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Word文档格式.docx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然而美好的愿望总是难以实现,尽管到了二十九岁,陶渊明出仕做官,但那都是些有名无实的小官。
陶渊明深深地知道要实现“大济苍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实在难于登天,况且身在仕途,面对达官显贵还要降志辱身,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因此而心力憔悴。
理想的破灭,仕途的尔虞我诈令他最后狠下决心,在四十一岁那年决计弃官归隐。
本着此生虽不能让理想变为现实,但也决不同流合污的思想。
在以后的日子里陶渊明过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的朴实而又有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生活,也就有了他纯洁、幽美的田园诗作。
他的田园诗,描绘了乡村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当时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田园生活的热爱,从中表现出他高深圣洁的思想情操。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首先开创了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新的境界的,是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年轻的时候有远大的政治抱负,29岁那年曾做过江州祭酒,但是没有多久就辞职了。
后来他又担任过几任幕府里的幕僚,最后改彭泽县令,又只在任八十多天就辞官归隐了。
陶渊明在为官时,就在《归去来兮辞》中想象了田园生活的自由美好。
归耕后,他心情愉快,夙愿得以实现,其欣喜溢于言表。
他躬耕于垄亩,亲自参加劳动。
虽然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但是心情是舒畅,内心充实。
他和淳朴的农民相往还,闲暇时则饮酒赋诗,登临山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虽然也有困窘,但他都以一种委运任比的洒脱态度泰然处之,安贫乐道,心境澄明,真正做到了与白然物我合一。
同时创造出了平淡自然而又韵味浓厚的田园诗歌。
陶的思想主要一面是受魏晋以来名士传统的影响,尤其是东晋士人玄虚清谈心态的影响,而形成了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如《五柳先生自传》中,‘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在29岁时为生计贫困而出仕,却又因厌恶官场而辞归。
当官场生涯与他的志愿相忤逆的时候,他就毫不留恋的选择了回归田园。
陶的思想基本上是儒家的,但后来也一定程度上受了道家的影响。
他少有济时之志,后屡遭挫折又放弃了这种理想,但能坚持志节,不旨随俗浮沉。
可惜他最终要顺应天命,对世事持消积的态度。
他归田以后,参加了一部分生产劳动,跟农民平等相处,这是他思想进步的一面,对于他的文学成就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作为田园诗鼻祖的陶渊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甚至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
都有着极高的地位。
他对田园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就像他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园”样,是一个富足,和平,美好的理想社会。
人们自给自足,生活在一个隔绝世俗喧嚣的优美环境,他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是积极向往的,虽然所谓”世外桃源”只不过是虚构而来的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但却真实的反映了陶渊明那辽阔的心境,以及从诗中表现出来的率真,朴实的个性。
陶渊明为人正直,当朝为官为的是实现服务百姓的壮志。
建立功名,但他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以求取功名,再加上他执意追求适意的自由生活,因此他四十一岁那年便辞官归田不再出仕。
他的诗风很大程度上与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有关。
(一)陶诗平淡而又淳朴和豪放有力的诗风。
诗人往往能借助不加修饰的语言创造出美丽的意境。
诗人为人正直,率真,他的诗抒发的也是”真性情”。
通过描绘美丽的大自然,抒发内心真实的感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一诗风的形成,也与他对人,对社会的感悟有关诗人长时间生活在田园中(归隐后,一直在田园生活了二十二年期参加农业劳动,自然就有机会接触到淳朴的民风。
朴素的田园风景和平淡简陋的生活,就构成了陶渊明平淡而淳厚的诗风
。
《归田园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虽然诗人所热衷追求的田园生活。
但我们不难发现,陶渊明选择田园生活除了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外,还有一个主要因素局势混乱险恶。
他志向远大,心清如水,无论是当朝为官,还是隐归田园,他的心里还是时时牵挂着广大劳苦百姓。
这种”去危图安”的崇高的志向,辽远的心境,正是他伟大人格的写照。
就这一点,在他的诗中,也能通过不假雕饰的语言表现出来。
如《归园田居》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村”墟”狗”鸡”等景物,信手拈来淡淡着墨,语言平直,贴近生活。
陶诗还善于借助白描手法勾勒美丽的风景,寄寓诗人理想生活境界。
《饮酒其五》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用白描手法,诗的感情自然流露。
与陶诗平淡自然的诗歌语言和谐统一的是陶诗中所架构的意境。
这是诗的灵魂所在。
《归园田居》其一中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充满了淳朴的泥土气息。
这首诗所架构的静谧,平和的意境,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比比皆是
《移居》其二,诗人对日常琐碎事情的展示,构成了一幅既有自然之趣,又有庄严人生态度的生活画面,是很高的境界。
陶诗也有豪放有力的一面。
《咏荆轲》中“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的热情歌颂;
《拟古其八》中“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万丈豪情:
《读山海经》中“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那种毫无顾虑,毫不反悔视死如归的气派《读山海经》,在创作上还借助神话故事喻今,给人以深刻地思索。
无论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创作手法上,都足以体现陶诗落笔豪放有力的一面。
这一诗风,全因为自己的志愿不能实现,理想与现实相矛盾造成的。
田园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的创作实绩。
诗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受了”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影响,平淡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仿佛一幅幅出白大家手笔的山水画。
(二)内容的上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通过普通之物,平凡之事,表达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
陶诗注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感悟彻底的心境。
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
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庭荒芜重返旧草巢的春燕,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山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己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抽象的又是理念的。
且看《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白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
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
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言语的。
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中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富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如: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庚戌九月中于西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杂诗》其一“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杂诗》其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饮酒》其十四这些诗句言浅音深,富有启示性。
(三)陶诗开创了诗歌的意境美。
陶诗具有韵味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
陶诗常常取发“自然”和平常人的生活,却通过诗人的组合,又呈现了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
“日入室内睹,荆薪代明烛,”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束照明的荆条,但是诗人写出来就增强了亲邻之间欢聚谈笑的生活气氛
这一气氛的形成,也正是诗人甘愿归隐躬耕,坚守精神家园的结果。
“弊庐蔽床席”只用“床席”两字,就具体地写出他安贫节俭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平淡之中,却透着一种超然洒脱。
陶诗中冲淡之美的境界是最主要的艺术成就。
正如鲁迅所说的,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此类诗写得慷慨激昂,豪情迸发,表现诗人豪迈诗风的一面。
另外,陶诗也有愤愤不平的悲愤之句,“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
念此悲凄,终晓不能静,”也有忍饥抱寒的愁苦之音,“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
许多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诗的风格,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
陶诗不仅仅是朴素,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而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的笔触,往往出现警笫。
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
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
(四)陶诗质朴,简洁,明快,富有概括力的语言风格。
陶渊明的诗,总体上看,语言较贴近生活,接近“田家语”。
这与他生活的环境有直接关系。
他辞官归田之后,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对置身于山清水秀的环境中劳动,有着独特的体验。
他热爱大自然,深信自然界的美丽景色能给他带来心灵上的超脱和愉悦。
诗人以其圣洁的心灵去感受周围一切美的事物。
在大部分陶诗中,对于景物的描写,都融入了诗人对自然的审美情趣。
因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质朴。
清新,很少铺排,很少用典,淡淡着墨。
《归园田居其二》中与农民兄弟“相见无在言,但道桑麻长”的质朴情谊;
《归园田居其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等八句锄草劳动的淡淡描述;
《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篙下,悠然见南山”的水墨画般的写景手法,都是陶诗语言质朴,清新自然,直白的体现。
此外,陶诗在用语上还有干炼、明快的一面。
《怀古田舍》中“鸟哢欢新节,冷风送余善;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情新“欢”、“送”、“怀”三个动词的连用,既准确又生动,似乎把景物写活了。
又如《和郭主簿其一》”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拟古其一》“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贮”、“扇”二字,把清阴,春风写得具体形象,增加其可感性,达到入木三分的描摹效果。
陶渊明的田园诗往往通过寥寥数字,就能够准确建构出一个静谧、和平、安详的境界,大大提高了诗的审美价值。
《归园田居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暧”、“依”二字将安静的乡间图景,准确传神地描绘出来,具有较高的表现力,概括力。
生动传神的诗歌语言,对于古诗的创作,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作为诗歌鉴赏的主要对象之一。
陶诗的语言,无论写景还是叙事,都重在传神,再加上他独特的人格审美,自然审美,社会审美,依这一套系统的美学观,似乎诗中的每个词都能真实,准确地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意。
当然,这些真情实意亦会在品读陶诗的同时,向读者”移情”,使读者同样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
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美。
陶渊明的诗平淡之中有无限的风采,简练之中有浓厚的情味。
陶诗诗句的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表达出的感情力量。
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纯净的去尽华丽的语言,是因为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他要表达的情怀,是一片纯真地,而不矫饰的感情世界。
陶诗的语言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的。
《闲情赋》,写得多么绮丽多姿,说明他并不是不会使用华美的辞藻和细腻的绘声绘色。
他在诗文创作中洗尽铅华,以朴素自然创造出情味极浓的冲淡美的艺术境界。
写风“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不用“青萍”“惠风”之类的典故,只一“翼”字,便将南风微拂新苗摇曳之态写得和煦暖人。
陶诗的语言是不露斧凿却高度艺术化的传神之笔,是诗歌大师语言功力炉火纯青的极致,非寻常辈可比拟。
在艺术上,陶诗除了那平淡,自然的独特风格和他诗歌内容完全一致外,他的朴素语言和白描的手法,也是主要的特点,尤是在那彩丽竟繁的文风盛行之时,这更是难得,他的诗不雕琢而得自然美,但要说他未用功力,也是不对的,他的锤炼语句往往只在一两平易的字上,使人不见斧痕,这说明陶渊明驾驭语言能力之强。
(五)真淳隽永的理趣
陶渊明田园诗作的另一个突出成就是理趣盎然、情理交辉。
诗人以情化理,理入于情。
不言理亦自有理趣在笔墨外,明言理而又有真情融于意象之中。
同时,诗人精心选择蕴含自然之理的形象,构筑令人神往的艺术意境,让人们悉心体察他所说的理,心领神会,回味无穷,收到了异乎寻常的艺术效果。
如前所引的《饮酒》之五,就是一首借自然景物进行说理的诗。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就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
诗的开头,诗人便虚构了一个闹中获静的意境,又从哲理的高度阐明了闹中获静的原因。
“心远”表明诗人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抱着隔离和冷漠的态度,自然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
紧接着,诗人又用一系列自然景物,形象地说明了如何才能达到“心远”的途径。
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
“山气”二句并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
而是寓含着诗人对生命真谛的领悟:
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生与自然的关系,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只能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无所待,无所使,自然而然,从而可以进入自由自如的境界。
而不是应着眼于外在的追求。
因为外在的追求,必然会带来得之“惊”、失之“忧”,就会从根本上破坏生命的和谐。
诗人从偶然看到的由山气归鸟构成的那片风景中悟出人生的真谛,他觉得自己和那片风景已经融为一体,化为“飞鸟”归于山中,返归自然的状态。
惟有这种自然的状态才是“真”。
他想把其中的“真意”说出来,又觉得说不出也不必说了。
又如《杂诗》之四: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觞弦肆朝日,尊中酒不燥。
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
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诗人对田园自由生活的欢悦情趣跃然纸上,出语旷达,意蕴悠长,深具一种执著严肃的人生态度。
追逐空名的人生,终是丧失自我的人生;
独立自由的人生,才是真实不虚的人生。
诗人处于乱世之际,决然退出黑暗仕途,不与“当世士”同流合污,以保全自己独立自由的人格。
这种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就在对自在生活的情趣中得到了新的诠释。
也使我们在感悟诗意的同时,将生活中的千千结豁然开释,从而以坦然的胸怀面对万花筒般的人生。
这些道理,诗人不是以抽象的语言告诉我们,而是以具体的形象和意境来表达哲理,从而达到哲理性和形象性的统一。
另外,在《移居》、《拟古》等其他诗作中,作者都尽情抒写了自己归田后的自得情趣,同时也表达了他委运自然的人生哲学,情理兼备,隽永深刻。
作者犹如刚刚挣脱牢笼囚禁而重归山林的小鸟,被大自然本身无限魅力所征服、所激动。
大自然中的万物,无不体现着一种难言的“真意”,这恰与虚伪的世俗形成鲜明的对照,他在躬耕实践中找到了人生的归宿,在自然淳朴的田园生活中领悟了人生的真谛,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尽管他也接受了老庄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然而他所理解的“自然之理”是与俭朴而充实的田园生活紧密联系的,他所追求的“自然之理”包蕴在淳朴笃实的田园生活中。
另外,诗人把庄子对生命的哲思和儒家的自然不息精神结合起来,表现了人的生命力的激扬,坚持了一种新的自然观,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
以上诗作中的这些道理,如果不是借助于自然形象,而是平铺直叙地演说,那显然是枯燥无味,与玄言诗无异了,也就不能称作是真正的文学作品。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那光明峻伟的胸襟、刚正不阿的人格、直率的生活态度、热爱劳动和田园生活的情操,以及执著探索人生真谛,不断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成为历代无数具有进步思想的作家、知识分子的榜样。
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他那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高远入化的艺术境界,丰富的田园诗歌堪称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的珍品,成为人们丰富、发展文艺创作、学习和借鉴的源泉。
历代有成就的诗人无不在他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和受到他的艺术熏陶。
李白说:
“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甫说:
“焉得思如陶谢手”。
沈德潜谓:
“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相茂不可到处。
”唐人祖述者:
“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义曹有其骏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可见其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经过历代诗人的努力,终于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使山水田园诗派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中蔚为壮观的一大主流之一。
历代“拟陶”、“和陶”相沿成习,佳作不断,名家辈出,陶渊明不愧为我国杰出的大诗人。
结束语
陶渊明的影响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扩大的。
在他生活的当时,他只是作为一个合于雅道的隐士而引起人们的注意。
他虽然曾和周续之、刘遗民一起被称为“浔阳三隐”,但这并不能说明人们对陶渊明有所认识。
至于他的作品,在玄言文学占统治地位的同时,是与贵族文坛是格格不入的。
在宋齐山水诗盛行的时代,他的纯朴淡泊的田园风光也不合于贵族欣赏名山大川的口味,而他的平淡自然的风格同样和当时“富艳难踪”的文风大相径庭,所以仍然得不到重视。
到了梁陈时期,锺嵘、萧统才开始重视他,但还是十分有限的。
锺嵘《诗品》将他列为中品,萧统《文选》选录他的作品也不过寥寥数篇。
可是从唐以后,却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我国文学史上发生了深广的影响。
【注释】
①参见于《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陈绎曾语。
②选自《陶渊明诗文选注》,以下所选之诗,均选于此书,再不作注。
③参见于《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引钟荣语
④参见于《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引苏东坡语
⑤参见于《中国古代文学史》引元好问语
⑥参见于《陶渊明诗文选注》
【参考文献】
①《古诗观止》上海古籍出版社
②《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大出版社
③《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
④《古代诗歌精萃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
⑤《陶渊明诗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⑥《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