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下第七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61525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八下第七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八下第七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八下第七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八下第七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八下第七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八下第七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初中语文八下第七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八下第七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八下第七单元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7、乃乃【竟,竟然】不知有汉乃【于是,就】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亚夫乃【才】传言开壁门家祭无望告乃【你,你的】翁

8、志处处志【做标志,做记号】寻向所志【标志,记号】

9、寻寻【寻找】向所志寻【不久】病终

五、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词类活用的情况而后解释。

1、渔人甚异【形容词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之。

2、复前【名词用作状语:

向前】行。

3、欲穷【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走完,即走到尽头去】其林。

4、此中人语【念:

,名词活用做动词:

告诉】云

5、处处志【名词活用做动词,做标志,做记号】之

六、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1、缘【古—沿着,沿;

今—缘故,缘分】溪行

2、芳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指食物味道好】

3、阡陌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4、咸来问讯【古—询问消息,询问音讯;

今—询问】

5、率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人的配偶】邑人来此绝境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地方】

7、遂与外人间隔【古—隔绝,隔离,不往来;

今—距离】

8、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意思为“不管”】魏晋。

9、此中人语云: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为外人道也。

10、余人各复延【古—请,邀请;

今—延长,延伸】至其家。

七、文言文阅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把……作为职业。

为:

作为】。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不纯。

这里指“别的”】树,芳草鲜美,落英【“落英”,指飘落的花瓣。

“英”,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它,指代所见到的景色】。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动词,完了,消失】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阔的样子】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这】属。

阡陌【指田间小路。

南北方向的为“阡”,东西方向的为“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完全】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便要还家,设【备,摆,安排】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都】来问讯。

自云先世【祖先,前代】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同一县的人,即乡邻】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从这里】,遂【副词,于是,就】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代,这里指朝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离开】。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说】也。

既【……之后】出,得其船,便扶【沿,顺着】向【原先】路,处处志之。

及【到】郡下,诣【到……去】太守,说如此【这样,指发现桃花源的事】。

太守即遣【派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表示动作行为的最后结果。

译为“结果是”】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愉快地样子】规【计划】往。

未果【实现】,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问路。

这里的意思是探访,访求。

津:

渡口】者。

1、在上文的中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2、用原文回答。

(1)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3)桃花源的生活环境怎样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桃花源人的生活如何呢?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5)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3、解释下列句子。

(1)渔人甚异之。

渔人对眼前的奇丽景色感到非常奇怪。

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里边(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安逸、自得其乐。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品德高尚的隐士。

4、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层次分明,秩序井然。

请在下面括号内填入一个双音节词语,将渔人具体行踪补充完整。

(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5、根据你对上文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第2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呢?

主要三方面内容:

①交代渔人进入桃花源;

②交代桃花源中的事物;

③交代桃花源中的人。

(2)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3)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复出”?

说明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4)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6)你是怎样评价上文桃花源人对渔人的热情招待的行为和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并报告太守的表现的呢?

从他们的不同表现我们可以看出渔人(外界人)和桃花源人完全不同的品格。

渔人(外界人)狡猾、自私、不守信用。

桃花源人热情、好客、与人为善。

(7)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而后来“南阳刘子骥”亦寻访未果呢?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更衬托出桃源的扑朔迷离,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8)本文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呢?

这样安排有是为什么呢?

课文第②、③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

作者把这一部分作为本文的重点加以详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理想的社会画卷。

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

文章第①、④段写得简略,是因为故事的开头、结尾,只和故事的传奇性有关。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

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

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评价:

这理想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灌注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强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它又多少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的复古倾向。

6、请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7、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他们为何“乐”。

示例:

(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26、《岳阳楼记》

谪守(zhé

)衔远山(xiá

n)浩浩汤汤(shāng)朝晖(huī)迁客骚人(sāo)

霪雨霏霏(yí

nfēi)樯倾楫摧(qiá

ngjí

)冥(mí

ng)忧谗畏讥(chá

n)波澜(lá

n)岸芷汀兰(zhǐtīn)皓月(hà

o)静影沉璧(bì

)宠辱偕忘(chǒngxié

嗟夫(jiē)噫(yī)

1、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填朝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所写的千古名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他的词突破了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现仅存五首,我们学过其中的一篇是《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2、关于“记”

“记”是一种不定体。

一般地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地写出来,都可以叫做“记”。

它可以全是叙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全是写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还可以兼有叙事、写景、状物、议论等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虽有不同,但目的都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思和抱负,或阐述对某些问题的观点。

“记”在写法上可以分两类:

一类是作者不直接说,或基本不表露自己的观点或感情状态,而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例如《桃花源记》。

另一类是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发生出情理,而常以“卒[卒:

完]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

如《岳阳楼记》。

1、百废具兴“具”同“俱”,都,全。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咐。

1、通政通【顺畅,顺利】人和北通【通向】巫峡

初极狭,才通【通过】人

2、和政通人和【和乐】春和【晴和,和煦】景明

3、兴百废具兴【兴办】兴【兴旺,兴盛】,百姓苦;

亡,百姓苦

4、属属【“属”同“嘱”,嘱咐】予作文以记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5、以属予作文以【来】记之不以【因为】物喜

将以【拿、用/凭借】攻宋臣以【认为】王吏之攻宋也

6、观予观【看】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景象】

7、夫予观夫【那】巴陵胜状未几,夫【丈夫】声起

夫【发语词,不译】大国,难测也

8、一上下天光,一【一片】碧万顷而或长烟一【完全】空

上下一【全,完全】白

9、则此则【就是】岳阳楼之大观然则【那么】北通巫峡

居庙堂之高则【就】忧其民

10、然然【这样】则北通巫峡怡然【……的样子】自乐

11、极南极【直到,直达】潇湘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

感极【到极点】而悲者矣初极【非常】狭,才通人

12、远衔远【远方的,远处的】山处江湖之远【偏远的】则忧其君

13、国去国【国都】怀乡国【国家】恒亡

14、空浊浪排空【天空】而或长烟一空【消散】

空【空旷幽静的】山新雨后白云千载空【徒然,白白地】悠悠

雪上空【只,仅】留马行处

15、或而或【有时】长烟一空或【或许】异二者之为

16、乐此乐【乐趣】何极然则何时而乐【高兴,快乐】耶

17、旷则有心旷【开阔,开朗】神怡土地平旷【宽阔,宽广】

18、居居【处在】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居【过了】无何

城居【居住】者未之知不可久居【停止;

休息】

1、滕子京谪守【名词用作动词:

任太首,任知府】巴陵郡。

2、百废【形容词用做名词:

荒废的事业】具兴。

3、或异二者之为【动词用作名词:

心理活动】,

4、先【名作状语:

“在……之前”】天下之忧而忧,后【名作状语:

“在……之后”】天下之乐而乐。

1、越【古—到了;

今—度过,超出或表示程度加深】明年,政通人和。

2、增其旧制【古—规模;

今—制度】

3、前人之述备【古—全面、详尽;

今—准备】矣。

4、气象【古—景象;

今—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万千。

5、连月不开【古—放晴;

今—把关闭的东西打开】

6、浊浪排【古—冲向;

今—除去、推开,摆成行列】空

7、至若春和景【古—日光;

今—景物】明

8、沙鸥翔集【古—鸟停息在树上,栖息;

今—聚合,会合】

9、微【古—无,没有;

今—小,细小】斯人,吾谁与归?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古时指(官吏)降职或远调】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政务】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扩大】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写文章】以【来】记之【它,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予观夫巴陵胜状【胜景,好景色】,在洞庭一湖。

衔【包含】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形容水势汹涌壮阔】,横无际涯【际,涯,都是“边”的意思】;

朝晖【日光,阳光】夕阴,气象万千【形容事物变化多样】。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雄伟壮丽的景象】也。

前人之述【记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观赏,看】物之情,得【能够】无异乎?

若夫【像那】霪雨【连绵不断的雨】霏霏【雨、雪纷飞的样子】,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光芒,光辉】,山岳潜【隐没】形【形体,形迹】;

商旅不行【通行】,樯【桅杆】倾楫【船桨】摧【折断】;

薄【迫近】暮冥冥【形容天色昏暗】,虎啸猿啼。

登斯【这】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谗言】畏讥【讥讽】,满目萧然【凄凉冷落的样子】,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至于,又如】春和【晴和,和煦】景明,波澜不惊【起,动】,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小草】汀【水中的小块陆地,小洲】兰,郁郁【形容香气很浓】青青。

而或长烟【大片的烟雾】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跳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唱和】,此乐何极【哪有穷尽,哪有尽头】!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光荣,荣耀】辱【屈辱】偕【一起,一并】忘,把【端】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探求】古仁人【品德高尚的人】之心【思想感情】,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为什么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喻指朝廷。

庙:

宗庙。

堂:

殿堂。

】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泛指四方各地】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呢】?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归附】?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滕子京在巴陵郡取得什么政绩呢?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属予作文以记之。

(3)作者如何描写岳阳楼的“大观”呢?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5)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悲: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喜: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6)作者是如何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

又是如何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呢?

问一:

浮光跃金。

问二:

静影沉璧。

(7)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

(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什么?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把唐代和当今贤士名人的诗赋刻在它的上面。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观赏自然景物(所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自己的)坏话,害怕人家讥讽自己,满眼凄凉冷落,感慨到了极点而不禁悲凉起来。

(4)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春光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边;

(成群的)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述两种人的思想感情不同。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

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

(8)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归附谁呢?

(也可以翻译为“(如果)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

”或者(如果)没有这种人,“我还能和谁同道呢?

”)

4、指出文章第1—5段所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

第1段:

(记叙)第2段:

(描写)第3段:

(描写、抒情)

第4段:

(描写、抒情)第5段:

(抒情、议论)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把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奋发治理政事,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2)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单归纳。

气势非凡;

宽阔无边;

湖光山色。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请分析。

承上启下——引出下文3、4段所写的“迁客骚人”在不同景色下的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

(4)第3、4段各描写了了哪些景物?

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第3段:

描写的景物有阴风、浊浪、日星、山岳、商旅、樯楫、虎猿的声音。

渲染了一种萧条冷落的悲凉气氛。

描写的景物有波澜、沙鸥、锦鳞、岸芷汀兰、、长烟、皓月、渔人。

渲染了一种喜洋洋的气氛。

(5)第3、4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6)第3、4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

(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7)“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

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8)“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悲喜观不同。

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9)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10)本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

勉励友人。

点明中心。

(11)文章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

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呢?

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

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心旷神怡;

先忧后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你知道哪些有关抱负的名言警句呢?

(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2)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高明 

(3)有志者,事竟成。

——南朝范晔 

(4)男儿事业当志奇。

——三国贯休 

(5)男儿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文天祥 

……

27、《醉翁亭记》

滁(chú

)林壑(hè

)琅琊(lá

ngyá

)潺潺(chá

n)翼然(yì

)辄醉(zhé

)暝(mí

ng)晦(huì

)伛偻(yǔlǚ)提携(xié

)洌(liè

)山肴(yá

o)野蔌(sù

宴酣之乐(hān)弈(yì

)觥筹(gōng)颓然(tuí

)阴翳(yì

)禽鸟(qí

n)

欧阳修(1007~1072年)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醉翁亭记》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作者在文中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美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现了作者“与民共乐”政治理想以及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三、一词多义。

1、秀望之蔚然而深秀【秀丽】者,琅琊也。

佳木秀【繁茂,茂盛】而繁阴

2、也……,琅琊也【表判断】山之僧智仙也【表陈述】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感叹】

3、于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从】两峰之间者有亭翼然临于【在】泉上者

太守与客来饮于【到】此

4、谓太守自谓【命名】也太守谓【是,为】谁

5、临有亭翼然临【靠近】于泉上者把酒临【面对】风,其喜洋洋者矣

临【到,来到】溪而渔

6、名名【取名,命名】之者谁?

有仙则名【出名】

莫名【说出,指出】其妙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名字】

一文不名【占有】名门望族【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

7、乐山水之乐【乐趣】而不知太守之乐【以……为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欢乐】

8、得林尽水源,便得【看到】一山得【怎能,能够】无异乎

得【领会】之心而寓之酒也

9、开连月不开【放晴】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消散,散开】

10、归云归【聚拢】而岩穴暝朝而往,暮而归【回来,返回】

11、景春和景【日光】明四时之景【景色】不同

12、阴阴【阴冷的】风怒号佳木秀而繁阴【绿荫】

13、穷欲穷【走到尽头】其林而乐亦无穷【穷尽】也

14、而望之蔚然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