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学期北航大讲堂导学3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45380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3学期北航大讲堂导学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03学期北航大讲堂导学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03学期北航大讲堂导学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03学期北航大讲堂导学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03学期北航大讲堂导学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3学期北航大讲堂导学3Word文档格式.docx

《03学期北航大讲堂导学3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学期北航大讲堂导学3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3学期北航大讲堂导学3Word文档格式.docx

曾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常务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并曾兼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能源系统工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战略与政策。

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多项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及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曾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十二五”重大项目技术负责人,国家973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

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现兼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副会长,北京能源协会会长、北京市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等职。

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三、理解《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及我国对策》主要内容

哥本哈根会议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被国际社会所关注。

联合国在1988年成立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它的英文缩写是IPCC,大家在报刊上会经常看到这个机构的名称。

IPCC组织了全世界数千名科学家就气候变化本身的科学问题、气候变化的事实、形成的原因、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途径、成本和效果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发布了四次评估报告。

这四次评估报告的基本结论代表了当前国际社会科学界普遍的共识和主流的意见,也是国际谈判当中作为科学依据的重要基础,它的结论主要有这么四点。

第一,气候变化本身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通过大量的观测和统计,上世纪百年期间,全球地表的平均温度升高了0.74度,我们国家对自己的评估显示,中国平均温度升高了1.1度。

第二,气候变化形成的原因。

IPCC评估报告当中第三次评估报告认为人为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概率是66%,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年发布,这个概率已经提高到了90%,从而基本认定气候变化的原因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

人为活动主要的是化石能源(也就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过程当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以及森林的砍伐、土地利用的变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和甲烷,还有工业生产过程当中一些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和含氟气体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人为活动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引起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二氧化碳的浓度在工业革命以前是280ppm,到目前已经是384ppm(ppm是一个浓度的概念,是百万分之一)。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气候的变暖。

因此人为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基本上是一个认定的结论。

第三,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带来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水的膨胀,海平面上升,从上世纪以来,海平面已经上升了17cm,预计到本世纪末还会再上升20cm—60cm。

同时,气候变暖还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一些物种的灭绝;

也会引起降雨量分布的不均,很可能使南方洪涝地区降水量更加增多,而干旱地区降水量和水资源更为紧缺;

还会引起农作物的减产,据我国科学家的评估,到2080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的产量有可能会减产5%—10%,但这没有考虑科技进步还有进一步增产的因素。

所以总体来看,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会带来越来越显著的影响。

第四,人类社会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气候变化带来不可逆转的灾难性的风险。

迟缓的行动会使负面影响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增加,而且未来应对的成本和代价也会越高。

所以基于上述这些结论,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是一个普遍的共识。

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哥本哈根协议》的主要内容。

第一点,从总体来讲《哥本哈根协议》还是凝聚了各方的共识,是在当时复杂谈判情况下能够取得的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这个协议当中,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基本上得到了反映。

一个方面由于《哥本哈根协议》没有作为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哥本哈根会议以后还要继续谈判,所以《哥本哈根协议》不是谈判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哥本哈根会议又通过了决议,就是延长了《巴厘路线图》的授权。

刚才我已经谈到,《巴厘路线图》授权是两年时间,也就是从07底到09年底要讨论第一承诺期之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何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承诺或者行动。

这个授权应该在哥本哈根会后结束,但是由于哥本哈根会议没有完成这个任务,所以哥本哈根会议授权延长《巴厘路线图》,两个谈判工作组的谈判工作继续进行,也就是说在议定书下的谈判和在公约下的谈判两个谈判工作组的谈判工作还要在今年和明年进行,直到达到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为止。

所以在这样一个决议之下,也就保障了“双轨谈判”的进程。

第二点,哥本哈根协议对2012年以后发达国家如何进一步采取减排行动和发展中国家有效参与的问题应该说还是有所进展的。

哥本哈根协议要求缔约方自己报告2012年后自主的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

这里边也体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这也经历了一个很激烈的斗争。

发达国家主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申报表格用一张表格,中国等发展中的大国坚决反对,要用两张不同格式和内容的表格。

发达国家应该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目标的承诺,要受到国际社会的监督。

而发展中国家是自愿采取的行动,不应受到国际社会的监督,而是一个自愿的行动。

所以用两张表格,而且申报的形式和内容都要有所差别。

最后的哥本哈根协议当中同意了发展中国家这样的诉求。

第三点,关于技术和资金问题也有了一些进展。

因为发达国家是气候变化的责任者,而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基础设施的建设比较滞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在承担,所以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

这一点,1992年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上都有所阐述,但是没有定量化,发达国家也迟迟没有动作。

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发展中国家提出发达国家每年应该拿出他们GDP的1%用来支援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大体上是每年3000亿到4000亿美元量级的资金。

非洲国家的非洲联盟进一步提出1%不够,他们要求发达国家每年拿出GDP的5%来支援发展中国家。

在哥本哈根协议当中,发达国家集体承诺,2010年到2012年三年内拿出300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来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和非洲最贫穷国家,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而且,资金量要逐年增加,到2020年达到每年1000亿美金的规模。

尽管仍和发展中国家的要求还有所差距,但是在国际社会的文件当中也是第一次有了一个量化的资金数量的承诺。

当然,对资金的来源、管理和使用也还存在着不少的分歧。

发展中国家希望这些资金应该是额外的,有别于当前发达国家的对外援助资金,应该是主要来自于公共财政的资金,但是发达国家主张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有来自政府的公共财政的资金,也有私人的资金,也有一些替代的资金。

当然公共财政的资金主要是无偿的支援,私人的资金还会要求回报。

第四点,是关于全球长期减排目标也取得了新的共识。

在哥本哈根协议当中,对于全球未来温升不超过两度这一点取得了共识。

也就是说,要把未来全球地表温升控制在两度的范围之内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长期目标。

当然,对这一点,欧盟曾经进一步提出,要实现两度的这样一个目标,就要把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450ppm二氧化碳当量的范围内,相应的排放的路径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至少减少一半,其中发达国家可以减少80%这样的目标,但这个目标从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发达国家率先减排,而且占据保护全球气候这样的道义制高点。

但是分析一下,欧盟这个目标实质上也是为发展中国家规定了长期量化的减排义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减排责任。

这和《公约》及《议定书》是不相容的。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大体相当,但发达国家的人口只占20%,发展中国家要占到80%,但是两大集团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大体相当的。

如果说到2050年,发达国家减少80%的话,全球实现减少50%的目标,发展中国家这一半也要减少20%,所以这就通过全球减排目标的形式,为发展中国家规定了量化的减排义务。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还是一个上升的趋势,发达国家要进行绝对的减排,上升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的需求。

根据IPCC的评估报告,到2050年,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大体上要是当前的3到4倍的需求。

欧盟提出的这样的一个减排方案,发展中国家未来的排放量不仅不能满足3到4倍的需求,而且还要减少20%,这样就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所以如果为了维护全球利益,保护全球气候,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首要的是发达国家当前中近期内必须大幅度地减排,如果未来温室气体浓度要稳定在450ppm的情况下,要求发达国家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要比1990年减排25%到40%,所以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要比199;

最后一点,在《哥本哈根协议》当中,对于发展中国家;

温家宝总理亲自出席会议,发表讲话,受到广泛的好评;

6征求意见,最后提交给大会的秘书处;

在哥本哈根会议的前后,主要国家也都提出了自己的减;

我们国家提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到2020年比;

7有很大难度的;

在哥本哈根会议后新的谈判当中,矛盾的格局应该说基;

在今年发达国家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要比1990年减排40%,以便为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发展腾出必要的排放空间,但是发达国家从他们自身的承诺来看,到2020年,总体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只比1990年减少15%左右。

发达国家在《公约》、《议定书》下面的义务,自己不愿意承担或者拖延。

而对发展中国家却强加一个长期量化的减排的义务,这显然不公平。

哥本哈根会议上,这是一个斗争非常尖锐的问题,最终是在控制温升2℃问题上达成共识,欧盟提出的2050年全球减半,发达国家减排80%,这样的一个减排的路径,没有被列入哥本哈根协议当中。

最后一点,在《哥本哈根协议》当中,对于发展中国家自主减缓行动的透明度问题,双方也达成了一个谅解。

根据巴厘路线图的要求,2012年后,发展中国家也要采取可报告、可测量和可核实的减缓行动。

但是,这种减缓的行动要在发达国家可报告、可测量和可核实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之下来进行,发展中国家的行动和发达国家技术、资金的支持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发展中国家的行动在得到发达国家资金、技术支持的情况之下,所采取的行动应该在国际上进行报告和核查,像现在我们开展的一些CDM的合作项目,也要接受国际的一些核查和评价。

但是,发展中国家自主自愿采取了很多的减缓行动,比如说我们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减少40%-45%这样一个目标,就是我们中国自己提出来的自主的减缓行动。

这种行动没有得到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不是对国际社会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也不是公约规定的义务,所以应该由发展中国家自主来完成,不接受国际的“三可”,即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

在这一点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一直在压发展中国家,力图把发展中国家自主的减缓行动与发达国家的承诺同等对待,特别是美国要把中国和他们捆在一起,把中国纳入到国际核查的机制,让发展中大国进一步更多地承担义务。

经过艰苦的谈判之后,最终双方互相之间都做了一些妥协和让步,大家都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所以《哥本哈根协议》当中是这样来描述的:

发展中国家自主的减缓行动要在国内建立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体系;

在国际只接受磋商和分析,并且要确保国家主权得到尊重。

当然,磋商和分析是一种比较软化的或者对等的讨论,如果说国际的核查,那就是有一点强制性的义务。

在这个方面,我国既坚持了原则,也体现了灵活,为促进哥本哈根会议的成功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

我们国家提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到2020年比2005年降低40%-45%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经过很大努力才能完成的目标。

因为我国当前正在处在重化工业的发展阶段,根据世界发达国家在这个阶段的发展规律来看,GDP能源强度或者说GDP二氧化碳强度基本上是上升的趋势。

比如说日本在1960年到1974年这个阶段,它的GDP的能源强度上升了23%;

韩国1971年1997年上升了45%,我们在相同发展阶段不上升,反而要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这么大,是有很大难度的。

据专家们的研究来看,我们要实现这个目标,在资金和技术上要有很大的投入。

十一五期间实现GDP能源强度下降20%左右的目标,额外的投资要一万多亿,对十二五、十三五额外的投资可能要超过十一五这样的规模,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个高标准的目标。

全球未来的长期减排目标会严重地制约我国未来的排放空间,涉及到我国的根本利益,这是在未来谈判当中最为关注的一个核心的问题。

如果按欧盟讲的,到2050年全球排放减半,届时全球是90亿到100亿人,199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210亿吨,如果减半,到2050年的时候,也只有100亿吨多一点,那么人均也就1吨多。

我国届时约15亿人,如果按人均计算的话,到2050年,也只能排放约20亿吨,但从需要来看,我国现在的CO2排放已经是60多亿吨,到2020年的时候,要超过90亿吨,而2030年要过100亿吨,2050年即使有所降低的话,也不会降低太多,所以说未来的长期目标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会带来比较严重的制约,这是由我国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我国不可能再沿袭发达国家以高能源消费和高CO2排放为支撑的现代化道路,必须要探索新型的低碳发展之路。

当前我国要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战略与国内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和政策相结合,实现保护全球气候与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共赢。

所以要统筹国内和国际。

从发达国家来看,他们当前国内的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的污染,城市空气的质量)已经基本解决,他们在谈到环境问题时,基本讲的是全球环境,保护全球气候,所以他们当前讲绿色经济复苏也好,绿色新政也好,包括哥本哈根资金机制——建立哥本哈跟绿色气候资金也好,他们讲绿色、讲低碳都是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主要的内容。

但是对于我国来讲,当前还面临着很大的国内环境问题,水资源的保护,城市环境的治理,常规污染物的控制,垃圾的处理等,所以我们在谈到绿色经济到时候,首先指的是保护国内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突出低碳的概念。

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的逐渐地解决,国际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的问题就会越来越突出,全球要实现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目标,从长远来看,全球都要实现减少排放,最终达到近零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

低碳已经是未来发展模式的重要的特征。

所以我们要把近期的可持续发展与长期的应对气候变化很好地统筹起来,走出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实现保护全球气候与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