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作品中怨妇形象成因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15782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爱玲作品中怨妇形象成因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张爱玲作品中怨妇形象成因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张爱玲作品中怨妇形象成因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张爱玲作品中怨妇形象成因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张爱玲作品中怨妇形象成因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爱玲作品中怨妇形象成因解析.docx

《张爱玲作品中怨妇形象成因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爱玲作品中怨妇形象成因解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张爱玲作品中怨妇形象成因解析.docx

张爱玲作品中怨妇形象成因解析

张爱玲作品中的怨妇形象成因解析

作者:

徐玉成

【摘要】:

张爱玲小说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怨妇形象,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十八春》中的顾曼桢、《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

通过对这一系列形象的分析,我们能够进一步认清封建社会女子怨妇形象的成因,从金钱,男权观,女性社会地位方面,解析旧社会妇女无可奈何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怨妇形象成因:

金钱束缚封建男权

 

 

ZhangAilingworkstoresolvethecausesofimageofgradgewomen

Undergraduate:

YuchengXu

Supervisor:

WenshanHe

Abstract:

ZhangAiling'snovelsinaseriesofshapingtheimageofgrudgewomen,Suchasthe"GoldenLock"inCaoQiqiao,"LoveinaFallenCity"inwhitetassel,"EighteenSprings"inManzhenGu,"thefirstfurnaceShannon"intheLungWeiGe.Throughthisseriesofimageanalysis,Wecanfurtherunderstandtheimageoffeudalsociety,thecausesofgrudgewomen's.Fromthemoney,menandtherighttoviewthestatusofwomeninsociety,Analysisoftheoldsocietycandonothingaboutthesurvivaloftheplightofwomen..

Keywords:

ZhangAiling'snovelsheimageofgrudgewomenMonetaryrestraintFeudalpatriarchy

 

 

 

张爱玲的小说关注女性命运,描写了女性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生存与挣扎,刻画出一个个鲜明的怨妇形象。

这些怨妇“怨”的表现形态各异,但其悲剧成因却是一致的。

她依靠着她的近乎于冷漠的叙述,以及于社会中的体悟,用她的灵魂阐释了乱世中国的世态炎凉,她的文章是她心灵永远的归宿,她笔下的人物命运是社会留给我们最深刻的伤口。

她的作品直指混乱的政坛带给人民的痛苦;直诉金钱给人套上的黄金枷锁,纸醉金迷的世界里浮世的悲欢。

张爱玲是个悲剧色彩浓厚的作家,而她的悲剧意识又是人本主义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注:

张爱玲给胡兰成的情书,寥寥八字: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她笔下的女人大多数是生存于封建时代男权阴影下的没落淑女,他们没有可以谋生的本领,只能把嫁人当作自己一生的救命稻草。

 

(一)金钱与欲望冲突至怨的曹七巧

曹七巧这个形象在文坛堪称是经典之作,它通过描写一个市井女子的沉浮一生,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典型的放弃自由追求金钱的“旧女性”形象。

她曾几何时也有自己喜欢的男人,但是为了金钱和地位,曹七巧以青春和婚姻为代价,嫁进了姜家的高宅大院,嫁给了瘫痪在床的姜家少爷。

虽然她如愿以偿地做成了少奶奶,但她同时也失去了真正的爱情。

回想这个曾经名誉一时的“麻油西施",在小小的麻油铺里,她的姿色早已被他的父亲利用,只是她没有意识到,当初选择嫁入姜家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她的不幸,她美丽的梦想只能像空气一样无影无踪。

当时曹七巧还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有着滚圆的胳膊、洁白的手腕、丰满高挑的身材,她一遍一遍在心中编织着那张五彩缤纷的彩色图画。

然而,在姜家的暗淡生活,使她逐渐变成了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

外貌的巨大变化尚在其次,内心的扭曲变形直到了毁灭人性的地步,七巧的心灵被蛀蚀,被毒化,她又去毒害别人。

“在这些变态的举止后的动机就是她那受到压抑的性。

”[1]因为她爱上了小叔子姜季泽,分家之后,这个浪荡子来找她,向她诉说自己的爱情衷肠,七巧在爱情面前不知所措,她甚至天真地以为,她嫁到姜家来,是为了要见到姜季泽,为了命中注定与他爱一场。

她那抑多年的情欲,瞬间到了爆发的零界点。

但曹七巧的人格经由怨而变态,生活的痛苦让她不敢对季泽掉以轻心。

经过试探,她得知季泽果然是来打她财产的主意,此时她已经不会为爱而付出金钱,她赶走了这个她唯一真心爱过的男人。

然而,这个她曾经爱过的人,对她何尝真心,他不过是看中她的钱罢了,她戳穿了他,同时也永远失去他。

人生在世,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在七巧那里,这个世界没有真心,没有爱情,一切都是靠不住的,只有钱才是最实在最可靠的。

从此,曹七巧彻底地为自己拷上了一支变态的黄金枷锁

她注定一生要挣扎于金钱与内心欲望的纠缠之中。

她外表上用物质、金钱包裹自己,隔绝自己与他人的距离,内心却越来越渴望被亲近、被爱,两种欲望不停地折磨着她,拉扯着她,内心的冲突,使她人格产生了分裂,成了病态心理的代表。

人格受到排挤和歧视,使她对周围的一切,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抵抗的情绪。

她孤独、焦虑,莫名其妙地想发泄,想报复,想毁灭一切。

她首先毁灭了自己。

行为上七巧完全将自己封闭起来,成日躲在家中,蜷缩在阴暗的房间里,抽起了鸦片烟,将自己与外面的世界隔离开来,她变得不再相信他人,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毁灭。

更为可悲的使在自我毁灭的同时,曹七巧也在毁灭着她身边的人。

她自己得不到爱情和幸福,也不愿让别人得到爱情和幸福,甚至包括她的一双儿女。

这正如弗洛伊德所言:

“原欲就像一道受到阻碍的溪流,它只好溢向一旁干涸的旁道。

”[2]而这“溢向一旁干涸的旁道”直接导致了性错乱心理和性变态行为,而这种变态又直接导致她的恋子、妒女的行为;导致她刻意去扼杀下一代的幸福。

她不惜一切手段,亲手毁掉了他们的幸福,同时自己也坠入了痛苦的无底深渊。

作为母亲的她在家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她便可以随便控制甚至处置她自己利益范围内的人或物。

女儿长安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牺牲品,她的一生都被曹七巧所控制着。

由于自己的遭遇,曹七巧变的异常专制。

为了发威管住长安,七巧结束了女儿长安的学校生涯,回到了家里这个没有光的所在。

长安只能把这段快乐的时光融合在口琴声中慢慢品味,然而这只是长安悲剧的开端,七巧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长安过早的失去了少女的天真烂漫,“她的言谈举止越来越像她的母亲了”。

她也学会跟别人诉说“一家一家的苦处”一个小女孩变得像世故的妇女,并学着母亲吸起了大烟。

后来30岁的长安终于有了心上人童世舫,并订下了婚约。

当看到女儿即将获得幸福,曹七巧大骂童世舫是看上了她家的钱财,后来又无端地辱骂女儿长安不守妇道,品行不端,协商解除婚约后,曹七巧利用请童世舫吃饭的时机,故意告诉他,女儿长安正在抽大烟。

其实为了爱情长安早就戒了烟,曹七巧此举是想彻底葬送女儿的婚姻梦。

有研究者分析指出:

“七巧以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毁掉了女儿的爱情。

这种行为出自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的嫉妒,嫉妒到女儿头上,当然也是变态的。

七巧对儿子女儿的态度和行为,是《金锁记》中最高级的冲突。

表面上已不热烈,但是一种白热化的冷,它的强度和张力达到极至。

七巧这个黄金枷锁中的奴隶至此已成为一个狠毒异常、残害人命的暴君。

”[3]

曹七巧,是少有的极端性人物。

在男权思想主导的封建社会中,她们只能用自己一生的青春换做金钱的奴役,接受了婚姻只是长期的卖淫这个堕落原则。

这个人物成长的经历特殊——麻油店的卑微出身和压抑欲望的矛盾,在她的心理与精神上纠集成神经质的蛮野和疯狂,使得曹七巧女性人物性格更加歇斯底里。

疯狂的敛财,残暴的嫉妒,构建了她悲情而又无奈的一生,这一切最终造就了文学史上一个金钱与欲望冲突的怨妇曹七巧。

(二)身份地位低下至怨的白流苏

《倾城之恋》之中的白流苏,则给予了爱玲对女性的失望,在乱世中体味到存在于身边的真实。

在故事的开始,当她离婚回到娘家遭到兄嫂的数落与讥讽,而寻求母亲的慰藉,她的母亲告诉她:

“找事都是假的,还是找人才是真的。

”,母亲的话让她意识到作为一个寡妇的社会地位危机,在于自行解除的妻性必须在别一个人身上重新搭建。

这种封建味道的妇道观左右着白流苏,让她在故事的开始受尽家人的冷嘲热讽。

作者在描述了范柳原、自流苏、白宝络三人的情感纠葛及煎熬的情形之后说:

“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女人就是这样的贱。

”从这个角度来看,女人又似乎是因为男人而存在,依附于男性便是命中注定的必然。

年轻寡妇白流苏也摆脱不了封建男权社会这一残酷的定律,她将婚姻作为解脱寡妇身份的唯一途径,自流苏一上场就展示了自己冷酷自私的婚姻观:

为了逃离寄食娘家、遭人白眼的处境,她抛弃了诗礼人家的矜持含蓄的姿态,以“快、准、恨”的方式,顶着引起亲情大地震的风险,插足妹妹的婚事,用“女人”这张网去捕捉范柳原。

她非常清醒的看到自己已经站到了青春的尾巴上,再不搏一把将永无出头之时,而当她与范柳原相互试探,处在精神恋爱阶段的时候,她已经意识到精神恋爱的结果永远是结婚。

可以让自己有一个合理合法的妻子地位,“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

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以后即使有人替她做媒,也不过是和那姓姜的不相上下,也许还不如他”,于是大胆的决定用残剩的青春做最后一次赌注,流苏清楚的计算着成败的后果:

输了不过“是声名扫地,没有资格做五个孩子的后娘,如果赌赢了,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胸中的一口恶气”。

在自流苏那里,爱情早已扭曲,成为她猎获范柳原这个自私、狡猾但有钱男人的工具。

在物欲横流、真爱远逝的岁月里,妄想顺着婚姻的梯子爬进自己意念中的象牙塔,无非是一次无为的冒险。

对于她来说,除了“女人”这一张王牌以外,她还有什么资本呢?

前进路上会发生什么她不是没有一点儿预感,可要得到她所要的,她就顾不上那么多了,哪怕是一路风风雨雨。

于是,白流苏心里非常明确同范柳原的情感目的是婚姻,以此结束自己的尴尬境遇,以婚姻获得人生的依靠。

范柳原的一番话正撕开了流苏的面具:

“我不至于那么糊涂,我犯不着花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

那太不公平了。

对于你那也不公平。

哦也许你不在乎。

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

”最终,香港的陷落成全了白流苏的自我救赎。

战乱的惊扰需要人的相互安慰与依靠。

战争,给人最重要的提示是“人”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一片荒凉空寂的黑暗中,风中的古墙边,流苏梦中遇到范柳原,她像迷失了方向的船只,找到了岸边的灯塔,感到“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

靠的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

”在大毁灭之后,生命本身成为奇迹,平实的生活成为生命最可信的基石。

外面的世界兵荒马乱、炮声隆隆,两人的爱情则峰回路转,终于修成正果。

不可否认,战乱中的白苏二人曾经产生过至纯的爱情,但是时代的悲剧注定了女性脆弱的情感基石。

文章最后说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儿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

这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做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子。

”曾经的真心付出最终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流苏在爱情的路上仿佛走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能做的只有牢牢抓住婚姻这块名片,作为唯一能立足于那个乱世的名片和不至于受人歧视的保护伞。

“蛮荒世界里得势的女人,其实并不是一般人幻想中的野玫瑰,燥烈的大黑眼睛,比男人还刚强,手里一根马鞭子,动不动抽人一下,那不过是城里人需要新刺激,编造出来的。

将来的荒原下,断瓦颓桓里,只有蹦蹦戏花旦这样的女人,她能够夷然地活下去,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里,到处是她的家。

”[4]这种心态生存下来的女子,她的满腔怨气已经化为心底的悲苦和怨恨了。

.她宣告女性追求独立自由的虚空和滞后——女性永远不能逃离其成为男性附庸的命运,女性对婚姻的努力异化成了对于地位与身份的满腔怨气。

 

(三)为爱至怨的葛薇龙

一个初来香港的女孩,因突然遭遇战乱,想得到继续求学的方便,只身来投靠在香港做交际花的姑妈梁太太。

,她曾天真地以为“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不怕她不以礼相待,外头人说闲话尽管他们说去,我念我的书将来遇到真正喜欢我的人,自然会明白的,决不会相信那些无聊的流言。

”那时,她对婚姻有着真诚的期待。

初来乍到时她是不太习惯甚至有些抵触梁太太家的奢华生活的。

梁太太自己也明白自己在侄女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可她更老道世故。

她已经制订了一整套俘获葛薇龙的计划。

把最初投靠她完全是因为住宿难题和生活不便的葛薇龙培养成为自己的接班人,以此作为对哥嫂的回敬和报复。

而最终葛薇龙对这一阴谋还是变得顺从,任凭青春容貌被姑妈梁太太所利用,成为姑妈诱惑男性的诱饵。

她开始全身心地向梁太太学习并效仿起来,隔三差五地在家里开Party、喝花酒、跳艳舞。

满足了姑妈情感欢娱的需要,也为了留住自己喜欢的人,薇龙满怀欣喜的等候“钱和人都靠得住的婚姻”,这无疑是一次没有尽头的等待。

在姑妈的生活中,薇龙有了属于自己的少女情怀的期待,但是同时也拥有了对这个社会更深层的恐惧,想获得所期待的财富,又想有一个真爱,在这个浮华的社会里注定是相互矛盾的。

带着畸形的目的,薇龙开始主演“爱”的游戏。

而乔琪乔则在梁太太的怂恿唆使、精心调度安排下,为了能够名正言顺地享受葛薇龙呈欢卖笑所得的钱财,也勉强答应与葛薇龙结婚。

从此以后,葛薇龙这个人就等于卖给了乔琪乔,她整天地奔波忙碌着,不是替乔琪乔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

她彻底地由怨恨、怀疑而屈从了。

张爱玲企图把女性的历史创伤转移到男性角色中,让他们来承担女性曾经受过的苦难,她有意通过这种书写模式来透露出男性社会的虚情假意,抒发自己作为女性的焦虑与愤怒。

怨而屈从的葛薇龙在情欲和物欲面前她最终还是依附了男权社会,没有人格也没有尊严,也没有得到独立与自由。

当与她曾经心动的乔琪乔的恋爱也演绎为一种阴谋的时候,她所有的努力都被事实证明只不过是一种徒劳,每一次拼搏取得了同样的结果——无非使她向地狱深处更进一步,葛微龙便在肆意挥霍和发泄中沉沦。

在对欲望的无尽追逐中,葛薇龙的人性扭曲至怨。

一个女人为了爱而如此自我牺牲,难怪张爱玲会感叹到:

“在世界上。

最具悲剧性格的是爱爱是吴凡:

多重否定的超越写作幻象的产物,也是醒悟的根源。

”[5]

(四)怨至扭曲的蜜秋儿母女

《沉香屑·第二炉香》里,愫细的母亲蜜秋儿太太早年守寡,带着三个女儿生活。

大女儿靡丽笙由于性无知而结束了短命的婚姻;次女愫细洞房之夜,因为与姐姐同样的原因而惊恐羞愤地出逃到男生宿舍,并在学生的怂恿下,找校长、教务主任控诉罗杰的“禽兽”行为。

对于这种由性无知引发的闹剧,蜜秋儿太太作为母亲难辞其咎。

在愫细出逃之后,蜜秋儿太太身为母亲,没有安慰女儿,而是唯恐天下不乱,带着愫细四下里去拜访朋友,尤其是罗杰

的同事们,使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件事。

她所伤害的何止罗杰,愫细也将会像她的姐姐一样,变得无法步入婚姻生活。

在这样的家庭里,小妹妹的婚姻前景也令人堪忧。

追究起来,女儿的不幸,很大程度上根源于蜜秋儿太太。

她自己丧夫寡居,心理发生严重的扭曲,转而破坏女儿的婚姻,并从中寻求变态的心理补偿。

所以韩国学者赵炳焕说:

乱世给人带来巨大的不安,是他们需求一份感情的依靠,一份温暖的关怀,同时他们也感觉到即使是情也无法让未来光明,个人才是弥足珍贵的,他们舍不得为了爱而失去了自己。

”[6]因为她认为男权的社会里,女人永远是弱势群体,男人的爱靠不住的,因此不能因为男人的欲而放弃自己的尊严。

通过她们“从人到魔”的变化过程与她们变态的心路历程,我们看到了人性被践踏、被残害到扭曲直至幻灭的过程,而封建意识背景下的男权思想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张爱玲所说:

“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7]作为对男性的反抗和本能的自我保护,女性只能走向对男性欲望反抗极端。

值得一提的是,《沉香屑·第二炉香》里没有华丽的语句和曲折的情节,而故事的亮点是张爱玲独特德叙事视角。

正如美国叙事学家华莱士·马丁所说:

“在绝大多数现代叙事作品中,正是叙述视点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

”[8]张爱玲对怨女极端封闭思想的另类思考让这部作品充满思想的光芒。

结语

顾蔓桢,曹七巧,白流苏,葛薇龙,蜜秋儿,正是因为存在那个令人发指而又无法预知的社会,才成为控诉时代最好的证据。

浮华背后的凄楚,莺歌燕舞背后的哀声,是旧时的幕布,亦是那抹不去的腥红。

张爱玲笔下的怨妇,原本都是清纯可爱的,并且试图在社会生活中自立自强。

然而,她们的最终结局却无一不是不幸和悲苦的。

“爱情、婚姻、家庭、女人的挫折、女人的处境——一个充满女性气息的世界”[9]张爱玲笔下生活着形形色色的女子,匆匆的从我们眼前走过她的生老病死,仿佛电影的镜头,我们不停的摇动胶片,记录下了他们的笑容和眼泪,在哀婉的歌声中,我们观看别人的同时也在关照着自己.所有的女人本该是一件艺术品,她们本该被人精雕细琢好好呵护,却因为不同的时代与矛盾,在修修补补之后最终落到了这般田地,坚强的被摧毁,善良的变世故,纯洁的变污秽,鲜艳的成灰暗。

她所塑造出来的怨妇形象,具有意蕴丰富、分量厚重的艺术审美价值。

原本都是清纯可爱的,并且试图在社会生活中自立自强。

然而,她们的最终结局却无一不是不幸和悲苦的。

她在这四类怨妇身上寄寓了她的同情与怜悯之情。

因为她知道生活在那个世界里的女人们,头项宗法父权,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在人格上不能完善,无法摆脱传统桎梏的因袭重负,“女人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累赘又是笨重的”[10]。

张爱玲这类小说的文学史价值在于,其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形象,塑造了几类较为经典的怨妇形象;而其艺术审美价值则在于,它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认知社会历史的参照物和文化反思的切入点。

张爱玲小说中的怨妇形象犹如一副警心醒脑的清醒剂、一部形象生动的教科书,通过对这一系列形象的分析,我们能够进一步认清封建社会女子怨妇形象的成因,从金钱,男权观,女性社会地位方面,解析旧社会妇女无可奈何的生存困境。

 

【参考文献】

[1]周芳芸《中国现代文学悲剧女性形象研究》[M].成都:

天地出版社,1999:

216—217

[2]《性学三论》弗洛伊德著滕守尧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刘川鄂.《张爱玲传》[M].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

出版社。

2000.81.

[4]戚学英.《张爱玲小说男性主体意识的显性缺席与隐性出席》[J].中国文学研究,2002,

[5](韩)赵炳焕.《张爱玲小说创作论》[A].子通,亦清.张爱玲评说六十年[C].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6]金宏达,沈晓兰.《张爱玲全集》(第4卷)[M].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7]余彬:

《张爱玲传》[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热奈特.《当代叙事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9]张爱玲.《天才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10]来风仪.张爱玲散文[C].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致谢

毕业论文终于完稿了,此论文虽不是出色之作,但对于我来说已是成功了,因为我尝试了论文写作,尝试也是一种成功。

本论文是在何文善老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论文选题、资料查询、开题及撰写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得到何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帮助,这使我的专业知识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段时间的学习经历将是我以后学习生活及工作中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我愿借此机会向何老师表示衷心感谢!

同时,感谢本组成员在论文写作期间给予我很大的帮助。

快毕业了,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自身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

欣慰之余,我向关心和支持我学习的所有领导、老师、朋友表示真挚的谢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愿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及工作中,以更加丰厚的成果来答谢曾关心、帮助和支持过我的所有领导、老师、同学和朋友。

徐玉成

2009年4月17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