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共7课新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69117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共7课新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共7课新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共7课新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共7课新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共7课新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共7课新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共7课新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共7课新版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共7课新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

地球现在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

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现在的样子的?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新单元的学习吧。

(板书课题:

地球的表面)

[设计意图]一连串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从整体上思考地球表面的样子。

聚焦问题,引发学生对于地形地貌形成及其变化原因的思考。

二、探索

(一)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

1.课件展示世界地形图,提问:

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图,你们发现我们的地球表面有什么特点?

海洋与大陆的分布、大陆板块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

2.交流、研讨:

地球的面貌本来就是这样的吗?

3.教师播放海陆变迁的相关视频,补充学生认知。

4.师生总结:

整个地球的表面是高低不平、复杂多样的,由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组成。

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陆地被海洋分开并没有完全连接在一起,形成几大板块。

地球表面的样子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漫长的演化逐渐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观察、分析,帮助学生对地球地表形态形成一个较为宏观的认知,初步认识到地球现今的整体面貌都是地球演化的结果。

为后续研究具体某一地形地貌形成原因作铺垫。

(二)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

1.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特点。

(1)观察中国地形图,交流研讨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

(2)说一说自己家乡的地形地貌特点。

教师提问:

同学们的家乡在哪里?

你们的家乡是怎样的地形地貌?

它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交流研讨。

[设计意图]在整体感知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特点的基础上,将学习的视角聚焦到陆地,建立具体的地形地貌的概念。

2.观察图片中的地形地貌,描述它们的特点。

教师出示5种地形地貌图片,组织学生观察交流图片中的地形地貌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几张典型的地形地貌图片,将学生观察的目光再次聚焦:

观察某个典型地形地貌,并描述它们的特点,为后面分析其成因做好充分的准备。

3.把每幅地形地貌图的特点和自己对这种地形地貌主要形成原因的猜测填写在记录表中。

4.学生填写记录表后小组研讨。

[设计意图]发挥个人学习与小组交流研讨的优势,记录表达自己的认识,为后面的全班交流,形成初步的共识奠定基础、提供线索。

三、研讨

1.各组汇报地形地貌观察记录表。

2.研讨:

(1)比较各组的解释,你认为哪组同学解释得更合理?

为什么?

(2)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地球的表面由各种各样复杂的地形地貌组成。

地球表面主要有哪些地形地貌?

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3)综合全班同学的分析结果,我们认为可能影响地形地貌变化的因素都有哪些?

3.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几种主要的地形地貌的特点,还推测出这些地形地貌可能形成的原因,我们的推测是否合理呢?

我们将在后续的学习中展开深入的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全班性的研讨活动,交流观察的结果和猜测,归纳总结影

响地形地貌变化的因素,并将大家的意见用“班级记录表”记录下来,引导学生对主要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假设,埋下探索的伏笔,激起后续探究的兴趣。

【教学后记】

 

2.地球的结构

本课在本单元的定位是桥梁与纽带,主要承载着两个任务:

一是对第1课学习内容的延续,进一步对地球的内部构造进行学习,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等,丰富和完善对地球整体认识。

二是为第3、4两课学习地震、火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最后安排一个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兴趣与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并不是一无所知,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有时会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但对于组成地球结构的三个圈层缺乏深入的了解,更没有认识到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会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

学生对地壳由岩石组成有所了解,但具体到岩石的分类就不是很清楚。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一起探索未知的学习内容。

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类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2.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积极地完成制作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带来了可能与便利。

[重点]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地运动着;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难点]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

[学生]橡皮泥(红、黄、蓝三种颜色)、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课件、视频资料、班级记录单。

1.谈话: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表面的特点,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和地球的构造有关。

2.课件展示本课聚焦环节的“火山口”图片,提问:

“这是一个火山口的图片。

看到这张图片,你们对地球内部的样子有什么猜测?

3.提问:

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结构)

[设计意图]聚焦本节课探究的主题,并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建立联系。

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强烈好奇心。

(一)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1.提问:

地球的表面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地球的内部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2.(课件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教师:

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1)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

厚度各处不一样,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7千米。

(2)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顶部和地壳一起合称为岩石圈。

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

(3)地核,是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圈层,是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

3.学生完成活动手册第一项,标出地球的内部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的观察,让学生对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形成清晰、直观的认知,为后面进一步探究“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奠定了知识基础。

(二)了解地壳的组成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还知道了最外层的地壳部分是由岩石组成。

组成地壳的岩石分为哪几类呢?

我们前面研究过的岩石又属于哪一类呢?

2.学生阅读教科书24页至25页“了解地壳的组成”部分,自学后完成活动手册中第二项:

填写组成地壳的岩石种类及典型岩石。

3.交流研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完善关于岩石的认知结构,并加深学生对于地壳组成的认识。

(三)了解地壳的运动

地壳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是什么力量使地壳运动的?

地壳的运动又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

2.学生阅读学习关于地壳运动的相关资料。

3.教师课件展示教材中25页岩层受力产生弯曲变形的图片。

提问:

“阅读材料以后,你们能解释一下岩层为什么会发生弯曲变形呢?

4.学生交流研讨。

5.教师补充讲解:

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推动着地壳的演化,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其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岩石的变形。

不同年代的岩石或岩层,由于地壳运动而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或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形成更为直观的认识,进而对第一课中弯曲岩层的形成原因形成一个科学的解释;

也为后面学习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

(四)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

为了进一步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我们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

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分别代表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结构,从里到外逐层制作。

2.提问:

每层做多厚比较合理呢?

3.出示各圈层厚度的数据:

地球三个圈层中,地壳最薄,且横向变化大,各处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地幔的厚度约为2865千米;

地核的平均半径约为3400千米。

4.教师与学生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计算,算出地核半径与地幔厚度的比例,学生按照这个比例完成地球结构的模型的制作。

5.切开地球结构的模型,观察它的剖面。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真实体验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加深对地球构造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地球内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有哪些现象或证据支持你的观点?

2.学生研讨、交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知。

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3课。

在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地壳的组成及地壳的运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地震的成因及其对改变地形地貌的作用。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聚焦,围绕地震的成因、地震时的情景以及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提出本课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部分——探索,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并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的知识。

第三部分——研讨,引导学生运用证据再次解释岩石弯曲现象,并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梳理,理解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是强烈的。

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对于地震现象有了一些了解,并且知道它是一种灾害性地质现象,但对于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地震导致地形地貌的具体变化并不是非常清楚。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搜集、分析资料等方法探究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地壳运动对岩层的影响。

这些都是学生进行本课学习的知识基础。

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2.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1.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2.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3.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

1.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

2.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1.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发生的原因。

[难点]结合真实情景及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

[学生]一次性饭盒、保鲜膜、泥土、水、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教学课件、班级大表。

1.出示本课首页图片,请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情景。

2.讲述:

地震后,公路的路面被破坏了,出现了塌陷、断裂的现象。

3.提出本课聚焦问题: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地震后路面的真实情景的描述,帮助学生对地震造成的影响形成初步认识,由此提出本课的聚焦问题,揭示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使他们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探究地震现象的学习活动。

(一)了解地震的成因

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来交流一下对地震成因的想法。

2.引导学生依据前面所学知识对地震成因进行猜测,并将学生提出的假设整理后记录在黑板上。

3.出示模拟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1)将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保鲜膜。

(2)用水将土和成泥,并将它铺在有保鲜膜的小盒中。

(3)等泥变干后,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

(4)观察发生的现象。

4.提问:

模拟实验中每一部分材料分别代表什么?

(教师明确:

两半拼接的小盒代表地壳中的两个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代表岩层,拉开或挤压是模拟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5.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要求学生不仅观察“地面”的变化,还要注意观察“地面”断裂、隆起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

6.出示岩层弯曲、断裂、错位的图片,学生结合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实验前引导学生依据前面所学知识对地震的成因进行假设,明确模拟实验的目标。

同时,指导学生明确实验中每一部分材料分别代表的含义,使学生将自然现象与模拟实验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将实验中获得的证据用于解释自然现象。

(二)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1.交流在电视、网络上看到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地震会给地形地貌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教师提供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的资料,请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图片。

3.学生交流从资料、图片中获得的信息:

地震会使地表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地震对地形地貌产生的影响,培养从学生阅读、分析资料中获得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搜集地震中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制作成海报

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自救与互救?

学生交流相关经验。

2.搜集相关知识,做成宣传海报,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根据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我们能推测出岩石弯曲的原因吗?

2.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说说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吗?

会给地表带来哪些改变?

这些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

3.学生研讨交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共同梳理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给地表带来的各种变化,从而形成全面的认知。

[设计意图]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地壳运动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运用证据再次解释岩石弯曲的原因,完善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同时,通过第二个问题的研讨,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明确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是剧烈的。

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4课。

在第3课研究地震成因之后,本课将研究地球内部力量改变地形地貌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火山喷发。

第一部分——聚焦,围绕火山喷发时的情景、火山喷发的原因以及火山喷发对地表的影响,提出本课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部分——探索,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了解火山喷发的情景及火山喷发后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并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第三部分——研讨,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本课学习的内容,从“利、弊”两方面客观地认识自然现象。

学生对于火山喷发的自然现象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他们从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这种自然现象有所了解。

陌生,是因为他们对火山喷发的了解仅限于视频、文字、图片等,并没有进行深入地了解与探究。

本课将引导他们通过模拟实验、阅读并分析资料等方法对火山喷发的原因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进行深入地学习、探究,并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1.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

2.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火山喷发给地形地貌带来的改变。

2.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获得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1.对探究火山喷发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积极参加模拟实验,具有基于证据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难点]基于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

[学生]火山喷发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土豆泥、番茄酱、罐头盒(或不锈钢小盆)、铁架台、酒精灯、护目镜、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教学课件、视频资料、班级记录单。

1.复习导入:

地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火山喷发与地震一样,也是地球内部力量的表现形式。

火山喷发又是怎样一番情景?

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又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复习,学生领会到火山喷发与地震都是地壳运动而产生的,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建立相关科学概念的内在联系,从而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

(一)了解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1.课件展示火山喷发时的情景,并为学生提供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盖下的火山喷发的资料。

请学生阅读并思考:

火山喷发时,会伴随哪些现象?

2.全班进行交流、汇总:

形成裂缝、熔岩喷涌、充满泡沫的火山岩小山……

3.阅读长白山天池和叙尔特塞火山岛的资料,请学生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分析火山喷发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4.交流:

我们还知道哪些有关火山喷发的事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文字资料,深入了解火山喷发时的情景以及给地表形态带来的影响。

帮助学生对火山喷发的外部表现形式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为后面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奠定认知基础。

(二)了解火山喷发的成因

1.请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内容,对火山喷发的原因进行猜测。

2.梳理、归纳为三点:

高温高压、地壳中存在着薄弱地带、岩浆中存在着大量的气体。

3.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原因。

(1)介绍模拟实验材料及实验材料代表的含义。

(2)讲述模拟实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在罐头盒内放入一些土豆泥,堆成小山的形状,并在山的顶部向下挖一个小洞。

向小洞内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适当稀释),然后用一层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

将罐头盒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火山”喷发现象。

注意事项:

不要用手摸热的罐头盒,带好护目镜,注意安全。

(3)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材料代表的含义及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4.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

[设计意图]实验前,引导学生依据火山喷发的外部表现,对火山喷发的原因进行猜测。

将模拟实验与自然现象一一对应,理解模拟实验每一步骤的目的,以及每一个现象所代表的含义,由此获得解释火山喷发原因的证据。

(三)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材料,交流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2.学生进一步交流自己知道的相关信息,丰富学生知识。

1.通过今天的学习,说一说,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探究方法来交流总结,提升认知。

2.火山喷发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能从利与弊两个方面进行交流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问题的研讨,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梳理。

5.风的作用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5课。

第一部分——聚焦,教材对风的作用进行了简单的解释,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风也是改变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呈现风蚀桥的照片,学生在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也在思考:

“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呢?

”这是本课要研究的主题。

第二部分——探索,教科书设计了四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交流关于风力改变地形地貌的初步想法。

这是一个由猜测形成观点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风的作用的初步认识,为后面的模拟实验明确了实验目标。

第二个活动是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通过模拟实验初步探究风的侵蚀作用。

第三个活动是了解更多的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教科书提供了沙漠、戈壁、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学习、分析这些资料,加深对风蚀作用的了解,丰富对风力作用的认识。

第四个活动是总结风对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影响。

第三部分——研讨,教科书设计的三个研讨问题,主要从三个层面引导学生反思研究过程,第一个问题是对本课知识的回顾;

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加深对风的作用的理解;

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将风的作用与火山、地震进行比较,从而发现风的作用是缓慢进行的,需要经历比较漫长的过程。

学生对于由风的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并不陌生,他们从电视、网络和书籍中获得了一些相关的信息,有的学生也许到过风蚀地貌地区,看过真实的风蚀地貌。

但是他们对这种地形地貌形成的具体原因及过程并不清楚。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模拟实验初步探究风蚀作用对岩石的影响,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分析图片和研讨,了解风蚀作用、风的搬运和堆积作用对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影响。

风的力量会磨蚀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和变化是缓慢进行的。

1.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风对地形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根据,并且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2.会做“模拟风卷起沙子对岩石的影响”的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1.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2.意识到探究成果对解答问题的重要价值。

认识到由于风的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重点]通过研讨、模拟实验对“风对地表的作用”进行探究。

[难点]运用探究成果对“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进行推测和解释。

[学生]岩石(砂岩)、砂纸、实验记录表。

[教师]教学课件、风蚀地貌照片(戈壁、沙漠、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的视频资料、班级记录表。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火山喷发和地震塑造和改变着地球表面。

除了火山喷发和地震,还有哪些自然的力量会改变地球的表面呢?

(学生回答:

风、海水、河水、下雨、动物、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