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古诗词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0976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古诗词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文言文古诗词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文言文古诗词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文言文古诗词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文言文古诗词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古诗词文档格式.docx

《文言文古诗词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古诗词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古诗词文档格式.docx

  8●其……其……:

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9●与其……孰若……:

表选择,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哪比得上……”。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冯婉贞》)

  10●……孰与……:

表示“与……相比,谁……”,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之意整理:

1.意。

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例1:

“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

“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例2: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可译为:

“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

例:

“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

“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

主要是避讳。

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2.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甚矣!

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何以战?

”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3.选。

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

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

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4.缩。

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句:

“(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5.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夫战,勇气也。

  译句:

“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6.替。

就是替换,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

“悉”,要换成“都”;

“咨”,要换成“商量”。

“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

“然则……”:

换成“既然这样,那么……”;

“何以………?

”换成“根据什么……”。

7.直。

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

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8.扩。

就是扩展。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9.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

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

“(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10.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三、初中文言文知识点:

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赵军(整理)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

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

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

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

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

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

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

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常见考法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

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

从近几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

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文言散文的考查,常见的考点与题型不外乎字词解释、断句、语句翻译、文意归纳、写法分析、人物与作品评价等内容。

下面就复习和解题方法提几点建议:

1.准确解释字词含义。

注意利用注释,利用平时积累的实词虚词知识,利用拓展联想和关联组词,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

翻译句子,第一,要内容正确,符合文意;

其次,译出来的句子要表达准确,得体流畅。

 3.概括文意。

往往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的方式,考查对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如湖北武汉卷10题:

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吉林卷15题: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人物性格特征与感情态度、作品意义、阅读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

这是除了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之外考查频率最高的点。

解答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4.比较阅读。

这是近几年较为常见的一种题型。

常用的是两段材料比较,材料的相关点一般在于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手法、社会意义等方面。

有的以课内散文为主,链接课外相关材料(如江苏常州卷《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成侯邹忌为齐相》,湖北黄石卷《出师表》与《诸葛亮言家事》);

有的两篇都是写景的游记(广西柳州卷《三峡》与《与朱元思书》);

有的是同一作者写不同景点的文章(如湖北潜江卷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与《虎丘记》);

有的用相关主题的两段材料(如山东滨州卷《鱼我所欲也》与《晏子谏景公》,福建厦门卷用两段赏荷的材料)。

比较阅读只是一种形式,在两段或几段材料之间有一种互补或互衬的关系,有的从两段文章的共性方面命题,有的是各自单独命题,题目互不相干,材料之间没有比较,后面一篇只是前一篇在内容上或题量上的补充。

考点基本与单篇考查是一致的。

 5.拓展迁移。

为了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命题常考查对散文主题与人物思想感情的评价,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某些观点的看法。

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从古代史料中读取人物优秀的思想品质,从事件中读取宝贵的人文精神,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其社会意义,同时也要注意到时代的局限性,恰当地取舍,合理地扬弃。

6.写法分析。

包括语言品味、修辞赏析、结构分析、文章风格阐释等等。

答题时尽力借助已学过的课文,联想已做过的训练题,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寻求答案。

误区提醒例文言文阅读(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1.本文作者是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他是(朝代)著名文学家。

2.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翼然临于泉上者()

(2)佳木秀而繁阴()

(3)山肴野蔌()(4)觥筹交错()

3.文章第②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

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③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

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

5.“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

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予少家汉东①,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

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②颇好学。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

因乞李氏以归。

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节选自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注】①汉东:

汉水以东,指随州(今湖北随州)。

欧阳修四岁丧父,往随州依靠叔父生活。

②尧辅:

是大姓李氏的儿子。

6.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贮故书在壁间()

(2)徒见其浩然无涯()

7.短文叙述了欧阳修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的经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8.欧阳修少时,在李家见到“脱落颠倒,无次序”的书籍,竟然“因乞李氏以归”。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

答案:

1.六一居士北宋(或“宋”)2.

(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或“像鸟展翅的样子”)

(2)开花,这里指滋长(或“茂盛”)(3)菜蔬(或“蔬菜”)(4)酒杯3.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木茂盛,秋天风高霜洁,冬天水落石出。

(或“野花、树木、风霜、水石”)4.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

(或“引出后面的三幅图画”“为下文写‘太守醉’作铺垫”)5.围绕“热爱山水,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排遣抑郁”其中任何一点回答即可。

示例①:

表现出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示例②:

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示例③:

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6.

(1)旧,旧的(或“原来的”“过去的”)

(2)“边”(或“际”“边际”)7.因为他到朋友家玩,见到破筐里的旧书,就向人家讨要回来读。

8.围绕“好学、爱书”回答即可。

欧阳修小时候生活条件如此艰苦都这样刻苦好学,我们今天更应该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

正因为欧阳修小时候如此好学才有后来的成就,所以他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分析?

助读:

【所选的两篇都是欧阳修的作品,前篇是千古传诵的游记,后篇是往事回顾,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欧阳修的思想情怀。

第1题考查文化常识。

易错之处是误填他人的字号,误填朝代。

如果了解欧阳修字号的来历就不会记错。

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琴、一局棋、一醉翁,足以见他怡情书卷、涉趣棋酒的生活情趣。

 第2题、6题考实词解释。

最易错的是“翼然”“蔌”“觥”三处,这些字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多见,答题时可能误将它们解释为“飞起来”“野草”“牛角”。

此外,将“秀”解释为“出头”,也不正确。

“翼然”,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然”,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现代汉语中还有这种用法。

“蔌”,蔬菜的总称,这里指野菜,不是野草,今天也还用“山肴野蔬”一词,但“蔌”字不常用。

“觥”是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泛指酒杯。

“秀”,原指谷物吐穗开花,这里指繁茂、茂盛。

考生往往能大致知道整个词语的意思,却不懂每个字的字义,所以容易出错。

 第3题考提取信息,也考了语句翻译。

“山间之四时也”是总收的一句,从这里向前找,找到表现山水之美的四时景物的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译出。

错误之处在于不能准确说出原文意思。

能答“野花、树木、风霜、水石”也对,但缺乏美感,不是最佳答案。

 第4题考写法分析。

容易误答成作者先看到游人,再写太守野宴,由远及近的写法。

这样作答只从取景的立足点看,没有从深层的因果关系去考虑。

滁人安乐,源于太守德政,政治而民欢,写“滁人乐”是为了引出“太守醉”,为下文作铺垫。

从全文看,文章运用层层烘托的方法,此处也是一种烘托。

 第5题考情感体验,也是一种文意概括。

最易造成失误之处是对“醉”的理解及由此引发的感情体验,误认为作者是一种“醉醺醺”的借酒排遣抑郁,看不到作者与民同乐,陶醉于山水秀色的积极生活态度。

与一般的迁客不同,欧阳修在谪居时期,其人生态度也是积极的。

 第7题考文意概括。

抓住“到李家玩”“发现文集”“借书回家”三个要点概括叙述就符合要求。

容易漏掉的是前面两点中的某一点,得到书的经过便说得不完整。

如“从李家讨得韩愈的文集”或“发现几本破书就借回家读”。

 第8题考查阅读感受。

开放性题目,可从“好学”的角度谈感受。

如果感受认识比较肤浅,或者语言表达不完整、不流畅,就有可能失分。

能结合自身谈感受,或能对借书、好学作出合理的评价,认识到少时好学与后来大有作为的关系,作答就更深入一层了。

【典型例题透视】 例观山水之美景【甲】《游太和山日记》徐霞客

  十一日,登仙猿岭……五里,越一小岭,仍为郧县境。

岭下有玉皇观、龙潭寺。

一溪滔滔自西南走东北,盖自郧中来者。

渡溪,南上九里冈,经其脊而下,为蟠桃岭,溯溪行坞中十里,为葛九沟。

又十里,登土地岭,岭南则均州境。

自此连逾①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

山坞之中,居庐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鳞次,不似山、陕②间矣。

但途中蹊径狭,行人稀,且闻虎暴叫,日方下舂③,竟止坞中曹家店。

【注解】①逾:

跳过,越过。

②山、陕:

山西省、陕西省的简称。

③“舂”:

通“冲”,下坠。

【乙】《庐山草堂记》白居易

  匡庐①奇秀,甲天下山。

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白乐天见而爱之。

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是居也,前有平地,中有平台,台南有方池。

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

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

修柯戛②云,低枝拂潭,如幢(),如盖(),如龙蛇()……其四旁耳目、杖屦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

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故云甲庐山者。

(选文有改动)

【注解】①匡庐:

指江西的庐山。

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

②戛(jiá

):

摩,摩娑。

1.“记”是我国古代一种比较常见的散文体裁。

初中阶段,我们曾经学过不少的同类文章,请你根据回忆和比对,从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上,分别为【甲】【乙】两文各找一篇最近似的课文。

将文题写在相应位置。

2.请用“/”为下边的句子准确断句。

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

3.分别解释【甲】【乙】两文中加点的“溯”“蹊”“及”“旦”的意思。

4.根据文意,将“张”“竖”“走”三个字准确还原到【乙】文的括号里。

5.请用原文说出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具体建在什么地方。

(限四字)

6.【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描写了“庐山草堂”旁的四季之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也有一组描写四季之景的句子,请默写出这组句子。

7.翻译下边的句子。

1.《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满井游记》与《游太和山日记》最近似。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与《庐山草堂记》最近似。

2.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

(“自此”后断一处不扣分)3.溯:

逆流而上。

蹊:

小路。

及:

到,达到。

旦:

早晨。

4.“竖”“张”“走”5.“介峰寺间”或“面峰腋寺”均可。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7.介于香炉峰(或“山峰”)、遗爱寺(或“寺庙”)之间,那地方最美(或“最好”),又是庐山之最(或“第一”)。

(境:

地方;

胜:

美好的,优美的;

绝:

最,极;

甲:

第一。

重点看以上四个关键词,大意正确即可)

  透视?

 这是两位历史名人讴歌山水的妙笔精品。

  【甲文选自《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也被称为“千古奇书”,是徐霞客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日记体裁撰写的一部写实著作。

太和山即武当山,为道教名山,在湖北省境内。

山中殿宇规模宏大,自然风景绝佳。

本文记叙的土地岭是又一处美不胜收的桃源胜境。

徐霞客对山岭间的景致给予了清晰的描绘,表达了对名山仙道的美好情感。

 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记》,记叙了自己理想居所的美好环境,匡庐秀甲天下,草堂所在地“面峰腋寺”,秀甲庐山,自然是绝胜之境。

 感受山川形胜之美,是情操陶冶,也是审美享受。

第1题考查文体意识,对古代散文文体“记”的把握。

“记”常见的有两种:

一种以记事为主,一种以写景为主。

“记”通过记事或写景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题干中的提示“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上”“最近似”很重要。

从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上看,《游太和山日记》以叙事为主,穿插景物描写,这和《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满井游记》相似;

《庐山草堂记》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这和《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相似。

 第2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断句的前提是对全文的整体把握。

前面的内容是粗略记叙行程中所到之处。

这一句中先读懂“连逾”是“接连跨越”的意思,从这里起镜头掠过一片山岭,接着出现具体的景物描写,显出了几幅画面。

写了桃李,写了山花,最后用“幽艳异常”收束,所以将句子断为:

“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

”断开的每一处,都有相对完整的意思,连接起来又是一个整体。

第3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

溯:

①逆流而上,是原本的字义;

②追溯,是后起义。

①小路;

②蹊跷。

①到达;

②赶上;

③比得上;

④推及、顾及。

①天亮;

②(某一)天。

根据文中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溯溪行”,即“顺着小溪逆流而上”,所以“溯”为“逆流而上”;

“蹊径狭”,即“小路狭窄”,“蹊”“径”都是“小路”的意思;

“杖屦可及者”,即“拄着拐杖穿着鞋子可到达的地方”,所以“及”为“到达”;

“昏旦”,即“傍晚和早晨”,所以“旦”为“早晨”。

 文言实词往往一词多义,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熟悉它们的义项;

在结合具体的文言句子进行解释时,注意选出符合上下文的义项。

 第4题考查主谓词语的搭配。

所给的“竖”“张”“走”三个词语都是动词,必须明白和它们搭配的“幢”“盖”“龙蛇”是什么意思,接连三个“如……”的本体事物是“古松”与“老杉”的枝柯。

“幢”是古代作仪仗用的一种旗帜,名词,这里不是与建筑物有关的量词,“竖”可与其搭配;

“盖”,古代称伞为“盖”,有遮蔽作用,所以与“张”搭配;

“龙蛇”是蜿蜒行走的动物,可用“走”字作谓语。

填入后,句子完整恰切地表达出对古松、老杉的形态描写。

此类题不是简单的用代入法就能济事的,一定要弄清相互搭配的词语组成后表示什么意思,这个意思在文中是否说得通。

第5题考查对阅读信息的提炼和文意把握。

从“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中可以看出庐山草堂的位置。

答“介峰寺间”或“面峰腋寺”均可。

解题时要针对问题找准相应的句子,按照要求抓住关键词语并限定四字作答。

第6题考查课内文言名句的默写和课内外知识的链接。

考的是对《醉翁亭记》相关内容的识记,并由本文的描写引起联想。

注意提示“四季之景的句子”,所写语句不可多出或遗漏。

第7题考查句子翻译。

这个句子特别要注意的地方有四点:

其一,“介”字后面省去了“于”,翻译时要注意补上;

其二,“其境”指代的是“那个地方”,说“草堂”反而不合适;

其三,“胜绝”指“最美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