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幼儿的注意与感知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7620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幼儿的注意与感知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二章幼儿的注意与感知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二章幼儿的注意与感知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二章幼儿的注意与感知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二章幼儿的注意与感知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幼儿的注意与感知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二章幼儿的注意与感知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幼儿的注意与感知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幼儿的注意与感知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课程难点

的授课

方法

授课过程

第二章幼儿的注意与感知觉

课一

第一节注意的概述

导入:

一、什么是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我们通常所说的“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主要就指“注意”。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

指向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反映的对象和范围。

集中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的对象上保持并深入下去。

指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程度。

使这一对象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映,而其他事物则处于注意的边缘,对其反映比较模糊,或者根本得不到反映,产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二)注意时的外部表现

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

侧耳倾听、目不转睛、眼睛朝着一个方向“呆视”

2.无关运动的停止:

注意时,自动停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

3.呼吸运动的变化:

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一般说,吸得短,呼得更长。

一般来说,姿态端下,面部表情严肃,目光注视老师的学生是集中注意的表现,而

懒洋洋的状态、东张西望的眼神或表情凝滞、呆若木鸡,常常是不注意的表现。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三、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如上课时,一个同学的文具盒掉在地上,大家会不由自主地转头朝向他。

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二是人本身的状态。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a刺激物的强度

b刺激物新异性

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运动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例如:

闪亮的霓虹灯,教师上课时突然放慢声音或突然停顿,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d刺激物的对比性

刺激物之间在形状、大小、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特别显著或对比特别鲜明,容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

例如“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等。

(2)人本身的状态

a需要和兴趣

b情绪情感

人在心情好的时候,容易注意周围事物的发展与变化。

而人在情绪不佳的情况下,无心注意周围的一切。

c有机体状态

当个体处于极度疲乏和困倦时,常常无法注意周围的事物。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指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举例说明晚自习做作业,旁边同学在聊天,不自觉地听别人聊天(无意注意)而当意识到做作业必须专心,才会有高效率。

断然不去听别人的谈话,聚精会神地做作业。

随意注意有两个特征:

一是有预定的目的,二是需要意志的努力。

它受意识的调节和支配。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因素有很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的活动目的与任务

对活动任务的认识。

活动任务越明确,对活动的意义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能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

(2)间接兴趣的培养

对活动的间接兴趣有助于保持随意注意。

间接兴趣是个体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间接兴趣越浓厚,就越能集中注意。

(3)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一个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坚毅顽强个性特征的人易于克服各种不良刺激的干扰,抵御各种诱惑,长时间保持随意注意。

反之保持随意注意则比较困难。

(4)合理地组织活动

对活动的精心组织有助于保持有意注意。

尽可能把智力活动与与实际操作、技能练习联系起来,很好地组织各种活动可以防止因单调而产生疲劳、分心

思考:

为什么对幼儿来说组织活动时需要两种注意结合起来使用?

(二)外部注意与内部注意

根据注意的对象存在于外部世界还是个体内部,可以把注意分为外部注意与内部注意两类

1.外部注意

注意的对象存在于外部世界。

即心理活动指向、集中于外界刺激的注意,幼儿常常是外部注意占优势。

2.内部注意

注意的对象存在于个体内部的感觉、思想和体验等。

注意指向自己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良好的内部注意使人能清楚地评价自己,对自我意思的发展有意义。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注意

学前儿童的注意发展的特点是:

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一、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发展

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新异、强烈,以及活动着的刺激物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但注意也容易被其他新异的刺激所转移。

中班幼儿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且比较稳定,对于有兴趣的活动能较长时间保持注意

大班幼儿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和稳定,对于有兴趣的活动比中班幼儿更长时间保持注意,对于干扰其注意的活动会表示出不满,并设法排除。

二、学前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

有意注意是由脑的高级部位,特别是额叶的控制,额叶的发展比脑部其它部位迟缓,幼儿的注意在成人的要求和教育下开始逐步发展。

小班幼儿逐渐能依照成人要求,指向并集中应该注意的对象,但注意的稳定性很低。

注意集中的时间大约是:

3-5分钟

中班幼儿有意注意继续得到发展,注意集中的时间延至10分钟左右

大班幼儿有意注意迅速发展,适宜条件下,注意集中的时间可延长到10-15分钟。

而且大班的孩子开始对自己的情感、思想等内部状态给予注意,比如:

他们能根据自己的体验去推测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想法。

三、学前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

(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指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例如,让被试注视速示器,主试在不到1/l0秒的时间内呈现印有一些数字、图形或字母的卡片,结果表明,成人一般能够注意到8~9个黑色圆点或4~6个彼此不相关联的外文字母,幼儿最多能把握2-3个对象。

(二)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握对象时间的长短。

从注意集中的时间看,小班幼儿3-5分钟;

中班幼儿10分钟左右;

大班幼儿10-15分钟。

对象上看,具体生动的对象集中时间长,枯燥乏味的对象集中的时间短。

(三)注意的转移

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专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反映了注意的灵活性。

小班幼儿不善于实现注意的转移,大班孩子能根据要求实现注意的转移。

(四)注意的分配

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上,整个幼儿期还不善于完成注意的分配,但到大班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例如大班体操时,既能注意自己的动作,又能注意体操队形的整齐。

四、注意规律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

注意的三种功能: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一)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

1、无关刺激过多

2、疲劳

3、目的要求不明确

4、注意不善转移

5、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没有并用

(二)幼儿注意分散的防止

1、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2、制定并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动静交替,劳逸结合,保证幼儿精力充沛地从事各项活动。

3、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幼儿积极动手动脑,预防长时间单一的活动引起疲劳。

4、提高教学质量

合理地选择教材,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为幼儿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既有趣味又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如在幼儿认识轮船的外形结构及功用后,可以安排幼儿认识轮船的种类极其发展,在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提问中,幼儿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在学习“7的组成”时,利用电脑画面,请幼儿根据画面上小猫的几种不同找有几只小猫,找对了小猫会“喵”的鼓励小朋友“真棒”,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注意都随着老师走,不知不觉完成了“7的组成”的学习,减少了幼儿注意力的分散。

5、适当控制儿童玩具和图书的数量

6、不要反复向幼儿提要求

(三)审慎处理幼儿的多动现象

多动症和好动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课二

问题导入:

什么是感觉?

什么是知觉?

第三节感觉与知觉的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一)什么是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客观事物是感觉的源泉和反映的对象。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综合反映。

(二)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区别:

对个别属性的反映对整体(事物全貌)的反映

联系:

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

人总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感觉称为知觉的组成部分存在于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

二、感觉与知觉的功用

(一)感觉是认识的开端,获得知识的源泉

(二)感知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保障

第一个感觉剥夺实验是由加拿大吉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贝克斯顿(Bexton)等人于l954年进行的。

感觉剥夺实验是让被试躺在一张舒适的床上,眼睛蒙上眼罩,耳朵被堵住,手也被套上,这样就将被试的感觉基本剥夺了

三、感觉与知觉的种类

(一)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内部感觉:

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二)知觉的种类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对知觉进行不同的分类,依据知觉活动时感受器的不同,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和味知觉等。

依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四、感觉与知觉的特性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定义:

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受器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

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不同,反之,同一个人对不同刺激的感受性也不尽相同。

2、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的相互作用:

各种感觉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制约的,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或者提高,或者降低

餐馆里看见端上来的食物颜色很好,你会觉得这道菜特别好吃

微软的声音可以提高视觉的感受性,强烈的噪音能降低色觉得差别感受性

(2)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

视觉适应是最常见的感觉适应现象。

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3)感觉的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

同时对比

不同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

例如“月明星稀”

明暗同时对比图。

相继对比

当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

吃塘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

吃了苦药后,喝白开水会觉得水很甜。

研究对比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对比现象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4)感受性与训练

人的感受性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得到提高,一方面由于职业的训练或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作长期、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地提高。

品一口茶,就知道茶的产地、等级、品质等,染色工人辨认40多种黑色。

另一方面由于为了代偿某种丧失的感觉能力,会使其他感觉能力得到发展。

如聋哑人视觉特别好,盲人听觉、触觉特别发达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不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2)对象的活动性,活动的刺激容易被感知;

(3)对象的特征,特征明显的刺激物易被感知。

主观因素:

目的性、任务、知识经验、个人需要、兴趣、情感状态等。

双关图1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人并不它知觉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图2:

知觉的整体性

人们会把之知觉为一个正方体,这是因为人们在知觉对象时,把过去的知识经验参与其中,大脑对来自各感官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对刺激物中缺失的部分加以主观上的整合与补充,把客观事物知觉为整体。

尽管图形中没有一个立方体,人们却会主观地把它知觉为一个立方体。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即物体各部分的关系,对物体各部分关系的反映则是知觉整体性的基础。

一首歌不同的人唱人能知觉为同一首歌;

而四条直线不同的组合则构成不同的图形。

3、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其确定意义的过程,即为知觉的理解性。

有一天,诗人、哲学家、植物学家一同去春游,但是对田野风光的感受却大不相同。

哲学家看到的是万物复苏,想的是一年复始,万象更新,大自然在永恒的运动中保持着和谐;

诗人看到的是风和日丽,潺潺流水;

植物学家看到的是路旁栽的是什么树,河边长的是什么草,墙上开的是什么花。

为什么诗人、哲学家、植物学家对田野风光的感受却大不相同?

(人的知识经验的不同)

4、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过程中,由于个体的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因知觉条件,如距离、角度、光亮等的变化而改变,仍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征,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主要表现在大小、亮度、形状和颜色等方面。

1.大小知觉恒常性

a. 

观察者不受投射在视网膜上的物体映象大小的影响

b. 

观察者不受物体与视网膜视象距离的影响

明度与颜色恒常性

(黑白系列,彩色系列)

第四节学前儿童的感觉与知觉

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

1、视觉敏锐度

(1)概念解释:

指幼儿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视力)

(2)特点:

整个幼儿阶段,视觉敏锐度不断提高,5岁是视觉敏锐度发展发的转折期

(3)教育要求:

教具,图片要大些;

座椅高矮合适,采光充足

2、颜色视觉

区别颜色细致差别的能力(辨色能力)

(二)听觉

(三)触觉

二、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一)空间知觉

(二)时间知觉

同样按照:

①概念解释、②特点、③教育要求三个方面对听觉、触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进行整理归类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一)概念: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人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

观察力是指分辨事物细节的能力,是智力结构的组成部分。

(二)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

幼儿初期:

不善于自觉、有目的的观察,不能接受观察的任务

幼儿中晚期:

目的性增强,能根据要求进行观察

2、观察的持续性

持续性短、3-4岁:

6分8秒

5岁:

7分6秒,6岁:

12分3秒

3、观察的细致性

只能看到事物粗略轮廓、面积大和突出特征

能从属性进行观察,比如大小、形状、颜色、数量等

4、观察的概括性

观察得到的孤立、零散现象

可以得到对事物各个部分及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印象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激发观察的兴趣

3、交给幼儿观察的方法

4、运用多种感官观察

1、什么是注意?

2、如何理解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及如何防止?

1、使学生理解注意的概念及特点。

2、由于本章普通心理学这部分材料丰富,比较直观,学生学习起来有热情,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兴趣层面,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培养和发展学前儿童的感知观察能力,这是作为学前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