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上《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4112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科学五上《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科版科学五上《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科版科学五上《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科版科学五上《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科版科学五上《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科学五上《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详案.docx

《教科版科学五上《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科学五上《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详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科学五上《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详案.docx

教科版科学五上《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详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五上《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详案

【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本节课主要是选用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模式中的“学习环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学习环教学模式”将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1、探索阶段:

通过让学生欣赏世界各地的旅游照片,集中到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2、名词引介阶段: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中国立体地形图,对地形的高低起伏变化建立感性的认识,同时澄清主要的科学概念和掌握使用地形图的技能;3、概念应用阶段:

教师创设问题“地球表面的陆地地形和海洋地形都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自主迁移使用地形图的技能和有关地形的概念,探究全球陆地和海洋地形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多种地形成因的兴趣。

结合我校“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科研主题,将补充第4个环节:

评价,师生互评将贯穿于整个课堂。

同时,此课以两种教学理念为指导。

1、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机制理论为指导,关注儿童的智力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三个特征;2、了解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寻找出迷思概念,运用观察和阅读资料方法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科学概念。

【物质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这节课是本单元的第1课,是这一个单元的学习基础,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存在多种多样的地形,知道地球的表面高低不平,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多种地形的成因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本单元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图片交流我们看到过的地形,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地形,了解不同地形的特点;第二部分是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特点;第三部分是启发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成因。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五种主要的地形特点,学会使用简单地形图并自主探究地球表面的地形概况,激发学生尝试推测和探究形成多种多样地形地貌的成因的热情。

【学情分析】

其实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态,学生在《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画片《疯狂原始人》等途径有不少的认识,学生对于高山,河流,海洋,湖泊,平原、地震、火山爆发等并不陌生。

学生已经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形态,也接触了不少地理方面的名词,如高原、峡谷、草原、高山、平原、湖泊等等,但对于地形的含义及地形的基本形态则没有明确认识,甚至存在着一些迷失概念。

孩子们对地震、火山等与地球地形多样化成因的自然现象也非常感兴趣,课外喜欢观看相关视频和阅读相关书籍。

【教学策略】

首先通过观察不同典型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地形,然后通过观察立体地形图,认识“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掌握使用地形图的方法后,再尝试通过观察世界平面地形图,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概况,最后推测造成地球表面多种多样地形的成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识别五种基本陆地地形:

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2、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3、初步推测地球表面地形多种多样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并描述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基本地形的特点;

2、能在地形图上指认高原、平原、盆地、高山、丘陵、海洋,解释不同颜色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合作交流,学会看简单的地形图,通过地形图初步认识地球表面地形的概况。

难点:

通过比较、归纳出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区别;鼓励学生大胆推测造成地形多种多样的成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中国立体地形图、世界平面地形图、活动记录表、视频、PPT。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情境导入:

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提问:

同学喜欢旅游吗?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地形研究学习之旅”,一边饱览祖国大美河山,一边学习有关地理方面的科学知识。

2.名词引介:

“地形”是什么意思呢?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地势高低起伏变化的形态。

3.介绍“本次旅行的路线”,并提出学习任务:

在本次旅行中,请同学们在欣赏当地美景,同时关注当地的地形特点。

4.教师呈现江南丘陵、华北平原、蒙古大草原、太行山、新疆吐鲁番等具有典型地形的风景图片,提问:

这些风景区的地形各有什么特点?

知道它们属于什么地形吗?

(板书学生提到的地形名词)

3.讲述:

陆地的地形主要分为五大类:

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继续补充板书:

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4.这些地形除了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除了看图片资料,还可以通过观察地形图进一步了解各种地形的特点。

欣赏漂亮的风景照片

 

大胆交流、汇报

回答

 

认真倾听

 

思考回答

 

各抒己见

通过漂亮的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照片,唤起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前概念。

 

2分钟

 

5分钟

二、观察中国三维立体地形图,识别五大基本地形的特点

1.地形图是一种表示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地图。

(ppt出示地形图):

地形图有平面地形图和立体地形图,今天我们先通过观察立体地形图来了解各种地形的特点)

2.讲述:

怎样才能看明白地形图呢?

在观察地形图之前要先阅读地图中的图例,弄清楚地图中不同的颜色和符号代表什么意思。

(ppt展示地图的图例)

3.今天我研究的重点是地形的高低变化形态,那么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图例的哪个信息?

今天我们重点观察不同颜色所表达的地形信息。

4.下面我们一起通过中国立体地形图观察江南丘陵的地形特点。

(PPT展示江南丘陵在立体地形图中的位置)

5.引导观察:

首先,我们观察到,在立体地形图中江南丘陵的颜色是?

这表示什么意思呢?

(以黄绿色为主,从浅绿色慢慢过度到黄绿色,这说明当地的地势一般在海拔500米以下,而且基本从海拔0米缓慢上升到500米)

(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丘陵的地形特点:

地势低矮,起伏平缓;并板书丘陵的简笔画)

6.布置学习任务:

其他四个景区的地形又有什么特点呢?

请同学们继续利用立体地形图观察其他四个“景区”的地形特点,并填写观察报告。

7.这四个景区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来汇报的观察发现吧。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各地形的简笔画。

8.提问:

那些地形很相似?

(高原和平原的共同特征辽阔、平坦。

而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海拔高度不同。

高原的海拔高度一般大于500m,平原则多小于200m;

山地和丘陵都是以一定的高度凸起于地表之上,所不同的是,它们的坡度、高度不尽相同。

山地高耸、陡峭,海拔高度在500m以上。

丘陵低矮、平缓,起伏不大,海拔小于5百米。

9.总结:

这就是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板书:

把各种地形的简笔画连起来)

14.巩固练习,展示广州白云山、喜马拉雅山、北大荒、黄土高原的地形图片:

你能说说这些地方属于什么地形吗?

15.过度:

从刚才的立体地形图,我们知道中国的陆地地形多种多样。

思考回答

 

认真倾听

 

思考回答

 

观察图例回答

全一起观察屏幕上的立体地形图,交流江南丘陵的地形特点。

【活动一】小组合作,在中国三维立体地形图观察其他四个“景区”的地形特点。

材料:

每个小组一张中国立体地形图、

要求:

仔细观察并完成活动记录

 

仔细聆听,交流汇报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给学生设置一个“撘手架”,通过观察三维立体图的五种地形,对地势高低起伏建立感性的认识,并从立体图中找出颜色深浅所表达的信息,为使用平面地形图做好准备。

 

引导学生比较“高原”和“平原”、“山地”和“丘陵”,化解难点。

 

20分钟

三、观察平面地形图,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概况

1、那么全球的陆地地形又是怎样的?

海洋的地形又是怎样的?

让我们通过观察世界平面地形图来了解。

(屏幕出示世界平面地形图)

2、刚才观察立体地形图的那些方法可以运用到观察平面地形图上?

(先看图例,了解不同颜色和符号的意思)

3.PPt出示观察任务;

仔细世界地形图,重点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观察:

1)陆地与海洋的面积比较哪个更大?

2)陆地地形;最高的地方在哪?

最低的地方在哪?

3)海洋底部的地形:

是否也是崎岖不平的?

你从哪里知道?

最深的海底在哪?

 

4.小结:

1)地球表面的陆地地形多种多样;海拔高低差异很大,(最高是喜马拉雅山山地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这是什么概念呢?

一层楼3米高,我们这里沙园这里的海拔是25米左右,那我们要搭建一栋2940层楼高的摩天大厦,才能与它持平。

陆地最低的地形在死海为海平面以下415米。

2)海洋底部的地形和陆地一样,也是崎岖不平,地形多种多样。

(PPt出示海洋底部地形图)而且海洋的地形差异更大。

最深是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达-11034米,与陆地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地势相差达接近20000米。

6.总结:

地球表面地形特点:

地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地形多种多样,而且不同地形地势差异很大。

认真聆听

 

思考回答

 

【活动一】小组合作,观察世界平面地形图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特点。

材料:

每个小组一张世界平面地形图、

要求:

仔细观察并完成活动记录

交流汇报,各抒己见

 

认真倾听,想象地球地势高低的差异

对全球地形进行概略的认识,激发学生潜意识地深入思考全球地形多样性的成因

 

在观察立体地形图的基础上学习观察平面地形图,由直观到抽象,使学生主动迁移观察立体地形图的能力,提升学生观察地形图的能力。

从观察陆地地形再到观察海洋地形,让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有了概括的认识,更全面科学,扣紧主题,同时第二节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做好埋下伏笔。

10分钟

四、拓展,大胆推测地球多种地形的成因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你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如,地球的各种地形是怎样形成的?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发生改变吗?

(副板书:

地震、火山爆发)

2、请您根据您的推测,利用课余时间查找相关的资料证据。

我们下节课重点探究地震、火山爆发对地球表面地形的影响。

总结思考

 

大胆提回与推测

 

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多种地形的形成原因的热情,为本单元后面将要学习的知识种下一颗金种子

3分钟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

课外注意收集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评价

结合我校“以评促学”,在教学过程中进行。

板书设计:

 

活动记录

班级:

组别:

成员:

在中国立体地形图中,仔细观察各“景区”的地形特点,并把小组的发现记录在相应的位置中:

地形

地区

海拔高度

地形特点(简单图文表示)

山地

太行山

 

 

高原

内蒙古大草原

 

丘陵

江南丘陵

 

地势低矮,起伏不大

平原

华北平原

 

 

盆地

新疆吐鲁番

 

附送: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五上《地球表面的地形》网络课教案

教案背景:

本课是“地球表面”单元的起始课,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主要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通过网络教学,把科学课堂的大量知识延伸到网络的海量资料中去,增加科学课堂的容量,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课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材分析:

“地形”是贯穿整个单元的主题。

什么是地形呢,这就是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学生的上专题网浏览资料和图片,来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地形地貌,并丰富对其含义的认识。

从学生网络浏览,扩大到观察更大范围的地形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整个地球表面的形态。

通过相关的网络图文资料收集信息,通过观察地形图上的颜色和符号标志,让学生了解到,整个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和比例,陆地分成的几大板块,以及陆地上的主要地形地貌。

教学方法:

1.高山、平原等一些典型地形地貌具有自己的特点。

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3.按要求课前收集相关图片,并了解所收集的图片的地形特点,简单描述高山、平原、盆地等典型地形的特点。

4.会看简单的地形图,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盆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5.通过地形图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地貌的相关信息,对学习地球表面的地形的知识充满兴趣,能主动关注和了解所去过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地形。

6.通过网络教学,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网络环境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总结归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大致情况。

难点:

指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学习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和家乡地形图课件。

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

学生准备:

收集一些能反映自己去过地方的地形地貌的风景照片,注明地点和地形。

没有出过远门的学生可以收集家人外出带回的照片或从杂志、书籍上收集到的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

教师先以课件展示自己(或朋友)到外地旅游的照片。

问学生是否看得出是什么样的地形,然后教师补充介绍它的地形及特点。

你们去过什么地方旅游吗?

能不能像老师刚才那样,拿着照片上来给同学们介绍你最喜欢的地方。

说说去过的地方的地名,有什么特点,知道是什么地形吗?

交流我们看过的地形及特点

1.学生交流、展示。

先请2~4名学生带着照片,把他们亲自去过的地方介绍给大家。

在介绍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讲解。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补充介绍,在介绍时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并出示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讲解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介绍网站内容。

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学习,并提供适当帮助和辅导。

(1)引导学生确定好要研究的问题,并写到论坛上。

(2)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个别辅导。

山地:

地势高而崎岖,峰峦高耸。

(课件举例展示)

丘陵:

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课件举例展示)

平原:

低平而宽广。

(课件举例展示)

高原:

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

(课件举例展示)

盆地:

周围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

(课件举例展示)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它有什么特点,大家知道吗?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进行介绍。

并把地形及特点填写在记录的表格中,为下面学生的活动作示范。

4.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

然后填写书上的地形统计观察图,并进行统计——我们去过或看到过的地方有哪些地形。

小组学生代表汇报。

小结:

我们知道的地形有哪些。

过渡到下一个内容的学习:

我国有哪些地形?

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什么样的?

出示课题:

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观察地形图

1.了解学生对地形图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知识。

我们要了解地球的表面形态,最便捷的方法是观看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

出示地形地球仪,请学生上台观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吗,其他同学补充。

2.教师讲解观察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网页展示地形图)

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

地形图上常常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高度地形,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

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

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蓝色的、封闭的图形是湖泊,蓝色的曲线表示河流。

3.小组观察地形图。

学生分小组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和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4.大组汇报。

5.归纳小结。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和中国地形的照片或课件。

归纳整理中国和整个地球表面地形的特点,比如:

中国著名的平原、高山、高原、盆地、丘陵地的大概位置。

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和比例,以及陆地上各种地形地貌的组成,等等。

三、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知识

1.教师启发。

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什么?

鼓励学生把知道的都说出来。

如果学生说不上来,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进行启发,比如地球刚形成时,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你们知道喜马拉雅山还在长高吗,等等。

2.教师小结。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出: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

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使它发生变化呢?

我们将在下一节课中探究这个问题。

四、课外作业

1.收集不同地貌的照片和相关资料。

2.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注意收集火山和地震形成的地形地貌资料。

教学反思:

心理学家赞可夫指出:

“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本堂课的教学地点在我们网络教室,有每生一台计算机与因特网相连,解决了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垄断计算机的做法,为充分发挥其交互性的特点提供了条件,计算机象笔、纸、书本一样,成了学生学习的工具。

不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活动并不是可以自发而深刻地进行的,必须进行有效的强化才能得到开启。

正如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的:

“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我觉得,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合理运用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去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对学习的热爱,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地在网页“留言板”上畅所欲言,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