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48737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苏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苏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苏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苏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docx

《苏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docx

苏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苏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D

250亿、400亿和600亿。

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家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昆山花桥开发区入选全省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区。

制造业结构不断优化。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3%,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加快,累计培育命名特色产业基地58家,基地公共服务平台20个。

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优质粮油、蔬菜园艺、生态林地、特色水产、优质畜禽等主导产业规模保持稳定。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连续突破400亿、500亿,2007年达541.82亿元,年均增长超过30%。

张家港、常熟、昆山等5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前10位。

      

(二)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双向拓展

      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优化整合存量国有资产,加快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建立国有资本预算制度,国有资产增值保值能力不断提升。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形成规范高效的审批运作机制。

实施市、区两级环卫体制改革,开展改制企事业单位专项清查和破产企业清算工作,妥善解决企事业改制遗留问题。

加大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强化街道、社区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企业上市取得重大突破。

2006~2007年境内外成功上市企业14家,1家公司实现资产证券化,4家实施再融资,共募集资金137.5亿元。

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私营个体经济年均净增注册资本近600亿元,累计超过2960亿元,上缴税收、完成投资比重已占全市总额的三分之一。

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2007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118亿美元,其中,出口达1189亿美元,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分别超过81%和55%;实际利用外资73.8亿美元,新增中方企业境外投资1.4亿美元,完成境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2.8亿美元。

对内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两年引进内资外地注册资本464.6亿元,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启动建设,参与中西部合作、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迈出新步伐。

      (三)投资结构逐步改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强化规划导向,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2007年,服务业投资完成1134亿元,增长20.5%,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8.1%。

工业投资中技改投资占比达45%,国家重点调控的行业投资得到有效遏制。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2006年以来,已建成苏州科文中心、沙洲电厂一期工程、500千伏苏州西变电站、太仓港二期、东南环立交、南环路东延及独墅湖隧道、沪苏浙高速公路苏州段、苏通长江大桥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平江、沧浪、金阊三个新城、苏州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轻轨一号线等重点工程加快实施,城乡公共交通系统高标准建设,苏州区域城市的综合功能进一步提升。

新农村建设稳步实施,首批市级示范村基本建成,第二批示范村加快建设,农村区域化供水入户率和水冲式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均超过90%,到2007年底,累计53%的镇建成国家卫生镇、67%的村成为省级卫生村。

      (四)创新环境继续优化,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取得突破。

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试点区,苏州科技城微系统园、高博软件学院如期建成,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和苏州大学科技园启动建设。

2007年末全市已拥有各类科技创业孵化机构27个,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0个,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9个,累计认定省市级外资研发机构190个,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已达1.7%。

2006~2007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89家,引进各类人才20万名。

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居全省首位。

教育现代化成效显著。

2007年,全市85%的小学、初中达到省级现代化办学标准,农村村小100%通过市级现代化评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3%,比2005年提高1.5个百分点。

文化强市步伐加快。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文艺剧目创作精品迭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

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健身设施和健身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千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覆盖面达到95%。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率先完成新一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十五分钟健康圈”基本建成,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97.7%。

改善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

      (五)富民工程取得实效,社会保障水平国内领先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300元,年均增长11%,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60元,年均增长超过14%,收入水平分别居长三角十六城市的第1、第6位。

2006~2007年新增面向本地劳动力就业岗位29万个,26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2.98%,比2005年末下降0.44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个险种的覆盖面均达98%以上,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基本养老金逐年递增。

在全国率先建立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负担水平降至国际公认合理水平。

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水平达210元,人口覆盖率达96.5%。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分别提高至320元和200元。

城乡医疗救助、养老服务、住房保障等体系进一步完善。

      (六)节能减排稳步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严格执行工业用地公开交易制度和工程建设用地定额控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严控新上高能耗项目,突出重点行业和能耗大户节能降耗工作,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继续下降。

加大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控力度,实施一批重点污染减排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

两年来,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分别累计削减2.03万吨和4.22万吨。

重点治理太湖、阳澄湖出入湖河流和京杭运河污染,健全省、市、区交界地域协同治污机制,落实县级市、区交界断面水质目标责任制,水体质量有所改善。

加快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4.8%,其中市区超过81%。

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专项行动,强化水质监测,确保饮水用水安全,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99.83%达标。

实施“蓝天工程”,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餐饮业油烟和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逐步得到治理。

循环经济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逐步深入。

张家港、常熟、昆山三市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生态市”,太仓市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吴江市通过国家技术核查,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被命名为全国首批生态工业示范园。

2007年,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6.3,市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26天。

全市拥有环境优美乡镇占全国总数的9%,省级生态村占全省总数的50%。

市区和常熟、昆山、张家港市被列为首批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市。

      二、主要工作措施实施情况

      2006年以来,苏州市围绕“十一五”规划纲要目标的实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创新发展理念,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采取各种扎实有力的工作措施,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努力让全体市民最大限度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注重规划导向

      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加强各类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作用。

一是编制实施《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等15个重点专项规划,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

以规划引导生产要素集聚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构建“两轴三带”产业发展新格局。

着力推动沪宁东西发展轴和苏嘉杭南北发展轴成为苏州未来经济集聚成长、快速提升的主轴线和中枢系统,沿江、沿湖和沿沪浙三条产业带成为发展基础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农业,接轨上海、对接浙江的主要区域。

二是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

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召开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专题会议,建立规划推进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网络,组织专题培训,加强对上衔接与争取。

根据不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科学试划市域主体功能区,推进太仓市的重点开发,苏州市区、昆山市、常熟市、张家港市、吴江市的优化开发,实现市域空间的结构优化和开发效率提升。

三是出台《苏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2007年本)。

根据国家、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实施产业鼓励、限制、禁止、淘汰等分类发展指导政策,引导投资方向,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和集聚集中。

      

(二)实施“四大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重点落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调整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任务,2006年4月,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制订并实施“四大行动计划”,即“苏州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苏州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行动计划”、“苏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计划”和“苏州市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行动计划”。

在实施过程中,每个行动计划都明确了牵头部门、责任单位及年度工作目标任务。

各牵头部门认真承担总协调职责,每年年初对行动计划进行分解落实,分解量化目标任务,明确落实工作职责,平时进行跟踪分析,年终对实施情况进行总结。

“四大行动计划”针对性强,抓住了苏州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较好地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三)改革绩效考核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组织制定对各市、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实绩的综合考评办法(试行)和实施细则,建立了涉及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资源环境、民生质量的4大类36项指标体系。

根据市人代会批准的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对各地区综合考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明确量化指标,分年度进行目标考核。

逐年进行考核指标的调整和修订,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核来引导转变政绩观,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切实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该考核体系充分肯定不急于求成,致力于长远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政绩。

突出考核各级政府在推动自主创新、结构调整、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节约型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业绩。

充分倡导把改善民生质量,提高全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最终发展目标。

突出考核各级政府在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教育卫生事业以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的工作实绩。

      (四)优化改善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改善苏州的发展环境。

一是以重点项目实事项目为抓手,抓好硬环境建设。

2006~2008年共实施重点项目412项,总投资超过1300亿元。

一大批交通、港口、能源、水利、市政以及社会事业设施项目的高标准建设,提升了城乡基础设施水平,增强了苏州区域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

同时,每年安排18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带有全局意义政府实事项目,集中力量为市民办大事、办实事、办好事。

二是强化政策推动,改善政策软环境。

重点在人才引进、自主创新、现代农业、技术改造、名牌产品、软件产业、服务外包、文化产业、节能减排等方面细化各类鼓励政策,设立专项引导资金,落实多项支持措施,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三是建设法治政府,改善服务软环境。

强化依法行政,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推行政务公开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加强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提高政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四是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优质化、均衡化、现代化、终身化和国际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市。

完善人才培养和流动政策,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营造有利于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