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弯曲工艺及弯曲模具电子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3385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9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章 弯曲工艺及弯曲模具电子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4章 弯曲工艺及弯曲模具电子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4章 弯曲工艺及弯曲模具电子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章 弯曲工艺及弯曲模具电子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4章 弯曲工艺及弯曲模具电子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4章 弯曲工艺及弯曲模具电子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

《第4章 弯曲工艺及弯曲模具电子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章 弯曲工艺及弯曲模具电子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4章 弯曲工艺及弯曲模具电子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

(3)在弯曲变形区内板料厚度略有变薄。

(4)从弯曲件变形区域的横断面看,变形有两种情况:

①对于窄板(B<3t),弯曲内侧材料受到切向压缩后,便向宽度方向流动,使板宽增大;

而在弯曲区外侧的材料受到切向拉延后,则宽度变窄,结果使断面略呈扇形。

②对于宽板(B>3t),由于弯曲时宽度方向变形阻力大,材料不易流动,因此弯曲后在宽度方向无明显变化,断面仍为矩形。

4.1.2弯曲变形时的应力与应变

如前所述,板料相对宽度B/t直接影响板料沿宽度方向的应变,进而影响其应力,因此随着B/t,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应力-应变状态。

窄板和宽板塑性弯曲时的应力-应变状态,如图4—5所示。

1.窄板

弯曲时,在切线方向上的应力应变最大,其弯曲处内侧应力为压应力-σ1、应变为压应变-ε1,外侧应力为拉应力+σ1,应变为拉应变十ε1;

在宽度方向上,弯曲处内侧应变为拉应变十ε1,外侧应变为压应变-ε2。

由于材料在宽度方向上能自由变形,所以弯曲处内、外侧的应力都接近于零(σ2≈0);

在厚度方向上,由于表层材料对里层材料产生挤压,因此,弯曲处内、外侧的应力均为压应力一σ3,其应变根据体积不变的原则,即有ε1十ε2十ε3=0,如果知道一个最大主应变,则另外两个主应变的符号必然与最大主应变相反,或者其中一个主应变为零。

在图4—5(a)中,弯曲内侧的切向压缩应变是最大主应变-ε1,则厚度方向的应变为拉应变十ε3。

同理,弯曲外侧的切向拉延应变是最大主应变十ε1,而厚度方向的应变则为压应变-ε3。

图4-5弯曲变形时的应力与应变

2.宽板

宽板弯曲时,在切向和厚度方向的应力应变与窄板相同,只有在宽度方向上,由于宽度大,沿宽度方向变形困难,因而宽度基本不变,弯曲处内、外侧的应变均为零(ε2=0),在弯曲处内侧拉延受阻,应力为压应力一σ2,在外侧压缩受阻,应力为拉应力+σ2,见图4—5(b)。

综上所述,窄板在弯曲时为平面(两向)应力状态和立体(三向)应变状态,宽板则为立体应

力状态和平面应变状态。

4.2弯曲件的质量问题及控制

弯曲是一种变形工艺,由于弯曲变形过程中变形区应力应变分布的性质、大小和表现形态不尽相同,加上板料在弯曲过程中要受到凹模摩擦阻力的作用,所以在实际生产中弯曲件容易产生许多质量问题,其中常见的是弯裂、回弹、偏移、翘曲与剖面畸变。

4.2.1弯裂及其控制

弯曲时板料的外侧受拉伸,当外侧的拉伸应力超过材料的抗拉强度以后,在板料的外侧将产生裂纹,此种现象称为弯裂。

实践证明,板料是否会产生弯裂,在材料性质一定的情况下,主要与弯曲半径r与板料厚度t的比值r/t(称为相对弯曲半径)有关,r/t越小,其变形程度就越大,越容易产生裂纹。

图4—6弯曲变形

1.最小相对弯曲半径

如图4—6所示,设中性层半径为ρ,弯曲中心角为α,则最外层金属(半径为R)的伸长率δ外为

δ外=

=

设中性层位置在半径为ρ=r十t/2处,且弯曲后厚度保持不变,则R=r+t,故有

δ外=(r+t)-(r+t/2)/(r+t/2)=1/(2r/t+1)(4-1)

如将δ外以材料断后伸长率δ代入,则r/t转化为rmin/t,且有

rmin/t=(1-δ)/2δ(4-2)

从式(4—1)及式(4—2)可以看出,相对弯曲半径r/t越小,外层材料的伸长率就越大,即板料切向变形程度越大,因此,生产中常用r/t来表示板料的弯曲变形程度。

当外层材料的伸长率达到材料断后伸长率后,就会导致弯裂,故称rmin/t为板料不产生弯裂时的最小相对弯曲半径。

影响最小相对弯曲半径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材料的塑性及热处理状态材料的塑性越好,其断后伸长率δ越大,由式(4—2)可以看出rmin/t就越小。

经退火处理后的坯料塑性较好,rmin/t小些。

经冷作硬化的坯料塑性降低,rmin/t就大些。

(2)板料的表面和侧面质量板料的表面及侧面(剪切断面)的质量差时,容易造成应力集中并降低塑性变形的稳定性,使材料过早地破坏。

对于冲裁或剪裁的坯料,若未经退火,由于切断面存在冷变形硬化层,也会使材料塑性降低。

在这些情况下,均应选用较大的相对弯曲半径。

(3)弯曲方向板料经轧制以后产生纤维组织,使板料性能呈现明显的方向

图4—7板料纤维方向对最小相对弯曲半径的影响

性。

一般顺着纤维方向的力学性能较好,不易拉裂。

因此,当弯曲线与纤维方向垂直时[见图4—7(a)],rmin/t可取较小值;

当弯曲线与纤维方向平行时[见图4—7(b)],rmin/t则应取较大值。

当弯曲件有两个互相垂直的弯曲线时,排样时应使两个弯曲线与板料的纤维方向成45°

夹角[见图4—7(c)]。

(4)弯曲中心角α理论上弯曲变形区外表面的变形程度只与rmin/t有关,而与弯曲中心角无关,但实际上由于接近圆角的直边部分也产生一定的变形,这就相当于扩大了弯曲变形区的范围,分散了集中在圆角部分的弯曲应变,从而可以减缓弯曲时弯裂的危险。

弯曲中心角愈小,减缓作用愈明显,因而rmin/t可以越小。

由于上述各种因素对rmin/t的综合影响十分复杂,所以rmin/t的数值一般用试验方法确定。

各种金属材料在不同状态下的最小相对弯曲半径的数值可查表。

2.控制弯裂的措施

为了控制或防止弯裂,一般情况下应采用大于最小相对弯曲半径的数值。

当零件的相对弯曲半径小于表4-1所列数值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1)经冷变形硬化的材料,可采用热处理的方法恢复其塑性。

对于剪切断面的硬化层,还可以采取先去除然后再进行弯曲的方法。

(2)去除坯料剪切面的毛刺,采用整修、挤光、滚光等方法降低剪切面的表面粗糙度值。

(3)弯曲时将切断面上的毛面一侧处于弯曲受压的内缘(即朝向弯曲凸模)。

(4)对于低塑性材料或厚料,可采用加热弯曲。

(5)采取两次弯曲的工艺方法,即第一次弯曲采用较大的相对弯曲半径,中间退火后再按零件要求的相对弯曲半径进行弯曲。

这样就使变形区域扩大,每次弯曲的变形程度减小,从而减小了外层材料的伸长率。

(6)对于较厚板料的弯曲,如果结构允许,可采取先在弯角内侧开出工艺槽后再进行弯曲的工艺。

 

4.2弯曲件的质量问题及控制

(2)

4.3弯曲件的工艺性

1.了解弯曲回弹现象,掌握弯曲回弹值的确定及控制回弹的措施;

2.了解弯曲偏移及控制方法;

3.掌握弯曲件的工艺性分析。

1.弯曲回弹现象,弯曲回弹值的确定及控制回弹的措施;

2.弯曲偏移及控制方法;

3.弯曲件的工艺性分析。

1.控制回弹的措施;

2.弯曲件的工艺性分析。

4.2.2回弹及其控制

回弹现象:

在外载荷作用下,材料产生塑性变形的同时,伴随着弹性变形。

当外载荷去掉后,弹性变形恢复,致使弯曲件的形状和尺寸都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回弹,如图4—9所示。

在所有冲压工序中,回弹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在弯曲工序中,回弹是影响弯曲件质量的主要因素。

图4—9弯曲回弹

1.影响回弹的因素

(1)材料的机械性能:

回弹的大小与材料的屈服强度σs成正比,与弹性模数E成反比,即σs/E越大,则回弹越大。

在材料性能不稳定时,回弹值也不稳定。

(2)工件的相对弯曲半径r/t表示弯曲带内材料的变形程度,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回弹角随r/t,值的增大而增大。

因此,可按r/t值来确定回弹角的大小,见表4—2。

(3)弯曲件的形状:

一般弯曲U形件时比V形件的回弹角小。

(4)模具间隙:

在弯曲U形件时,凸、凹模之间的间隙对回弹有直接影响。

间隙减小,由于模具对板料产生挤薄作用,可使回弹减小。

反之,间隙越大,回弹越大。

(5)校正程度:

在弯曲终了时进行校正,可增加圆角处的塑性变形程度,从而可减少回弹。

校正程度决定于校正力的大小。

而校正力的大小是靠调整冲床滑块位置来实现的。

校正程度越大,则回弹角越小。

2.回弹值的确定

如上所述,影响回弹的因素很多,而且各因素又互相影响,用理论计算非常复杂,且不准确。

故在实际生产中,往往是根据经验来初定回弹角的大小,然后在试模时进行修正。

(1)当r/t<5的自由弯曲时,弯曲半径的变化不大,故只考虑角度的回弹,当弯曲角度不为90°

时,回弹角应做如下修正

Δαx=αΔα90/90(4—3)

式中Δαx一弯曲角为x的回弹角;

Δα90—弯曲角为90°

的回弹角;

可查表确定

α一制件的弯曲角。

(2)当r/t>10的自由弯曲时,由于弯曲半径较大,回弹量较大,故弯曲圆角半径及弯曲角均有较大变化。

有关资料表明,如图4—9所示,凸模的圆角半径及角度可按下式计算

RT=1/(1/r+3σs/Et)(4—4)

αT=αr/RT(4—5)

式中RT—凸模圆角半径(mm);

r一弯曲件圆角半径(mm);

αT—凸模圆弧中心角(度);

α—弯曲件弯曲中心角(度);

σs—材料屈服强度(MPa);

E—材料弹性模数(MPa);

t—材料厚度(mm)。

(3)校正弯曲时的回弹值校正弯曲时也不需考虑弯曲半径的回弹,只考虑弯曲角的回弹值。

弯曲角的回弹值可查表计算。

3.控制回弹的措施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厚度的变动等,要完全消除弯曲件的回弹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或减小回弹所引起的误差,以提高弯曲件的精度。

控制弯曲件回弹的措施有如下几种。

(1)改进弯曲件的设计

1)尽量避免选用过大的相对弯曲半径r/t。

如有可能,在弯曲变形区压出加强筋或成形边翼,以提高弯曲件的刚度,抑制回弹,如图4—10所示。

2)采用σs/E小、力学性能稳定和板料厚度波动小的材料。

如用软钢来代替硬铝、铜合金等,不仅回弹小,而且成本低,易于弯曲。

(2)采取合适的弯曲工艺

1)用校正弯曲代替自由弯曲。

2)对经冷作硬化后的材料在弯曲前进行退火处理,弯曲后再用热处理方法恢复材料性能。

对回弹较大的材料,必要时可采用加热弯曲。

图4—10加强筋减小回弹

3)采用拉弯工艺方法。

拉弯工艺如图4—11所示,在弯曲过程中对板料施加一定的拉力,使弯曲件变形区的整个断面都处于同向拉应力,卸载后变形区的内、外区回弹方向一致,从而可以大大减小弯曲件的回弹。

这种方法对于弯曲r/t很大的弯曲件特别有利。

图4—11拉弯工艺

(3)合理设计弯曲模结构

1)在凸模上减去回弹角[见图4—12(a)、(b)],使弯曲件弯曲后其回弹得到补偿。

对U形件,还可将凸、凹模底部设计成弧形[图4—12(c)],弯曲后利用底部向上的回弹来补偿两直边向外的回弹。

2)当弯曲件材料厚度大于0.8mm,且塑性较好时,可将凸模设计成图4—13所示的局部突起形状,使凸模作用力集中在弯曲变形区,以加大变形区的变形程度,从而减小回弹。

图4—12补偿回弹

3)对于一般较软的材料[如Q215、Q235、10、20、H62(M)等],可增加压料力[见图4-14(a)]或减小凸、凹模之间的间隙[见图4—14(b)],以增加拉应变,减小回弹。

图4—13凸模作用力集中减小回弹图4—14增大拉应变减小回弹

4)在弯曲件直边的端部加压,使弯曲变形区的内、外区都处于压应力状态而减小回弹,并能得到较精确的弯边高度,如图4—15所示。

图4—15在弯曲件端部加压减小回弹图4—16采用软凹模弯曲减小回弹

5)采用橡胶或聚氨酯代替刚性凹模进行软凹模弯曲,可以使坯料紧贴凸模,同时使坯料产生拉伸变形,获得类似拉弯的效果,能显著减小回弹,如图4—16所示。

4.2.3偏移及其控制

偏移:

在弯曲过程中,坯料沿凹模边缘滑动时要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当坯料各边所受到的摩擦力不等时,坯料会沿其长度方向产生滑移,从而使弯曲后的零件两直边长度不符合图样要求,这种现象称为偏移。

1.产生偏移的原因

(1)弯曲件坯料形状不对称

(2)弯曲件两边折弯的个数不相等

(3)弯曲凸、凹模结构不对称

此外,坯料定位不稳定、压料不牢、凸模与凹模的圆角不对称、间隙不对称和润滑情况不一致时,也会导致弯曲时产生偏移现象。

2.控制偏移的措施

(1)采用压料装置,使坯料在压紧状态下逐渐弯曲成形,从而防止坯料的滑动,而且还可得到平整的弯曲件,如图4-18所示。

图4-18控制偏移的措施

(2)利用毛坯上的孔或弯曲前冲出工艺孔,用定位销插人孔中定位,使坯料无法移动,如图4-19(a)、(b)所示。

(3)根据偏移量大小,调节定位元件的位置来补偿偏移,如图4-19(c)所示。

(4)对于不对称的零件,先成对地弯曲,弯曲后再切断,如图4-19(d)所示。

(5)尽量采用对称的凸、凹结构,使凹模两边的圆角半径相等,凸、凹模间隙调整对称。

图4-19控制偏移的措施

4.2.4翘曲与剖面畸变

对于细而长的板料弯曲件,弯曲后一般会沿纵向产生翘曲变形,如图4-20所示。

这是因为沿板料宽度方向(折弯线方向)零件的刚度小,塑性弯曲后,外区(a区)宽度方向的压应变-εφ和内区(b区)宽度方向的拉应变十εφ得以实现,结果使折弯线凹曲,造成零件的纵向翘曲。

当板弯件短而粗时,因为零件纵向的刚度大,宽度方向的应变被抑制,弯曲后翘曲则不明显。

翘曲现象一般可通过采用校正弯曲的方法进行控制。

剖面畸变是指弯曲后坯料断面发生变形的现象。

窄板弯曲时的剖面畸变如图4-5(a)所示。

弯曲管材和型材时,由于径向压应力εt,的作用,也会产生如图4-21所示的剖面畸变现象。

另外,在薄壁管的弯曲中,还会出现内侧面因受宽向压应力εθ的作用而失稳起皱的现象,因此弯曲时管中应加填料或芯棒。

图4-20弯曲后翘曲变形图4-21管材和型材的剖面畸变

弯曲件的工艺性是指弯曲件的结构形状、尺寸、精度、材料及技术要求等是否符合弯曲加工的工艺要求。

具有良好工艺性的弯曲件,能简化弯曲工艺过程及模具结构,提高弯曲件的质量。

4.3.1弯曲件的材料

弯曲件的材料,要求具有足够的塑性,屈弹比σs/E和屈强比σs/σb小。

足够的塑性和较小的屈强比能保证弯曲时不开裂,较小的屈弹比能使弯曲件的形状和尺寸准确。

最适宜于弯曲的材料有软钢、黄铜和铝等。

脆性较大的材料,如磷青铜、铍青铜、弹簧钢等,要求弯曲时有较大的相对弯曲半径r/t,否则容易发生裂纹。

对于非金属材料,只有塑性较大的纸板、有机玻璃才能进行弯曲,而且在弯曲前坯料要进行预热,相对弯曲半径也应较大,一般要求r/t>3~5。

4.3.2弯曲件的形状尺寸及其精度

1.弯曲件的结构与尺寸

(1)弯曲件的形状

弯曲件的形状应尽可能对称,弯曲半径左右一致,以防止弯曲变形时坯料受力不均匀而产生偏移。

有些虽然形状对称,但变形区附近有缺口的弯曲件,若在坯料上先将缺口冲出,弯曲时会出现叉口现象,严重时难以成形,这时应在缺口处留连接带,弯曲后再将连接带切除,如图4-22(a)、(b)所示。

为了保证坯料在弯曲模内准确定位,或防止在弯曲过程中坯料的偏移,最好能在坯料上预先增添定位工艺孔,如图4-22(b)、(c)所示。

图4-22增添连接带和定位工艺孔的弯曲件

(2)弯曲件的相对弯曲半径

弯曲件的相对弯曲半径r/t应大于最小相对弯曲半径(见表4—1),但也不宜过大。

因为相对弯曲半径过大时,受到回弹的影响,弯曲件的精度不易保证。

(3)弯曲件的弯边高度

弯曲件的弯边高度不宜过小,其值应为h>r+2t,如图4—23(a)所示。

当h

图4-23弯曲件的弯边高度

较小时,弯边在模具上支持的长度过小,不容易形成足够的弯矩,很难得到形状准确的零件。

当零件要求h<r+2t时,则需预先在圆角内侧压槽,或增加弯边高度,弯曲后再切除,如图4-23(b)所示。

如果所弯直边带有斜角,则在斜边高度小于r+2t的区段不可能弯曲到要求的角度,而且此处也容易开裂[见图4-23(c)],因此必须改变零件的形状,加高弯边尺寸,如图4-23(d)所示。

(4)弯曲件的孔边距

带孔的板料弯曲时,如果孔位于弯曲变形区内,则弯曲时孔的形状会发生变形,因此必须使孔位于变形区之外,如图4-24所示。

一般孔边到弯曲半径r中心的距离要满足以下关系。

图4-24弯曲件的孔边距离图4-25防止弯曲时孔变形的措施

当t<2mm时,L≥t

当t≥2mm时,L≥2t

如果上述关系不能满足,在结构许可的情况下,可在靠变形区一侧预先冲出凸缘形缺口或月牙形槽[见图4-25(a)、(b)],也可在弯曲线上冲出工艺孔[见图4-25(c)],以改变变形范围,利用工艺变形来保证所需孔不产生变形。

(5)避免弯边根部开裂

在局部弯曲坯料上的某一部分时,为避免弯边根部撕裂,应使不弯部分退出弯曲线之外,即保证b≥r[见图4-23(a)L如果条件b≥r不能满足,可在弯曲部分和不弯部分之间切槽[见图4-26(a),槽深l应大于弯曲半径R],或在弯曲前冲出工艺孔[见图4-26(b)]。

图4-26避免弯边根部开裂的措施

(6)弯曲件的尺寸标注

弯曲件尺寸标注不同,会影响冲压工序的安排。

例如,图4-27所示是弯曲件孔的位置尺寸的三种标注方法,其中采用图(a)所示的标注方法时,孔的位置精度不受坯料展开长度和回弹的影响,可先冲孔落料(复合工序),然后再弯曲成形,工艺和模具设计较简单;

图(b)、(c)所示的标注法,受弯曲回弹的影响,冲孔只能安排在弯曲之后进行,增加了工序,还会造成许多不便。

图4-27弯曲件的尺寸标注

2.弯曲件的精度

弯曲件的精度受坯料定位、偏移、回弹、翘曲等因素的影响,弯曲的工序数目越多,精度也越低。

对弯曲件的精度要求应合理,一般弯曲件长度的尺寸公差等级在ITl3级以下,角度公差大于15′。

4.4弯曲件毛坯尺寸的确定

4.5弯曲力的计算

4.6弯曲工序及弯曲模

(1)

1.掌握应变中性层的确定及毛坯尺寸的计算方法;

2.掌握弯曲力的计算及弯曲时压力机标称压力的选择;

3.了解弯曲工序的安排。

1.应变中性层的确定及毛坯尺寸的计算方法;

2.压力机标称压力的选择;

3.弯曲工序的安排。

1.毛坯尺寸的计算;

2.弯曲工序的安排。

弯曲件展开尺寸的计算基础是应变中性层在弯曲前后长度保持不变。

4.4.1弯曲中性层位置的确定

由于在塑性弯曲时,中性层的位置要发生位移,所以,计算中性层展开长度,首先应确定中性层位置。

中性层位置以曲率半径表示(见图4—28),常用下面经验公式确定

p=r+xt(4—9)

式中r—弯曲件的内弯曲半径;

t—材料厚度;

x—中性层位移系数,见表。

图4—28中性层位置图4—29r/t>

0.5的弯曲

4.4.2弯曲件坯料尺寸的确定

弯曲件的展开长度等于各直边部分长度与各圆弧部分长度之和。

直边部分的长度是不变的,而圆弧部分的长度则需考虑材料的变形和中性层的位移。

1.r/t>0.5的弯曲件

r/t>0.5的弯曲件由于变薄不严重,按中性层展开的原理,坯料总长度应等于弯曲件直线部分和圆弧部分长度之和(见图4—29),即

2.r/t<O.5的弯曲件

对于r/t<0.5的弯曲件,由于弯曲变形时不仅零件的圆角变形区产生严重变薄,而且与其相邻的直边部分也产生变薄,故应按变形前后体积不变条件来确定坯料长度。

经验公式可查表确定。

3.铰链式弯曲件

对于r=(0.6~3.5)t的铰链件(见图4-30),通常采用推圆的方法(见图4-55)成形,在卷圆过程中板料有所增厚,中性层发生外移,故其坯料长度Lz可按下式近似计算

Lz=l+1.5π(r+xlt)+r≈l+5.7r+4.7xlt(4—11)

式中l—直线段长度;

r—铰链内半径;

xl—中性层位移系数,查表。

需要指出,上述坯料长度计算公式只能用于形状比较简单、尺寸精度要求不高的弯曲件。

对于形状比较复杂或精度要求高的弯曲件,在利用上述公式初步计算坯料长度后,还需反复试弯,不断修正,才能最后确定坯料的形状及尺寸。

这是因为很多因素没有考虑,可能产生较大的误差,故在生产中宜先制造弯曲模,后制造坯料的落料模。

图4-30铰链式弯曲件图4—31V形支架

例4.1计算图4-31所示弯曲件的坯料展开长度。

解零件的相对弯曲半径r/t>0.5,故坯料展开长度公式为

Lz=2(l直1+l直2+l弯1+l弯2)

R4圆角处,r/t=2,查表4—6,x=0.38;

R6圆角处,r/t=3,查表4—8,x=0.40。

l直1=EF=[32.5—(30×

tan30°

+4×

)]=12.87(mm)

l直2=BC=[30/cos30°

—(8×

tan60°

)]=18.47(mm)

l弯1=π×

60/180(4+o.38×

2)=4.98(mm)

l弯2=π×

60/180(6+0.40×

2)=7.12(mm)

则坯料展开长度Lz=2×

(12.87+18.47+4.98+7.12)=86.88(mm)

弯曲力是设计弯曲模和选择压力机的重要依据之一。

弯曲力不仅与弯曲变形过程有关,还与坯料尺寸、材料性能、零件形状、弯曲方式、模具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用理论公式来计算弯曲力不但计算复杂,而且精确度不高。

实际生产中常用经验公式来进行概略计算。

1.自由弯曲时的弯曲力

V形件弯曲力

F自=0.6KBt2σb/(r+t)(4-12)

U形件弯曲力

F自=0.7KBt2σb/(r+t)(4-13)

式中F自—自由弯曲在冲压行程结束时的弯曲力,N;

B—弯曲件的宽度,mm;

r—弯曲件的内弯曲半径,mm;

t—弯曲件材料厚度,mm;

σ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