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城市体系和城市群.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02975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20城市体系和城市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专题20城市体系和城市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专题20城市体系和城市群.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专题20城市体系和城市群.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专题20城市体系和城市群.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20城市体系和城市群.doc

《专题20城市体系和城市群.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20城市体系和城市群.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20城市体系和城市群.doc

专题20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一、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

本专题有“城市体系”和“城市群”两部分组成,介绍了世界与中国的城市体系划分以及城市群的特征、形成条件及意义。

2、地位与作用:

本专题是在上个专题介绍城市个体内部空间特征基础上,探讨城市之间空间关系,前后存在互为因果关系,城市群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后,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的一种城市集聚现象,也是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为下一个专题“城市化”学习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城市体系分类方法,列举出不同等级的典型城市。

2、根据“中国城市的体系等级层次系统表”和“中心地模式图”,学生归纳出不同等级城市数量。

3、阅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分布图”等系列图表,说出城市群的特征和有利条件。

4、阅读“世界六大城市分布图”和“世界人口密度图”,分析出世界的六大城市群共同优越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体系为案例,学生在对我国最大城市群中的城市分类中,知道城市体系分类方法以及对应的典型城市。

2、通过阅读“世界六大城市群分布图”和“长三角城市群分布图、等级体系图”以及相关资料,懂得读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

3、学生以课前小组合作形式通过书籍、互联网等途径搜集世界重要城市群的经济、人口、交通等相关资料,提高其地理信息搜集、整理、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对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等相关资料的搜集,让学生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重视、关心城市发展意识,提高学习城市地理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城市体系及其划分、城市群形成的条件、特征、意义

2.难点:

中心地理论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案例教学——“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体系”

【背景思想】“城市体系”划分级别多,知识琐碎、枯燥,对于我国唯一的世界级城市群,又是生活在该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上海的学生,教材却只是以专栏的形式作了简单介绍,教师以此地为例来让学生学习身边熟悉的城市等级,更能体现二期课改“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理念。

2、图表教学

【背景思想】“城市群”这一部分知识图表资料多,可以通过读图来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强化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及空间关系。

3.多媒体教学:

在重点和难点环节探讨活动中运用幻灯片演示辅助释疑。

五、教学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展示长三角地区这几年建造好和正在建造的世界级桥梁雄姿

东海大桥江阴长江大桥润扬大桥

苏通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崇启大桥效果图

【背景思想】学生们在了解时事地理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可引导学生思考长三角地区建设大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明白强化交通联系是为了增强上海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进一步助推长三角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问:

结合阅读右图说出长三角地区以什么交通运输方式构起了区域交通骨架?

答:

过渡:

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然与其他城市发生各种联系,要发展经济交通要先行,而以城市群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所以我国正在不断打造长三角城市群,使其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2、读“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组成”图和“长三角城市群人口规模分布图”,回答

①图中组成城市共有多少?

哪些城市属于江苏省?

哪些属于浙江省?

②图中哪些城市是旅游闻名的旅游城市?

哪些是交通枢纽的交通城市?

哪些是工矿业发达的工矿城市?

哪些是省会中心的行政城市?

哪些是产业各部门都较发达的综合性城市?

上海具有哪些职能?

③读“长三角城市群人口规模分布图”,按城市非农业人口数量,填写下表长三角城市群中城市各属于哪一个等级?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人口规模体系

①》500万的超大城市(第一等级):

上海

②》100万的特大城市(第二等级):

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常州

③》50万的大城市(第三等级):

南通、扬州、镇江

④》20万的中等城市(第四等级):

绍兴、泰州、湖州、嘉兴、舟山、台州

⑤《20万的小城市(第五等级):

20多个

【背景思想】学生在城市规模分类过程中,体验该地域范围内,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在案例分析中自然理解城市体系含义。

④阅读课本P44、45页部分材料,填写下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城市各属于哪一个等级?

试举例说出我国属于同一等级的典型城市。

①全国性中心城市(一级中心):

  ,举例我国其他典型城市

②区域中心城市(二级中心):

,举例我国其他典型城市

③省会城市和省区主要城市(三级中心):

,举例我国其他典型城市

④省内区域中心城市(四级中心):

,举例我国其他典型城市

⑤县级中心城市(五级中心):

举例我国其他典型城市

⑥县以下中心镇(六级中心):

如江苏省的周庄、浙江省的西塘镇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体系

⑤在城市体系中,不同城市可以有几种分类方法?

每一种划分依据是什么?

专业性城市:

如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城市

①按城市职能:

综合性城市:

如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城市

(2类)

②按城市规模:

第一级:

第二级:

(我国5级分类)第三级:

第四级:

第五级:

世界城市:

如、城市

③按城市等级:

世界:

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如、城市

(2+6级分类)

中国第一级:

第二级:

第三级:

第四级:

第五级:

第六级:

【背景思想】在学生了解了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分类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一般城市体系分类方法,提升思维要求,提醒学生城市规模的扩大还表现在用地规模上,突出“城市体系及其划分”这一教学重点。

过渡:

德国城市中心地理论研究专家克里斯泰勒认为,城市与城市及与周围地区是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而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客观的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

3、阅读上图并回答问题:

①读“中国城市的体系等级层次系统(1996年)表”,分析城市体系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背景思想】学生从图表分析中得出城市之间的内在空间联系,并进一步思考城市数目与城市规模和等级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和提炼有用信息能力。

过渡:

城市等级体系分布一般规律是城市规模越大,等级越高,数量越少,我们前面已回答了上海的职能,具备这样四个中心地位,必定是长三角以及我国的核心城市,再加上其他15个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城市,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是合理的,形成了多中心、多层次的城市等级体系。

4、阅读右图和P35页专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资料”

①说出长三角城市群在我国的经济地位。

②以我国长三角城市群为例,试分析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

(学生讨论、交流)

答:

③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阅读下列日记资料和上海中心城市辐射示意图,分析归纳说出城市群形成需要什么的特征?

过渡:

既然长三角城市群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我国是否应大力建设城市群?

不能,因为城市群必须具备一定条件,下面我们来看世界规模最大的六大城市群共同具备什么条件?

5、阅读“世界六大城市群分布图”

问:

(1)世界有哪六大城市群?

 

(2)从自然条件看,他们具有什么共同优越的发展经济条件?

(3)结合“世界人口分布密度图”,世界六大城市群分布是否和世界人口四大稠密区一致?

为什么?

【背景思想】培养学生分析分布图的能力,从六大城市群的分布特征归纳出城市群形成的自然条件,在与世界四大稠密区的比较中,归纳出城市群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

6、两个小组以案例形式介绍世界六大城市群的组成、范围、交通、在该国的经济地位(除长三角城市群外),展示小组课前合作研究成果,并要求另两个小组成员归纳出城市群的三大特征和在该区域或国家中的地位

教师点评并小结

(二)课堂练习:

根据资料完成“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比较表”

资料一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以上海市为中心,包含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等6个城市,江苏的南京、扬州、常州、泰州、镇江、无锡、南通、苏州等8个城市。

目前形成“一核心、多中心”的空间格局。

珠三角城市群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由香港、广州、佛山、江门、深圳、惠州、肇庆、珠海、东莞、中山、澳门等11个城市组成,外加清远市作为其辐射城市。

不将香港和澳门计算在内,该城市群仍旧吸纳了全国近六分之一的外资,占据了全国近十分之一的国成长产总值。

城市群名称

图中铁路线

核心城市名称

核心城市等级

城市数

最大区位优势

【背景思想】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很大的最早崛起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现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城市群对经济发展的集聚和推动作用。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