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学案1.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43243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95 大小:19.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学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高考一轮复习学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高考一轮复习学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高考一轮复习学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高考一轮复习学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学案1.doc

《高考一轮复习学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学案1.doc(9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一轮复习学案1.doc

路井中学2013级学案历史编写李积龙组长审核李积龙

年级审核班组时间2012-07-31期数1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

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育

第一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标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考点解读:

1、

(1)分封制、宗法制的目的、内容、影响。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1、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

(2)皇帝制、三公九卿、郡县制的设立及影响。

(3)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考点梳理------问题导读评价单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年,大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2、禹死后他儿子继承王位。

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已被取代,中国社会也由“”的时代进入到了“”的时代。

3、商代中央设立、卿士等官职,地方封伯等方国首领。

4、分封制度:

(1)目的

(2)分封对象

(3)诸侯的义务;;;;

(4)诸侯的权利

(5)作用

(6)瓦解原因

表现

5、宗法制:

(1)概念

(2)目的

(3)实质

(4)核心内容

(5)作用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背景

(1)统一的条件

从客观上讲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物质基础

民心所向民族融合

量变过程

 从主观上讲秦具备了统一的实力:

物质基础

策略正确

个人因素

(2)统一的过程、、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2)建立中央官制

(3)建立地方行政机构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评价单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一 在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大规模祭祀活动的遗迹;商朝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

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要由神意来决定……商朝天子既是人,又是联接天人意志的神……据史料记载,“巫”是早期国家中最重要的职官之一。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材料二 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应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2、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材料三 早期的国家是从部落制中脱胎出来的……王权不可避免地受到各方面的制约。

“夏桀为有仍之会,有缗叛之,商纣之黎东之薮,东夷叛之;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

3、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存在怎样的特点?

材料四 孔子说过: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周监(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

据史籍记载,夏朝存在了400多年,商朝存在了600多年,周朝则存在了800年之久,时间之长久,远远超过了以后的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4.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二、对西周分封制与秦中央集权制的认识

材料一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

“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左传》

材料二 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之一邦。

……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材料三 《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图示

(2)结合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优势,分析材料三中秦朝国家形态的稳定性优于西周时期的原因。

随堂测验-------问题训练评价单

1.(2011·济宁模拟)史载:

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

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

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

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2.假设甲、乙、丙、丁是商周时代的人,请判断哪位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曾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

B.乙带兵攻打过商纣王,立下了汗马功劳

C.丙是西周王族的后代,但智商低下D.丁是商朝末年的平民,但德才兼备

3.(2011·淄博高三期末检测)小说《白鹿原》中,在白鹿村族长白嘉轩的提议下,白鹿村的村民共同出资修造了新的家族祠堂。

这反映宗法制(  )

①以血缘关系为基础②尊崇祖先③维系亲情④嫡长子继承制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

颂词称: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

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

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

”试分析秦始皇封山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

A.刻石颂德,流芳百世B.齐鲁未稳,借机加强对其的控制

C.给皇权披上神圣的外衣,以示皇权至上D.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

5.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

“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功伐之患。

”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

路井中学2013级学案历史编写李积龙组长审核李积龙

年级审核班组时间2012-07-31期数1学生姓名

教师寄语:

学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益,实现自主教育

第二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要求: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解读:

1.

(1)汉至元中央集权、专制皇权加强的措施、影响。

(2)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变及其意义。

2.

(1)宰相制度废除、内阁设立的原因、影响。

(2)军机处设立的原因、职责及其影响。

考点梳理------问题导读评价单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初期,____①____并行。

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____②____”,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2.唐朝:

____③____势力在安史之乱后发展为____④___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

(1)措施:

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⑤__。

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⑥____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2)影响: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

(1)措施:

实行____⑦____制度。

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⑧____进行管理。

(2)影响: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____⑨____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

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____⑩____。

2.隋唐:

唐朝中央的____⑪____、____⑫____和____⑬____,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3.宋朝:

增设____⑭____、____⑮____、____⑯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4.元朝:

____⑰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

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__⑱__地区。

三、选官、用官制度变化

1.汉朝:

主要实行____⑲____。

____⑳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

选用官吏采取________。

3.隋唐:

科举制

(1)确立:

________时,科举制形成。

(2)影响:

有利于打破________,扩大________,提高________________;把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________。

四、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宰相制度妨碍________的高度集中。

2.措施: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________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

使中国历史上延续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缺少制约君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