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1481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13 大小:31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3页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3页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3页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3页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二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101-

第三章苏轼-103-

第四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106-

第五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107-

第六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109-

第七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112-

第八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114-

第六编元代文学-118-

绪论-118-

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119-

第二章关汉卿-120-

第三章王实甫《西厢记》-122-

第四章白朴和马致远-124-

第五章纪君样《赵氏孤儿》-128-

第六章郑光祖《倩女离魂》-130-

第七章高明《琵琶记》-131-

第八章元代散曲-135-

第七编明代文学-138-

绪论-138-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139-

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142-

第三章汤显祖-146-

第四章《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149-

第五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152-

第六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154-

第八编清代文学-157-

绪论-157-

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157-

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159-

第三章《聊斋志异》-162-

第四章《儒林外史》-166-

第五章《红楼梦》-168-

第六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172-

第九编近代文学-175-

绪论-175-

第一章龚自珍与“己亥杂诗”-176-

第二章黄遵宪、梁启超与诗界革命-178-

第三章四大谴责小说-180-

古代文学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

(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

1840-1919:

近代文学

1919-1927:

五四文学(20年代文学)

现代文学

(1919-1949)1928-1937:

左联文学(30年代文学)现代文学30年

1937-1949:

战争文学(40年代文学)

当代文学

(1949——)

中国古代文学史分期(按朝代)

三皇: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先秦——三皇五帝、鲧(gun)、禹、启(建立

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夏朝)、商汤(建立商朝)、姬发(周武王,建立西周)、秦始皇、胡亥、子婴

秦汉——刘邦、刘彻、刘协、曹操(挟天子(刘协)以令诸侯)、曹丕、

魏晋南北朝——魏(司马懿,司马昭)、晋(司马炎)

隋唐五代——隋(杨坚)

宋代——赵匡胤

元代——蒙古族忽必烈

明代——朱元璋

清代——皇太极

Fighting!

第一编先秦文学

绪论

1、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

第一段:

先秦

上古期:

第二段:

秦汉

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之前)

第三段:

魏晋-唐中叶(天宝末)

中古期:

第四段:

唐中叶-南宋末

魏晋至明中叶(3世纪-16世纪)第五段:

元初-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

第六段:

明嘉靖初-鸦片战争(1840)

明中叶至五四运动(16世纪初-20世纪初)第七段:

鸦片战争-五四运动(1919)

2、文学本身的发展分为9个方面:

一、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二、创作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三、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

四、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五、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六、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

七:

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

六、赏析(50”)

要求:

①自拟题目

②结合作品特征与个人阅读感受

③观点正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④字数不少于500600字。

赏析方法

·

第一段:

从“时代背景、创作背景、诗歌内容概括、分析前人评价”等方面入手;

第二段:

对诗词内容进行评解;

第三段:

从“艺术特色(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写作结构、语言特点等)”入手;

第四段:

归纳总结,照应开头。

可以从“内容总结、后人评价、社会影响”等方面入

第一章上古神话

1、神话(名词解释)

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

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

发明创造神话、英雄神话

3、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P4)最为著名。

盘古不仅分开了天和地,同时也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缔造者。

4、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首推女娲的故事(P4)。

女娲补天,显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

5、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英雄当属鲧禹父子。

(P5)

6、黄帝正是在对内兼并和对外抗御的两场战争之中(黄帝与炎帝、黄帝与蚩尤),大显神威,确立了他作为中华名族始祖的形象。

7、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其作者是淮南王刘安)中。

8、神话虽是由人们的幻想所构成,但这种幻想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9、古代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

10、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11、我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列子》等古籍中。

12、在古代所有的文献中,最有神话价值的事:

《山海经》

13、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

14、山海经全书共分为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

15、《山海经》:

名词解释

【主观考点】

1、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怎样的名族精神,试举例说明。

答:

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比如在“女娲补天”、“鲧禹治水”等神话中,神性主人公们都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灾难。

这反映了先民对现实苦难的深刻体验。

第二,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如南方之神炎帝,《淮南子.修务训》记他采药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

此处,《山海经》中“不死之国”“不死之药”的传说,也说明了中国神话对生命的珍视。

古代神话还表现了自然和人之间的亲和关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厚生意识。

第三,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如刑天,即使断首也要对着天帝大舞干戚,(P6)这种顽强的抗战精神十分壮烈,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抗战精神有着重大影响。

2、简述神话的基本特征。

答:

神话是原始先民的一种认知和表达方式,在思想的内容方面,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从中随处可见当时先民为生存而从事劳动创造的情况、先民同大自然斗争的具体情形,也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斗争的真实面貌。

第二,将人神话,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表现了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理想的憧憬,体现了中华民族自足现实人生、自强不息、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奋发昂扬的乐观品格。

第三,在艺术方面,我国上古神话首先表现出了为人生、以人的生存为中心的原始艺术精神,展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艺术思维特征。

第四,我国上古神话对现实社会的描绘和表现,并不直接、具体,而是通过其幼稚幻想加工过的变态现实。

在反映中华民族追求真理、富于想象、意志顽强、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基础上,形成了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第五,我国上古神话成功运用了后世所说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拟人等浪漫主义手法。

3、简述中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神话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等。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神话以其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现力,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

除了被后人直接载录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

(1)散文中:

《庄子》说理的精妙和文风的肆意,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神话,如《逍遥游》之鲲鹏变化。

至于曹植采用落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洛神赋》,更是利用神话素材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创作。

(2)诗歌中:

用神话入诗的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更是比比皆是,如楚辞《离骚》中各种神灵纷至沓来,此后的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以神话入诗。

(3)小说、戏曲中:

用神话做素材作的也很多,主要是借助神话的奇特想象,利用神话想象或神话情节进行再创作。

明清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达到了此类文学的最高点,其代表作为《西游记》。

可以说,古代神话作为素材,遍布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每一个角落,它经文学家的发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散发出光芒,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二,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

可以说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他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

当屈原在现实中遭遇打击的时候,他就毅然的转向古老的神话,巡游天界。

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不仅将神话看做素材,更当做了全部的精神寄托,表现了对这个不公平世界的厌恶。

古代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神话的创作基础是现实的,创作方法却是浪漫的。

那种新奇奔放的幻想,能启发作家的想象力,提供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对作家世界观的形成和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诗经》

1、《诗百首》:

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百首”,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共有305篇,取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称《诗经》,后世也有称“诗百首”的。

2、《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先秦时称“诗”或“诗百首”,到了西汉被儒家奉为经典。

3、全书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五百年间的作品共305篇。

另有6篇有目无词,成为笙诗。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

5、《诗经》编集来源的不同说法:

一,采诗说

二,献诗说

三,删诗说

6、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的传授者分别是鲁人审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属今文诗:

毛诗晚出,传授者为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属于古文诗。

7、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佚,仅存《韩诗外传》。

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流传至今。

8、现在流传下来的是“毛词”,就是我们现在读的《诗经》。

9、《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

《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颍达疏。

《诗集传》是南宋朱熹注的。

10、《诗经》的艺术特色,赋比兴、风雅颂。

11、《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事件的先后依次为《生民》《公刘》《锦》《皇矣》《大明》5篇。

12、《诗经》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风(160)、雅(105)、颂(40)

(1)《风》

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的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

是《诗经》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160篇包括:

周南、召南、邺风、墉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晋风、豳风

记忆方法:

周召邺墉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2)《雅》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是宫廷乐歌,共105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受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

大雅多为宴饮所作,小雅多为个人抒情。

小雅中也有不少类似民谣的作品:

如《黄鸟》《我行其野》《古风》《何草不黄》等。

其实周代贵族也是参与劳动的,所以,学界一般认为《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3)《颂》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三颂,共40篇。

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赞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

13、诗经的内容

(1)祭祖颂歌:

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2)农事诗:

《诗经》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缌》等作品,就是耕种籍田,春夏祁谷、秋冬报祭时的祭祀乐歌。

《七月》(P10)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其最伟大的价值是史料价值。

(3)燕飨诗:

《诗经》中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的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

如《小雅.鹿鸣》P10

(4)怨刺诗:

周中中叶以后,出现了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

这些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如:

小雅中《节南山》《雨无正》,国风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P11

(5)战争徭役诗:

战争与徭役的主要题材的叙事和抒情诗为战争徭役诗,这类诗大概有30首。

《小雅.采薇》P11《秦衣.无衣》《大雅.常武》《大雅.江汉》《幽风.东山》《卫风.伯兮》P12《王风.君子于役》等。

《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千古厌战之祖

行到迟迟,载渴载饥,我心悲伤,莫知我哀。

《卫风.伯兮》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6)婚恋诗

婚恋诗中,写的最多的是情歌,如:

《周南.关雎》《邺风.静女》P12《王风.采葛》等。

在婚恋诗中,最能反映社会问题的是“弃妇诗”。

以《卫风.氓》和《邺风.谷风》为代表。

《邺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4、四家诗:

(名词解释)

指汉代传习《诗经》的“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

《鲁诗》因鲁人中培而得名;

《齐诗》出于齐人辕固;

《韩诗》出于燕人韩婴;

《毛诗》相传为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传。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15、《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贼、比、兴的运用。

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形式题材、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群起点。

16、六义:

诗经学名词。

语出《诗·

大序》:

“故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

风,十五国风,总共160篇,指周王朝各地的民歌。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总共105篇,指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

颂,分为《周项》《商颂》和《鲁颂》,总共40篇,指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17、毛传郑笺:

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做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1、简述《诗经》的结集和流传情况。

答:

《诗经》是我国最旱的诗歌总集,收集有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称为《诗》,或以诗篇的约数称《诗三百》。

汉代儒者尊之为经典,始称为《诗经》。

(一)关于它的成书情况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多种说法。

关于《诗经》中民歌的汇集,后代有“采诗”之说。

《汉书·

艺文志》中记载“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

食货志》中记载“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阔于天子”采诗是统治者了解民情的一种手段。

《诗经》中贵族文人作品的汇集则是通过“献诗”的方式来完成。

《国语·

周语上》中记载“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普献曲,史献书”。

周代有让公卿列士献诗的制度,以表达他们对政事的批评或歌颂的意见。

而孔子删诗之说并不可靠,也许孔子做过一番“正乐”之类的整理工作。

(二)春秋时期,《诗经》被广泛应用于祭祀宾宴等各种典礼仪式以及社会交往和外交应对。

春秋晚期,孔子在私人讲学中把《诗三百》作为政治伦理教育、博物知识传授的教本。

秦朝焚书,《诗经》依靠口耳相传得以保全。

汉朝时期,传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

鲁诗出于鲁人中培,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具体指大毛公鲁人毛亨、小毛公赵人毛苌。

鲁齐、韩三家诗属今文经学派,兴盛于汉武帝后百余年问,后相继失传。

毛诗属于古文经学派,东汉以后,盛行于世,流传至今。

2、简述《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的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七类:

(1)周部族史诗。

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五篇作品,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出世到武王伐商的许多传说和事迹,比较完整地匀西出了周人的发祥、创业和建国的历史,具有珍的史料价值。

(2)政治怨刺诗。

这类诗歌是生活于乱世之中的诗人们的怨憤的倾诉,不平的心声。

如《魏风伐檀》、《魏风·

硕鼠》表现劳动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情绪,《邺风·

新合》揭露和嘲讽权贵者的无耻丑行。

大雅、小雅中的政治讽谕诗,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对后世诗人影响越大。

(3)兵役、徭役诗。

这类诗歌表现了苛严的兵役、徭役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突难,代表性的作品有《幽风·

东山》,《小雅·

北山》等。

《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不仅直接写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如《卫风·

伯兮》写一位妇女由于思念远戍的丈夫而痛苦不堪。

(4)婚姻爱情诗。

这类作品在《诗经》民歌中占很大比例,大量的爱情作品表现出了男女恋爱生活中各种情景和心理,真实反映了青年男女在爱情生活中的忧喜得失。

如《邶风·

静女》等,描写了恋人幽会时的兴奋和不安;

《秦风·

蒹葭》等,表现对所思者一往情深的执著追求;

《郑风.将仲子》等,揭示了外来干涉给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造成的压力和创伤。

《诗经》中还有不少关于婚姻生活的诗篇,其中以《邺风·

谷风》、《卫风·

氓》为代表的所谓“弃妇诗”,描述了沉痛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在夫权制度下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5)农事劳作诗。

《诗经》民歌中的许多作品反映了人们从事劳动的情景,如《七月》等诗展示了农奴们一年四季紧张辛苦的劳作生活。

(6)爱国抗敌诗。

如《秦风·

无衣》表现了人民同仇敌忾,团结御敌,保家卫国的精神。

(7)歌功颂德诗。

在《诗经》的《颂》及“二雅”中有不少歌功颂德之作,它们或颂帝王、歌天命,或颂战功、扬王威,或颂宴饮,赞嘉宾,总的说来思想内涵及文学价值不高。

3、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

赋:

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

它可以直接叙事,也可以直接刻画描写,还可以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脑。

如《诗经·

氓》是弃妇自诉婚烟悲剧的长诗,它在开头就直接叙事。

比:

一般说就是比喻。

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

硕人》中用一连串的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

硕鼠》等。

兴:

就是起兴,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如《周南·

关雎》以关雎鸟起兴。

4、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作品以朴素自然的写实风格为基调,主要表现为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思想感情。

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徭役诗,还是来自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爱国诗,大都紧贴现实,直面人生,反映人民朴实的生活和愿望,是他们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

《诗经》中的作品,很少虚幻的描写,抒情叙事都有很强的写实性,产生出真实自然的艺术效果,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

汉代何休在《春秋公羊传解诂》中评价说: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如《幽风·

七月》、《周南·

芣苢》《魏风·

硕鼠》、《魏风·

伐檀》都是代表性作品。

第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含义,朱熹解释说:

“赋者,数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如《幽风·

七月》几乎通篇都用赋的手法进行描述。

比,是打比喻,对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况,如《卫风·

硕人》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展示庄姜的美丽。

兴,即是起兴或发端,一数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用一两句话写一下周围的景物,以引出所要歌咏的对象,兴还可以起到联想、象征、烘托气氛的作用,如《周南.关雎》以关雎鸟的鸣叫引出描写主人公对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