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8474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通过参加《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小课题研究,发现我在自身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热情等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现反思总结如下:

1.自身观念:

心中想面向全体学生,但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通过调查了解到仍有近30%的学生认为我并没有充分关注他们。

2.教学方法:

我在平时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更多的考虑教材的内容,很少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接受水平。

3.教学效果:

阶段性检测的及格率不足50%。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我上课讲的内容并不能完全明白。

4.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有近30%的学生对数学学科并不感兴趣,但近100%的学生想学好数学,他们希望老师改变教法,照顾全体学生。

三、实施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意义

1.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将“面向全体学生”这一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1)在教学目标制定上,分层设计目标;

(2)在教学环节的不同环节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

(3)分层设计练习题、作业题。

2.极大的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使全体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尊重,让每一名学生每一节课有所收获,使全体学生的自信心逐步树立,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3.为农村中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借鉴意义。

当前,农村中学普遍存在教学质量整体水平低,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等突出问题,本教学模式从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等方面做出大胆尝试,研究成果对农村中学将会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四、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数学

课题:

等腰三角形的识别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继上一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之后。

首先由“等边对等角”逆用是否成立引出;

之后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

然后得出“等角对等边”定理;

接着进行应用;

最后是关于等边三角形的识别的“大家谈谈”

学情分析:

学优生(A层)通过启发引导探究出几何推理的方法得到“等角对等边”;

中等生(B层)、学困生(C层)通过动手操作验证“等角对等边”。

在复杂图形中正确运用“等角对等边”的方法应予以指导。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优生(A层)掌握“等角对等边”的几何推理方法,并能够综合运用有关定理解决三步几何说理题。

2.中等生(B层)学会运用全等的方法证明“等角对等边”,并能运用有关定理解决二步几何说理题。

3.学困生(C层)学会正确运用“等角对等边”,并能够区分“等角对等边”与“等边对等角”。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优生(A层)经历用几何推理方法得到“等角对等边”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几何推理能力。

2.中等生(B层)、学困生(C层)经历动手操作方法验证“等角对等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全体学生的探究热情,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学困生(C层):

(如图1)在△ABC中,如果AB=AC,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2.教师提问中等生(B层):

(如图2)在△ABC中,如果AB=AC,AD=BD=BC,你能得到哪些等角?

(二)探究新知

1.问题解决

(1)提出问题:

(如图3)在△ABC中,如果∠B=∠C,那么AB=AC吗?

(2)学生讨论验证方法:

折叠法;

测量法;

几何推理法(师引导辅助线的添加)

(3)自主解决:

学优生(A层)写出几何推理过程;

学困生(C层)动手操作验证;

中等生(B层)自愿选择。

(4)交流总结:

先找学困生(C层)动手操作演示;

然后找学优生(A层)口述几何推理过程;

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等角对等边”性质定理。

2.同类变换

找中等生(B层)依次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4,在△ABC中,如果∠A=∠C,那么 

(2)如图5,在Rt△ABC中,如果∠A=∠B,那么 

(3)如图6,在Rt△ABC中,如果∠C=90°

,∠A=45°

,那么 

(4)如图7,∠BCD是△ABC的一个外角,如果∠BCD=60°

,∠A=30°

3.方法总结

(1)先用箭头指出一个三角形中两个等角所对的两条边,然后写出结论。

(2)“等边对等角”是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所以它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而“等角对等边”是由一个三角形的两个等角得到两个等边,所以它是等腰三角形的识别定理。

4.解释应用

例题:

如图8所示,一艘轮船在近海处由南向北航行,点C是灯塔,轮船在A处测得灯塔在其北偏西38°

的方向上。

轮船又由A向北航行30海里到B处,测得灯塔在其北偏西76°

方向上。

(1)求∠ACB的度数。

(2)轮船在B处时,到灯塔C的距离是多少?

对于例题,采用如下步骤处理:

①先找学优生(A层)将题中的数据转化成三角形有关内角的度数;

②接着找中等生(B层)计算△ABC各内角的度数;

③然后找学困生(C层)分析得出结论;

④最后找学优生(A层)口述解题过程,中等生(B层)、学困生(C层)书写解题过程。

拓展题:

等边三角形的识别条件

(1)三个内角相等的三角形,各个内角的度数是多少?

(找中等生(B层)回答)

(2)三个内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

(找学优生(A层)回答)

(3)底角是60°

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

顶角是60°

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吗?

(找学困生(C层)回答)

(4)请你概括一下等边三角形的条件。

(三)分层作业,共同提高

学困生(C层)首先完成以下必做题目,再尝试完成中等生必做题目:

1.如图9,在Rt△ABC中,如果∠C=90°

,∠A=∠B=45°

2.如图10,在△ABC中,如果∠A=70°

∠C=40°

中等生(B层)首先完成以下必做题目,再尝试完成学优生必做题目:

1.如图11,在△ABC中,如果∠A=70°

2.如图12,∠BCD是△ABC的一个外角,如果∠BCD=84°

,∠=42°

学优生(A层)完成:

1.如图13,已知AD∥BC,BD平分∠ABC,△ABD是等腰三角形吗?

请说明理由。

2.如图14,在△ABC中,已知AB=AC,BD,CE是两条角平分线,BD,CE相交于交于点O。

△OBC是等腰三角形吗?

为什么?

(四)畅谈收获,回顾反思

不同层次的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六课后反思

1.更多的学生得到关注,课堂气氛更加融洽。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只提问十多个学优生、中等生,导致大多数学生听课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

而在本节课上,对于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我设置不同的学习方法,给他们搭建不同的舞台,他们感到了被关注、被尊重,所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乐于动手探究,积极发表见解,他们感觉到自己并不笨,只要努力学习自己也能会做练习题,90%以上的学生独立完成了作业题,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感觉,一个个脸上露出了笑容。

2.使我感受到“面向全体学生”离我们并不遥远。

以前,我认为农村中学学生基础差,班容量大,“面向全体学生”是无法实现的。

通过课题研究发现:

只要我们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心中真正装着全体学生,认真设计分层教学目标,在不同的环节关注不同的学生,精心设计分层作业,我们的课堂离“面向全体学生”就会越来越近。

3.要坚持实践,不断反思,不断完善

每一种教学模式不可能放之所有课皆能用,不能生搬硬套,应该因课而异。

“分层教学”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但“分层教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刚刚开始,还需要通过“计划——行动——反思”不断去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