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三章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湘教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7291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三章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湘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三章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湘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三章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湘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三章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湘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三章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湘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三章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湘教版文档格式.docx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三章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湘教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三章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湘教版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三章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湘教版文档格式.docx

(1)最近400年里,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呈________变化的趋势。

(2)试分析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生物灭绝说明了什么?

答案 

(1)加快 

(2)自然原因如在生物竞争中自然淘汰等;

人为原因如人类破坏森林、草地等生物生存环境等。

(3)在环境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导致了某些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

生物灭绝说明了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

解析 物种灭绝是人类面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重要方面,是全球环境基金融资项目中所占比例最大的项目,可见物种灭绝对人类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危害最大,应引起全人类的高度关注。

此情况发生的主要人为原因是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和过度捕猎野生动物使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自然生态环境和平衡被打破导致生态灾难的发生。

反思归纳

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演化关系

练习巩固1

 读“某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

(1)~

(2)题。

(1)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

A.干燥,冷热多变B.全球气候分异明显

C.湿润,森林茂密D.寒冷,冰雪广布

答案 

(1)D 

(2)C

解析 首先看图,明确图中化石的地质年代。

如含三叶虫化石的为古生代早期地层,含鱼类化石的为古生代中期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含裸子植物化石的为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地层。

其次,结合地质年代与岩层新老关系,明确其地质构造形态。

(1)题,图中①为中生代地层,图中②为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地层,图中③④均为古生代地层。

(2)题,煤炭是地质史上有机质被埋藏到地下,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

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⑦改造自然,并能有意识地提高这种⑧适应和⑨改造的能力。

2.产业革命以来,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1)原因:

人类对⑩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2)实例:

大量燃烧⑪化石燃料、砍伐森林,使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全球变暖。

3.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通过社会发展和⑫科技进步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

(2)不利影响:

给自然环境带来⑬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3)启示:

尊重和顺应⑭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⑮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思考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扰动强度和幅度,已超过自然扰动的程度。

”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答案 这种说法不对。

科学家们认为,在10年和100年的时间尺度上,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扰动强度和幅度,已达到了可与自然扰动相类似甚至更强的程度。

但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人类活动的作用还相对较小。

读图甲和图乙,并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90年代,×

×

政府在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发布的一项报告中指出:

使全球气候逐步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类在能源利用与森林砍伐中使CO2浓度增加。

图甲是在南极萨布尔基地冰穴测定的大气中CO2体积分数的历史数据,图乙是地球上的碳循环示意图。

(1)造成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有(多选)(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过度砍伐森林

C.人口剧增,呼出的CO2增多

D.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作燃料

(2)你认为大气中CO2含量增多,将会给世界沿海城市带来什么影响?

(3)为避免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BCD

(2)CO2含量增多,导致全球变暖,从而使得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沿海低地,海水倒灌。

(3)植树造林,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推广节能技术,使用清洁能源等。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练习巩固2

 下图是我国北方地区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的环境状况变化,思考后将下列选项填在图中相应的方框内(填写字母)。

A.径流加剧B.水土流失

C.地表侵蚀D.气候趋向干旱

答案 如下图所示:

解析 人类掠夺式地开采利用自然资源,会引起环境恶化,我国北方地区长期的乱砍滥伐便是证明。

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木材、粮食、畜产品,滥伐森林、毁林开荒、毁草开垦、过度放牧,导致地表植被破坏,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气候趋向干旱。

植被破坏后,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加剧,易于造成旱涝灾害。

另外,地表植被破坏,使流水冲刷加剧,水土流失严重,地表侵蚀严重,一遇干旱大风天气,地表沙尘易于扬起,形成沙尘暴天气。

课堂小结

知识提纲

强化记忆

歌诀法记忆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进化环境变。

氧气充盈天地间,削弱太阳紫外线。

生存环境得改善,生态系统趋完善。

环境振荡有巨变,两次生物遭劫难。

古生末期鱼两栖,中生末期恐龙完。

课堂检测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演化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

据此回答1~3题。

1.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是在距今约(  )

A.20亿年前B.14亿年前

C.0.7亿年前D.6亿年前

2.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的时期是(  )

A.元古代B.太古代

C.古生代寒武纪D.中生代侏罗纪

3.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

A.古生代末期B.中生代末期

C.太古代末期D.新生代末期

答案 1.B 2.C 3.B

解析 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

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生物的演化进程明显加快。

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在中生代末期,恐龙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是挖去1m厚的淤泥层,把翻上来的沙砾与土覆盖在防渗膜上,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4.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有(  )

①防渗膜对水域环境、湿地土壤带来了污染

②水生生物种类减少

③湖泊耗水增多

④使湖水循环周期加长,更新缓慢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圆明园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北京水系演变的见证。

近年来,北京城市水系日益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生活用水增加B.全球变暖,蒸发加剧

C.气候变迁,降水减少D.城市建设填埋

答案 4.C 5.A

解析 第4题,湖底的防渗工程因为阻断了水的下渗所以使湖泊耗水减少。

圆明园防渗工程破坏了这里原始的生态环境,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而且防渗膜对水域环境,湿地土壤还带来了塑料污染。

第5题,生产、生活用水的增加是导致北京城市水系日益萎缩的主要原因。

6.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城镇示意图”,填空回答图中A处因人类开发利用不当而产生的相关问题。

(1)林区过度采伐森林→____________________→水土

流失→______________→水害。

(2)在林区修建旅游设施和道路→________→水土流失。

(3)上游用水量剧增→河流径流量________→河流自净能力减弱。

(4)河沙开采过量→河床堤岸________→河岸后退→水害。

(5)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________→海水入侵。

(6)河流径流量减少、海水入侵→河口________→航道变浅。

答案 

(1)森林覆盖率降低(或植被减少) 河湖泥沙淤积 

(2)砍伐森林 (3)减小 (4)坍塌(受损) (5)地下水水位下降 (6)泥沙淤积

解析 首先分析题干,明确该城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属于季风气候。

本地区过度采伐森林,地表缺乏植被保护,易引发水土流失现象,又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河流径流量大,容易形成水灾,而冬春季节少雨,易出现干旱。

如果上游用水量剧增,必然导致河流径流量减小,河流净化能力减弱,影响城镇居民生活用水。

若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地下水水位下降,海水入侵,既破坏了地下水资源,又使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海水的顶托作用下,在河口大量沉积,使河流入海航道变浅。

活动指导

教材P67活动

提示 由上至下

动物界:

⑤人类 ⑥哺乳动物 ①爬行动物 ⑦两栖类动物 ②鱼类 ③海洋无脊椎动物 ④动物孕育发展初期阶段 植物界:

②被子植物 ③裸子植物 ①陆上孢子植物 ④海生藻类

教材P69活动

提示 对废水的调查取样要容易些,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个人喜好进行调查。

40分钟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1.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

A.原核细胞动物B.爬行动物

C.真核细胞动物D.无脊椎动物

答案 D

解析 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2.地球表层演化由化学演化进入到以有机演化为主的进程时(  )

A.生命已经出现B.地球内部开始分层

C.恐龙开始出现D.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答案 A

解析 地球表层有机演化在古生代早期生物出现之后就已经开始,主要依赖生物,特别是植物的作用;

而地球内部的分层是在生物出现之前;

恐龙则出现在中生代;

环境污染则更迟,是在人类出现之后。

右图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球发展史的五个代。

据此回答3~5题。

3.关于这五个代的叙述,正确的是(图中数字代表距今年代,单位:

亿年)(  )

A.①表示元古代  B.②表示太古代

C.③表示中生代  D.⑤代表新生代

4.出现银杏、松柏等高大乔木的时期是(  )

A.②B.③C.④D.⑤

5.有关②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一时期的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

B.晚期出现了人类

C.晚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D.这一时期的末期,三叶虫等大量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了

答案 3.D 4.C 5.D

解析 第3题,根据地球演化过程可确定图中①、②、③、④、⑤代表的地质年代,图中①表示太古代、②表示元古代、③表示古生代、④表示中生代、⑤表示新生代。

第4题,银杏、松柏属于裸子植物,出现并繁盛于中生代。

第5题,中生代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新生代晚期出现了人类,中生代末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古生代末期三叶虫等大量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了。

下图是“我国东北林区某地的采伐痕迹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方位及判断依据组合正确的是(  )

A.东、西、南、北——地形、水源

B.北、南、西、东——热量、光照

C.南、北、东、西——土壤、水源

D.西、东、南、北——地形、光照

7.这种采伐方式带来的后果,不可能引发的是(  )

A.水旱灾害频繁B.沙尘天气加重

C.物种减少D.地震灾害

答案 6.B 7.D

解析 第6题,把图中树桩年轮密集和稀疏的两个方向连成一条直线,该直线就表示南北方向,其中稀疏的一方代表南方,因为南方向阳,气温较高,树木生长较快,相反,密集的一方代表北方而与该直线垂直的方向就表示东西方向。

再根据方位的判断规律就可知:

甲——北方,乙——南方,丙——西方,丁——东方,所以选择B项。

第7题,根据图中树桩的年轮可以看出,这些树木年限是参差不齐的,全部砍光是不科学的,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但不可能引发地震灾害。

8.江西省南昌市沿赣江以上20千米已形成一片面积达4.5万亩的红土荒漠,被称为“江南水乡第一大漠”。

虽然专家们曾在此展开了多项治理试验,但始终成效不大。

大漠中心的龙王庙村青壮年纷纷携带全家外出打工。

这里能找到的植被都成了村民的低热值薪柴。

甚至有人在荒漠边缘哄抢盗伐树木。

造成江南水乡大荒漠的根本原因是(  )

A.能源结构长期单一B.滥砍乱伐现象极为严重

C.执法不严D.气候变迁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知道南方丘陵地区人多地少,能源短缺,出现滥砍乱伐的现象,导致红漠化——即红壤肥力下降,不能生长植物。

9.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

距今6亿年到3亿年间为震旦纪冰期;

距今二、三百万年到一百万年间为第四纪冰期。

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

大冰期时气温比平均值下降4~7℃,海面降低,陆地大面积被冰雪覆盖。

间冰期时气候转暖,高纬度大陆冰川面积缩小,中纬度山岳冰川大规模后退,雪线上升,全球自然带向两极方向推移,海面上升。

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引起地质时期气温反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简述大冰期和间冰期期间,地球上的物种数量各有什么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在距今1万年到19世纪末的历史时期,我国经历了四次寒冷期和四次温暖期。

请回答:

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寒暖变化依据的获得途径有哪些?

答案 

(1)太阳辐射的变化(或太阳活动的变化);

下垫面条件的改变;

大气环流的变化。

(2)大冰期时物种锐减。

因为大冰期时气温下降,气候寒冷,许多生物因不适应寒冷的气候而灭绝。

间冰期时物种迅速增加。

因为间冰期时气温上升,气候温暖,生物演化、进化和繁衍的速度加快。

(3)史料记载(或文献记载);

考古发掘。

10.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的五个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分子式或化学元素符号。

(2)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在现代地理环境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概括地说,生物出现后使自然界中________的原有迁移方式发生了变化,同时也改造了________圈、________圈和岩石圈。

答案 

(1)上排自左到右依次是CO2 O2 N2 下排自左至右依次是H2O N(P、K)

(2)化学元素 大气 水

解析 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氮和其他化学元素,合成有机物,同时放出氧气。

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残体,把氮气及其他气体输送到大气中,把无机物等输送到水体、土壤中。

[能力提升]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也是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

据此完成11~12题。

11.读图,判断方框内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

12.阿斯旺大坝修建以后,其河口地带出现的负面影响有(  )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产生土壤盐碱化 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渔业产量下降 ⑤三角洲面积扩大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⑤D.①②④

答案 11.C 12.D

解析 第11题,根据图表中的逻辑关系,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关键。

第12题,阿斯旺大坝的修建,使旱涝灾害发生减少,下游河流水量减少,入海泥沙也减少,海水侵蚀严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盐碱化,渔业产量下降。

读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中生代地层中存在的是(  )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14.根据图中化石,生物在这一阶段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答案 13.D 14.B

解析 第13题,三叶虫属于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古生代早期,含鱼类化石的地层为古生代中期地层。

裸子植物在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含恐龙化石的地层为中生代地层。

第14题,生物进化由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再到爬行动物,即从低级到高级演变。

15.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故宫内很多露天木制长廊上的雕刻图案,在十年前清晰可见。

但是今天有很多图案已经被腐蚀得很难辨认。

材料二 近几年,某地郊区经常出现雨后鱼塘内有大量鱼死亡的现象,农作物的生长也受到影响。

农业技术人员通过对湖水和土壤的化验得知,湖水和土壤呈弱酸性,尤其是雨后酸性变得更强。

(1)材料中提到的问题,是受哪种环境问题的影响?

(2)考虑一下,为什么近几年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

(3)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对这种现象加以控制,降低其对我们的影响?

答案 

(1)酸雨。

(2)燃烧煤、石油、天然气,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所致。

(3)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

解析 由材料知,该现象能够腐蚀建筑物,使土壤和湖水酸化,故是酸雨。

酸雨主要是由燃烧煤、石油、天然气,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所致。

近几年,我国的工业发展较快,向大气中排放的酸性气体增多,酸雨所覆盖的面积越来越大。

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减少人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的排放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