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取向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5475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取向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宏观经济取向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宏观经济取向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宏观经济取向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宏观经济取向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取向1Word文档格式.docx

《宏观经济取向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取向1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取向1Word文档格式.docx

IS-LM模型的结构图1

 

2.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的调节过程

IS-LM曲线图2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的调节过程如图2所示,IS和LM曲线分别表示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都各自处于均衡状态时所必须的利率与国民收入水平的组合。

IS曲线在描述商品市场均衡时,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反向变动关系,I指投资(invest—ment),S指储蓄(saving);

LM曲线描述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正向变动关系,L是指流动偏好(1iquiditypreference),M是指货币存量(moneystock)。

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于E点,决定了均衡的利率为i,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这时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状态,即在产品市场上I=S,在货币市场上L=M。

但两个市场上的均衡是特例,不均衡却是比较常见的情况,经济一定要从不均衡调整到均衡,该过程是自发的,也可以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来进行协调。

图2可根据两个市场失衡情况的不同分为I、Ⅱ、Ⅲ、Ⅳ4个区域,各个区域分别用a、b、c、d4个点来代表。

这4个区域失衡的情况及调节可用表1说明。

在I领域中a点在IS曲线之右,存在产品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因此,调整过程就是产量减少(由a点向左的箭头所示);

a点在LM曲线之左,存在货币供给过剩或货币需求

不足,因此,调整过程是利率下降(由a点向下的箭头所示)。

通过产量和利率的调节,必然使a点达到E点,从而实现了两个市场的同时均衡。

其他3个区域的推移情况和调节过程参见表1。

区域

产品市场

货币市场

失衡情况

产量调节

利率调节

I(a)

ESG

减少

ESM

下降

Ⅱ(b)

EDG

增加

Ⅲ(c)

EDM

上升

Ⅳ(d)

表1市场失衡与调节

说明:

KSG为产品供给过剩,即I<

s;

ED(为产品需求过度,即I>

ESM为货币供给过剩,即L<

M;

EDM为货币需求过度,即L>

M。

3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的最优配合

IS-LM模型用以说明国家政府为刺激社会总需求,在货币市场供求不变的情况下单纯在商品市场上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由于总需求的增加会引起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

但同时又会引起利息率的上升,导致商品市场上国民收入的下降。

为了克服上述弊端,应同时在货币市场上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使均衡点经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

从而使均衡的国民收入在利息率不变的情况下有所上升。

这种以此政策之长弥补彼政策之短的效应,称之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最优配合。

二当今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问题

自从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重要的转机,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需的不足,刺激了内需的增长。

但是由于各种政策的综合效应,使经济增长速度的波动幅度明显减小,始终保持在7%~8%的范围内。

但是,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中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政策冲突的现象,形成了政策效应的相互抵消和内耗等问题。

1.投资增速加快,出现投资过热

005年下半年开始,因盲目投资造成某些部门产能过剩,与较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相互交织,发展到今日,出现了一个不良循环链:

由于国内市场需求相对而言不足,迫使某些部门的过剩产品寻求国外市场,造成出口增加,进而外贸顺差明显增加,外汇收入相应增加。

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货币当局不得不增发基础货币,使得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

基础货币的增加,使得国内信贷供给相对宽松,为投资的过快增长提供了资金基础。

由于国内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调,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滞后于经济增长,造成消费需求相对不足。

2、从中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和经济减速的风险是并存的虽然说我们本国总体的经济面是好的,但是现在来看,从国际范围来看,一方面由于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由于我们的一些供给方面受到天气因素的干扰,最近的价格出现了一些上涨。

在这种价格上涨的背景下,我们前期货币发行的情况产生了比较强烈的通货膨胀的预期,尤其是在房价居高不下和农产品持续上涨的背景下,通胀的预期是在进一步的增强

三我国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趋向

1.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与未来政策走势

目前我们宏观调控的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我们现在是同时面临价格上升和经济下滑两种不同方向的压力,价格上升或者说通货膨胀的压力已经取代了经济下行成为主要的焦点。

在这时候,我们的财政货币政策就面临两难的选择。

总的来说,我们的政策一方面还是要保持持续性与稳定性,尤其在财政政策方面保持基本的姿态。

因为我们对复苏的基础还不是很稳固,另一方面我们要增加灵活性和应变性,提高我们政策的针对性,适时对政策进行调整。

因为价值上涨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我们还是要防范通胀的压力,在防范通胀压力的同时,防止经济的增速进一步的下滑。

对我们来讲,过去我们政策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稳增长,现在我们政策有两个目标。

一方面是要稳增长,另一方面还得防通胀,当然中间的目标还得调结构,而且在这两个之间,防通胀的排序上升了,稳增长的排序也下降了。

过去稳增长是第一位的,现在防通胀要放在第一位。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们就需要对我们的政策进行一个调整。

就宏观经济政策而言的话,本身有一些转变,可以说下一步的宏观政策可以有三种组合:

第一种,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加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就是说原来的双松政策不变。

第二种,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加上稳建的货币政策,这是一种松和中的组合。

第三种,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加上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一种松紧搭配的政策。

当然理论上还可以有第四种,就是两个都是紧的政策,紧的货币政策加上紧的财政政策,但是由于我们现在两个主要目标之间,是反方向变化的,所以双紧的政策对我们来说是不适用的。

而现在政府采用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加稳建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建的货币政策的前提就是经济继续回落,价格有一定的上涨。

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是双目标制——一方面要稳增长,另一方面要防通胀。

尤其要把防通胀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通过财政政策来稳定增长,而通过货币政策来防通胀,并在防通胀的同时来促进经济的增长,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

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采纳了这种组合是完全正确的,是完全符合我们当前的实际。

只有稳定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加稳建的货币政策,我国经济才能更好的发展。

取得更好的成就。

[1](美)N.格里高利·

曼昆(N.GregoryMankiw)著,张帆,梁晓钟译.宏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郭庆旺等著.积极财政政策及其与货币政策配合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美)罗伯特·

巴罗(RobertBarro)著,沈志彦,陈利贤译.宏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李扬,曾刚,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

从“中性”角度来解读[A];

中国金融论坛(2005)[C];

2005年

[5]王欢,浅谈我国近年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及效果[J];

知识经济;

2010年08期

[6]张璐,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回顾及启示[J];

商业时代;

2009年06期

[7]谭中,涂根,刘建州,IS-LM-BP模型下的内外部均衡政策分析[J];

经济数学;

2009年02期

[8]阮垂玲,费芳,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配合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08年13期

[9]郝春禄,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6年01期

[10]包兴安,货币政策不应再收紧财政政策可选择定向宽松[N];

证券日报;

2011年

[11]定军,王镇江,微妙的平衡:

宏调政策新搭配[N];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年

[12]李奕滨,我国货币政策效果评价理论与实证分析[D];

同济大学;

[13]肖崎;

金融资产膨胀下货币政策的困境和对策研究[D];

厦门大学;

[14]司春林,王安宇,袁庆丰;

中国IS-LM模型及其政策含义[J];

管理科学学报;

2002年01期

1

阮垂玲;

费芳;

;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配合研究[J];

2

俞晓东;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之浅见[J];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17期

3

朱加凤;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

学术交流;

4

王欢;

浅谈我国近年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及效果[J];

5

张丽;

开放条件下我国宏观经济的模型分析[J];

军事经济研究;

2004年04期

6

洪雪飞;

通货膨胀下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基于印度的实证研究[J];

2007年01期

7

宋轶兰;

宏观调控政策变化梳理[J];

理论研究;

2008年03期

8

张璐;

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回顾及启示[J];

9

谭中;

涂根;

刘建州;

IS-LM-BP模型下的内外部均衡政策分析[J];

10

郝春禄;

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J];

司春林,王安宇,袁庆丰;

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联效应:

基于SVAR框架下的实证研究[A];

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

彭兴韵;

经济异常情况下需要什么样的宏观调控[A];

张晶;

地区经济结构差异是我国货币政策存在区域效应差异的根本原因吗?

[A];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

李健文;

分析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看十一五规划应如何促进民间资本的投资[A];

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

汪振洋;

金镝;

美元利率对汇率影响的实证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A];

白俊;

连立帅;

货币政策、产权性质与信贷资金配置[A];

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

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

李扬;

曾刚;

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

杜明翠;

北京市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A];

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

2009年

温来成;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地方政府财政投融资管理体制问题研究[A];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

本报记者包兴安;

货币政策不应再收紧财政政策可选择定向宽松[N];

证券时报记者贾壮 郑晓波张达;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合力保增长[N];

证券时报;

2008年

本报记者定军实习记者陈茜刘涌;

从紧货币政策仍需持续财政政策可做结构性调整[N];

记者单羽青;

德银:

宏观政策面临两难和不确定性[N];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评论员张立栋;

宏观调控最猛一波即将来临[N];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定军王镇江;

微妙的平衡:

阮奇薛黎;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更加民生化[N];

商务时报;

王宇 何雨欣;

变化之中见新意[N];

中国信息报;

2010年

记者李帅;

“双政策”加速经济回暖微调控制潜在风险[N];

中国联合商报;

高建锋;

紧缩信号强烈经济稳中求进[N];

中国证券报;

2007

张龙;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配合效应分析[D];

西北大学;

江武成;

货币政策与中国经济发展——以中国通货紧缩时期为例的实证分析[D];

南京农业大学;

2004年

卢佳;

贸易信贷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研究[D];

浙江大学;

苏瑜;

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D];

华中科技大学;

李奕滨;

我国货币政策效果评价理论与实证分析[D];

贺庆春;

中国货币错配问题研究[D];

暨南大学;

庄佳;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产出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D];

复旦大学;

肖崎;

郭红兵;

我国基准收益率曲线的构建及其货币政策关联性研究[D];

曾华珑;

我国货币政策与房地产价格的互动关系及其实证研究[D];

湖南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