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系统识别matlab第8章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2186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7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v系统识别matlab第8章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v系统识别matlab第8章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v系统识别matlab第8章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v系统识别matlab第8章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v系统识别matlab第8章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v系统识别matlab第8章Word格式.docx

《#v系统识别matlab第8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v系统识别matlab第8章Word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v系统识别matlab第8章Word格式.docx

A=6。

x0=1。

M=255。

f=2。

N=100;

%初始化;

x0=1。

fork=1:

N%乘同余法递推100次;

x2=A*x0。

%分别用x2和x0表示xi+1和xi-1;

x1=mod(x2,M>

%取x2存储器的数除以M的余数放x1<

xi)中;

v1=x1/256。

%将x1存储器中的数除以256得到小于1的随机数放v1中;

v(:

k>

=(v1-0.5>

*f。

%将v1中的数<

)减去0.5再乘以存储器f中的系数,存放在矩阵存储器v的第k列中,v(:

表示行不变、列随递推循环次数变化;

x0=x1。

%xi-1=xi;

v0=v1。

end%递推100次结束;

v2=v%该语句后无‘;

’,实现矩阵存储器v中随机数放在v2中,且可直接显示在MATLAB的window中;

k1=k。

%grapher%以下是绘图程序;

k=1:

k1。

plot(k,v,k,v,'

r'

>

xlabel('

k'

ylabel('

v'

tktle('

(-1,+1>

均匀分布的白噪声'

②程序运行结果如图8.1所示。

图8.1采用MATLAB产生的(-1,+1>

均匀分布的白噪声序列

③产生的(-1,1>

在程序运行结束后,产生的(-1,1>

均匀分布的白噪声序列,直接从MATLAB的window界面中copy出来如下<

v2中每行存6个随机数):

v2=

-0.9531-0.71880.6875-0.8359-0.01560.9219

0.57030.4531-0.2500-0.48440.1016-0.3672

0.8047-0.13280.21880.3359-0.9531-0.7188

0.6875-0.8359-0.01560.92190.57030.4531

-0.2500-0.48440.1016-0.36720.8047-0.1328

0.21880.3359-0.9531-0.71880.6875-0.8359

-0.01560.92190.57030.4531-0.2500-0.4844

0.1016-0.36720.8047-0.13280.21880.3359

-0.9531-0.71880.6875-0.8359-0.01560.9219

0.57030.4531-0.2500-0.48440.1016-0.3672

-0.2500-0.48440.1016-0.36720.8047-0.1328

0.1016-0.36720.8047-0.13280.21880.3359

-0.9531-0.71880.6875-0.8359

8.2M序列的产生

在进行系统辨识时,选用白噪声作为辨识输入信号可以保证获得较好的辨识效果,但在项目上难以实现。

M序列是一种很好的辨识输入信号,它具有近似白噪声的性质,不仅可以保证有较好的辨识效果,而且项目上又易于实现。

8.2.1M序列的产生方式

M序列是一种离散二位式随机序列,所谓“二位式”是指每个随机变量只有两种状态。

离散二位式随机序列是按照确定的方式产生的,实际上是一种确定序列。

可用多级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产生M序列。

每级移位寄存器由双稳态触发器和门电路组成,称为1位,分别以0和1来表示2中状态。

当移位脉冲来到时,每位的内容<

0或1)移到下一位,最后1位<

即第n位)移出的内容即为输出。

为了保持连续工作,将最后2级寄存器的内容经过适当的逻辑运算后反馈到第1级寄存器作为输入。

8.2.2用四级移位寄存器产生M序列

用移位寄存器产生M序列的MATLAB软件实现(见配套MATLAB程序algorithms2.m>

①编程如下:

X1=1。

X2=0。

X3=1。

X4=0。

%移位寄存器输入Xi初T态<

0101),Yi为移位寄存器各级输出

m=60。

%置M序列总长度

fori=1:

m%1#

Y4=X4。

Y3=X3。

Y2=X2。

Y1=X1。

X4=Y3。

X3=Y2。

X2=Y1。

X1=xor(Y3,Y4>

%异或运算

ifY4==0

U(i>

=-1。

else

=Y4。

end

end

M=U

%绘图

i1=i

1:

i1。

plot(k,U,k,U,'

rx'

ylabel('

M序列'

title('

移位寄存器产生的M序列'

②程序运行结果如图8.2所示。

图8.2软件实现的移位寄存器产生的M序列图

③四级移位寄存器产生的M序列

M=

Columns1through10

-11-11111-1-1-1

Columns11through20

1-1-111-11-111

Columns21through30

11-1-1-11-1-111

Columns31through40

Columns41through50

Columns51through60

i1=

60

8.3最小二乘一次完成算法的产生

考虑仿真对象

(8.4>

其中,

是服从正态分布的白噪声N(0,1>

输入信号采用4阶M序列,幅度为1。

选择如下形式的辨识模型

(8.5>

设输入信号的取值是从k=1到k=16的M序列,则待辨识参数

=

其中,被辨识参数

、观测矩阵zL、HL的表达式为

(8.6>

程序框图如图8.3所示。

Matlab仿真程序如下:

%二阶系统的最小二乘一次完成算法辨识程序,<

见配套MATLAB程序algorithms3.m>

u=[-1,1,-1,1,1,1,1,-1,-1,-1,1,-1,-1,1,1]。

%系统辨识的输入信号为一个周期的M序列

z=zeros(1,16>

%定义输出观测值的长度

fork=3:

16

z(k>

=1.5*z(k-1>

-0.7*z(k-2>

+u(k-1>

+0.5*u(k-2>

%用理想输出值作为观测值

subplot(3,1,1>

%画三行一列图形窗口中的第一个图形

stem(u>

%画输入信号u的径线图形

subplot(3,1,2>

%画三行一列图形窗口中的第二个图形

i=1:

16。

%横坐标范围是1到16,步长为1

plot(i,z>

%图形的横坐标是采样时刻i,纵坐标是输出观测值z,图形格式为连续曲线

subplot(3,1,3>

%画三行一列图形窗口中的第三个图形

stem(z>

gridon%画出输出观测值z的径线图形,并显示坐标网格

u,z%显示输入信号和输出观测信号

%L=14%数据长度

HL=[-z(2>

-z(1>

u(2>

u(1>

-z(3>

-z(2>

u(3>

-z(4>

-z(3>

u(4>

-z(5>

-z(4>

u(5>

-z(6>

-z(5>

u(6>

-z(7>

-z(6>

u(7>

-z(8>

-z(7>

u(8>

-z(9>

-z(8>

u(9>

-z(10>

-z(9>

u(10>

-z(11>

-z(10>

u(11>

-z(12>

-z(11>

u(12>

-z(13>

-z(12>

u(13>

-z(14>

-z(13>

u(14>

-z(15>

-z(14>

u(15>

]%给样本矩阵HL赋值

ZL=[z(3>

z(4>

z(5>

z(6>

z(7>

z(8>

z(9>

z(10>

z(11>

z(12>

z(13>

z(14>

z(15>

z(16>

]%给样本矩阵zL赋值

%CalculatingParameters

c1=HL'

*HL。

c2=inv(c1>

c3=HL'

*ZL。

c=c2*c3%计算并显示

%DisplayParameters

a1=c(1>

a2=c(2>

b1=c(3>

b2=c(4>

%从

中分离出并显示a1、a2、b1、b2

%End

程序运行结果:

u=[-1,1,-1,1,1,1,1,-1,-1,-1,1,-1,-1,1,1]

z=[0,0,0.5000,0.2500,0.5250,2.1125,4.3012,6.4731,6.1988,3.2670,-0.9386,-3.1949,-4.6352,6.2165,-5.5800,-2.5185]

HL=

001.0000-1.0000

-0.50000-1.00001.0000

-0.2500-0.50001.0000-1.0000

-0.5250-0.25001.00001.0000

-2.1125-0.52501.00001.0000

-4.3012-2.11251.00001.0000

-6.4731-4.3012-1.00001.0000

-6.1988-6.4731-1.0000-1.0000

-3.2670-6.1988-1.0000-1.0000

0.9386-3.26701.0000-1.0000

3.19490.9386-1.00001.0000

4.63523.1949-1.0000-1.0000

6.21654.63521.0000-1.0000

5.58006.21651.00001.0000

ZL=[0.5000,0.2500,0.5250,2.1125,4.3012,6.4731,6.1988,3.2670,-0.9386,-3.1949,-4.6352,-6.2165,-5.5800,-2.5185]T

c=[-1.5000,0.7000,1.0000,0.5000]T

a1=-1.5000

a2=0.7000

b1=1.0000

b2=0.5000

从仿真结果表8.4可以看出,因为所用的输出观测值没有任何噪声成分,所以辨识结果也无任何误差。

8.4最小二乘递推算法的产生

考虑图8.5所示的仿真对象,

图中,

是服从N<

0,1)分布的不相关随机噪声。

选择图8.5所示的辨识模型。

仿真对象选择如下的模型结构

(8.7>

是服从正态分布的白噪声N<

0,1)。

输入信号采用4位移位寄存器产生的M序列,幅度为0.03。

按式

(8.8>

构造h(k>

加权阵取单位阵

计算K(k>

、和P(k>

,计算各次参数辨识的相对误差,精度满足要求后停机。

最小二乘递推算法辨识的Malab程序流程如图8.6所示。

图8.6最小二乘递推算法辨识的Malab6.0程序流程图

下面给出具体程序。

%最小二乘递推算法辨识程序,<

见配套MATLAB程序algorithms4.m>

clear%清理工作间变量

L=15。

%M序列的周期

y1=1。

y2=1。

y3=1。

y4=0。

%四个移位寄存器的输出初始值

L。

%开始循环,长度为L

x1=xor(y3,y4>

%第一个移位寄存器的输入是第三个与第四个移位寄存器的输出的“或”

x2=y1。

%第二个移位寄存器的输入是第一个移位寄存器的输出

x3=y2。

%第三个移位寄存器的输入是第二个移位寄存器的输出

x4=y3。

%第四个移位寄存器的输入是第三个移位寄存器的输出

y(i>

=y4。

%取出第四个移位寄存器的幅值为"

0"

和"

1"

的输出信号,即M序列

ify(i>

0.5,u(i>

=-0.03。

%如果M序列的值为"

辨识的输入信号取“-0.03”

elseu(i>

=0.03。

辨识的输入信号取“0.03”

end%小循环结束

y1=x1。

y2=x2。

y3=x3。

y4=x4。

%为下一次的输入信号做准备

end%大循环结束,产生输入信号u

figure(1>

%第一个图形

gridon%显示出输入信号径线图并给图形加上网格

z(2>

=0。

z(1>

%设z的前两个初始值为零

15。

%循环变量从3到15

z(k>

%输出采样信号

%RLS递推最小二乘辨识

c0=[0.0010.0010.0010.001]'

%直接给出被辨识参数的初始值,即一个充分小的实向量

p0=10^6*eye(4,4>

%直接给出初始状态P0,即一个充分大的实数单位矩阵

E=0.000000005。

%取相对误差E=0.000000005

c=[c0,zeros(4,14>

]。

%被辨识参数矩阵的初始值及大小

e=zeros(4,15>

%相对误差的初始值及大小

%开始求K

h1=[-z(k-1>

-z(k-2>

u(k-1>

u(k-2>

]'

x=h1'

*p0*h1+1。

x1=inv(x>

%开始求K(k>

k1=p0*h1*x1。

%求出K的值

d1=z(k>

-h1'

*c0。

c1=c0+k1*d1。

%求被辨识参数c

e1=c1-c0。

%求参数当前值与上一次的值的差值

e2=e1./c0。

%求参数的相对变化

e(:

=e2。

%把当前相对变化的列向量加入误差矩阵的最后一列

c0=c1。

%新获得的参数作为下一次递推的旧参数

c(:

=c1。

%把辨识参数c列向量加入辨识参数矩阵的最后一列

p1=p0-k1*k1'

*[h1'

*p0*h1+1]。

%求出p(k>

的值

p0=p1。

%给下次用

ife2<

=Ebreak。

%如果参数收敛情况满足要求,终止计算

end%大循环结束

c,e%显示被辨识参数及其误差(收敛>

情况

%分离参数

a1=c(1,:

a2=c(2,:

b1=c(3,:

b2=c(4,:

ea1=e(1,:

ea2=e(2,:

eb1=e(3,:

eb2=e(4,:

figure(2>

%第二个图形

%横坐标从1到15

plot(i,a1,'

i,a2,'

:

'

i,b1,'

g'

i,b2,'

%画出a1,a2,b1,b2的各次辨识结果

ParameterIdentificationwithRecursiveLeastSquaresMethod'

%图形标题

figure(3>

%第三个图形

plot(i,ea1,'

i,ea2,'

i,eb1,'

b'

i,eb2,'

r:

%画出a1,a2,b1,b2的各次辨识结果的收敛情况

IdentificationPrecision'

%图形标题

c=

0.001000.0010-0.4984-1.2328-1.4951-1.4962-1.4991-1.4998-1.4999

0.001000.00100.0010-0.23500.69130.69410.69900.69980.6999

0.001000.25091.24971.06651.00171.00201.00020.99990.9998

0.00100-0.24890.75000.56680.50200.50160.50080.50020.5002

-1.5000-1.5000-1.5000-1.4999-1.4999

0.70000.70000.70000.7000-0.7000

0.99990.99990.99990.99990.9999

0.50000.50000.50000.50000.5000

e=

000-499.42001.47340.21280.00070.00200.00040.0000

0000-235.9916-3.94160.00420.00700.00120.0001

00249.86123.9816-0.1466-0.06070.0003-0.0018-0.0003-0.0001

00-249.8612-4.0136-0.2443-0.1143-0.0007-0.0016-0.0012-0.0001

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

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

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

-0.00040.0000-0.00000.0000-0.0000

图8.7最小二乘递推算法的参数辨识数

图8.8最小二乘递推算法的参数辨识结果

图8.9最小二乘递推算法的参数辨识结果收敛情况

表8.2最小二乘递推算法的辨识结果

参数a1a2b1b2

真值-1.50.71.00.5

估计值-1.49990.70.99990.5000

仿真结果表明,大约递推到第十步时,参数辨识的结果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即a1=-1.4999,a2=0.7000,b1=0.9999,b2=0.5000。

此时,参数的相对变化量E0.000000005。

从整个辨识过程来看,精度的要求直接影响辨识的速度。

虽然最终的精度可以达到很小,但开始阶段的相对误差会很大,从图8.7(3>

图形中可看出,参数的最大相对误差会达到三为数

8.5广义最小二乘算法的产生

广义最小二乘法所用的模型是:

8.9)

8.10)

其中我们选定模型参数:

a1=1.5,a2=-0.7,b1=1,b2=0.5,c1=0,c2=0

广义最小二乘递推算法的计算步骤:

1.给定初始条件

2.利用式

,计算

3.利用式

,构造

4.利用式

递推计算

5.利用

6.根据

来构造

7.利用

广义最小二乘法程序代码<

见配套MATLAB程序algorithms5.m>

L=55。

辨识的输入信号取“-1”

辨识的输入信号取“1”

%设z的前四个初始值为零

45。

%循环变量从5到45

+1*u(k-1>

%RGLS广义最小二乘辨识

c0=[0.0010.0010.001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