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mba教材《管理学原理》全十二讲Word格式.docx
《新版mba教材《管理学原理》全十二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mba教材《管理学原理》全十二讲Word格式.docx(1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管理是一切组织与事业成功的关键要素
1.管理的核心是人,而人是一切组织与事业成功的决定性要素。
2.管理是成就事业最重要的宝贵资源。
3.管理的关键作用已通过大量组织的事例所证明。
二、管理的含义
(一)管理的本质特征
例1:
某公司为了扭转销售不力的局面,提升销售能手张先生出任销售部经理。
到了年末,销售部业绩虽然较上一年略有下降,但张经理一人完成的订单占部门完成任务总量的53%。
在如何评价张经理工作方面,上级部门意见不一致。
在下述评价中,你最赞同哪一种?
A.“能抓住耗子的猫就是好猫”。
张经理个人能力突出,公司应该根据其个人销售业绩,给予大力表彰。
B.产品的销售客观上依赖张经理的努力和能力。
尽管我并不欣赏他的风格,但还是赞同给他特别奖励。
C.对张经理的奖惩应该依据部门业绩,而不是个人销售业绩。
销售部未能完成部门目标,所以必须对张经理予以严惩。
管理的本质特征是协调。
协调就是使组织中的各个部门和成员、各种资源、各项活动之间有机结合,保持目标一致,同步和谐地开展活动。
协调是管理活动所力图实现的根本要旨。
管理者的任务,说到底就是协调组织的各个部分以及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协调包括组织内部各方面的协调,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以及现时需要与未来需要之间的协调等。
管理者应认清管理的本质特征,区分管理工作和作业工作的区别。
为了完成组织的使命和目标,一方面组织需要开展业务活动(通称作业工作);
管理工作是独立进行、有别于作业工作又为作业工作提供服务的活动。
管理活动和作业活动并存于一个组织之中,才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
管理人员的工作,从本质上说,是通过他人并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组织的目标。
如果一位管理者把他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从事作业工作而不是管理工作,那么,他要么忘记了自己的管理者身份,要么还不了解管理工作与作业工作的区别,这样,他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管理者。
例2:
在以下工作中,你认为有哪些项目属于管理人的工作?
1.拜访客户以解决某个问题。
2.决定是否要增聘人手。
3.批准部属呈上来的一份例行开支报告表。
4.阅读工作进度报告,以评估是否已达成预定目标。
5.搜集相关资料以便撰写一份所辖部门的开支报告。
6.拟定所辖部门的预算。
7.参与某项技术性的会议以获取新知。
8.和某公司的一位专家会晤,以筹划一项合作事宜。
9.向部属解释为什么他未能如其所愿获得加薪。
10.向主管部门简介你这家公司的未来发展计划。
11.主动征询部属对你某项计划的意见。
12.招待一位和你这个部门来往密切的某位大公司经理。
(二)管理的目标
管理的目标是与组织的目标联结在一起的。
如果说管理有目标的话,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促使组织有效地利用资源而达成组织的目标。
具体地,可从如下两个角度来全面地衡量管理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情况。
1.实现组织的基本宗旨
宗旨是指组织的使命,它明确指出组织是干什么的和应该干什么,是对组织从事什么活动、达到什么目的和对社会起什么作用的具体描述。
组织的宗旨陈述应该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组织形成和存在的基本目的。
(2)为实现根本目的应从事的活动的范围。
(3)组织在经营活动中的基本行为规则和原则。
2.实现组织的产出目标
组织的产出目标是组织为完成其使命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指明组织具体的努力方向。
组织的产出目标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和衡量:
(1)组织的发展性目标,表明企业能力的成长和发展程度的指标。
如生产规模目标、人员素质目标、技术进步目标、管理现代化目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地位的目标等。
(2)组织的收益性目标,表明企业获利程度的指标。
如投入产出目标、利润目标、经营者和劳动者收入目标等。
(3)组织的有效性目标,表明企业资源利用程度的指标。
如劳动生产率目标、物耗水平目标、资金有效利用目标、资金利润率目标等。
(4)组织的社会性目标,表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指标。
如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等。
(三)管理的有效性
管理的有效性应表现为效率与效果的统一。
效率和效果是两个有联系但并不相同的概念。
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
管理工作要通过综合运用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也就是说,管理负责把资源转化为成果,将投入转化为产出。
管理的有效性如何,集中体现在它是否使组织花最少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果产出。
效率在这里涉及的只是活动的方式,它与资源的利用相关,因而只有高低之分而无好坏之别。
效果,是指组织实现的正确的活动目标。
管理者仅仅关心组织活动的效率是不够的,管理工作的完整任务必须是使组织在高效率基础上实现正确的活动目标,这也就是要达成组织活动的效果。
效果涉及活动的目标和结果,不仅具有高低之分,而且可以在好和坏两个方向上表现出明显的差距。
如果说效率涉及组织是否“正确地做事”(即“怎么做”)的问题,那么,是否选择“正确的事”去做(即“做什么”)就是与效果有关的问题。
管理的任务就是获取、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来确保组织效率和效果双重目标的实现。
用通俗的话来概括,就是“正确地做正确的事”。
三、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或子系统,按照管理的整体功能和目标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管理系统一般应包括管理目标、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方法、管理环境等要素。
(一)管理目标
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促使组织有效地利用资源而达成组织的目标。
(二)管理主体
管理的主体是在组织中承担管理职责的管理者。
(三)管理客体
管理的客体是指管理者为实现管理目标,通过管理行为作用其上的对象。
从管理者的职责看,管理的对象包括对工人和作业工作进行管理;
对管理人员及其工作进行管理;
对整个组织进行管理。
从组织的构成要素看,管理的对象包括对人员、资金、物质资源、时间和信息的管理。
从管理针对的组织活动过程看,管理对象是组织的各项职能活动。
(四)管理方法
管理的方法是指管理中具体运作的方式与手段,主要有经济方法、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社会学和心理学方法、定量方法等。
(五)管理环境
组织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组织的外部环境对管理的有效性有很大影响。
一般来说,组织的外部环境包含:
行业;
原材料供应;
财政资源;
产品市场;
技术;
经济形势;
政治状况及国家法律、规章、条例;
社会文化等因素。
四、管理职能
管理的职能就是管理者为实施有效管理必须负担起的基本职责以及要完成的基本任务。
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职能。
(一)计划职能
计划职能是指为确定组织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资源配置等进行的筹划和设计工作。
计划职能的工作内容主要是:
调查研究、预测分析、策划决策和拟定计划。
(二)组织职能
组织职能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明确规定组织人员应尽的职责及其相互的分工协作关系,合理配备和有效利用组织的资源,以保证组织目标能够顺利实现的一系列管理工作。
组织职能主要包括组织设计、组织协调和组织变革等内容。
(三)领导职能
领导职能是管理者通过行使所拥有的权力,引导、影响和激励组织成员执行组织任务,以达到特定目标的行为过程。
领导职能主要包括指挥与引导、沟通与协调、激励与鼓舞。
(四)控制职能
控制职能是指将组织各项工作实施的实际情况与预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管理活动。
控制工作主要包括确定控制标准、衡量成效、纠正编差。
关于管理职能的几点认识:
第一,四项管理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第二,不同组织层次在管理职能重点上存在差别;
第三,不同业务领域在管理职能内容上有所差别;
第四,对管理职能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五、管理方法
管理方法,是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组织和协调管理要素的工作方式、途径或手段。
管理方法是实施管理的途径或手段,是实现目标的中介和桥梁,是管理者管理行为的工作方式,对于管理功效及目标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管理方法的分类
按作用的原理,管理方法可分为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社会心理学、技术的方法。
1.经济方法
经济方法,是指依靠利益驱动,利用经济手段,通过调节和影响被管理者物质需要而促进管理目标实现的方法。
经济方法一般具有利益驱动性、普遍性、持久性的特点。
经济方法的主要形式有:
价格、税收、信贷、经济核算、利润、工资、奖金、罚款、定额管理、经营责任制等。
2.行政方法
行政方法,是指借靠行政权威,借助行政手段,直接指挥和协调管理对象的方法。
行政方法一般具有强制性、直接性、垂直性、无偿性的特点。
行政方法的主要形式有:
命令、计划、指挥、监督、检查、协调、仲裁等。
3.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是指借助国家法规和组织制度,严格约束管理对象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一种方法。
法律方法一般具有高度强制性、规范性的特点。
法律方法的主要形式有:
国家的法律、法规;
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
司法和仲裁等。
4.社会学、心理学方法
社会学心理学方法是指借助社会学和心理学原理,运用教育、激励、沟通等手段,通过满足管理对象社会心理需要的方式来调动其积极性的方法。
社会学心理学方法一般具有自觉自愿性、持久性的特点。
社会学心理学方法的主要形式有:
宣传教育、思想沟通、各种形式的激励等。
5.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是指采用计算机及各种信息、网络技术,努力实现管理和办公手段的现代化。
技术方法一般具有客观性、高效性的特点。
技术方法的主要形式有:
定量方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
(二)管理方法的完善与有效应用
1.加强管理方法的科学依据,实现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2.要弄清管理方法的性质和特点,正确地运用管理方法。
3.研究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的性质与特点,提高管理方法的针对性。
4.了解与掌握管理环境因素,采取适宜的管理方法。
5.注意管理方法的综合运用。
第二节管理者
一、管理者及其职责
管理者是指那些从事管理过程的实施,而且对组织内的员工进行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督其工作的人员。
人是组织的最重要的资源,而管理者是人力资源的核心资源,尤其是高层管理者。
有人形容,管理者是组织的大脑、心脏,其工作绩效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组织的兴衰成败。
(一)从组织的横切面和纵切面分辨各种类型的管理者
从纵切面上的组织层次划分来看,组织的工作人员有如下四类:
1.作业人员,指组织中直接从事具体实施和操作工作的人。
2.基层管理人员,亦称第一线管理者,是处于作业人员之上的组织层次中,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
基层管理人员的职责是给下属工人或办事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密切监督下属人员的工作情况,协调下属人员的工作,以保证完成既定工作任务目标。
基层管理人员向中级管理人员直接报告工作,他们的工作对实现经济组织或企业的目标和业绩起着决定性作用。
3.中层管理人员,是直接负责或者协助管理基层管理人员及其工作的人。
中级管理人员的职责是贯彻高级管理人员的命令、指示及计划。
他们负责向高级管理层直接报告工作,同时负责监督和协调基层第一线管理人员的工作。
组织的大量日常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由中层管理人员来进行,在组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高层管理人员,处于组织的最高层,指的是一个组织或公司的高级领导层的管理者。
高级管理人员中,领导人对外可以代表组织的身份出现,在组织内则与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一起,制订组织目标、发展战略计划等,做出计划和决策、审核整个组织的业绩等。
(二)从横切面上的组织层次划分来看,管理者还可按从事工作的领域加以区分,一般可区分为生产(作业)、财务、人事、营销等领域。
以企业的各部分管理工作为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市场营销管理人员。
其工作可包括市场调查、广告宣传、产品调拨与销售和研究顾客心理和需求等。
2.财务管理人员。
主要职责包括资金筹集、投资预算、核算与出纳工作等。
3.业务管理人员。
指的是从事有关产品制造、提供服务的业务系统工作。
4.人事管理人员。
主要职责是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的计划、招聘和选择组织所需的人才,并负责培训、使用、考核、晋升、奖励以及工资工作等。
5.其他专业管理人员如行政管理、公共关系等方面的人员等。
(三)按管理工作的性质与领域划分的管理者
1.综合管理者,指的是负责管理整个组织或组织中某个分部的全部活动的管理者。
他们是一个组织或部门的主管,对整个组织或该部门目标实现负有全部的责任;
他们拥有这个组织或部门所必需的权力,有权指挥和支配该组织或该部门的全部资源与职能活动,而不是只对单一资源或职能负责。
2.专业管理者,指的是仅仅负责组织中某一类活动或业务的专业管理的管理者。
这类管理者只对组织中某一职能或专业领域的工作目标负责,只在本职能或专业领域内行使职权、指导工作。
(四)按职权关系的性质划分的管理者
1.直线管理人员,是指有权对下级进行直接指挥的管理者。
他们与下级之间存在着领导隶属关系,是一种命令与服从的职权关系。
直线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能是决策和指挥。
2.参谋人员,是指对上级提供咨询、建议,对下级进行专业指导的管理者。
他们与上级的关系是一种参谋、顾问与主管领导的关系,与下级是一种非领导隶属的专业指导关系。
二、管理者角色
管理者在组织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是历史上很多管理学派都在探讨的问题,也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1980年,加拿大管理学家亨利·
明茨伯格出版了他的《经理工作的性质》一书,成为经理角色学派的重要著作。
该书全面阐述了经理工作的特点、经理所担任的角色、经理工作中的变化及经理职务的类型、提高经理工作效率的要点、经理工作的未来等,并评介了其他管理学派有关经理职务的各种观点。
(一)管理者工作的显著特点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管理者,其工作都有以下六个特点:
1.工作量大,步调紧张。
2.活动短暂、多样性和琐碎。
3.把现实的活动放在优先的地位。
4.爱用口头交谈方式工作。
5.重视同外部和下属的信息联系。
6.权力和责任相结合。
(二)管理者所担任的角色
管理人员一般都担任10种角色。
管理者的10种角色是一个互相联结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
十项角色表明,管理者有以下几项基本的目标:
1.保证组织实现其基本目标。
2.设计和维持组织的业务稳定性。
3.负责组织的决策系统,并使组织以一种可控制的方式适应于变动的环境。
4.在组织同环境之间建立起关键的信息联系。
5.负责组织的等级制度的运行。
三、管理者技能
例:
山川旅行公司刘总经理在总体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惊险性旅游项目与40~45岁男性消费者之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旅游路线与项目,并进行了前期宣传。
但因为涉及到与交通管理、保险、环保等部门的协调,新项目得到正式批准的时间比预期的晚了整整一年,由此丧失了大量的市场机会。
能否对刘总经理的管理技能做个评价?
每位管理者都在自己的组织中从事某一方面的管理工作,都要力争使自己主管的工作达到一定的标准和要求。
管理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是否真正具备了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
所谓管理技能是指管理者把各种管理理论与业务知识应用于实践、进行具体管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管理者应具有三种基本的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1.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的技术和方法。
对于管理者来说,必须要掌握和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包括决策技术、计划技术、诊断技术、组织设计技术、评价技术等。
2.人际技能,是指管理者与人共事、激励或指导组织中的各类员工或群体的能力。
人际技能是一个以合适的方式与人沟通的能力。
人际技能包括表达能力、正确对待他人、处理和协调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激励和诱导组织内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能力,正确地指导和指挥组织成员开展工作的能力。
3.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具备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形势判定能力,需要快速敏捷地从混乱而复杂的环境中辨清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抓住问题的实质,并根据形势和问题果断地做出正确的决策。
成功的管理者应具备较高的技术、人际、概念技能,但由于各个层次的管理者所承担的主要职责不同,因此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而言,这三种技能的重要程度也是不同的。
一般地,对于高层管理者,最重要的是概念技能,因为要由高层管理者负责的计划、政策、决策都需要有理解各种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而对于基础管理者来说,由于他最接近现场作业,所以技术技能格外重要。
由于管理者的工作对象是人,因此人际技能对于各个层次的管理者来说都是重要的。
上述三种管理技能是各层管理者都共同需要掌握的,区别仅在于各层管理者所需掌握的三种管理技能的比例会有所不同,如图1-7所示。
第三节管理学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管理现象,研究目的在于寻找管理活动中的客观规律,系统总结管理理论和方法,并用于指导人们的管理实践。
1.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管理问题
管理遍布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时时处处都有管理活动在开展。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管理问题。
2.社会的各个领域的管理问题都有差异
不同类型的组织,由于其业务作业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差异,因而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3.社会的各个领域的管理问题都有共同点
管理学研究的对象恰恰是各类组织在管理中的共性问题,在于寻找管理活动中的客观规律,系统总结管理理论和方法,并用于指导人们的管理实践。
4.管理学原理对社会的各个领域的管理具有普适性
管理学研究对象是各类组织在管理中的共性问题,是社会一般管理现象,是对管理的普遍规律、基础理论的研究。
正因为如此,管理学理论的通用性、基础性和概括性强,管理学的应用范围也就非常广。
因此,管理学的原理对任何组织都有着普遍性。
二、管理学特性
(一)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管理学研究的社会管理现象有着及其广泛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从而使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需要借助各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这种多样性使管理学成为了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科学和综合科学。
(二)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管理是科学,这是因为它确实具有科学的特点。
如客观性、实践性、真理性、系统性、发展性等。
管理学确实是一种反映了客观规律的综合的知识体系
管理也是艺术,管理的艺术性表现在:
管理作为一项实践活动需要有一系列根据实际情况行事的经验、诀窍和准则,而这些经验、诀窍和准则只能从长期的实践活动中获得。
有效的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从事管理活动既需要掌握管理科学知识和管理技术,又需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技能。
(三)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
在给定条件下能够得到确定结果的学科称之为精确的学科。
管理学则不同,在已知的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就是在投入的资源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其产出却可能不同。
(四)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管理情况与计算机的情况相类似,如果把组织中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看作硬件的话,管理就是软件。
能否充分运用硬件,发挥组织的全部功能,则取决于软件的优劣。
(五)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
由于把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还只不过近百年时间,因此他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还处于不断的完善、更新的大发展时期。
同时作为一门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也必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
一、古代管理思想的贡献
(一)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
古代埃及人建造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大金字塔,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组织管理工作。
埃及人很早就懂得了分权,是首先意识到“管理跨度”的实践者。
古代巴比伦国王汉漠拉比编制了《法典》,内容涉及到财产、借贷、租赁、转让、抵押、遗产、奴隶等各个方面,对各种职业、各个层面上人员的责、权、利关系给予了明确的规定,这里涉及了许多管理思想。
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曾经根据自己亲自经营和管理庄园的实践经验,写成《家庭管理》(又称《经济论》)一书。
这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专门论述经济问题的第一部著作。
古罗马在公元284年建立了层次分明的中央集权帝国。
他们在权力等级,职能分工和严格的纪律方面都表现出他们在管理上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二)西方中世纪时期的管理思想
威尼斯造船厂的管理实践。
威尼斯在公元14世纪开设了一家造船厂,由政府即国家议会直接管理,该厂占地约60英亩,工人达2000人左右,政府对工厂的管理体现出当时高超的管理水平。
马基埃维利的领导原理。
在15世纪的意大利,著名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马基埃维利在其著作《君主论》中,阐述了许多管理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他提出的领导原理。
书中论述了领导者的素质问题。
(三)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实践和许多影响深远的管理思想,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