的个高,力气大,欺负弱小同学,欺负女同学,将自己的鼻涕涂于前桌同学的头发上,当监考教师发现看周围同学的答案后,用很难听的话漫骂教师,等等。

对学校教育而言,面临着一个最重要的品德问题是作弊,这几乎肯定是品德问题而不是心理问题。

以下情况通常属于心理健康问题:

在人际交往上处处防备别人,易被激惹,时时处于攻击状态,别的同学笑,就觉得是在笑自己,于是就冲那个同学吵;

在性格上有些不良倾向,或自卑、或冷漠,苛求完美;

在认知上看问题偏激,导致情绪上的不稳定,教师批评几句就想跳楼,当不上班干部就想自杀;

在学习上,考试焦虑,一到考试,脑子里就出现杂七杂八的怪念头:

我的笔不好用,怎么写的字这么难看?

这个题目是否出错了,怎么读了三遍还不懂。

等等。

3.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的交织

学生中更多的问题是心理因素和品德因素混在一起的。

而且,有时候心理健康问题会引致品德问题,反过来,品德问题也可能引致心理健康问题。

在这些情况下,教师要注意避免把同时混杂着心理健康问题和品德问题的行为简单归结为某一单一因素。

北京青年报上曾提供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的品德问题的一个实例:

有一个学生,从小曾连续受过伤害,于是对周围人极不信任,觉得世界很黑暗,形成了对世界消极的、敌视的歪曲的认知图式。

上学后她学习很好,也很有能力,还是个班干部。

她会主动帮别的同学打水喝,但是同时她又会偷偷往里吐口水,结果被学生们发现,她们表示大为不解。

又如,新华社电:

“因缺少家庭温暖而产生畸形心理,12岁女孩在村内先后纵火40余起。

”(北京青年报,06-1-9)

品德问题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实例:

有个女生她经常偷班里同学的东西,这次又发展为偷别人的手机,然后给卖掉了,她的偷窃行为已成为了一种习惯,发展到不偷手机不舒服,恋上偷手机的行为了。

同时既有心理又有品德的问题的典型莫属闻名的马加爵案了。

马加爵既是一个极端心理缺陷、又有极端品德缺陷的特例。

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化学院2000级学生马加爵在自己的宿舍内连杀四名一起学习生活了四年的大学同窗,被绳之以法。

马加爵尽管学习很好,但是自以为是,惟我独尊,极端自私,不知何为自我约束或遵纪守法;

因为一点点小事去算计他人,甚至精心策划谋杀过程,他在品德方面的问题,恐怕无大异议。

但是,马加爵同时也明显有心理缺陷。

专家们分析,使马加爵犯罪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于他强烈的极压抑的情绪特点,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报道上如此描述马加爵:

他比较内向,不太和人交往,内心情感体验细腻,但不擅长通过言语表达,高度压抑,一旦做出情感情绪反应就相当强烈,与引起这一情感、情绪的诱因完全不成比例。

在连杀四人被抓获后,他谈到犯罪动机时,竟然仍一直强调:

“我打牌没有作弊,是邵瑞杰在冤枉我!

”。

他性格上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谈论任何事情时都以“我”为主题词,“我”的出现频率极高。

他从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

这种性格缺陷特征是许多犯罪人所共有的心理特征之一。

二、区分标准参考

心理健康问题和品德问题的区分虽然重要,但在现实中教师经常不能做出适当的区分。

两者经常难以区分,这有很多原因。

一个原因是部分教师欠缺基本的心理学知识。

同时教育观念陈旧,碰到问题就不假思索地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

另一个原因是几类问题有着错综复杂的相交和联系,有时在心理健康问题和品德问题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在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有时混杂着这两类性质的问题,加以识别的确有难度。

宽泛意义上的心理问题则有时是心理障碍问题,有时则是心理发展上的问题。

换言之,如上部分所说,除了品德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学生身上还可能出现其他性质的问题。

最后,几种问题的区分标准具有相对性。

同一种行为,在不同的时代、社会,标准就不一样,例如,同性恋倾向,在有的时代、社会被认作是品德问题,在有的时代、社会被认作是心理健康问题,在有的时代、社会则被视为正常。

因此,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教师的判断也不一样,甲说是品德问题,乙说是心理健康问题,丙认为根本没有问题。

区分品德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的相对性和可变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标准。

相反,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建立多数人认同的相对客观的标准,使得在问题出现时,我们的判断有据可依。

下面我们尝试提出一些初步的标准,希望引发进一步的探讨。

1.品德不良行为求取实际利益,有明确的行为目的

品德不良行为有明显的利益动机,这类行为不仅一般地违背公共行为标准,而且同时达到了利己的目的。

心理健康问题所引发的偷窃固然也违背公共行为标准,但偷窃者并没有明显的利益动机,他偷来的东西并不是为了自己使用或当作商品交换,甚至还可能偷来以后就把偷到的东西扔掉。

有很多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行为可以说是无目的、无动机的。

同是偷窃行为,品德不良的偷窃是以获利为目的的,出于这一目的,只要可能,偷窃者总是会偷最值钱的东西。

对比来看,有心理疾患的偷窃癖却并不在意偷到的东西如何值钱。

他所追求的只是心理满足,在偷窃行为过程中有释放感和满足感。

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都会影响他人。

但是,有无目的和动机是它们的区分。

如果有明确的犯罪动机,那就是犯罪;

如果找不到任何犯罪动机,没有任何理由,那就被认为是心理行为异常。

比如当你接到骚扰电话、危害到你的正常生活时,你首先是气愤,接着就会想,这是为什么?

当你从自身找不到任何缘由时,你一定会判断,“对方的精神肯定有了毛病!

此外,还有一类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行为客观上对别人无大害,受到伤害的倒是行为者本人,如一个具有洁癖的强迫症倾向的学生,不断地洗涤,不但耽误了工作效率、浪费了时间、洗坏了皮肤,而且,洗涤暂短的满足却导致了他自己更强的焦虑。

2.很多出于心理健康问题的不良行为具有强迫性

几个同学聚会,玩得高兴了,到了半夜也不睡觉,在宿舍里大呼小叫,吵得满楼道其他宿舍的学生都无法入睡,这是缺少公德的行为。

有的人每天夜里不出来在楼道走几圈,就无法回到床上入睡,这个人的古怪行为很难自控,是由“偏执、强迫”特征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

通常,偷窃是品德不良行为,出于获利的目的,偷窃者自己只要愿意,就可以不去偷窃。

偷窃癖患者则相反,他甚至知道不应该去偷,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偷窃,而是内心有一种想偷的顽固的冲动,自己无法控制。

这种偷窃冲动有一定的周期,当冲动的紧张度升到一定程度,偷窃行动即带来满足。

偷完之后会后悔,却又重复去做。

3.两者在价值判断相异

品德不良行为有时来自是非不分,价值系统紊乱,与所在社会的规范要求相悖,行为人不认为身体伤害(如打人、推人)、心理伤害(如唾骂、教诨号、伤害感情)和涉及公平、公正的行为(如拒绝分享、偷窃、弄坏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他认为做这些事对他来说并不耻辱,反而十分荣耀。

一个纯粹的心理障碍者的问题行为则不涉及价值问题,只是心理机能的降低。

一个抑郁症患者,心理机能受到损伤,导致社会适应差:

生活无兴趣,工作出差错,自我评价低,情绪低落。

但他在品德判断方面与常人并无不同,他没有丧失是非观念、道德观,不会去故意伤害他人。

4.心理健康问题与生理联系密切

一方面,有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寻到生理的原因。

例如,有研究证明,大脑中的5羟色胺浓度偏低,人就容易产生冲动,冲动时产生的某种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每次冲动时就会产生同样的行为,偷窃癖的偷窃行为就是如此形成的。

另一方面,许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会出现多多少少的身体不适,如失眠、嗜睡,查无原因的头晕、呕吐、腹痛、小便失禁、胸闷、食欲不振等。

家长通常都会带孩子先去医院诊治,一段时间治疗无明显效果后,在生理医生的建议和引导下,家长才会带领孩子来到心理咨询中心。

品德问题则不涉及生理因素。

品德以国家、社会、文化为本位,我们是根据一个社会的共享规范来判定品德不良行为的。

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疾病的例子是非常多的。

比如:

人在情绪激动时可以引起血压升高、心脏病发作;

较大的精神打击可以使人的眼睛突然失明;

情绪郁闷可以引起胃部不适,而且还得到生物学证明:

人在情绪郁闷时胃粘膜呈现充血状态。

5.对标准的运用

一个学习全班第一的男生,因为担心另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中会超过他,就在复习阶段分几次把那个学生的各科教科书偷走,私藏或扔掉。

班主任经调查后,在他又一次偷书的当天找到他询问,他仍能理直气壮地说不是他,并面不改色地请教师检查书包。

班主任一翻书包,当场抓获。

这位同学行为就带有明显的品德问题因素,因为他偷同学书的动机明确,不想使同学考试考好,侵害了同学的利益。

一位中学的优秀班主任就曾遇到过这样的例子,一个住校中学的班干部学生,学习、工作各方面表现出色,但好偷吃同学饭盒里的饭,偷来的饭菜放进嘴里又吐掉,或者随手就扔掉了。

在被别的同学抓到后跪在地上求饶,但事过之后还是去偷。

这位同学的其行为几乎不受自己控制,同时,他自己说,他不去偷就觉得不舒服。

根据这第一条利益原则判断,这位同学的行为并不指向实际利益,偷来的饭菜不是用来享用。

根据第二条强迫性原则,这位同学偷东西,有被强迫的倾向,满足的是自己的心理需要。

根据第三条价值判断原则,这位同学并不认为自己偷窃是正当的,他的偷窃行为不是因为品德感麻木造成的。

后来这位班主任领这位同学到医院检查,果然被判断为有心理健康问题,有历史的缘由。

不过,在这里提供的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案例。

总体上说,我们不赞成用一个或一套标准去套在现象上面。

在大多数情况下,判别标准不是一条一条单独起作用的,而是联合在一起起作用的,而且必须和实际情境配合起来使用。

当代大中学生品德与心理问题的归因分析──兼评两种归因理论

收藏本文

分享

本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中学生的品德和心理问题乃至违法犯罪问题愈来愈引起社会的关注。

这些问题的极端表现往往被传媒所报道,如,河南大学物理系学生周文斌恋爱告吹后杀害恋人全家后又自杀①;

《教师报》报道某初中学生进舞厅要用100块钱买一个性感女郎陪他玩乐①;

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占社会犯罪案件的76o/0①;

各种大中小学生心理测评报告表明,各级各类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检出率为总人数的20%至30%今中小学生夏令营引起的对中国学生的指责:

湖南某中学生担心高考落榜而自杀的事件…·

·

理论分析家认为①,造成这些问题乃至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四个:

一是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

二是学校教育的长期封闭;

三是忽视德育,德育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四是大中学生的心理疾患和个性缺陷。

在这些原因中,许多学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三和四,因而建议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和心理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心理承受力、挫折耐受力,防止心理障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但我认为,在前述四个主要原因中,第一个原因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才是根源的根源。

那种德育失误根源论和心理疾.

2010-10-2709:

56:

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