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卷S373研究全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32896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敦煌写卷S373研究全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敦煌写卷S373研究全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敦煌写卷S373研究全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敦煌写卷S373研究全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敦煌写卷S373研究全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敦煌写卷S373研究全文.docx

《敦煌写卷S373研究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敦煌写卷S373研究全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敦煌写卷S373研究全文.docx

敦煌写卷S373研究全文

敦煌写卷S.373研究

XX:

978-7-5369-4434-3(20XX)03-049-03

敦煌文献S.373,正反面共计抄诗10首。

其中,正面抄诗5首,依次为:

1.《皇帝癸未年膺运灭梁再兴(缺)迎太后七言诗》。

2.《题西山童子寺七言》。

3.《题南岳山七言》,原卷题旁注“直在江南”。

4.《题幽州盘山七言》,原卷题旁注“在幽州北”。

5.《题幽州石经山》,原在题旁注“在南”。

《斯坦因劫经录》著录为“李存勖诗五首”。

背面亦抄诗5首,依次为:

1.《大唐三藏题西天舍眼塔》,原卷题旁注“在西天”。

2.《题尼莲河七言》,原卷题旁注“在西天”。

3.《题半偈舍身山》,原卷题旁注“在西天”。

4.《题童子寺五言》,原卷题旁注“在太原,便是”。

5.《题中岳山七言》,原卷题旁注“在京南”。

《斯坦因劫经录》著录为“大唐三藏诗五首”,并说明:

“显系后人所作,伪托玄奘”。

郑炳林认为这10首诗既不是李存勖所作,也不是玄奘所作,而可能是后唐时期河北地区(或定州一带)的僧人范海印所作,他曾游历全国并于后唐末年经敦煌去印度求经①。

徐俊同意《皇帝癸未年膺运灭梁再兴(缺)迎太后七言诗》为李存勖所作,后四首诗“诗中涉及的地域和诗中流露的思想、情绪等看,与李存勖生当战乱之世,戎马一生的君王身份、生平经历等亦不相符,显非李存勖之作”,但断为唐时期的僧人范海印所作,则缺乏根据②。

关于《大唐三藏诗五首》,巴宙认为:

“‘大唐三藏’一般为玄奘法师之尊称,但亦可以用于其他译经高僧。

故此诗是否为玄奘之作品则待考。

”③徐俊认为,“其XX应即‘大唐三藏’,至于‘大唐三藏’是否指玄奘,需要做进一步的考察。

即使‘大唐三藏’指玄奘,亦不排除其诗仍有依托的可能。

”④陈尚君《全唐诗续拾》把这五首诗收入玄奘名下,我们姑算作玄奘的作品。

现据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对S.373存见10首诗移录如下,对XX生平及作品存佚情况、作品抄写时间予以考证,并概括诗作中心思想。

《皇帝癸未年应运灭梁再兴[缺]迎太后七言诗》

禁烟节假(暇)赏幽闲,迎奉倾心乐贵颜。

燕语雕梁声猗,鹦吟渌(绿)树韵开(间)关。

为安家国千战场,思忆慈亲两鬓斑。

孝道未能全报得,直须顶戴绕弥山。

本篇作品还见于P.3644卷,题目作《今当圣人诗歌一首》,“今当圣人”和S.373卷之“皇帝”,都指后唐庄宗李存勖。

《全唐文》卷104李存《亲至怀州奉迎太后敕》,谓天下已定,理应到汾州亲迎太后,不得已只到怀州迎接。

所写的内容,与此诗相类似。

所以本诗为李存勖所作,当无疑义。

诗题“癸未年”即同光元年(923)。

P.3644为类书习字残卷,内有《礼五台山诗四首》,《今当圣人诗歌一首》。

另有诗二首,李正宇定名为《店铺招揽叫卖口号二首》,并考定为同光年间(923-926)抄。

黄永武定此卷为《俗名要务林》。

李存(885-926),沙陀部人,本姓朱耶氏,小字亚子,盐州(今陕西定边)人。

唐昭宗乾宁后,曾遥领隰、汾、晋三州刺史。

天佑五年(908)李克用死后,嗣位晋王。

同光元年(923)即后唐皇帝位,同光四年(926)死于乱中。

《全唐诗》卷889存其诗4首,《全唐诗续拾》卷41补诗5首,《全唐文》卷103-105存其文78篇,《全唐文补编》补文19篇。

生平事迹见《旧五代史》卷27-34,《新五代史》卷4-5。

本诗以一久经战阵的儿子的口吻,述说了自己为安邦定国而长期在外征战,故未能对慈亲尽孝的遗憾,同时表达了自己在终得安定之际,思忆慈亲两鬓斑白,奉迎慈亲以尽孝道的急切心情。

《题西山童子寺七言》

昔时童子募(慕)清闲,今古犹传在此山。

百峥嵘流海内,千溪透云间。

猿啼岭上深幽静,虎(啸)岩边去复还。

想翠花谷变,空留禅室喜登攀。

《斯坦因劫余录》将本篇归为后唐庄宗李存勖的作品。

徐俊认为,由于敦煌诗卷传抄的复杂性和题署方式的多样性,很多的例证证明,不能将无署名诗作简单地归之于其前署名诗XX之下,从内容年,此诗也不可能是李存勖的作品⑤。

郑炳林认为此诗的XX为后唐时期(923-935)的僧人,该作品反映的时间正是范海印游五岳及五台山时间(920-925),因此疑范海印和尚为本诗XX⑥。

范海印,五代后晋、后唐时济北郡(今山东)人,幼年出家于敦煌,弱冠之初,就在释俗界有较大影响。

曾游历五台山等全国佛教圣迹,并到西域、印度等地寻普贤神踪,询求如来圣会。

敦煌遗书P.3718载录有张灵俊撰写的《唐河西释门故僧政京城内外临坛供奉大德兼阐扬三教大法师赐紫沙门范和尚写真赞并序》。

题名中的“”即今太原,唐初为并州,天授元年(690)置北都,天宝元年(742),改北都为,上元二年(761)罢,代宗宝应元年(762)复为北都。

后唐同光元年(923)建都洛阳后,又改太原为,后晋、后汉、后周继之。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复置并州。

“童子寺”,北齐天保七年建,位于晋阳城西十里龙山之上。

《法苑珠林》卷14:

“并州城西有山寺,寺名童子,有大(佛)像,坐高一百七十余尺。

皇帝(唐高宗李治)崇敬释教,显庆末年巡行并州,共皇后(武则天)亲到此寺。

”⑦唐五代置“”的时间是天宝元年至上元二年(742-761)、同光元年至太平兴国四年(923-979),故以下四首诗的写作时间应当是(923-925)。

本诗描写了童子寺周边的清幽环境,述说了自己巡游时的喜悦之情。

《题南岳山七言》

融峰绝顶九宵边,独立孤峦势近天。

北眺洞庭千里浪,南观石(石禀)万坡烟。

云藏碧涧泉声远,僧迫金乌耳伴喧。

唯有此山侵上界,娥吹瑟古松前。

原卷题旁注“直在江南”。

《斯坦因劫经录》将本篇归入后唐庄宗李存勖的作品,徐俊认为非是,郑炳林以为是范海印和尚所作。

本诗描绘了南岳山地势的高峻奇绝、环境的清幽和古寺禅音。

《题幽州盘山七言》

冲过浮云数十重,经宵始到最高峰。

日出近观沧海水,斋时遥听梵天钟。

千年松树巢仙鹤,五个盆池隐毒龙。

下方乞食上方去,尘俗难寻道者踪。

本篇作品又见于S.529卷,S.373卷题旁注“在幽州北”。

S.529卷正反面抄写,正面抄写《同光二年(924)定州开元寺僧归文牒》五通:

1.《致某和尚牒》,末署“五月廿九日定州开元寺三学比丘归文状上”。

2.《问候某令公牒》,末署“同光二年(924)六月日定州开元寺僧归文牒”。

3.《致某评事牒》。

4.《致某人牒》。

5.《致某和尚牒》。

末署“同光二年(924)五月日定州开元寺僧归文牒”。

背面为《诸山圣迹志(拟题)》,向达拟题“失名行记”。

《诸山圣迹志》:

“第三盘山,在幽州。

寺院五十余所,僧尼一千余人。

业行孤高,硕德盛弘,律席博学情忧,十经五论,余余济济,重风光而拂幽林(片甫),爱山水而附带烟霞。

为季之宗师,作中之领袖。

诗曰:

(即本诗)”按《诸山圣迹志》记载:

“西行七百里至庐州,其城周围三十里,僧尼千馀人。

州主张相公笃信僧,弥崇福,瞻乐之外,以作南禅院。

……至今见在矣。

”据考证,此张相公是张崇,他曾任庐州刺史,庐州观察使,德胜军节度使,时间是在后梁开平元年到后唐长兴三年(907-932)。

《诸山圣迹志》当作于这段时间内。

郑炳林认为S.373所抄10首诗为同一XX,可能是后唐时期河北地区(或定州一带)的僧人范海印,他曾游历全国并于后唐末年经敦煌去印度求经⑧。

但是,徐俊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两个写卷不可能是一人的作品,《诸山圣迹志》XX所记并非出于自己的创作,而是对前人相关诗文的转录。

⑨幽州,在今市,隋唐时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

盘山,在幽州西北。

明王士性《广志绎》卷2:

“盘山在蓟城西北,逶迤沉邃,百果所出,山北数峰陡绝,绝顶有大石,摇之辄动,二龙潭据其上,下有潮井。

傍京之地山谷有致者,近称西山,远称盘山。

”⑩本诗以一游方僧人的口吻,述说了自己历经困难,终达幽州盘山的喜悦,同时,描写了幽州盘山优美的自然景观,阐发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题幽州石经山》

闲乘五马谒真宗,来人山门问远公。

云起乱峰朝古寺,乌巢高处恋晴空。

碧萝引蔓枝枝到,石溜穿渠院院通。

佛境不离人境内,人心不与佛心同。

本篇作品又见于S.529卷。

《斯坦因劫经录》将本篇归入后唐庄宗李存勖的作品。

郑炳林以为是范海印和尚所作。

徐俊认为非是,“诗中‘五马’为用汉太守五马驾辕之典,‘远公’用名僧慧远尊指被访僧人。

显然不是游历圣迹的僧人口吻”。

S.529v《诸山圣迹志》:

“南行百余里至石经寺,大藏经文并石上。

云轩(旁注“皇龛”)月殿,迥若天宫,律部洋洋,禅流济济。

诗曰(即本诗)”石经山,在太行山东部,即今河北房山县房山。

清谈迁《北游录》:

“房山县西南四十里石经山,生芯题草,他处所无,曰芯题山。

”本诗写游历幽州石经山并拜谒高僧,古寺的清幽、宁静,使XX对“佛境”与“人境”、“佛心”与“人心”等有了更为辩证的思考。

《大唐三藏题西天舍眼塔》

帝释倾心崇二塔,为舍眼满千生。

不因行苦过人表,岂得光流法界明。

原卷题旁注“在西天”。

以下5首诗,《斯坦因劫经录》著录为“大唐三藏诗五首”,但又认为是后人的伪托。

巴宙认为:

“‘大唐三藏’一般为玄奘法师之尊称,但亦可以用于其他译经高僧。

故此诗是否为玄奘之作品则待考。

”徐俊认为,“其XX应即‘大唐三藏’,至于‘大唐三藏’是否指玄奘,需要做进一步的考察。

即使‘大唐三藏’指玄奘,亦不排除其诗仍有依托的可能。

”?

陈尚君《全唐诗续拾》把这五首诗收入玄奘名下。

按,这五首中的前三首,与玄奘游历西天所经之地相符,诗的佛偈味很浓。

可算作玄奘的作品。

后两首诗(《题童子寺五言》、《题中岳山七言》)与《题西山童子寺七言》、《题南岳山七言》、《题幽州盘山七言》、《题幽州石经山》等诗风格相似,姑系于后唐僧人范海印名下。

玄奘(602-664),俗姓陈氏,名,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

世称唐三藏法师,唐三藏。

少时随兄出家。

隋大业八年(612),与兄同至长安,住庄严寺,唐武德五年(622)受具足戒。

贞观元年(627)往印度留学(另有贞观二年、三年说),贞观十九年(645)回到长安。

归国后,朝廷敬礼特隆,与其弟子译经75部,凡1338卷。

《全唐诗续拾》卷3存其诗5首,《全唐文补编》卷9存其文22篇。

生平事迹见《大唐西域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续高僧传》,《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旧唐书》卷191等。

舍眼塔,为佛家圣迹。

《大唐西域记》卷2《健驼罗国》:

“伽蓝侧有堵波高数百尺,无忧王之所建也,木文石,颇异人工。

是释迦佛昔为国王,修菩萨行,从众生欲,惠施不倦,丧身若遗,于此国土千生为王,即斯胜地千生舍眼。

”舍眼,指释迦牟尼佛为普度众生而舍眼之本生故事。

本诗描写自己亲见舍眼塔时的虔诚敬畏之心,释迦牟尼心怀慈善,为普度众生而舍弃一切,因此才佛光普照。

本篇作品应为玄奘西行求法过程中,巡礼健陀罗舍眼塔时所作,故其写作时间应为玄奘行至健驼罗国的贞观三年(629)。

《题尼莲河七言》

尼莲河水正东流,曾浴金人(体)得揉。

自此更谁登彼岸,西看佛树几千秋。

原卷题旁注“在西天”。

尼莲河,即尼连禅河,《大唐西域记》卷8《摩揭陀国上》记:

“戒贤伽蓝西南行四五十里,渡尼连禅河,至伽耶城。

”释迦牟尼佛出家后,于此河畔静坐思惟,修苦行六年。

后舍苦行而入此河沐浴,净身后接受牧牛女难陀波罗之乳糜供养,寻至河对岸之菩提树下发愿而成道。

本诗写XX亲临尼连禅河时的虔诚之心,同时,抒发了希望修成正果的愿望。

本篇作品应为玄奘西行求法过程中,巡礼尼连禅河时所作,故其写作时间应为玄奘行至摩揭陀国的贞观五年(631)。

《题半偈舍身山》

忽闻八字超诗境,不借(惜)丹躯舍此山。

偈句篇留方石上,乐音时奏半空闻。

原卷题旁注“在西天”。

半偈舍身山,即醯罗山。

《大唐西域记》卷3《乌仗那国》记:

“瞢揭厘城南四百余里,至醯罗山,谷水西派,逆流东上。

杂花异果,被涧缘崖,峰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