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真题汇编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9090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4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真题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真题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真题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真题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真题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真题汇编文档格式.docx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真题汇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真题汇编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真题汇编文档格式.docx

选A项.

分封制的内涵。

(2009广东历史)

2.“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王位继承制度B.分封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D.郡县制度

西周实行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意思是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拱卫王室。

材料中的“封建”是“分封建制”、“封邦建国”的意思,因此文章的主题可能是分封制度。

考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答案:

B

(2010全国新课标)

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

鲁、齐、燕、卫、宋、晋。

此题也是对西周分封形势图的释读。

答案为C。

——2、宗法制

(2008广东历史)

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考点:

宗法制的内涵、影响——父亲血缘,宗族观念。

故选B

(2009辽宁卷)

2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传统的宗族观念

【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在之后的皇位继承上表现尤为明显。

相比而言,宗族观念的影响更为次要,皇位继承上的影响更为重大,故选A

(2010广东卷)

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题眼:

“家国一体”

中国古代宗法制

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

 

答案:

A.

——3、礼乐制度

(2009海南历史)

4.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

“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A.分封制度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D.礼乐制度

依据题干材料,汉宣帝不同意“纯任德教”“周政”,可见他把“周政”等同于“德教”即道德教化,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题意。

西周的礼乐制度

知识链接——礼乐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维护工具。

启示:

关注教材小字内容。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2009江苏历史)

1.“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

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考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故选D

(2011上海卷)

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

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C

A.国主B.领主C.盟主D.君主

此题考查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商代在地方上封侯、伯,侯和伯是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他们尊称商王为“盟主”。

B是西方中世纪的地主的称呼。

A、D明显排除。

(2009全国I卷)

1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

“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

氏于居,则东门北郭。

”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B.爵位C.谥号D.行业

【解析】“司马、司徒”是中国古代较早在中央机构就设有的重要官职,根据材料的推论可知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官名。

故选A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2011上海)

30.夏朝没有留下直接的文献史料,有关记载多为转手材料,有些具有传说性质,所以夏的存在引起学者的怀疑。

二里头遗址发现后,怀疑的看法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

A.该遗址的发现证明夏的传说有一定真实性

B.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有关夏的文献记载一一对应

C.该遗址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夏的存在

D.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属于原始材料

评分标准:

C(3分)、 A(1分) 、D(1分)、 B(0分)

此题考查史学研究的方法,是道思维选择题,考察历史思维能力。

秦汉时期

(2006北京)

12.对比图5,从图6可以观察到的政治局势变化是()

 

A.“尊王攘夷”

B.楚王问鼎

C.三家分晋

D.秦修万里长城

A、B项是春秋时期的行为,D项是秦朝时的,题眼:

变化,只有C项才体现了这一点。

故答案是C

分封制的瓦解或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

2.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

“贵族”的理解:

血缘世袭,即世卿世禄,缘于西周的分封制;

而商鞅变法中的D项则打破了这中世袭,故直接损害了贵族的利益。

故选D

分封制的瓦解或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演变历史。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2011全国新课标卷)

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精析】考察了西周到秦汉制度的延续性与变化,延续性:

皇位世袭制延续了“家天下”的格局。

变化:

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官员任免制取代贵族世袭制(或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因此选C

附:

变通题如下——

料一 西周制度示意图

《左传·

桓公二年》: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材料二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

秦始皇本纪》

从政治制度的层面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何延续性和变化?

分析以上变化的原因?

延续性:

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而分封制不利于统一;

适应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011海南卷)

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精析】考察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从秦朝至明清血缘分封是从属于这一制度的,是皇权的体现,而不是分封制度的延续,这一点必须明确。

A、B错误,是不利于中央集权,D明显错误,是被淘汰了的,故选C。

(2005上海卷)

22、“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

“始皇帝”的来历

(2008江苏历史)

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

分封制是按血缘划分,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故AB排除,郡县制是变血缘划分为区域划分,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故D排除,因此选C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

(2004湖北卷)

16、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郡县制打破了身份的束缚,故排除B,C项明显错误,县以下设立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D错误;

故选A。

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2005天津卷)

15、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C)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

解析:

A是选官制度,如科举制;

B是科举制的影响;

D项表述不准确,“实现了”不符合实际。

故选C(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2006广东)

1.岭南地区归属中央王朝版图始于B

A.西周B.秦汉C.西晋D.隋唐

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秦朝在珠江流域设立郡(秦朝共设36个郡,后增加到42个)。

(2007广东)

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答案C

-(2008上海历史)

20.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

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明朝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

(2009重庆文综)

12.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

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再现和迁移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

知识链接——秦朝实行文化专制,严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愚民政策。

故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是D.

2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

“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群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此其所以为得也。

”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D.废除行省制

“群邑”,即郡县,“废侯卫而为守宰”即废除分封,而实行郡县制(郡守)。

故选B考点:

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2007宁夏)

27.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解析〗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丞相的主要职责就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西汉前期继承秦制,使这一制度得以沿袭。

B是皇帝,D是御史大夫,C是太尉。

(2006天津)

12.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D.颁布“附益之法”

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制的史实

26.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

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解析〗建立西汉的是汉高祖刘邦,为避讳刘邦名字中的“邦”而改“相邦”为“相国”。

唐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其职权范围;

北宋改“昌南镇”为“景德镇”是表示在景德年间当地瓷器制造的发展;

明初改“大都”为“北平”,是因为明政府面对蒙古族的威胁,希望北方平安的意思。

汉初政治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等诸多史实。

4.东汉时期“豪强”的基本特征是()

A.拥兵自重称霸一方B.依靠巧取豪夺聚敛财富

C.通过科举获得功名D.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东汉时豪强地主割据一方,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到魏晋时期形成了士家地主。

应选D项。

A是节度使,B错误,不是巧取豪夺,而是特权,C错误,那时还没有科举制度。

察举制在东汉的演变,以及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历史背景。

(2009全国I)

13.“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

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

这主要是因为

A.南方经济的影响B.统治集团的更替

C.北方文化的衰落D,民族融合的结果

【解析】可采用逐一排除法。

a项错误,当时南方经济落后北方;

c项错误,相当长时期内,北方文化处于领先地位;

d项迷惑性很大,刘邦得天下和原楚怀王都是汉人统治,民族融合应该是两个或者几个不同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所以d不对。

刘邦得天下后因为统一局面的形成,所以:

“楚歌”得以流行天下。

西汉中央集权的历史背景。

(2010北京卷)

12.图6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汉初郡国制的史实,故选C

(2010安徽卷)

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解析:

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

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

(2010江苏历史)

1.柳宗元《封建论》载:

“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B.西汉C.南北朝D.唐朝

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故正确答案为B。

7.历史是复杂的。

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精析】考察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汉初郡国并行制度,B、C、D吸取教训,并没有导致新问题的产生,选A,A导致了王国问题。

5.“汉承秦制”,亦有创设。

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五连坐B.郡县行政C.刺史监察D.皇权独尊

A项创自商鞅变法,B项起自春秋战国,完善于秦,D项是秦始皇开创的,只有刺史制度是西汉武帝是开始实行的地方监察制度。

C

(2011四川卷)

13.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C

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选择C。

*17、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B设置刺史C取消封国D创设御史大夫

考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A是选官制度,C是地方行政制度,D是秦朝创立的中央官职;

知识链接——监察机构与职能:

秦朝御使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北宋通判负责监察知州并与知州相互制约,元朝御使台是最高监察机关,明朝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

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察官民的不法行为。

魏晋南北朝时期

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

很显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

故正确答案为C。

10.右侧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魏国所

辖地区是B

A.①

B.②

C.③

D.④

考察古代中国政治——三国政区图,(3)是蜀国,(4)是吴国,(1)是草原广大地区,非三国范围

启示:

关注中国古代重要地图知识。

隋唐时期

(2007全国I)

12.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

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本题比较简单。

秦始皇废除了谥号,“始皇”是自称,A不对;

C项唐太宗的“太宗”是庙号,不符合;

D项的“康熙”是年号。

所以选择B。

13.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

“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

”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注意对题中“社会之革命”的分析,社会革命在本题中指的是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武则天创立“自荐”求官的制度,使许多有才能的庶人被破格录用。

由此,庶族的地位开始上升,士族的势力受到打击。

因此选择C。

科举制的影响。

(2007全国II)

1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本题属于历史知识的重现,很简单。

唐朝初年三省的职能是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到太宗时,职权区分进一步明确,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门下负责审核,尚书执行。

4.(2007上海历史)隋王朝国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却多有建树,既有继承发展,又有开拓创新。

其中,由隋开创并为唐所继承的制度有()

A.府兵制、三省六部制B.府兵制、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D.科举制、均田制

府兵制、均田制都是魏晋南北朝时开创的,故选C。

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史实。

6.“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马鬼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这几句诗

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七国之乱B.八王之乱C.安史之乱D.三藩之乱

从材料中“霓裳羽衣曲”和“马鬼坡”、“玉颜空死处”等信息可以看出是指的唐玄宗和杨贵妃时期,指唐朝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选C项。

唐中后期,节度使的史实。

21.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

“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

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

”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科举制的史实。

选择C。

D项是正确的,但没有C项全面。

3.唐太宗说: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三省六部制的理解。

BCD表述均不符合史实。

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三省六部制,ABD均不符合史实。

故选C

(2010全国Ⅱ)

14.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倍受青睐。

宋代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试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文选》中选录了自先秦到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

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

首先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就没丧失过独尊地位,故A不符合史实;

其次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故C项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不符合史实;

第三,唐朝人喜欢南朝文化太过牵强,应排除。

唐太宗时期,实行进士科考诗文策论,符合题意。

故选择B。

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

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

(2010浙江卷)

16.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解析】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

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