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05754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4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doc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doc(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doc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目录

-35-

一、人的称谓 -5-

■直称姓名 -5-

■称字 -5-

■称号 -5-

■称谥号 -5-

■称斋名 -5-

■称籍贯 -5-

■称郡望 -5-

■称官名 -5-

■称爵名 -6-

■称官地 -6-

■兼称 -6-

■谦称 -6-

■敬称 -7-

■贱称 -7-

■特殊称谓 -7-

二、古代职官 -8-

■爵 -8-

■丞相 -8-

■太师 -8-

■太傅 -8-

■少保 -8-

■尚书 -8-

■学士 -9-

■上卿 -9-

■大将军 -9-

■参知政事 -9-

■军机大臣 -9-

■军机章京 -9-

■御史 -9-

■枢密使 -9-

■左徒 -9-

■太尉 -9-

■上大夫 -10-

■大夫 -10-

■士大夫 -10-

■太史 -10-

■洗马 -10-

■长史 -10-

■侍郎 -10-

■侍中 -10-

■郎中 -10-

■参军 -11-

■令尹 -11-

■尹 -11-

■都尉 -11-

■冏卿 -11-

■司马 -11-

■节度使 -11-

■经略使 -11-

■刺史 -11-

■太守 -11-

■都督 -11-

■巡抚 -11-

■抚军 -12-

■校尉 -12-

■教头 -12-

■提辖 -12-

■从事 -12-

■知府 -12-

■县令 -12-

■里正 -12-

■里胥 -12-

■三省六部 -12-

■官职的任免升降 -12-

三、天文历法 -13-

■星宿 -13-

■二十八宿 -13-

■四象 -13-

■分野 -13-

■昴宿 -14-

■参(shēn)商 -14-

■壁宿 -14-

■流火 -15-

■北斗 -15-

■北极星 -15-

■彗星袭月 -15-

■白虹贯日 -15-

■运交华盖 -15-

■月亮的别称 -15-

■东曦 -15-

■天狼星 -15-

■老人星 -16-

■牵牛织女 -16-

■银河 -16-

■文曲星 -16-

■天罡(gāng) -16-

■云气 -16-

■农历 -16-

■二十四节气 -16-

四、古代地理 -17-

■中国 -17-

■中华 -17-

■九州 -17-

■赤县 -17-

■中原 -17-

■海内 -17-

■四海 -17-

■六合 -17-

■八荒 -17-

■江河 -17-

■西河 -17-

■江东 -17-

■江左 -18-

■江表 -18-

■江南 -18-

■淮左 -18-

■山东 -18-

■关东 -18-

■关西 -18-

■关中 -18-

■西域 -18-

■岭峤 -18-

■朔漠 -18-

■百越 -18-

■五岳 -18-

■京畿(jī) -18-

■三辅 -18-

■三秦 -19-

■郡 -19-

■州 -19-

■道 -19-

■路 -19-

■山水阴阳 -19-

■古称、别称 -19-

五、科举制度 -19-

■察举 -19-

■征辟 -19-

■孝廉 -19-

■科举 -20-

■童生试 -20-

■乡试 -20-

■会试 -20-

■殿试 -20-

■及第 -20-

■进士 -20-

■状元 -20-

■会元 -20-

■解元 -21-

■连中三元 -21-

■鼎甲 -21-

■贡士 -21-

■举人 -21-

■生员 -21-

■八股文 -21-

■金榜 -21-

■同年 -21-

■校 -21-

■庠(xiáng) -21-

■序 -21-

■国学 -21-

■乡学 -22-

■稷下学宫 -22-

■太学 -22-

■国子监(jiàn) -22-

■书院 -22-

■学官 -22-

■祭酒 -22-

■博士 -22-

■司业 -22-

■学政 -22-

■教授 -22-

■助教 -23-

■监生 -23-

■诸生 -23-

六、风俗礼仪 -23-

■春节 -23-

■元宵 -23-

■寒食 -23-

■清明 -23-

■端午 -23-

■乞巧 -23-

■中秋 -24-

■重阳 -24-

■腊日 -24-

■除夕 -24-

■伯(孟)仲叔季 -24-

■十二生肖 -24-

■生辰八字 -24-

■孝悌 -24-

■牺牲 -24-

■三牲 -24-

■太牢、少牢 -25-

■家祭 -25-

■朝仪 -25-

■朝聘 -25-

■朝觐 -25-

■揖让 -25-

■长揖 -25-

■拱 -25-

■顿首 -25-

■稽首 -25-

■九拜 -25-

■跪 -26-

■坐 -26-

■座次 -26-

■席次 -26-

■冠礼 -26-

■婚冠礼 -26-

■祖道 -26-

■斋戒 -26-

■虚左 -27-

■再拜 -27-

■膜拜 -27-

■折腰 -27-

■六礼 -27-

■秦晋之好 -27-

■举案齐眉 -27-

■以文会友 -27-

■讳称 -27-

七、饮食器用 -27-

■五谷 -27-

■五牲 -27-

■五味 -27-

■六畜 -28-

■八珍 -28-

■古代食器 -28-

■古代炊具 -28-

■古代酒器 -28-

■羹 -28-

■脍炙 -29-

■古代家具 -29-

八、音乐文娱 -29-

■五声 -29-

■宫调 -29-

■十二律 -29-

■俗乐 -29-

■雅乐 -29-

■春江花月夜 -30-

■霓裳羽衣舞 -30-

■《十面埋伏》 -30-

■五射 -30-

■文房四宝 -30-

■书法 -30-

■六书 -30-

■永字八法 -30-

■阳文阴文 -30-

■岁寒三友 -30-

■花中四君子 -31-

九、文史典籍 -31-

■四书 -31-

■五经 -31-

■六经 -31-

■十三经 -31-

■《三字经》 -31-

■《千字文》 -31-

■《千家诗》 -31-

■《唐诗三百首》 -31-

■《文选》 -31-

■《古文观止》 -32-

■《古文辞类纂》 -32-

■二十四史 -32-

■《史记》 -32-

■《资治通鉴》 -32-

■《太平广记》 -32-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 -32-

■史书编写方式 -33-

十、目录、辞书 -33-

■目录学 -33-

■经史子集 -33-

■类书 -33-

■《太平御览》 -33-

■《永乐大典》 -33-

■《古今图书集成》 -33-

■丛书 -33-

■《四库全书》 -34-

■《四部丛刊》 -34-

■《四部备要》 -34-

■《尔雅》 -34-

■《说文解字》 -34-

■《康熙字典》 -34-

■《辞源》 -34-

■《辞海》 -34-

■《中华大字典》 -35-

■《经传释词》 -35-

■《文言虚字》 -35-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一、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

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

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

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