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14705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63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江苏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江苏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江苏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江苏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doc

《江苏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doc(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doc

徐州市2017年小高考历史考点解析

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编写人:

徐州一中姜瑜孙辉修订:

徐州一中陈季卿)

考点

测试内容

近五年来考查频率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2012

(1),2014

(1),2015

(1),2016

(1)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2013

(1)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了解秦朝的中央官制

2012

(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2014(36)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2013(6)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1.了解西周的建立

西周建立,周武王、周公两次推行分封制。

(关注时间)

2.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西周通过分封制管理国家,周王把土地和人口,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建立诸侯国(鲁、齐、燕、宋等),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体现出分封制下地方具有较大的独立自主性,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与秦以后的中央集权制度区分)。

诸侯对天子承担缴纳贡物、军事保卫、服从命令等义务,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疆域。

古文献中的“封建”即分封。

礼乐制度是封建等级化的表现。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楚王问鼎”则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是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其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注意嫡庶的区分),有助于解决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等问题产生的矛盾。

由宗法关系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家国同构),大宗享有政治特权,并统治宗族成员。

宗法观念影响深远(如尊宗敬祖、家谱、宗族意识等)。

3.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如占卜);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如宗法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如分封制)。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了解秦的统一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日益强大。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了解秦朝的中央官制

秦朝的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分设三公是为了加强皇权)

3.理解郡县制的推广和作用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此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也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周制指分封制)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了解汉代的郡国并行制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县、封国并存。

汉代的部分分封对中央形成离心,不利于中央集权。

2.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内容:

唐朝中央设三省:

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掌行政(执行政令)。

尚书省下设六部。

评价: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也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

唐朝的委员制宰相设置通过分散相权达到了强化皇权的目的,但三省分权不等于分权制衡。

3.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措施

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作为副丞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

宋代通过分割宰相权力的方法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4.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内容: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受中央节制,可以称作宰相府的派出所。

另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即腹里)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西藏、四川和青海部分地区由宣政院管辖。

意义: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理解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夏商周时期,主要是世官制(重血缘)。

汉朝的察举制(重德行)如:

孝廉、茂才、贤良方正。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重门第),导致官吏的选拔权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

隋唐至清末的科举制度(考试):

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意义: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利于养成社会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从制度设计的层面来看,科举制的进步性表现在相对公平公正。

明清君主专制度的加强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清朝无丞相),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内阁与宰相比较:

宰相,中央一级的行政长官,制度赋予一定的决策权;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顾问咨询机构,有票拟权,可以参与机要,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无决策权,升降及权力大小皆由皇帝决定,不能制约皇权)

2.了解清朝的军机处

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军机大臣,上传下达,跪受笔录,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3.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严重阻碍中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步,导致中国落伍于世界。

(对比西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出现两次工业革命;思想上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考点2: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编写人:

徐州三中王玉军苏卿修订:

徐州一中陈季卿)

考点

测试内容

近五年来考查频率

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了解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2012(7),2015(8)

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2013(8),2014(9)

侵华日军的罪行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

2012(14),

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

2013(15),2015(10),2015(37)

探讨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2014(14),2016(12),

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84

1.了解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l鸦片战争(1840-1842年):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大门,英国借口中国开展禁烟运动,发动了侵华战争。

1842年,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l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自然经济对西方商品的抵制,西方不满足既得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法联军发动了战争。

1860年攻占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

l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为摆脱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日本发动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l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根本目的—瓜分中国,变中国为殖民地。

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既得利益。

1900年,列强发动了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2.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l《南京条约》:

①内容: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议关税,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

②影响: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l《马关条约》:

①内容: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领土和主权遭受严重破坏);赔款2亿两白银(远超出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资本输出,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影响: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关注时序),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l《辛丑条约》:

①内容:

巨额赔款;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列强在华设立常设驻军的开端);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控制清政府)。

②影响: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了解黄海海战

此役中方失利,邓世昌等壮烈牺牲,北洋舰队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之手。

2.了解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背景:

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经过:

丘逢甲、徐骧义军,刘永福清军所部。

清政府不支持,最后失败。

意义:

台湾军民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完整,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侵华日军的罪行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诬为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

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宛平县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国性的抗战开始。

2.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大规模屠杀和平居民和被俘中国士兵超过30万。

(12.1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731”部队:

日本在东北成立的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用健康活人做实验。

3.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原因:

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建立:

八一三事变后,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又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习惯称八路军,下辖115师、120师和129师)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作用: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全国军民奋起抗战;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4.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

国民政府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四大会战:

(1)淞沪会战:

1937年8~11月,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2)太原会战;(3)徐州会战:

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的中国军队的最大胜利。

(4)武汉会战: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

(1)配合国民政府正面战场作战:

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2)百团大战。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地区进行百团大战。

 意义:

它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5.探讨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①国内:

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注意:

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未改变),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国际: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考点3: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编写人:

张春香徐州高级中学修订:

徐州一中陈季卿)

考点

测试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