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2192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改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修改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修改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修改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修改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修改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Word格式.docx

《修改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改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修改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Word格式.docx

18.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19.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2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唯物论部分】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

(注意:

“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

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

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

(“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

7.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不同于照相、照镜子等机械过程,具有能动性,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8.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

(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而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9.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0.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意

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13.规律有好坏之分(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好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4.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

15.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规

律)

16.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

17.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这不是规律,这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

18.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这里讲的是规则,规则不同于规律)

19.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应为“使主

观符合客观”)

20.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1.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静止观),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才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2.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于物质)

23.意识来源于人脑,有了人脑就有意识(意识的源泉在于物质,其内容归根结底来自于客观事物)

24.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注意:

“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

25.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人类的能力无限)

26.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取得成功(不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

27.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客观实际是立足点,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28.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认识都能体现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29.精神可以变物质(但必须经过实践环节)

30.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31.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实现事物的发展(创新也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离开规律的创新是不可能成功的)

【辩证法部分】

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4.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5.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是无条件的(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

6.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无条件的(该说法正确)

7.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一定意义上”才是。

两对关系具有共性方面,即都强调整体性、相互依赖性,但系统更强调层次性、有序性。

系统和要素关系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就没有)

8.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9.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性的、进步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10.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

(前对后错。

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

11.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12.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

13.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旧事物总是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

14.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

判断新事物的三个标准是:

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

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P64

15.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注意:

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

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矛盾。

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

1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前对后错。

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18.矛盾越少越好(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19.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说反了,正确的表述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20.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前对后错)

21.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好的一面(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

2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前对后错。

后者是有区别的:

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

24.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是知识的混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6.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

(事物有简单事物和复杂事物之分。

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

复杂事物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

可见,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

27.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28.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是辩证否定或称“扬弃”)

2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0.发展是质变,质变就是发展(前半句对,后半句错)

31.创新就是科技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它创新)

3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状态。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

33.矛盾的特殊性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34.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认识论部分】

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

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4.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5.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6.物质是认识的来源。

读书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

7.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正确的认识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认识起消极作用)

8.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颠倒因果关系)

9.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1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11.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注意: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12.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

13.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

14.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要在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主观16.感性认识是理性认

识的来源。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17.把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一次完整的认识过程结束了,并不等于人类的认识到此结束了,人类认识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深化、发展)

18.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一切常规,敢想敢做(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敢于打破常规,在已有的基础上创新。

19.矛盾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

20.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地实践是不存在的。

(盲目的实践也存在)

21.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22.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

23.真理与谬误总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

24.创意源自人们的科学想象和思维创新(实践是科学想象和思维创新的源泉)

25.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实践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6.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错,真理不可能反复)

27.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错,真理没有错误)

28.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有时取决于社会存在,有时不取决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取决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4.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实现;

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改革来实现的)

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6.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所有的价值观都起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才起促进作用)

7.价值观(理想)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科学的价值观、崇高的理想才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8.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上是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与否的两个标准。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9.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否的两个标准。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和矛盾,都只能运用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还有经济、法律、行政等其他手段)

11.集体主义和市场经济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12.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13.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们(只有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才是人民群众)

14.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

观世界的基础,改造主观世界又影响改造客观世界)

15.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的范围要大)

16.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17.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对等关系,贡献越多,索取越多(不是对等的关系,贡献始终是第一位的)

18.机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条件(机遇是客观条件之一,除此以外还需要主观努力)

19.认为追求个人利益就是坚持个人主义(个人利益分正当和不正当之分;

坚决反对个人主义)

20.肯定自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夸大了个人的作用,以自己为中心

了)

2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22.不同的价值选择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价值选择是意识,只能影响,不能决定人生道路)

23.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24.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支配着社会的发展,决定社会进步的是社会基本矛盾规律

1.XX:

万物皆备于我

2.xx: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3.王阳明:

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心即是天;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4.贝克莱:

存在即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5.xx:

我思故我在

二.客观唯心主义(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1.朱熹:

理在事先;

理生万物;

未有此器,已有此理;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2.黑格尔:

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3.xx: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画饼充饥: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拔苗助长: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杞人忧天:

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刻舟求剑: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闭门造车:

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见仁见智:

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水平影响着对事物的认识,但真理

只有一个

胸有成竹: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芳林新叶催陈叶:

流水前波让后波:

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一切从实际出发全则比缺,极则必反:

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事物是对立统一的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事物的是对立统一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发挥主观能动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事物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矛盾的对立统一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辩证法的发展思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二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唯心主义观点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唯心主义观点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否认了相对静止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