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南宫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3005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南宫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北南宫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北南宫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北南宫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北南宫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南宫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河北南宫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南宫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南宫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宋代家训的数量远超前代,在体裁上也有自己的创新。

B.宋代家训提倡家庭经营生计,并补充了一些基本原则。

C.宋代家训重视道德教育,也重视参加科举考试教育等。

D.宋代家训与法律有互相依赖之处,但其目的各有侧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辑录体家训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育子弟,这样的方式决定了这种家训的纂述者以士大夫居多。

B.在贫富无定势的宋代社会,士大夫家族积极纂述家训是一种督促家庭成员修身齐家从而维持家族优势地位的手段。

C.宋代以后的家训在治生内容方面,也强调节俭但不吝啬、对公益事业要尽力而为不要吝惜财产的基本原则。

D.宋代家训不仅强调家庭成员要修身齐家,还倡导追求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表明宋代家训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出现的辑录体家训丰富了宋代家训的体裁,它不仅能帮助家族在竞争中获胜,还能维护家族利益使其长期不衰。

B.宋人视俭朴为应该代代相传的传统,这表明宋代百姓家训在治生方面的基本原则要严格于士大夫家训中的相应原则。

C.宋代鄱阳大族洪氏忽视教育子孙,使族中晚辈无人进入士绅阶层,家道走向衰落,洪氏也由士绅人家变回山村农户。

D.宋代家训借助官方势力惩罚犯有某类过错者的方式,体现出家训与法律在追求“治国平天下”理想方面关系密切。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翥,字仲举,晋宁人。

其父为吏,从征江南,调饶州安仁县典史,又为杭州钞库副使。

翥少时,负其才隽,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不以家业屑其意,其父以为忧。

翥一旦翻然改曰:

“大人勿忧,今请易业矣。

”乃谢客,闭门读书,昼夜不暂辍,因受业于李存先生。

存家安仁,江东大儒也,其学传于陆九渊氏,翥从之游,道德性命之说,多所研究。

未几,留杭,又从仇远先生学。

远于诗最高,翥学之,尽得其音律之奥,于是翥遂以诗文知名一时。

已而薄游维扬,居久之,学者及门甚众。

至元末,同郡傅岩起居中书,荐翥隐逸。

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分教上都生。

寻退居淮东。

会朝廷修辽、金、宋三史,起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史成,历应奉、修撰,迁太常博士,升礼仪院判官,又迁翰林,历直学士、侍讲学士,乃以侍读兼祭酒。

翥勤于诱掖后进,绝去崖岸,不徒以师道自尊,用是学者乐亲炙之。

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后已。

尝奉旨诣中书,集议时政,众论蜂起,翥独默然。

丞相搠思监曰:

“张先生平日好论事,今一语不出,何耶?

”翥对曰:

“诸人之议,皆是也。

但事势有缓急,施行有先后,在丞相所决耳。

”搠思监善之。

明日,除集贤学士,俄以翰林学士承旨致仕,阶荣禄大夫。

孛罗帖木儿之入京师也,命翥草诏,削夺扩廓帖木儿官爵,且发兵讨之,翥毅然不从。

左右或劝之,翥曰:

“吾臂可断,笔不能操也。

”天子知其意不可夺,乃命他学士为之。

孛罗帖木儿虽知之,亦不以为怨也。

及孛罗帖木儿既诛,诏乃以翥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翰林学士承旨致仕,给全俸终其身。

二十八年三月卒,年八十二。

翥长于诗,其近体、长短句尤工。

文不如诗,而每以文自负。

常语人曰:

“吾于文已化矣,盖吾未尝构思,特任意属笔而已。

”它日,翰林学士沙剌班示以所为文,请易置数字,苦思者移时,终不就。

沙剌班曰:

“先生于文,岂犹未化耶,何思之苦也?

”翥因相视大笑。

盖翥平日善谐谑,出谈吐语,辄令人失笑,一座尽倾,入其室,蔼然春风中也。

所为诗文甚多。

无丈夫子。

及死,国遂亡,以故其遗稿不传。

其传者,有律诗、乐府,仅三卷。

翥尝集兵兴以来死节死事之人为书,曰《忠义录》,识者韪之。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负其才隽依恃,凭仗

B.诱掖后进引导扶持

C.绝去崖岸山崖、堤岸

D.俄以翰林学士承旨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后已

B.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后已

C.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后已

D.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后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翥年少时,虽有才华,但豪放不羁,不以家业屑其意,其父以为忧。

B.至元末年,张翥受同郡傅岩的举荐,担任国子监的助教,分教上都的学生。

C.在一次朝议时,张翥认为国事有缓有急,实行起来有先有后,关键在于丞相的决断。

D.张翥在诗歌方面,尤其在近体诗和词上很擅长,平日喜欢开玩笑,诙谐,幽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不以家业屑其意,其父以为忧。

”(5分)

(2)吾于文已化矣,盖吾未尝构思,特任意属笔而已。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东马塍①

朱淑贞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注】①东马塍:

地名。

8.第二句中“暗”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要赏析。

9.第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并向往大江永恒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告诫人们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行路难》中表达对人生自信和对理想的追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并填图该题标记;

未填图标记的按11题评改计分。

该题各为2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募捐

碧野

一望无尽的长安街安详地躺在朝雾里,冷风从街两旁的屋顶上一阵阵地往下倾扫,稀疏的人影远远地蠕动着。

一阵风来,又把黄沙飞腾起来,遮蒙了视线。

天空像被寒气凝冻得青紫,街旁矮树的叶落得快完了,有些秃枝在寒风中摇曳着。

慧走在前面,她是自告奋勇地把干粮斜挂在身上,我们的捐册和几个充饥的馒头都放在那干粮袋里。

她算是我们这个小队里的队长,我和老熊并着肩默默地跟着走。

这是南城的一个市集。

我和老熊随着慧走到一家小店门前去,慧把盖了全市学生募捐团的大红印的捐册从干粮袋里取了出来,我把我衣袋里的募捐宣传单也掏了出来。

“掌柜的,日本兵在打我们的绥远了,我们的中国兵冰天雪地里保护着我们的国土。

要晓得我们失掉了绥远,我们就再不能在这北京城里做买卖了!

慧把话停了停,望望站在柜台前的店老板,只见一道惊惶的神色掠过了店老板的脸孔。

忽地围在店门前的买客中的一个发出沙哑的声音:

“我们的绥远失掉了么?

“如果我们老百姓不帮助我们的守兵,绥远是要失掉的!

绥远一失掉,我们在北京城里的人不但不能做买卖,日本兵还要砍杀我们哩!

慧又望了望众人的惊怕的脸色:

“我们不要怕,只要我们全国老百姓肯出力帮忙,不单我们绥远不会失掉,就是驻扎在我们北京城周围的日本兵也要给我们赶走的!

我们老百姓现在最好的帮忙法子,就是捐钱给我们绥远的守兵买皮衣,我们打算买一万件皮衣运到绥远去!

“一万件!

”老熊把一只指头重重地敲了一下柜台。

我把募捐宣传单一边分发给众人,一边念着:

“多捐一大枚,多打死一个敌人!

店老板最先拿出两角票来,买客中的一个老太婆也把篮筐里的一张三十枚的铜子票,颤动着手摊在慧手里的捐册上:

“女先生,我的孩子也当兵,只要那些打鬼子的兵哥哥不要冻出病来!

我虽然老不中用了,不过您女先生要叫人缝皮衣的时候,请到那对直的胡同里叫一声老二姆!

”老太婆细小的眼睛里蓄着无限悲悯和温情。

“谢谢您,好太婆!

”慧用钢笔在募捐册上划了一阵子后,嘶的一声把收条撕下来给店主人和老太婆。

接着我.们又移近一家油盐店去。

突然一种皮靴声向我的身边冲了过来,我把头一抬,看见一个警官站在我的身旁边,用狐疑的眼睛打量着我,接着像觉察出我的什么似的,把眼皮一皱,做出一种鄙夷而讽刺的神色。

“浑蛋!

谁叫你们捐钱给人家?

慧走上警官的身边去,温和地说:

“官长,我们学生是出来捐些钱给绥东的抗敌弟兄的……”

“谁跟你说话!

”警官粗暴地叫了一声,接着又冲过两三间店前去:

“谁敢捐钱的,我就要带他上区署里去!

“汉奸!

”一声孩子的尖叫。

我们三个冲出了围看热闹的人群,一直向街的那头走去,当我们走了一百步脚远的时候,慧挡住了一辆洋车:

“先生,请捐些钱给绥东的守土官兵吧!

“我只剩下还车钱呵。

”坐在车上的西装青年红了红脸。

向车夫:

一“跑吧,尽站着干吗?

车夫反而把洋车停放在地上,一边擦着头上的汗珠,一边问:

“是不是打日本鬼子?

“打日本鬼子!

我们绥东的守兵在战壕里又寒又饿……”

“呵!

”车夫兴奋着,把血红的眼睛睁得大大,回转头去对车上:

“先生,请先把车钱给我吧!

车夫接过了车钱,又从踏板下拾起四个铜板:

“呵……让我来捐吧……一毛又四个大子……”车夫咧着嘴巴,作着胜利的笑。

慧刚收下钱在动笔写收条,突然先前的那个警官又追了过来,抡动着臂膀:

“走,走!

“走干吗?

我愿意捐钱救中国!

”车夫跳起来嚷着。

“浑蛋!

你敢?

”警官把拳头在车夫的面门上摇了摇,突地一手来夺慧手里头的捐册,老熊捉住了警官的胳膊。

“你有良心么?

你有良心么?

”慧在老熊的掩护下伤心地哭了。

这时在铁桶般围着的观众中,挤出了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后面还牵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弟弟,移近慧的身边:

“姊姊!

姊姊!

”小女孩摇着慧的身子,把手里的几个铜板塞在慧的手里,后面的小弟弟也争了上来,把小手里的一个铜板高高地举了上来。

慧很快地从小弟妹的手里接过钱来,低下头去在两人的小手上轻轻地吻了两下,晶莹的泪珠滴落在两只小手心上。

警官茫然地呆望着,观众们的眼睛里炽燃着愤怒和爱怜。

(原载1936年《生活星期刊》第27期;

选自《百家散文名作鉴赏》,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们上街募捐带着盖了全市学生募捐团的大红印的捐册和募捐宣传单,这透露出当时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是有组织的。

B.慧对店老板说“失掉了绥远,我们就再不能在这北京城里做买卖了”,他露出惊惶的神色,因为他看出来我们要向他募捐。

C.警官来到我身边,用狐疑的眼睛打量着我,并且做出一种鄙夷而讽刺的神色,因为他怀疑我们募捐对抗日能起什么作用。

D.我们向坐在洋车上的西装青年募捐,他以只剩下还车钱来推托,我们只好向车夫募捐,车夫欣然捐出了一毛又四个大子。

E.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事,所写的内容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言、所感,这样写使文中记述的募捐这件事真实可信。

(2)作品中慧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

(3)作品是怎样描写人物形象的?

请结合对捐款群众的描写简要分析。

(4)作品第一段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作品为什么以景物描写为开头?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天人交战的“盗火者”

王龙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成为.彻底改变严复命运的转折点。

这一年,中国的热血之士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

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救国之策;

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从来述而不作的严复,终于决定要化笔为剑,用文章来呐喊冲锋了!

新年春节刚过,严复就发表了第一篇重磅文章<

论世变之亟》。

他清醒地看到:

“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

”压抑多年澎湃已久的爱国激情,终于化作急迫的救亡使命感,他一口气写下了《救亡决论》、《原强》、《辟韩》等为人传诵一时的名篇。

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文章,抨击时弊,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强,是一次对中国专制政体从治统到道统、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清算,其宗旨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尊民叛君。

尊今叛古”,主要内容则可归纳为四句话;

帝王窃天下,儒术卫王权,八股笼士心,治术坏民智。

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

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立誓“屏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

对中华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成为他不竭的精神动力。

十年中,这位孤独的圣徒扛着救赎的十字架,独自一人匍匐在精神孤旅之上。

1906年,在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时,当他译到专制政体“彼将使之为奴才也,必先使之终为愚民也”一语,不禁心生悲愤,涕泪长流。

中国千年的专制之痛,竟让一位遥远的西方人总结得如此精确。

拯救吾国,必先拯救吾民。

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决定了他只选择那些有助于改造国民性格的西方书籍介绍给中国人。

深受严译影响的鲁迅,后来也深为理解严复这种忧虑的心境,他感叹道:

“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的<

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

”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在严复是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到了鲁迅笔下则是痛极无声的那个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

中国的启蒙事业,就这样薪火相传,涓滴成河。

1905年春,围绕改造中国的途径,严复与孙中山有一次正面的思想交锋。

严复对革命党领袖再次重申,在时机尚未成熟时革命,“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

孙中山直言不讳: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孙中山对书斋中的严复显然不无揶揄之意。

但这场对话显然也暴露了严复思想深处的矛盾:

一方面他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的那一天。

1910年,他以“硕学通儒”的资格进入实施“新政”的清政府新设立的资政院,又获“文科进士”赏赐。

有人质问严复,为何还不与清廷划清界限?

他说:

“今日政府未必如桀,革党未必如汤,吾何能遽去哉!

”这句话背后充潘忠臣孝子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与侥幸。

1911年武昌起义前六天,严复还为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

起义爆发当晚,严复在日记中痛惜地写下“武昌失守”四字。

1920年代,“革命”已取代“进化”成为中国最主流的强势话语。

坚持改良的严复自然被淹没在革命的洪流之中。

在新潮人物的眼中,晚年严复已成为一个无法与同时代新人进行对话沟通的思想老人,充满精神的孤独。

1921年严复去世。

临终前,他的遗嘱第一条便是“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

生前自题墓碑:

“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

一个终生反对专制政体的启蒙思想家,却自甘把一个消失的王朝作为精神归宿。

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

(摘编自《随笔》2014年第2期)

相关链接:

①严复(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

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1897发表译作《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191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重忧虑,曾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摘编自《国学网》)

②1879年,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此后仕途不顺。

1885年起,为博取一个举人的头衔,严复接连八九年参加了四次乡试,都铩羽而归。

苦闷到极点时,他甚至悔恨自己“一肚子洋墨水全是多余”。

其间,他染上了鸦片烟瘾。

在某种意义上,吸鸦片反映了严复思想观念中最隐秘和最难以捉摸的情调,沿着这条道,也许能解开严复人生中的诸多悖论。

(王龙)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严复对孙中山所言,既表明了他对革命的否定态度,又揭示了他坚持改良的思想根源,这跟蔡元培所说“尊民叛君,尊今叛古”并不矛盾。

B.从归国到1894年甲午中日海战15年间,严复仕途不顺,精神苦闷之极,由于留学所学不能帮他科举登第,从此他悔恨自己的西学知识。

C.严复的思想有很多矛盾之处。

1911年武昌起义前他还为大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但六天后“武昌失守”,他又为“革党”的失利表示痛惜。

D.严复译介了西方许多典籍以改造国民性格,这既是彻底改变自己命运的开始,又是他改造中国,拯救“吾国吾民”的悲悯情怀的具体体现。

E.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论”,是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试图将北京大学文科与经学合一也出于这个原因。

(2)社会风云激荡的十九世纪末,有识之士探寻了改造中国的多种路径,而实践的结果各异。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3)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严复给19世纪末的中国播下了什么“火种”?

请结合材料简述。

(6分)

(4)文中说严复“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

严复“人生的悖论”具体有哪些表现?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3分)

①他那超然物外的态度,他那的神情,无论什么人看来,都会觉得他是一位得道的圣者。

②直到事实给了我教训,我才分明省悟了做今人也和做古人一样难。

然而我还是,随随便便。

③这一夜,就是我对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即使偶尔过戏园,我们也,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④我们村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对群众的温饱问题,岂能。

A.满不在乎漠不相关漫不经心漠不关心

B.漠不关心漫不经心漠不相关满不在乎

C.满不在乎漫不经心漠不相关漠不关心

D.漠不关心漠不相关漫不经心满不在乎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3分)

A、这幅图片再现了身穿节日盛装的姑娘们围绕在熊熊篝火旁一起歌舞狂欢,汗水浸湿了她们的衣衫。

B、根据意大利法律规定,贝卢斯科尼在总理任期内不能担任俱乐部主席,否则他就有可能做有违公众利益的行为。

C、只有当劳动与兴趣、爱好乃至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

D、我校这次为四川地震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

15.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唐代安史之乱后,,,,。

,,从而有对本地方的饮食习俗产生影响。

①由此形成了长达两百多年的北民南移浪潮

②而此时的四川总体来说是和平繁荣的

③四川自然也就成为了吸纳北方移民最多的地区之一

④由于黄河流域地区饱受政治动荡、战乱频仍、经济残破、民不聊生之苦

⑤自然也将北方的饮食文化习俗、传统烹饪技巧带到了四川

⑥大量的北方移民迁入四川

A.④①②③⑥⑤B.④②①③⑥⑤C.④①②⑥③⑤D.④②①⑥③⑤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这是因为“蒸”不仅能保持莱肴的原形、原味,烹制出的菜比较清淡,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保存食材的各种营养、更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

因此我国一直就有“无菜不蒸”的说法。

在河北、山西地区有不少菜就是多种蔬菜混合着蒸,蒸出采的菜五颜六色,让人很有食欲,也体现了饮食多样化的原则。

以便能更快地蒸熟。

比如将萝卜、紫甘蓝切成丝,山药南瓜切成段。

蒸熟后,依个人口味,可调汁拌着食用,如加蒜泥、姜醋汁、芝麻酱等。

17.阅读下面示例,按要求作答。

“丢手绢”是几代人童年时的游戏,多少小朋友学会洗的第一件衣物就是自己的小手绢。

现在的你还有手绢吗?

今天的小朋友可能已经不知道手绢为何物,纸巾的泛滥几乎让“手绢”成了只存在于词典中的一个词,“美丽天津·

重拾手绢行动”倡导大家:

少用纸巾,多用手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